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稍作停歇盤點完這場著名的城濮之戰後,還是得緊跟春秋時代的步伐,看看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麼。
公元前632年,4月初二,城濮之戰中晉軍大勝。
成得臣眼看楚軍左、右軍接連潰敗,這次他的判斷倒是相當果斷,成得臣迅速下令收兵,中軍的實力總算得以保存,但敗軍之將的頭銜也隻得收入囊中。
『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
豪言壯語曆曆在目,成得臣做到了第一點,因為他的確沒有立下戰功,成得臣也做到了第二點,他用實際行動堵住了自己的嘴……
君臣本不齊心,楚成王自然不會為成得臣主動背黑鍋,當楚成王以楚軍傷亡過重為由之後,曾經風光無限的楚國令伊成得臣隻得選擇自殺來為自己幾個月來的所犯得的錯誤買單,當然這個單簽得過於沉重了一些。
對於成得臣的死,晉文公是這樣說的:成得臣身為令伊所做的事情並不是為了百姓,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威望。
晉文公的潛台詞是這樣的:成得臣不過是咎由自取。
晉文公的內心其實又是這樣的:成得臣死得太好了,這樣就再也沒有人敢來害我了……
成得臣的故事告一段落,我們接下來看看城濮之戰後晉國又都有哪些事情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件事,成得臣這不是敗得太突然,逃得太快麼,晉軍倒也沒有繼續追趕楚軍,而是就地放假,休整三天。
為什麼呢?
因為楚軍逃得太快,晉軍所獲戰利品那是相當豐厚,比如楚軍的糧食就沒有工夫帶走,晉軍留下來的主要目的便是把楚軍留下的糧食給吃完。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就這樣,成得臣那邊落寞的往回趕,晉文公這邊帶著軍隊就地野炊了三天,休整得差不多了才返程回國。
當然,楚軍餘下的糧食被吃完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晉文公繼續帶兵往回走,不過半路又有事情發生了,這回是緊鄰晉國與衛國的鄭國,鄭文公又想幹點什麼?
首先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流亡時期的晉文公其實也是到過鄭國的。
晉文公離開齊國之後到過曹國,遭到了曹共公的羞辱;隨後來到宋國,受到宋襄公的款待,去往楚國和秦國之前,中間一站正是鄭國。
鄭文公倒是沒有羞辱他,因為鄭文公直接城門緊閉拒絕了晉文公……
其次,齊桓公去世之後,本來在齊楚之間搖擺不定的鄭文公倒也堅定了立場,緊緊的站到楚國這一邊來。
楚成王圍宋一事,鄭文公也有派軍隊為楚國加油助威,眼下楚軍大敗,晉文公聲望大漲,連魯僖公都知道要殺公子買來討好晉國,鄭文公如果不趕緊做點什麼,日後恐怕是要被晉國給穿小鞋的。
鄭文公是誰,這點事情是難不倒他的,所以晉文公帶著軍隊還未回國,鄭文公就派人來跟晉國講和請求結盟了。
鄭文公:舍身敢做牆頭草,萬裏長城永不倒……
鄭文公樂得做牆頭草,晉文公倒也樂意多收一個小弟,於是晉文公與鄭文公兩個文公在鄭國的『衡雍』『今河南原陽縣一帶』結盟,同時又在衡雍不遠的『踐土』令人建造了一座王宮。
接下來,晉文公要在踐土這裏幹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