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天下大,總是不期而遇(1 / 3)

對於這仨為何跑到泰山,丁逸看他們欲言又止的樣子,心中明白肯定有必須來這裏的原因隻是不想讓自己摻合進去罷了,既然如此,還不如不問。

再說了,丁逸這一來的確就是出來采藥的,對於醫門中人來說,采藥就是一種曆練,也是一種行遊的方式,別人有什麼事那是別人的事情,若是不願自己參與那就不要參與,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那多餘的好奇心是莫名其妙的,也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因此,丁逸連一夜都沒有多留,在與三個人吃了一頓飯以後,丁逸就找路進山了。九轉黃芽丹之中,有十三味藥材極其難尋,楊濟時自己已經搜羅了十味,隻剩下黃泉水,雷丸以及鬆雲子三味。在蚩尤攫天已經采取到了雷丸,雲中子臨別時又給了丁逸一塊黃泉水所化的冰晶,現在就剩下鬆雲子難尋了。

鬆雲子是啥玩意?

就是一種特殊的鬆子。普通的鬆子就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有潤肺止咳,滑腸通便,開關逐痹,澤膚榮毛的藥用價值,在傳說中仙人以此為餌藥,久服可輕身延年。中國自古以來長生求仙的思想就根深蒂固,對於某些生長在高山險穀,遠離人煙的植物往往被披上一層神話色彩,又因為鬆樹四季常青,生長年限久遠,被老百姓認為是一種長壽的象征,所以有成語“鬆鶴延年”的說法。

九轉黃芽丹之中的鬆雲子就是一種鬆子,但是這種鬆子可不是樹上結的那種果實,而是由於生長在深山老林,鬆子年年都會結實然後落下來。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這鬆子被埋進了枯枝敗葉之間,曆經時光而不腐朽,又加上被埋在枯枝敗葉之中不見地氣,所以也不生根發芽,百年之後就會變成一種極為特殊的藥材鬆雲子。

按照丹方的記載:五嶽五嶺產鬆雲子,其葬於枯枝敗葉間,不受光照,不入五行,久之而其性愈純,色碧綠而堅如金石。其價值不可估量,唯產地難尋也!與五行相畏,類人身果之效,欲取者不可不知。

意思很簡單,這種鬆雲子生成的地方五嶺五嶽有古鬆老林的地方就可能出產,泰山植被茂密,很多地方由於險絕無路可通,常年不見人煙。不過即便是古鬆老林,也未見得就有這種鬆雲子產生,符合所有條件的地方實在太難找了。丁逸也沒想其他什麼,這麼大的一片區域,地毯式的搜索過去,總能找到吧。

這一路走過去,越走越荒僻,隻要看到有鬆樹的地方丁逸就會溜進去展開神識搜索一番。鬆雲子雖然難尋,最主要是產地難尋,但隻要有這種東西的地方,由於凝練了極其充沛的生機,神識一掃就可以發現端倪。

一個星期過去了,天氣越來越冷,雖然也不是沒有收獲,找到了丹方中所需要的數十味藥材,但是最重要的主藥鬆雲子卻一枚都沒見到。

為了保證自己走過的地方都沒有遺漏,丁逸總是盡可能地展開神識,除了實在體力透支找地方坐下來休息以外,幾乎任何時候都用神識在搜索。這麼做簡直就是在做苦工啊,沒哪個修行人願意這麼去幹的,要知道修行人的神識可不是大白菜,對自身的消耗是驚人的,可以說這段日子以來,丁逸一直處在自己精力透支的邊緣。

不過,好處是巨大的。

修行到了某種地步的時候,哪怕想要精進一絲,都是極其艱難的。度過魔境擁有靈丹成就以後,全身神氣融為一體,繼續精進之道無非是外景內攝,於這種狀態中使外在識神不斷回到其發源之處,時時不停,還轉不息。這種過程非常凶險,一個不小心就會使自身陷入一種元神寂滅的狀態回不來了,沒有同門護法是不能輕易嚐試的,所以在傳統丹道之中將這個過程稱為上天梯。意為步步登天,每一步都可能萬丈絕巔一步踏空的危險。

劍仙的修持到了這一步,也是如此,不斷錘煉自己的元神定念,使之更加堅定而精純,一個不慎也有裂魂之憂。

九轉黃芽丹中所用的每一種藥物,君臣佐使每一樣都不是平常隨意可以見得到的,基本都生長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如果就這麼有一搭沒一搭下去,是不可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師命的,因此隻能這麼接連不斷地走下去。

由於這個原因,丁逸隻能不斷地展開元神,盡可能使得自己的元神感應的範圍更加廣大,想要做到這件事情定力差一絲都不行。好在丁逸對這一步也算得上是經驗豐富了,無論是上天梯的外景內攝之道,還是劍仙鑄就純粹劍魂的功夫,定力都是最根本的要求,雖然每一步都需要謹慎從事,但丁逸卻一點都不急,總是將這延伸的範圍控製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這就好比是一個人拚盡全力可以拿起兩百斤的重物,但是每一次卻隻舉起一百斤,雖然看起來費事一點,但是速度無疑要比每次都拿兩百斤快得多。

何謂持盈定傾?

端著滿滿的一碗水走路,這碗水難免就會溢出來,等到了目的地,絕對不會是滿滿的一碗水,既然如此,何不如每一次都不要盛滿?

這樣一來,丁逸每一次定坐回複以後,總能感覺到自己元神的感應範圍較之上一次都要遠上一些,每一次采取到合用的藥材也都比之前要快捷許多。這就是進步啊。

大方諸宮服日月芒法雖然簡易,修煉到丁逸這一步的時候,也發現了更多的內涵與外延,可以服日月光華,也可以采煉山川靈氣啊。

當丁逸忽然間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就不再需要當神識到無法承受的地步的時候去打坐恢複了,隻要在元神外感的同時運轉這采練日月光華的法訣,就可以一邊使用一邊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