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請與哆啦A夢做殊死鬥爭(1 / 1)

請與哆啦A夢做殊死鬥爭

亮相

作者:賈葭

王偉光老師的“階級鬥爭論”出台沒幾天,一海之隔的一隻胖子貓——還是個虛擬卡通形象——哆啦A夢躺著中槍了。按照國家語委對英文字母使用的要求,我稱之為“機器貓”好了。

《成都日報》9月25日刊發題為《警惕哆啦A夢蒙蔽我們的雙眼》的文章向機器貓開炮,說“哆啦A夢是日本輸出國家價值觀和實現其文化戰略的組成部分,這是不爭的事實。認識到這一點,當我們在親吻藍胖子麵頰時,就應當更少一些盲目,更多一些冷靜思考”。在這之後,作者又大談日本政府的態度問題,結論是:深層反思“哆啦A夢秘密道具展”背後隱含的內容,不是在宣揚“極端民族主義”,而是希望透過現象看本質。

我以為,這是“階級鬥爭為綱”的冷戰思維的繼續,視一切舶來品為敵人,本質上還是文化自卑與製度自卑的體現。不就是一隻卡通貓嗎,有什麼可怕與警惕的?不錯,機器貓是輸出國家價值觀和文化戰略的組成部分,可為什麼作者就認定喜歡它就是盲目的呢?也許作者的概念裏“喜歡”分為“盲目喜歡”和“冷靜喜歡”,也許他可以對一個姑娘說“我冷靜喜歡你”,可這與普通國民又有什麼關係,非要嚴肅地正告我們這些機器貓粉絲“深層反思”?要說反思,那可說的話可就太多了。

機器貓誕生於1969年,是家喻戶曉的卡通人物,伴隨著幾代人的童年,也是日本知名度最高的卡通形象。2008年被日本定為卡通大使,今年又獲選為特殊申奧大使,作為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申辦大使,出現在鄰國乃至全球,做一些道具展和活動,恐怕都無可厚非。當年五個福娃還全世界跑呢—話說現在誰還記得這五個天線寶寶?我們國家還有“金猴奮起千鈞棒”呢,也沒見周邊國家跳出來說這是文化侵略。

文化這個東西,從來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會因為自身的審美趣味、價值觀念等因素仰慕某種文化形態並喜歡上其衍生物,文化傳播的規律一般就是由文化高地流往文化窪地。

舉例說,全國幾代人民都在翻來覆去看哪吒鬧海、孫悟空、七個葫蘆娃這樣的卡通時,突然國門大開,來了機器貓、阿童木、變形金剛、聖鬥士、米老鼠、唐老鴨等一批國外卡通,人物、情節、場景設計都非常棒,你不喜歡就是沒審美、沒情趣嘛。

在一個全球化的文化市場裏,文化產品的受歡迎度係於產品質量本身,而產品的創意則係於這個國家的價值觀念體係。中國每年進口的大片票房都非常好,可是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中國拍不出來?iPhone在全球受到追捧,難道僅僅隻是好用嗎?這位作者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文化產品?為什麼沒有呢?全國人民好不容易喜歡一隻機器貓,你非站出來暗示說這有外國的政治寓意,要冷靜,要反思,自己餓得骨瘦如柴了非要去治營養過剩的病。

我沒有覺得機器貓蒙蔽了我的雙眼,而是作者在蒙蔽我的雙眼。這篇文章最後引用習主席那段話,我覺得送給作者非常合適:“事實就是事實,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實和公理麵前,一切信口雌黃、指鹿為馬的言行都是徒勞的。一切顛倒黑白的做法,最後都隻能是自欺欺人。”

最後,我衷心地希望作者與機器貓進行殊死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