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研究秦文化,若從1996年在《中國文物報》《甘肅日報》發表禮縣圓頂山九枚先秦編鍾算起,至今已有十四個年頭。已成就、發表秦文化相關論文、文章20多篇,不少好心朋友建議該出本書集了,可我總覺為時尚早,亟待挖掘、整理的秦文化珍貴史料還有不少。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文章散見於有關報刊,查找起來頗感不便,遂產生決心輯集成冊的念頭,基此,對以前的研究權作小結。

發源於今天水西南古嶓塚山西麓的西漢水,凝聚宇宙之靈氣,海納天地之精華,將文明與智慧之光,傾注在下遊百華裏美麗、富庶的西垂河穀川原。這條被時人譽為“滋潤培育華夏文明根基的母親河”,《水經注》稱“漾水”、“漢水”。唐代及以後曾稱“嘉陵江”、“西江”。曆史上,由該水衍生出的地名有“天水”、“漢陽”;位於陝、甘、川三省交界,南注長江的“嘉陵江”,其名即源出西漢水上遊春秋時期的秦西垂嘉陵,即今禮縣城東10餘公裏處西漢水北岸的大堡子山。出土文物表明,距今8000年前,大地灣文化的先民就生活在這方聖地,將文明的火種點燃。《尚書 堯典》載,五帝時代晚期,帝堯代表部落聯盟“分命和仲,宅西,曰昧穀。寅餞納日,平秩西成”。 和仲一族所宅之“西”,

《史記 郡國誌》漢陽郡西縣條附記:“徐廣曰 :‘今之西縣’”(今禮縣)。

本世紀初的一個國慶節前,在北京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位北京的朋友問我:“聽說你們禮縣一鐵鍬下去就能鏟出文物,是真的嗎?”我說:“這話是有點誇張,但在西漢水上遊兩岸,古遺址、古墓葬密布。遺憾的是,出土的珍貴文物大多流失海外,甚至有的古董商將在禮縣收購的精美陶器數次裝滿康明斯大卡車運到北京銷售卻是事實”。這裏是大秦帝國的發祥地;是孕育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處女地;是漢高祖劉邦成就帝業、建立大漢王朝的聖地古漢水流域上源之地。承載著華夏古代文明的西漢水,凝集兩岸及支流繁星璀璨的文化遺址,與遙遠的天漢相輝映。她的光華吸引著我,多年來,我曾數次放棄到條件優越的地方

工作的機會,至今眷戀、廝守著這方熱土地,個中緣由即在於斯。

2005年5月25日,我在禮縣文藝工作者座談會大會發言時,提出了縣域影響禮縣乃至全國的五大文化,分別為:史前文化、秦文化(西垂文化)、戎族文化(寺窪文化),三國文化、元蒙文化。五大文化遺址、遺物均很豐富,特色鮮明,在各自的時空地域,對中國曆史的進程產生過一定影響。然而,最有影響力,最具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莫過於秦文化。

《史記 秦本紀》載:至遲在殷末,秦始皇的遠祖中潏即“在西戎,保西垂”。西周孝王時,嬴秦族首領非子“好馬及畜,善養息之”,被周孝王召往今關中西部的“汧渭之間”,“馬大蕃息”,被周室分土為附庸,“邑之秦”,在今甘肅東部的清水、張家川一帶。這時的秦宗族一分為二:一為在今西漢水上遊秦人祖地犬丘(西垂)地區以“成”為宗主的一支;另一支尊“非子”為宗主,居住在“秦”地。周厲王時,時局動蕩,西戎反王室,乘部分諸侯反叛之機,攻滅了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後,任命秦仲為大夫,討伐西戎,反被西戎所殺。長子莊公召集昆弟五人,在7000周兵的配合下,打敗了西戎,收複了被西戎族

占領的西犬丘故地,秦莊公從此被封為“西垂大夫”。西周末,諸侯反叛王室,西戎、犬戎聯合申侯殺周幽王於酈山下,秦襄公“將兵救周”,並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 ( 今河南洛陽 ),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秦始有其國。十二年(公元前766年),襄公死於伐戎戰爭,文公繼位,“文公元年,居西垂宮”。三年後,

文公領兵700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卜居之”。

大堡子山城址、圓頂山、西山城址、鸞亭山祭天遺址的科學發掘表明,至文公東獵,“卜居”汧渭之會後,西垂故地作為秦人的都邑、陵寢、宗廟所在地以及後方戰略基地,並未徹底放棄,而是繼續保持著繁榮和興盛。《史記 秦本紀》載,“出子二年(公元前382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於河西而立之”,《正義》釋:“西者,秦州西縣,秦之舊地。時獻公在西縣,故迎立之”。《史記 封禪書》載,秦襄公在西垂立國後,首先建“西畤”祠廟,祭祀天神“白帝”,獻公作“畦畤”。直至漢代,西縣亦有祭祀祠廟“數十祠”。這些記載,被近年來的考古發現和出土文物所證實。

縣西南10公裏處的瑤峪裏為我的家鄉,陽光照耀下的西漢水銀河般飄渺而至,神力造就出寬闊的川原綠洲。這裏是先秦西垂通往洮河流域的“關院”道口,又是古代隴蜀之要衝。重要的地理位置,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人類棲居的理想之地。境內古遺址較多,古墓葬密集,文化底蘊深厚。大明前期,被朱元璋“超擢”提拔的禮部尚書門克新,就出生在瑤峪裏。所著鴻文《萬裏長江圖記》至今流芳於世。五代時,活躍於中國政壇、文壇,作詩“逾萬首”,國人號稱“詩窖”的王仁裕,即出生在與瑤峪相鄰、建國前同為一“保”的斬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