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垂史地考述(2 / 3)

學界的公器。他們的作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正式考古發掘的缺憾,部分地挽回了盜墓罪惡造成的損失;不僅有助於古代史的研究,且能推動地方文化事業的發展,普及文物保護意識,應給予高度評價。這就是我在此喋喋不休的緣由。

本書的第二大特色是偏重於曆史地理方麵的考述。大約是由於訪查古跡、探尋文物而經常四方奔走的緣故罷,建營對考證古地名地望情有所鍾。本書這方麵的專文不下十餘篇,另外的文章中也常牽涉一些地望辨析的內容。我要強調指出,建營特別重視曆史地理問題,這條治學路徑無庸置疑是走對了的。大家知道,人、地、時、事是曆史的四要素,而人要在具體的地點活動,事要在特定的區域展開。“地”具有前提性,“地弄錯了,人和事便難現真相。所以,專攻曆史地理學的蘭州大學教授劉滿先生,在其《河隴曆史地理研究》一書的封內側,即將著名交通史學者嚴耕望的一段話作為警語印出:“別的錯誤往往可以含混作解,或謂自有看法,但地名問題是絕對具體的,一錯就絕無辯解的餘地!但地名弄錯,往往也就顯示作者對於那件史事並未真懂!”。

對此本人深有體會。我研究早期秦史,就是首先從考察嬴秦都邑地望開始的。隨著探索的深入,越來越切實地發現,許多史事含糊不清乃至錯綜矛盾,完全由於古今一些學者弄錯了地名地望;反過來說,許多地名地望問題的澄清,也隻有在全方位史事辨析中,才能最終完成,或不斷向真實靠攏。學界一位朋友曾謬讚我為西漢水以及與之相關的嘉陵江所做的正本清源工作,並半開玩笑地說:“這是你研究嬴秦曆史的副產品。”嚴格說來,這話並不正確。事實上我關注西漢水的名源,遠在對秦史感興趣之前。早在大學剛畢業分配到禮縣工作時,我就對西漢水的名稱感到奇怪:此水分明是嘉陵江的支流,而嘉陵江是南流入川的,西漢水同漢水可以說毫無瓜葛,為什麼叫西漢水?那時未曾研讀《禹貢》《山海經》《漢書?地理誌》《水經注》諸書,劉琳先生的《華陽國誌校注》也尚未問世,所以我的困惑難以消除。但求索此問題答案的種子,卻已經深埋在腦海裏了。不過,疑問的最終解決,確實是在研究嬴秦曆史的過程中完成的。因為要對嬴姓族體的早期活動刨根問底,就必須精讀上述那幾部經典,以及由它們派生出來的一係列古今名著,並結合史事演變進行細致的思考與推敲。答案會自然地出現在過程的終端。

在有關禮縣古代曆史地理問題上,建營君是下了真功夫的。這一點,讀者閱讀本書後自有體驗。如鐵龍山古戰場的考察,木門方位的辨析,王仁裕故裏的駁正,門克新故裏的考定,天水地名淵源的新說等等,建營君都能把文獻記載同實地查看結合起來做深入研究,材料豐實,論述充分,旗幟鮮明,令人信服。特別是對門克新故裏的考定,占了本書相當大的篇幅,不僅言之有據,駁論犀利,而且敘述了圍繞門氏故裏定位一事和鄰域“學者”及相關人員周旋的經曆,內容十分有趣。由建營的述說,我們可以領略如今社會上彌漫的功利主義惡劣風氣,對文化領域的汙染已經多麼嚴重。有些人為了實現某種意圖,無視曆史真相,甚至不惜以偽造史料的手法達到目的。據建營說,有人還提議付給他一筆錢,條件是讓他放棄門克新故裏在禮縣瑤峪村的觀點。這真使人無語以對!喟歎之餘,更為建營守護學術道德底線,堅持求實務真原則的精神而生敬意。

無須諱言,有些問題本身過於複雜,正史與各種方誌的記載又岐說紛紜,難理其緒,建營的論述也未必無可商之處。如元、明時期的禮店軍民元帥府和禮店千戶所的初設地及其變遷,名稱及其演化,就是個不易攻克的難關。單憑文、籍資料解決不了問題,因為正史記載極其簡略,而涉言此事的十幾部省、州、縣誌,則異說層現,矛盾百出。有些誌文中個別方位詞明顯被誤刻,同一部方誌的不同章目也有互異之處。幸虧禮縣還保存了一些碑刻,對問題的澄清大有裨益。碑刻的可信度通常遠優於文籍,何況所存與此事相關的碑刻正是元代的,比目前所能查到的全部方誌時代都早。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禮縣東山長生觀碑》明言:“漢陽長道之清流,夾滌汙染;紅岫湫山之茂麓,兩助禎祥。郡之震方有川曰‘天嘉’,四顧則秀入畫圖,六儀則合乎地理。”至元五年(1339年)立的《大元崖石鎮東嶽廟之記》,述“秦國忠宣公按竺邇鎮撫三方,開帥閫於西漢陽天嘉川”。天嘉川在郡之東方,分明即俗稱店子川的今永興川;所謂“衝要”,正指西和河與西漢水的交彙處,那裏被公認為古代貫通隴蜀的要衝。其實,按竺邇控製隴南地區,遠在南宋滅亡以前,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他已經“破宕昌,殘文州”,隨後又攻克文州,以功受任為元帥,“駐軍漢陽禮店,戍守西和、階、文南界及西蕃邊境”。在今禮縣城區城區設縣是明代的事,按竺邇所駐之禮店,《元史?百官誌》作“李店”,因李姓人在該邑設店而得名,地望在今禮縣永興鎮以東地區,即當年的西和河與西漢水交彙處。那時蒙古軍隊正著力經營隴南,謀求以隴南為基地,南下四川消滅南宋勢力。所以,在今西和峽口建立帥府,是勢在必行之舉。那時的“漢陽”,是指西漢水之陽,故又稱“西漢陽”,包括今天水市南部禮縣東部和西和縣北部;今長道鎮一帶,北魏時就曾是漢陽郡的郡治。如尊重《元史》及元代碑刻的記載,則元代的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創設於今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