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態度與政策演變思考
特別策劃
作者:李誌峰 樂愛國
【摘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我們從中華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發揚。這其中,從哲學的角度看,特別需要處理好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與政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西方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繼承與創新發展;民族性與全球化;實踐與理論相統一等一係列辯證關係。
【關鍵詞】中國夢 繼承和發揚 傳統文化 哲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2014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麵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他集中列舉了一係列“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新鼎故、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簡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中和、太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並進而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係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含義。”①習近平關於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的重要論斷,是一個時代性的理論命題和實踐命題,是“中國夢”戰略部署的重要內容之一。
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我們按照總體布局踏實奮鬥,這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麵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密切相關的文化自覺與文化建設,而當代文化建設,尤其需要我們從民族文化傳統中汲取營養,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發揚。
黨對待傳統文化態度與政策的與時俱進
中國共產黨主張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而這個“實際”,當然就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反思我們黨建黨90多年的曆史,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與策略上,是有過沉重教訓的。曆史地考察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的政策,其基本軌跡表現為“從革命思維和行為下的激烈否定、基本否定,到執政思維和行為下的理性看待,再到新世紀不同文明或文化之間百舸爭流背景下的高度評價,既反映了時代主題的變換,也反映了中共思想認識的與時俱進。”②
中國共產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與政策大體上經曆了以下幾個不同的曆史時期:
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全麵抗戰爆發為第一階段。在此階段,受“五四運動”整體上激進的反傳統思想背景的影響,加之當時具體的曆史條件與中國共產黨製定的革命綱領等,對傳統文化在理論與行動上基本上采取了一種否定和拒斥的態度,代表人物如陳獨秀、瞿秋白等。應當說,這種否定與排斥在當時有其合理性,是為當時社會進步所必需的。因為不如此,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近代以來逐步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結構。同時,當時對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批判,從大的曆史背景來看,應該說與近代以來儒學總是被政治上保守或反動的勢力所利用這一曆史情形有密切關係。
從抗日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為第二階段。其特征是在延續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在空前的民族危機時代條件下,對傳統文化力求作出較為理性的評價。代表性的言論如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六屆六中全會上的講話,其中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③之後在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以及張聞天在《抗戰以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運動與今後任務》的演講中,都從正麵闡述了中共對待傳統文化的評價和立場。但應該注意到,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肯定話語惜墨如金而且很宏闊、謹慎。但仔細分析,畢竟與抗戰前相比是有了一些變化。
第三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這個階段又可分為1949年到1965年以及“文化大革命”兩個時期。在前一個時期,與我們黨“左”的錯誤的逐步萌芽、抬頭、加劇相聯係,對待傳統文化的反對態度也愈演愈烈。雖然1956年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雙百方針”,但由於當時的國際國內氣候,並沒有能夠在實踐中加以落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1957年1月召開的中國哲學史座談會上,馮友蘭先生提出對待傳統文化的“抽象繼承法”,區分哲學命題的抽象意義和具體意義,試圖為哲學遺產的繼承和發揚留下機會與空間,但隨後即遭到批判。而“文化大革命”時期,以儒學為主體的傳統文化遭到“橫掃”,被扔進“曆史的垃圾堆”,對孔子、儒學采取了極不慎重的態度,留下了慘痛的教訓。以致在那個時期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和一般民眾的心目中,傳統文化、儒學、孔子等等在很長時期內是“反動的”、負麵的文化符號。應該說這是極不正常的。
第四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社會的巨變,中國共產黨、專家學者、普通群眾等不同主體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逐步歸於理性與客觀。“改革開放以來,實現了意識形態從革命話語到建設話語的曆史性轉型”④,正是在這種轉型中,我們開始正麵地認識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視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文化資源。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幾次講話,高度評價孔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我們在對待傳統文化的認識問題上有了新的突破。他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術及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從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中華文明形成並延續發展幾千年而從未中斷,對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促進中國社會利益和社會關係平衡等,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價值理念,經過現代化洗禮和創造性轉化,完全可以有效地服務於當前的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巨大正能量。“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要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⑤在這個意義上說,習近平關於傳統文化的高度評價,可以視為中共在文化建設上與時俱進的又一重要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