當然,在以後的時間裏,托爾斯泰對莎士比亞,還是做了許多試圖接近、理解的努力。據他自己陳述,他曾閱讀過人們公認的傑作:《李爾王》、《羅密歐與朱麗葉》、《咕姆雷特》、《麥克白》等,但是,結果與他預期獲得很大審美感受的初衷相悖。這些作品使“我不僅沒有體會到快感,反而感到一種難以抑製的厭惡和無聊……”
後來他還遵從他人勸告做過多種嚐試,從俄譯本、英文本,甚至德譯本來不斷進行閱讀,但仍然隻獲得與先前感受相同的厭惡、無聊和困惑不解。為了寫《論莎上比亞和戲劇》,托爾斯泰以75歲的年齡,重讀了莎土比亞的全部作品。這一次,他仍然是先前的那種感受。所以,他不再不自信地困惑了,“而足堅定尢疑地確信,莎士比亞所享有的無可爭辯的天才和偉大作家的聲望,以及它迫使當代作家向他效顰,迫使讀者和觀眾歪曲了自己的審美和倫理的見解,存他的作品中尋找本不存在的優點,像所有的謊言一樣,是巨大的禍害。”那麼,托爾斯泰為伺這樣說呢?他基於怎樣一種藝術見解呢?在寫《論莎士比亞和戲劇》這篇文章之前幾年,托爾斯泰專心致誌於“什麼是藝術”的研究和寫作。在這個過程巾,托爾斯泰逐漸形成了他對藝術作品的判斷標準,即“任何文豈作品的優點取決於三個特征”。一是取決於作品的內容。內容越有意義,對人生越重要,作品就越優秀。二是取決丁通過適合這門藝術的技巧所在達到的外在之美。“或者說,形式之美。”三是取決於真誠,即藝術家對他所描寫的事物的真誠的愛憎情感。基於這三條,托爾斯泰對莎士比亞逐條進行了比較梳理。從第一條看,“莎士比亞劇作的內容,正像從他的幾個最卓越的讚美者的解釋中所看到的那樣,是一種最低下最庸俗的世界觀,這種世界把權貴的外表的高尚看做人們真正的優越性,蔑視群氓,即勞動階級,否定任何誌在改變現存製度的意圖,不僅宗教方麵的,也包括人文方麵的意圖。”
托爾斯泰認為的第二個特征是“形式之美”。而這“也是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全然闕如的,除了能安排表現情感進展的場而之外,在他那裏,沒有合乎情理的情勢,沒有登場人物的語言,主要是沒有分寸感,而離開分寸感,作品也就不能成為藝術品。”那麼第三個特征呢?在托爾斯泰看來,也是最重要條件的——真誠,“——在莎士比亞的全部作品裏是—概閥如的。在所有這些作品裏看到的都是刻意的矯揉造作,顯然,他不認真,他在玩弄文字遊戲。”
邢大軍據《世界文化》楊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