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猶太民族愛國主義教育構成要素及啟示(1 / 3)

猶太民族愛國主義教育構成要素及啟示

國際研究

作者:萬金城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的重要組成部分。猶太民族在其形成和遷徙的曆史進程中,圍繞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及心理特征等要素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猶太民族愛國主義踐行係統,其有效性已經為曆史所印證。猶太民族的愛國主義教育經驗對我們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實現中國夢的奮鬥目標具有啟示與借鑒作用。

【關鍵詞】猶太民族 愛國主義 啟示

【中圖分類號】C955 【文獻標識碼】A

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的重要內容,愛國主義內涵既有自身的穩定性與連續性,也有隨著時代變遷的與時俱進性,但各民族間愛國主義培育與踐行也有相互借鑒性,分析與審視猶太民族在其形成及遷徙的曆史進程中所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猶太民族愛國主義踐行路徑,對猶太民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構成要素分析有助於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與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啟示與借鑒。

猶太民族曾散居世界各地,雖然曆經長達2000年的大流散,但無論身在何處居於何地,猶太民族都秉持強烈的憂患意識,猶太人自覺把個人和民族命運緊密相連,把個人得失與民族榮辱休戚與共,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與民族精神構成了猶太人愛國主義的永恒主題。

複活希伯萊語以維護民族文化與凝聚民族情感

公元71年,羅馬帝國吞並了以色列王國,自此猶太人開始了全世界大流亡,他們四處遷徙,流亡到136個國家(地區),由於要適應寄居國經濟文化生活,猶太人曾講述一百多個國家的語言。由於多年的散居生活以及受到異域文化的同化,猶太人對母語希伯萊語逐漸生疏,到20世紀前20年,猶太青年隻能說幾句希伯萊文,“普通猶太人的希伯萊文知識隻限於幾句祈禱文和一些日常用語。甚至猶太學者對這種語言的知識也十分貧乏。同時民族文化教育機構嚴重不足。”語言是一個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聯結一個民族的紐帶。猶太人當然意識到希伯萊語對於民族凝聚和傳承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猶太人努力複活希伯萊語。

複活希伯萊語。複活沉寂一千多年的希伯萊語談何容易,以色列人做出了艱辛的努力。在猶太人思想家哈阿姆的倡導下,一些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並製定了新的發音和拚寫規則,組織教師教授現代希伯萊語,編寫、出版優秀教科書,建立希伯萊語言文學協會,出版發行希伯萊語期刊,建立希伯萊語演講俱樂部、夏令營,創造現代希伯萊語文學運動。在他及追隨者的努力下,瀕臨死亡的語言希伯萊語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固化和傳承。語言的生命力不隻是體現於詞彙和語法,還需要依靠偉大的文學創作來擴大和傳承。耶胡達·阿米亥在現代希伯萊語複興之路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猶太詩人單純描摹對故土之愛的風格不同,他“創作出大量動人心魄的愛情詩、宗教詩以及具有人道主義色彩的反戰詩”,更多地表現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因而,耶胡達·阿米亥的作品被譯成36種文字,耶胡達·阿米亥在詩歌、小說、文學等方麵取得的卓越成就,對於希伯萊語的推廣以及以色列文學的世界影響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自此,希伯萊語成為唯一以書麵語為基礎的口語,廣泛使用於猶太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之中,成為600萬猶太人的“母語”,也成為猶太人愛國主義的粘合劑。

獲取“應許之地”成為猶太人執著的地域訴求

土地是民族生存和繁衍的物質基礎。在長達2000年的流亡生涯中,猶太人對於故土的留戀愈加迫切,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特許之地”和精神家園。他們在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中,雖曆經磨難但始終不悔。猶太人對故土的執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時期:

情定迦南。當亞伯拉罕率領希伯來人踏上迦南這片土地時,猶太人或者整個猶太民族就與迦南建立了依存關係。因為古猶太民族駕馭、使用土地的能力有限,當迦南發生天災和饑荒蔓延時,猶太民族就離開了迦南,一路遷徙到了尼羅河三角洲,但是埃及法老的各類暴行又逼迫猶太人從埃及撤回迦南這片土地上。

奠定基業。在大衛王時代,猶太民族很強大,控製的土地麵積不斷擴大,戰略要地耶布斯(今耶路撒冷)成為首都,國家版圖迅速擴充,北起黎巴嫩山,南達埃及地界,西起地中海沿岸,東至約旦河,逐步建立起了猶太民族地理家園。

保衛家園。亞述、波斯、馬其頓、巴比倫及羅馬入侵逐漸弱化了猶太人與迦南的土地關係。公元前135年,羅馬皇帝下令不允許猶太人跨入耶路撒冷一步,從此以後猶太民族就失去了對迦南的控製權和所有權,世界各地大流散由此拉開序幕。

寄居他鄉。在法律上,歐洲國家不允許猶太人擁有寄居國所在地地產,沒有土地的猶太人遊離於寄居國各類主流社會階層之外,一旦寄居國國內爆發社會矛盾或衝突,猶太人便成為替罪的羔羊。從13世紀末開始,歐洲各國掀起陣陣驅逐猶太人的浪潮,13世紀到15世紀,法國、英國、西班牙驅逐猶太人的各種運動不斷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