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垂史地考述(3 / 3)

興以東(即方誌多言之“天嘉古郡”)地區是證據確鑿的。而且,曾任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元帥的雍國公石麟之墓,就在李店北山即今永興鄉友好村東北側的高坡上。隻不過由於後人不理解“漢陽”地名因政治中心轉移而變遷的事實,把今禮縣城西南的漢陽當作了天嘉川的漢陽,從而把元帥府下轄三個分支機構之一

的千戶所駐地(今禮縣城西南約 10 公裏處的轅門村)誤認為元帥府治所了。在這個問題上,恕我直言,建營君如能更充分地掌握些資料,更深入地作些思考,會得出正確結論來的。

最後,我想就書中關於石營地望的考證,略作評說。熟悉三國史事的人都知道,石營是魏蜀交鋒常涉及到的一處重鎮,薑維伐魏即曾兩次取道石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陝西八》說石營在西和縣“西北二百裏”(熹按:“二百”疑為“二十”之誤)。梁章钜《三國誌旁證》認為石營即《太平寰宇記》所言長道縣南十八裏的石堡。新版《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也明言石營即今西和縣之石堡鄉。所以此說並非如建營所譏的是有學者“未加詳考,望文思義”的信筆之言,而是學界早已有之的成說。而且,史載出石營後要“經董亭”,石營與董亭應相去

不遠,且在蜀軍北上的同一路線上。董亭地望,《水經?渭水注》說在上邽東南,穀水曆其下,穀水即今天水市南郊的永川河。乾隆元年刊行的《甘肅通誌輿地》和民國年間刊行的《天水縣誌》,也都說董亭在天水“東南五十裏”,並引薑維伐魏出石營事作史例。石營即西和石堡的說法,與董亭方位路線相符,我也因此曾采用過這一成說。不過我還是要在此向讀者推薦建營所提出的新看法。在《石營考》一文中,他主張石營遺址在禮縣城南數華裏處西漢水南岸的石嶺村南山坪台地上,“營”、“嶺”音近而致字變。與此相關聯,董亭在今禮縣北部的木樹關附近。薑維“出石營”的路線是沿古夷水(今燕子河)北上,過關壩,經古崖石鎮(今崖城),翻木樹關,北至洛門。

建營對其新說的考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綜合魏、蜀交鋒的史事看,薑維時代蜀軍北伐有三條通道,即祁山道、石營道、金城道。今西和縣北部的石堡,正在祁山道上,既然石營道是與祁山道並列的另一條通道,那石營就不可能是石堡。此外,正如建營文中指出的那樣,薑維時代蜀方弱勢更顯已無力像諸葛亮時代軍威盛壯地出祁山,而更多的是有意避開作為魏方軍事重鎮的祁山,走更靠西的路線。是時魏、蜀交鋒的戰場,確有西移的趨勢,所謂金城道即應勢而生。這除了魏強蜀弱的因素外,我想也與薑維熟悉羌地民情與地形,意在利用羌族力量有關。史言薑維出石營,目標是狄道(今臨洮)、南安(今隴西)而非天水。考慮到這些因素,蜀軍從武都一帶出發,經今禮縣城區,沿古夷水,翻木樹關而趨洛門的北上路線,應當是合乎情勢的正確選擇。如果石營就是石堡,董亭又在天水東南,那蜀軍走的仍是經祁山趨上邽的路線,即祁山道,這與文獻記載不符。

本地學者研究當地的曆史地理,擁有外地學者(哪怕是很有名望的學者)難以具備的優勢,因為他不僅了解當地的山川形勝和民間傳聞,還能進行實地考察訪問。本書中許多曆史地理研究成果,都是建營君努力發揮上述優勢而取得的,關於石營地望的考論,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亮點。盡管其說目前還不宜稱為定論,但至少點到了問題的要害穴位,功不可沒。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是董亭問題,能確證董亭就在木樹關附近,石營道的整體考辨才算無懈可擊。但要否定《水經注》及許多方誌關於董亭的記載,是頗有難度的。望建營君能更上一層樓。

以上是讀了建營書稿後的一些感受,肆意縱筆,冗雜無章,是不配稱作“序”的。但文性如此,已經寫成這個樣子了,隻盼建營和讀者朋友們能夠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