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文帝避難湖南新田之謎(1 / 2)

建文帝避難湖南新田之謎

未解之謎

作者:何誌洪

建文帝,即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太子朱標死後,被立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皇帝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在位四年,被叔叔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去帝位。建文帝的去向則有三種說法:一說死於宮中大火;一說流亡海外,傳說當年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奉旨尋找建文帝;一說遜國為僧,雲遊四海。《明史紀事本末》說他“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於白龍,題詩於羅水,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第”。

2007年,隨著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進行,永州新田“大冠堡”及4個衛星古堡群展現在世人麵前,此後隨著與建文帝有關的大量遺跡、遺物、碑刻及曆史文獻資料證據的發掘,有專家提出了建文帝這個“僑居西粵(廣西)”的僧人,“兩入荊楚之鄉”,避難新田的觀點。

大冠堡位於湖南新田縣西北約20公裏的大冠嶺,海拔685米。堡內共有17個房間屋基,總麵積7000平方米,內城牆長346米,高4米左右。古堡城牆上開東、西、北三門,無南門。整個城堡為青條石砌成,小的幾百公斤,大的達2000公斤。還有兩個各能蓄500立方米的水池,用三合膏(石灰、糯米飯、桐油為主的混合物)勾縫粘合。這麼大規模又考究的城堡到底是誰的呢?

隨著新田武當山“重修武當山路碑”的發現,以及周邊“三寺(大窩寺、龍池寺、景仙寺)、二文物(朝笏、道教人物長卷)”的發掘,和當地流傳下來的美麗故事,仿佛在告知人們,這座城堡的主人應該是建文帝。

一碑三寺

新田武當山,當地人稱“賽武當”或“南國武當山”,從山下沿著一條石板路往上攀行約兩三裏遠,一方高2.75米、寬1.7米、厚約0.18米的青花石“重修武當山路碑”便矗立在眼前。上麵刻有 “蓋明時有西粵僧明賢者登是峰,愛其層巒聳翠、上出重霄,有寄跡掛錫之意焉。……”落款“大清道光二年十二月初五日”。古時“重修”蹬道(有踏級的道路)這樣的小事值得豎這麼大一個石碑頌揚? “西粵僧”又是誰?如果他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前朝和尚,那麼他來此“掛錫”(禪林用語,現特指禪僧至修行道場之住宿)又有什麼好記載的?據《正說明朝十六帝》記載:朱允炆,洪武十年(1377)十二月五日生。選擇“十二月初五”刻石,會不會是為了隱諱地紀念他?又《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剃度出亡,僑居西粵,其中兩入荊楚”,然不成這塊碑刻上提到的“西粵僧”就是指的建文帝朱允炆?

離開大碑往山裏走四五裏遠,就是傳說中 “西粵僧”曾經修行的地方——大窩寺。遍地的斷垣殘碑、石礎石墩以及岩壁上多處摩崖石刻,似乎在告訴人們,當年這裏曾是一處暮鼓晨鍾、梵音嫋嫋的禪院。撥開灌木仍可見危崖邊的石龕下裂開一道縫穴,穴口擺著一個石槽,像是在等待流“米”出來;岩邊溶洞泉水清澈,常年不盈不涸,若要取用,必伏而用勺舀方可。此處此景,與《徐霞客遊記》記載建文帝到白雲山修行“有泉一坎,是為‘跪勺泉’。崖間石龕下有小穴為‘流米洞’,以供帝者”的描述非常相似。在“流米洞”上方鑿有“濬靈天一”四個大字的摩崖石刻。地麵碎石上有些雕刻殘字,通過拚湊和當地老人回憶,這是一副楹聯,大意為“行善者殃,乃祖宗之餘殃,殃盡必昌;行惡者德,乃祖宗之餘德,德盡則滅。橫批:善惡有報”。與“濬靈天一”聯係起來,西粵僧“前生”身份似乎非常符合建文帝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