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輯:詩人素描(3 / 3)

她畢竟還是幸運的。父親犧牲後,她長期居住在身為縣委書記(後為地委書記)的姑父的家裏,受到一種革命氣氛的熏陶。她的社會經曆是從當小演員開始的。“娃娃劇團”過渡到專業劇團——河北邯鄲東風劇團。當演員之後當編劇。

在劇團工作期間,有兩件事是她永遠引為驕傲的。一是劇團曾受到過周總理的親切接見,二是她參與改編過郭沫若的話劇《武則天》,受到郭老接見,兩張珍貴的照片懸掛在住室裏,使每一位來訪者都會留下清晰的印象。

她從來沒有想到要當一個詩人。這是由於一個偶然的機緣:1974年,出於解決愛人兩地分居的問題,她從邯鄲調到鄭州《河南文藝》(即《奔流》月刊)編輯部工作,分工任詩歌編輯。從此,她的麵前出現了一個新的天地。

作詩歌編輯迫使她寫詩。但僅憑這一點,還不能造就一個詩人。她具有詩人的素質。她有一般女性所特有的溫情,同時還具有一般女性所不具有的對事物的敏感,不曾泯滅的童心和豐富的想象力。

在作了較長時間的創作準備之後,她漸漸意識到:詩神在召喚,一股詩的情愫在她的心靈裏萌動,攪得她坐臥不安。

童年的記憶,伴隨她進入詩的殿堂。

她以一個兒童的眼光來感受世界,描繪世界。在她的童話世界裏,不全是憂傷,更多的還是明朗與純淨,天真與無邪。作者的詩的想象,常常在童年生活過的家鄉不倦地飛翔,有時從高空俯視,有時從遠方透過蒼蒼茫茫的幾十年的塵霧眺望她熟悉的河流、小橋和荷塘,有時降落在那裏,久久地徘徊,久久地沉思。”(牛漢:《永不沉沒的世界》)

她的童話詩清新、流暢,節奏明快,有一種濃重的鄉土味,散發著鄉間野草似的清香。

C 第二部曲:血與火的曆史

她寫了一本兒童詩,但並不意味著,她僅僅是一位童話詩人。

童年時代的回憶引出她對血與火的曆史的沉思,使她繼而寫出頗受詩壇注目的總題為《荷花塘紀事》的幾組力作。

“夜睡了,我的詩,還醒著,/伴著浙浙瀝瀝的細雨,/荷花開了,可有幾朵打落?/我驚疑地走近村口,/朦朧中透出荷塘 的輪廓“(《啊,紅荷》)。荷塘是曆史的見證。革命先輩曾和敵人在這裏周旋,進行過殊死的戰鬥。烈士們的鮮血染紅荷塘,也染紅了申愛萍的記憶。

她寫在荷塘周圍生活的鄉親們,寫遊擊隊員,也寫自己的父輩。最感人、最令人難忘的是她懷念父親的幾首詩。其他作品都顯得清新、明快,象從蘆笛和柳哨吹出的音樂,而讀《陌生的父親》和《再給陌生的父親》,卻有一種深沉凝重之感,使人心潮起伏,不能平靜。

《陌生的父親》倍享讚譽。評論家魯樞元稱它為“一首真正的詩”。“這首詩詩的結構,猶如蒙太奇鏡頭一般地跳躍著:從清幽靜謐的荷花塘,到風雪暴虐的刑場;從白日朗朗的現實到對往昔夢幻般的回憶,心理中的時空觀念隨著詩的激情、詩的思緒、詩的節奏、詩的旋律自由變換,使這短短的詩行竟擴進了一個漫長的曆史年代,使這小小的詩篇竟開拓出一幅壯闊的曆史畫麵。我想,這不是一種能工巧匠式的構築,而是詩人的思想、情緒、經驗、感受、人格、才識在詩的烈焰中熔鑄而成的”(《夢魂中的思念》)。詩人所懷念的是她自己的父親,但她通過詩的形式所表現出來的,已經遠遠高出這一層,而升華為青年一代對老一輩共產黨人的緬懷,景仰和心靈的共鳴。《再給陌生的父親》一詩表露得更為明晰:“我找到了父親——/一個多災多難的父親/一個飽經風霜的父親/一個襟懷坦白的偉大父親!”這是一個具體的父親嗎?是的。但他又是一個抽象的“父親”。他使我們想起黨的形象,想起共產黨人幾十年來所走過的裏程!

