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與其承擔家庭的負累,不如幹脆沒有。”孤獨者說。
“你沒有你的所愛?”
“沒有,與其愛過之後便是恨,不如幹脆不去愛。”
“沒有朋友?”
“沒有。與其得到還會失去,不如幹脆沒有朋友。”
“你不想去賺錢?”
“不想。千金得來還複去,何必勞心費神?”
“噢,”智者若有所思,“看來我得趕快幫你找根繩子。”
“找繩子?幹嘛?”孤獨者好奇地問。
“幫你自縊!”
“自縊?你叫我死?”孤獨者驚詫了。
“對。人有生就有死,與其生了還會死去,不如幹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餘的,不是正合你的邏輯麼?”
孤獨者無言以對。
“蘭生幽穀,不為無人佩戴而不芬芳;月掛中天,不因暫滿還缺而不自圓;桃李灼灼,不因秋節將至而不開花;江水奔騰,不以一去不返而拒東流。更何況是人呢?”智者說完,拂袖而去。
孤獨原本是人類的自然本性。但是極度的孤獨或長期的孤獨,使自己與別人隔絕,這就是失敗個性的特征了。
這類孤獨個性的形成,是由於與生活隔絕、與真實生活遠離而造成的。一個人如果遠離真實的生活,就會將自己與生活的基本接觸完全隔開。那些孤獨的人時常生活在惡性循環之中,因為他感到自己的獨立,所以與別人的接觸並不能使他獲得快樂,甚至會使自己更加孤獨。
一位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孤獨感,往往產生於那些與外界沒有任何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身上。事實上,不管你身處何地,隻要你對周圍的一切缺乏了解,與身外的世界無法溝通,你就不得不飲下孤獨釀成的苦酒。
因此必須戰勝孤獨,並走出孤獨的陰影。
首先你大可不必為了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而憂心忡忡,人人都是既一樣又不一樣的。隻要你自信一點,鑽出自織的“繭”,你就會發現跟別人交往並不是一件難事。要學會與外界交流,獨自生活不意味著與世隔絕。一個長年在山上工作的氣象員說,他常常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訴人家,可是他的身邊卻沒有人可以傾訴,所以他就用寫信來滿足了自己的這一要求。
當你感覺到孤獨的時候,翻一翻你的通訊錄,也許你可以給某位久未見麵的朋友寫封信,或者給哪位朋友打一個電話,約他去看一場周末上映的電影;或者是請幾位朋友來吃一頓飯,你親自下廚,炒上幾個香噴噴的菜,這都別有一番情趣。
其次要隨時跟朋友們保持聯係,不應該隻是在你感覺到孤獨的時候才想起他們。要知道,別人也都跟你一樣,能夠體會到友誼的溫暖。或者為別人做點什麼。跟人們相處時感到的孤獨,有時候會超過一個人獨處時的十倍。這是因為你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就跟你突然來到一個語言不通的國度一樣,你無法跟周圍的人進行交流,你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氣氛裏麵,你不由自主地覺得自己很孤單,而他們之間那種熱烈的氣氛更是襯托出你的被冷落。
要打破這種尷尬的局麵,唯有“忘我”。想一想你能夠為人家做點什麼,這很有好處。記住:溫暖別人的火,也會溫暖你自己。
另外,適度地離開熙熙攘攘的塵囂世界,接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樂趣。也是排遣孤獨的良好方式。隻不過忙碌於名利和生計的人們,早已沒有恬適的心情去品味自然的美妙之處。
雖然,你還可以選擇更多的方式去驅除內心的苦悶和陰影。一些有過痛苦經驗的人都說,當他們遭到厄運的襲擊,而又不能夠對人傾訴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走到江邊去,被清爽的江風吹著,心情就會慚漸地開朗。有一個感情豐富的女孩子說,她常常跑到最熱鬧的街道上去,她覺得隻要置身於川流不息的人流,就會忘掉自己的寂寞。
最後,你可以通過確立人生目標的方式來起到驅趕孤獨感的目的。也許因為人類早在原始社會就過慣了群居生活,所以現代社會才有了“孤獨”這樣一種世紀病。人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樣,害怕被別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時候孤立無援,害怕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旁人的理解……總之是一種內心的恐慌。似乎人類的心靈越來越脆弱了。
要想從根本上克服內心的脆弱,莫過於給自己確立一些目標和培養某種愛好。一個懂得自己活著是為了什麼的人,是不會感到寂寞的。
其實壞情緒又何止焦慮與孤獨呢,隻要是破壞好情緒的情緒我們都可以稱之為壞情緒。而對於壞情緒,一定要及時想辦法化解它,否則,越積越多,它將成為壓在你心頭上的石頭,讓你無法前進,甚至無法生活。
第二節給心靈放個假
在現實生活中,“天生強者”的社會角色定位,使男性麵臨更多的壓力:生活節奏快和經濟競爭加劇,養家糊口的擔子和教養子女的任務重,以及對名譽的追求等等,無不使男性處在緊張和激烈的心理衝突中,這對男性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
同時男性多數性格剛烈暴躁,爭強好勝,頑強表現自己,永遠不肯服輸。這種性格本身就是一柄雙刃劍。有兩句古詩說得好:“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鋼刀口易傷。”意思是說,越是剛強、堅硬,就越容易遭受傷害。這兩句詩是對男性性格的絕好描繪。男性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在生活中往往曆經坎坷,屢遭磨難,心靈承受種種痛苦。
