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合作社發展新動向觀察
國際研究
作者:姚曉萍
【摘要】美國新一代農業合作社是在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中發展起來的,其經營模式、股權分配、運行機製、績效前景等方麵適應了自由市場發展的需求。到了21世紀初,有限的合作社在新一代合作社基礎上進行融資改革,其製度特征也體現了自由大市場的要求。兩種新型農業合作社是自主的市場經濟組織,政府對其發展運行僅僅是提供服務、法律支持,基本不幹預其內部事務,符合新自由主義的發展潮流。
【關鍵詞】新一代合作社 有限合作社 運行機製
【中圖分類號】F313 【文獻標識碼】A
美國的農業合作社發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是伴隨美國經濟與社會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在美國農業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直到今天依然在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農業技術推廣等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依然是美國農業領域最為重要的合作組織。本文基於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中發展起來的“新一代合作者”(New Generation Cooperatives)與“有限的合作社”(Limited Cooperative Association)的發展曆程,分析其組織、運行、績效及與政府的關係等問題。
美國新一代合作社的產生與發展
傳統合作社在自由經濟下的困境與新一代合作社的產生。誕生於1844年英國的羅虛代爾先鋒合作社被視為是世界上第一個合作組織,由羅虛代爾合作社所建立的一些合作組織原則在1921年得到了國際合作社聯盟的確認,一直被視為是合作社發展的經典規則:第一,社員入社自願及社會資格開放;第二,社會享有平等的投票權;第三,嚴格限製股份利息收益;第四,合作社盈餘用於合作社發展及物質交易;第五,為合作展開技術、教育等培訓;第六,加強與地方、國家及國際間合作社之間的合作。這六條規則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達國家的農業合作社一直是按照這些規則組織發展起來的。
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農產品國際貿易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合作社之間的商業聯合趨勢明顯,傳統的農業合作社顯然已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變化。美國著名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威廉姆森指出,傳統合作社過於強調合作的非營利性導致了合作範圍局限在成員經營活動的狹小區域,無法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導致合作社的經營活動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弱化了其市場競爭力;合作社的成員資格開放,導致合作社經營資產不穩定,信用度下降。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代表人物薩克斯頓認為,傳統合作社的一人一票製,沒有考慮到社員股份大小,不符合權責相一致的原則;合作社平均主義的分配機製,導致了搭便車現象嚴重。①基於傳統農業合作社在自由市場競爭下的困境,在堅持互助合作的前提下,必須要進行製度創新,適應大市場、自由競爭的需要。美國的新一代合作社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美國西北部的一些州,像猶他州、明尼蘇達州的一些農場主,為了應對自由競爭的國際市場需要,對傳統的合作社進行了一些改革,如改革股權、成員資格封閉、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改革投票機製,在生產模式、資金籌措、買賣交易的權利義務等領域有了較大規模的革新,這些改革後的合作社被視為是新一代合作社的開端。經過30多年的發展,新一代合作社的運行機製、股權分配、權責適配等製度有了很大的創新,完全適應了自由主義經濟下國際大市場競爭的需要。
新一代合作社的運行機製。第一,經營方式的改變。傳統合作社的運營目的基本是為了幫助農民解決原始農產品的銷售問題,新一代合作社通常是著眼於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對原始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成立於1989年的美國猶他州種植者麵粉合作社,經過20年的發展,到了2009年就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麵食供應商,擁有自己的品牌。新一代合作社在提升附加值的過程中,提高了農民在消費者支付額中的分享比例,加工後農民的利潤一般能增加10%,②這樣,合作社成員不但能夠獲得加工過程中的利潤還能分享消費過程中的收益,社員的收益明顯提高。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過程中,新一代合作社體現了其明顯優勢並由此發展起來,此後廣泛存在於各種農作物種植與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市場占有率也越來越大。由此看來,新一代合作社已經成為美國農業經濟體中不可忽視的一極。
第二,股權籌資。實施附加值發展方式,意味著在合作社的管理機製、籌資方式上向現代企業管理製度邁進,這種經營模式在生產與銷售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合作社的運行及在市場競爭中立足。
社員的交貨股權。新一代合作社的起步資金大部分是來自於社員,但不同於傳統合作社的集資形式,是通過向社員發行交貨股權來籌措起步資金的。這種股份對持股人而言享有獨占的排他性,同時享有向合作社交付一定數量初級農產的權利與義務。權利與義務是相對而言,在豐收的年份,社員自身擁有的農作物大於交貨量時,合作社必須收購持股社員的農產品,這是社員權利的體現;在歉收年份時,社員擁有的農產品少於交貨量時,社員有義務從市場上采購農產品來完成股權中要求的交貨量,這是義務的體現。合作社收購了農產品,再進行深加工,使得原始農產品增值,增值後獲得的收益按照交貨時候的持股權比例向社員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