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高校教師專業倫理的提升
高教研究
作者:蒙鳳金
[摘要]:隨著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高校教師專業倫理有待提升,提升的途徑有:明確高校專業倫理理論,改革過於行政化的倫理規範製度,將倫理規範內化為教師的自律行為。
[關鍵詞]:高校教師 專業倫理
近年來,隨著相關事件的曝光,我國高校教師的專業倫理問題日益為人們所關注。明確我國高校教師倫理要求,提升高校教師專業倫理已迫在眉睫。
所謂“教師專業倫理”,是指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必須共同遵守的、有利於促進受教育者全麵健康發展的、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倫理關係總和,是社會價值和專業價值的具體體現。它包括由專業價值觀、事業心、責任感和敬業精神組成的專業精神,以及有關教師與教育事業、與受教育者、與其他教師及教師集體、與家長及其他相關人員等關係的專業規範。
如何提升高校教師的專業倫理,一直是眾說紛紜的話題。經過實踐與研究,我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一、理論上要明確
(一)明確高校教師專業倫理導向,構建合理的倫理規範
一直以來,人們總是把師德師風建設混同為專業倫理,實際上兩者有一定區別的。因為師德規範的條條框框相對比較籠統、抽象、模糊、理想化,重外圍約束與要求,難以激發教師專業發展潛能。高校教師專業倫理比師德的要求更明確、更專業、更具體,操作性更強。但現存的倫理框架也存在太過理想化,要求過高的不足,最後無法落到實處,從而使倫理建設成了一紙空文。引導粗糙、抽象和一般的傳統師德過渡到全麵、具體、規範的高校教師專業倫理,是當前我國高校教師專業倫理提升的不可忽視的內容。基於此,我們應該明確高校教師專業倫理導向,構建合理的倫理規範。合理的專業倫理規範應符合以下幾條原則:第一、對教育對象的無害原則;第二、對教育對象理解的原則;第三、對教育對象公平、公正的原則;第四、對教育對象能夠換位思考的原則;第五、對教育對象知情同意的原則。其中公平、公正尤為重要,教育公平、公正的內涵可以分為三個層次:①確保教育對象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②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③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教師職業的公平性具備較高的職業要求,無論是教師集體還是個體都應該從公平地對待學生,對學生的判斷和管理不應該考慮任何智力的、家庭的、社會關係的各種背景。
(二)合理的高校教師倫理規範,還應該順應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要求
高校教師肩負著培養各行各業所需人才的重擔,同時也承擔著科學研究的重任。“高校教師專業倫理”不僅是“倫理的”,而且是“專業的”,更應是“高校教師的”。基於此,建立符合教師專業發展的倫理規範,應從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過渡到具有道德法典意義的許多專業倫理規範,通過建立和完善教師專業倫理準則,指導和約束教師的專業活動。例如:確立“專業”和“服務”的觀念,促進專業倫理規範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在教師專業倫理的發展過程中,既要追求高校教師專業倫理的共性化要求,又要體現高校教師專業倫理的個性化需求。又比如當前學術造假泛濫,治學之風有失嚴謹,對高校教師的學術活動也應有所規範,這種規範應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因此高校教師倫理應包括學術倫理,教授應當在促進知識進步的價值與尊嚴的深刻信念的指導下,認識肩負的特殊責任。
(三)合理的高校教師倫理規範,還應凸顯教育“服務”理念。
高校教師專業倫理提升最終的目的是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學習服務,為學生提供公平公正的教育機會。教師作為教育服務者,必須把服務學生、服務社會公共利益放在首位。所以在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中,應表現出更強的服務倫理,對教師職業表現出更強的認同和情感投入。教育是良心教育,隻有教育者竭盡全力,具有教育責任感,才能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發展利益。在我國全麵推進教師專業化的今天,教師的服務意識和教學工作中的良好的服務態度、服務品質,顯得格外重要。教師專業服務精神的確立,是教師專業倫理素養提高的重要方麵,因此在製定倫理規範時應凸顯教育“服務”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