雖然4歲便離開了父親,但父親在她的心目中是“一個永不倒塌的形象”。父親是她的精神支柱,做人楷模,生命之神。

組詩中還有一些反映建設年代新生活的作品,較之前者,稍有遜色。

D 第三部曲:愛的心曆

她的愛情詩別具一格。

不是飄渺清淡的田園牧歌。而是浸透了血與淚,在生活的煉獄裏熔鑄過的愛的交響。不象《太陽的孩子》和《紅荷》那麼單純。童年的記憶總是單純的,且帶有許多想象的成份。成年記憶則有很大的不同。豐富而又複雜。更何況我們的國家經曆了那麼多的災難,每個人又都必須從這災難裏走出來!

如果說《太陽的孩子》和《紅荷》更多的是寫別人,《我的愛情詩》則完全可以稱為詩人心靈的記錄,她向自我逼近,細膩地,準確地再現自我,再現在特定的時期內一位中國知識女性的關於愛的複雜心理。

讀完《我愛情詩》的剪貼本,筆者曾產生這樣的感覺,好象手裏捧著的不是一本詩集,而是一顆滾燙的心!它讓人思索良久,味之不盡。我想,凡是讀過這些詩篇的讀者,都會程度不同地從中照出那個隻屬於自我,隱藏得很深的神秘世界的一隅吧!

毫無疑問,《我的愛情詩》裏的不少作品是對傳統道德觀的反叛。但它又不同那些為當代一些青年所青睞的西方愛情觀。它仍然是東方式的。

一位女大學生在讀過她的愛情詩後,對她的執著產生懷疑,直言不諱地提出了指責:“不可思議。自己在如癡如迷地愛著一個人。這個人有多大值價?在你的個人生活中有多大作 用?我認為這種感情太不值得了!”

這使申愛萍感到十分驚訝。她隻知道真正的愛一個人和真正地被人愛,都是人生的莫大幸福,由此能夠產生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她從來沒有考慮到值不值得的問題。

一位不相識的詩人在讀了申愛萍的愛情詩後,寫信說:“人生淡漠,從你的詩裏我看到人間尚有真情……”詩人很愛自己的丈夫。他們是一對患難夫妻。但讀完她的愛情詩後,讀者會看出,這些詩不全是寫給丈夫的。

沒有陳新理的支持,申愛萍很難寫出這些愛情詩。陳新理熱忱地對妻子說:“你一定要寫出來。這是藝術,我不能限製,更不能扼殺。我堅信我們家庭的大廈永遠不會動搖……”

苦難的人生,能夠產生真正的愛。

申愛萍是在中國戲劇學院進修時認識陳新理的。他比她年長6歲,看上去好象比實際年齡還要大。畢業後,申愛萍隨邯鄲東風劇團來鄭州觀摩現代豫劇《李雙雙》。陳新理扮演孫 喜旺。這次重逢使他們雙雙墜入愛河。

他對她是那麼執著,在嚴酷的現實麵前,他首先想起的是她。在一個淒曆的深夜,他突然出現在她麵前。申愛萍很吃驚。站在眼前的是一個胡子很長卻來不及刮的人,風衣裏裝著牙具,倉惶失措的神情好象說明他是一個逃犯。當時,造反派到處捉拿他,處境十分狼狽。

“新理,你不要怕。他們真敢抓你,我就去告狀。我認識中央警衛團的馬團長……。也餓不著你。會有人給你送飯……t” 申愛萍斬釘截鐵地說,話語裏充滿萬般柔情。 “謝謝,申愛萍……”

一個以幽默的表演令人捧腹的堂堂男子漢,此刻,眼淚汪汪,忘情地緊握著一位姑娘的雙手!

就在這樣的處境裏,申愛萍提出結婚。家庭不同意這門婚事。她是在未征得養父的同意下,秘密到鄭州結婚的。

在家庭生活中,他始終是一個熱情的兄長。為了使她有時間構思和寫作,他主動分擔了繁多的家務。

在申愛萍的愛情詩中,雖然也有一些描寫少女初戀與熱戀的甜蜜心態的詩篇,但更多的還是寫一種受壓抑的、痛苦的愛,一種悲喜交織的愛。在這些詩中,詩人抒寫了情感與理智、存在與超越的矛盾衝突和她對理想的愛的追求。老詩人蘇金傘說她的愛情詩“並非卿卿我我,纏綿悱側,不是表麵上的‘我愛你’,而是有更深的蘊藏,更真更厚的用語言難以表露的感 觸”(《談談申愛萍的詩》)。《月全食》是一首很有代表性的作。太陽是一顆心,地球是一顆心,月亮是一顆心。它們在詭秘的變幻之中。都要完整地表達自己。人呢?“灼熱被冷漠的地殼遮起來了/沉寂的底蘊/秘而不宣/那麼/懸起我們的沉默吧/石頭一樣的/黧黑的鏡子啊/那閃閃爍爍的/是火,還是水?/啊,暫且關閉的心靈/並不等於枯萎”她寫的是一種高層 次的精神之愛。精神之愛沒有時間的界限,是長久的,永恒的。有人說,《我的愛情詩》是申愛萍詩歌創作的一座裏程碑。

等到這本詩集出版之後,讀者們會感覺到,這並非過譽之詞。

E 人們期待著下一部

一個人一生不可能隻是三部曲,或者說,不可能隻有一個三部曲。

申愛萍沒有止步。她在苦苦追求,探尋。詩人的創作態度 是十分嚴肅的,她從不把自認為粗糙的東西拿出去發表,一首詩總是改了又改。她覺得每寫一首詩都是在爬坡。她向朋友們說:“我永遠都不會是一個成熟的詩人1”

注意她的新作的人會發現,她的風格和表現手法是在不斷變化的。她在嚐試以質樸的東方的民族的感情與時髦的現代的西方手法揉搓到一起,創作一種更富有時代氣息的詩。有些詩的內涵,用傳統的手法是很難表現的。《月全食》《造船的日子》等詩便是例證。當然,探索的成敗有待於時間的檢驗。

在一次由鄭州的業餘詩歌團體組織的詩歌討論會上,申愛萍欣喜地發現,她的探索已經引起了青年人的關注。《月全食》等詩,有些讀者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背誦。

一位女青年說:“過去看你的荷塘詩,你象一個18歲的姑娘;現在讀你的近作,你卻象一個80歲的老太太。”這說明詩人更深沉了,更成熟了。

筆者有幸聽了申愛萍自己吟誦的她自己尚未發表的新作《啞女》、《紫紅色的柵欄門》等,心裏不免一震!她好象已不是過去的申愛萍。她在超越自己。這些新作麵向更廣闊的社會 生活,既辛辣又冷峻,充滿對社會和人生的思索。

她於近期發表的一些寫母愛的詩,深切,感人。這使我們窺視到女詩人心靈的另一角。

自從她與詩結緣,就再也離不開詩。想想她已到中年才開 始寫詩,作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在那麼繁忙的家務中還寫了那麼多詩,就可以想象出她對詩是多麼鍾愛,她生活在詩中。與 友人交談,她總是滔滔不絕地談詩,恐怕談論別的太多荒廢了光陰。她幾乎可以背誦出自己所有的詩。因為記憶力驚人?不全是。因為每一首詩都在心靈裏長期孕育過,在腦海裏刻下了印記。

《我的愛情詩》絕不會是她的最後一部詩集。人們期待著她的第四部、第五部…… (1986年)

醇香醉人的戀情

—一讀潘萬提的散文詩

1

潘萬提,一個因散文詩而揚名的中州作家,近年來,在多種雜誌上連續發表了《愛情與思考》、《戀情集》、《少女的月亮 等幾組散文詩。以他那純真、熾熱的詩情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然而,這些散文詩隻是他200餘首散文詩中的一小部分。

潘萬提是一位詩人。他於60年代中期發表詩作,至今已出版3部詩集和l部童話集,成績斐然。但他沒有滿足。他嚐試用多種體裁寫作,以發展和挖掘自己的潛能。近年來,他傾心並致力於散文詩的創作。1983年初試鋒芒,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在全國20多家報刊發表了近200章散文詩。這些作品大多寫男女青年之間純真的戀情和淳厚的鄉情,其中數量較多,在讀者中影響較大,藝術上又有明顯特色的,則是前者。

潘萬提喜愛自由體新詩,為此苦苦求索了20年。為什麼在寫愛情題材時,卻采用散文詩呢?據作者所言,他認為分行寫情詩有一定的局限,散文詩兼有詩和散文的美學特征,寫起來更自由、更隨意,馳騁的天地更廣闊。他大膽地作了嚐試。當第一組作品發表後,讀者反應頗佳,堅定了他的信心。象一眼清泉找到了噴口,他的散文詩源源不斷地湧流出來。

在欣然通讀了萬提即將結集的百餘章散文詩後,我沉浸在醇香醉人的藝術氛圍裏,他的作品有情,真摯、濃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是先賢論詩的至言。情是作品能否打動人的第一要素。虛假的、蒼白的感情不可能打動人。情從字裏行間滲透出來,情跳動在作者的脈搏裏。請看《小城,在雨霧中》:“雨霧中的小城,一切都是灰蒙蒙的。一把小傘在雨中緩緩移 動。擠著你和我,貼著兩顆怕淋的心!”“我倆的衣角被風雨飄濕了,但綿綿的細語是飄不濕的,我們溫柔的情思從不冷卻,一直保持著春天般的恒溫。小城,在雨霧中,一把傘推開了風雨,兩顆愛戀的心呀,在和暖的胸宇麗日下行進……”詩情畫意,情真意切!

讀潘萬提的散文詩,有一個突出的感覺,他筆下的戀情,不是那種卿卿我我的兒女之情,而是一種健康向上、直純美好的感情,給人以崇高的人格美的陶冶和啟迪。萬提當過兵,在人民解放軍的大學校裏曾度過十幾個春秋。他的散文詩把農民的質樸和戰士的豁達熔為一爐,絲毫看不到那種見花落淚 的遠離火熱生活的才子佳人式的感情流露。他抒寫和描繪戀人之間的那種種情態和微妙的心理,寫情人的約會、熱戀,別離、思念?……即使是瞬間的一絲感觸,也無不印證著詩人的美學追求,寄托著他的人生理想。他總是把人們帶進一個異常美好的藝術境界。

2

一首散文詩僅僅含有生活的哲理不一定就是佳作,正象閃光的思想並不等於好詩一樣。散文詩首先給人的應是美的 藝術享受,它必須具有詩美的特征。哲理在回味和思索中獲 得,作品才能產生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萬提的不少散文詩在構 思上頗見功力。詩人所要講的人生哲理,不是直接說出,而是 采用了潛台詞的方式。如《伏擊者》:

初冬的河畔,呈現出一片枯黃,除了那一塊青竹園。

一對鴻雁,正細心地在沙灘上覓食,它們以親密的鳥語,暖熱了初冬的清冷。

突然,一聲獵槍的呼嘯,發自青竹園裏!

一隻鴻雁應聲倒下了,另一隻騰然飛起,在悲戚地盤旋著。

硝煙從竹園裏散去,靜寂又降臨河畔。盤旋著的鴻雁不會舍棄愛情,它終又落在伴侶的身邊。

又一聲槍響,這隻鴻雁也倒下了——它來不及一絲思考。

伏擊者冷酷地利用了愛情;

槍聲卻禮讚著忠貞……

角度奇特,構思巧妙。雁乎?人乎?詩人借用雄雌鴻雁的生死與共,歌頌了人間愛情的忠貞,令人回味不已。

在嚐試散文詩的寫作之前,潘萬提曾認真研讀過不少中外散文詩佳作。他尤其喜愛印度詩哲泰戈爾的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散文詩在形式上有意無意地受到泰戈爾的某些影響。但他走的是自己的路。大師所寫的畢竟是另一個民族另一個時代的生活和心理。他要用自己的彩筆去抒寫出中國在一個特定曆史階段一代青年人的愛的心理軌跡。

萬提的散文詩是沉思之後的藝術結晶,有著深厚的思想內涵。這些作品表現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理解。與 當今社會上流行“現代派”觀念相比,潘萬提在愛情觀上應當 說還算是一個“傳統派”。他滿腔深情地歌頌愛情的忠貞。他寫出了屬於中華民族特有的含蓄之美。但他的詩篇裏也有明 顯反傳統因素。他寫了“左”的思潮對男女之間所造成的隔膜:“在我心的原野裏,春天好象姍姍來遲,隆冬的冰封遲遲不願解凍……”(《飛揚的歌聲》)他寫了農村姑娘大膽地在花前月下與情人幽會,熾熱地表白愛情,這不也是在對我國許多地區至今仍殘存的封建意識的挑戰嗎?他的詩章還直率地寫出了愛情的偉力:一個關閉得很嚴實的大門,重錘敲打不開,娓娓動聽的話語也叫不開的大門,卻在戀人的歌聲裏敞開了(《我向你敞開心的大門》)!潘萬提不少作品寫了苦難中的戀情,在人生最寒冷的日子裏”建立的戀情。真誠的戀情是人生的無價之寶,它可以為情人照路,重新燃起青春的火焰,使凍僵的信念得以複蘇(《甜甜的戀情》)。

熱情謳歌愛情的忠貞不移,同時又把封建觀念和“左”的思潮對青年男女造成的隔膜作為放矢之的,歌頌戀人之間的自由選擇。這便是潘萬提愛情散文詩的思想價值。他抨擊的 是舊傳統的腐朽的一麵,對於古老傳統的美好的一麵,他則熱情地給予讚美。兩者相比,抨擊的力量似乎還嫌輕了一點。

3

萬提的散文詩起步不凡,得力於他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散文家。他在語言上是下過苦功的。他的散文詩真正以稱得上“美文”。他的語言,既有詩的縝密、彈性和張力,又有 散文的灑脫,不拘一格。一如他的自由詩,他的散文詩亦有清 新、明麗、流暢的風采。

潘萬提的散文詩雖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引起了同行的注目和讀者的讚許,但還談不上已到了無可挑剔之境。縱觀他 的作品,還顯得不很整齊。少數作品在藝術上略顯粗糙,或立 意不新,或失之直露。情景交融是其特色,但有時卻忽略了象 征的運用。萬提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發表於1986年第8期《火花》的散文弗組曲《秋冬之戀》,稱得上成功地運用象征手法的佳作。

一個在藝術王國裏執著的求索者,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據筆者所知,萬提正在創作的係列敘事散文詩《少女的陽光》,在表現手法上將作新的探索。我們預祝他取得成功,為已經顯露生機的中原散文詩苑,獻上更香更豔的花束!

(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