所以男人為了自己的健康還是不要過分壓抑自己的內心痛苦。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下,男人該發泄的時候就要痛快淋漓地發泄釋放,該給心靈放假時就放個假這不是軟弱無能,而是為了維護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一忙裏偷閑喘口氣
男人們的生活似乎被忙碌充滿了,仿佛在原地停留一分鍾就會被別人超過,於是心靈時時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況,頭腦時刻都在高速運轉,微笑早已被忘記,內心裏與自己的對話早已不知怎麼做,心底最深處的童真與快樂早已蒙上了厚厚的灰塵。
然而,實際上隻要男人願意,完全可以忙裏偷閑喘口氣,讓心靈在短暫的時間內得到放鬆與休整。
朋友給小姚寄來了一份禮物,一隻紅色風箏。小姚以為是送給孩子的,可當他翻看禮品卡時,上麵卻寫著:“送給你未泯的童心。”
“我們去放風箏吧,爸爸!”兒子請求道。小姚掃了一眼寫字台上堆著的待批閱的公文,又看看外麵蔚藍的天空,陽光燦爛,微風徐徐,的確是個放風箏的好天氣。於是他和兒子一起去了附近的田徑運動場。
小姚細心地看著兒子巧妙地使風箏在變化莫測的風裏上下翻飛。“您為什麼不試試?這是送給您的啊。”兒子叫道。在孩子的鼓勵下,小姚丟掉羞怯,扯過風箏跑起來,頃刻間風箏迎風而起,越來越高地飛向碧空,他的笑聲也隨之飄蕩而去。這時,那搖曳的風箏觸動了他久已忘懷卻深藏在心底的童趣。
一天,小姚路過運動場,有個男孩正在那裏蕩秋千,這時,有位西裝筆挺的成年人經過那裏停下來觀看。突然他把公文包靠在樹上,鬆開領帶,蕩起秋千來,還不時地和孩子交換著欣喜的目光。在緊張的一天裏,他從兒童遊戲中找到了片刻小憩。
經過這兩件小事,小姚有些感觸:冗長乏味的辦公室生涯衝淡了我們的生活樂趣,而我們又不能置工作不顧,但我們完全可能在繁忙的工作空閑中尋找到一些歡情逸趣。兒童般的嬉戲,可使我們從工作重負的壓抑中解放出來,讓我們的心理放鬆,使我們的日子過得輕鬆愉快,而不是整天疲於奔命。
是嗬,輕鬆愉快可以這麼簡單地就做到,幾分鍾的放鬆,可能換來的是一整天的舒暢,何樂而不為呢?
而更多時候,當我們被莫名的情緒占據了內心時,我們總是在冥冥之中希望有一個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夠在大千世界中坐下來靜靜傾聽自己心靈的訴說,能夠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為我們開辟一方心靈的靜土。
其實,我們自己,不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嗎?世界上還有誰能比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呢?還有誰能比自己更能替自己保守秘密的呢?朋友,當你煩躁、無聊的時候,不妨和自己對對話,讓心靈退入自己的靈魂中,使自己與自己親密接觸,靜下心來聆聽來自心靈的聲音,問問自己:我為何煩惱?為何不快?滿意這樣的生活嗎?我的待人處世錯在哪裏?我是不是還要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我要的是自己現在這個樣子嗎?生命如果這樣走完,我會不會有遺憾?我讓生活壓垮或埋沒了沒有?人生至此,我得到了什麼、失落了什麼?我還想追求什麼?……
這樣,在自己的天地裏,你可以慢慢修複自己受傷的尊嚴,可以毫無顧忌地“得意”,可以一絲不掛地剖析自己。你還可以說服自己、感動自己、征服自己。有位作家說的一段話很有道理:“自己把自己說服,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把自己說服了、感動了、征服了,人生還有什麼樣的挫折、痛苦、不幸我們不能征服呢?
相信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心靈避風港,當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累了、煩了的時候,不妨走進自己營造的心靈的小屋,安靜下來,把瑣碎的事情、生活的煩憂暫時拋到九霄雲外,靜靜地、靜靜地,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
這種放鬆是我們隨時都可以進行的,隻要我們找一個安靜所在,一杯清茶,在氤氳的茶香中讓思緒變得輕盈起舞,心還會累呢?
這時,也可以翻一本我們早已想看,卻一直認為沒時間看的書,可以讓心靈隨著文字躍動,在這片安寧中去掉一切束縛心靈的枷鎖。
讀書,是一種美麗的行為。在讀書中,天上人間,盡收眼底;五湖四海,就在腳下;古今中外,醒然可觀。讀書,讓我們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讀書,讓我們豐富了自己,升華了自己,突破了自己,完善了自己。
讀書是一種享受。常讀優美感人的文章,可以把讀者引進一個輕鬆愉快的審美意境,使讀者產生忘卻一切紛擾的感覺,從而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神情開朗。
寒夜孤燈,捧書卷,聞墨香,那感覺如同盛夏裏吸吮冰涼的飲料,甜滋滋、涼悠悠。讀書的感覺,愛讀書的人才獨有;讀書的快樂,在求知的過程中。讀書,讓你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味生活中的各色景觀。
人是需要讀一些書的,許多人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通過讀書可以把自己從物欲名利中超拔出來,塑造美好的生活觀念。
古今中外名人對讀書都有極精彩的話語,唐朝皮日休讚美讀書的好處:“惟文有色,豔於西子;惟文有華,秀於百卉。”英國莎士比亞談道:“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當代作家賈平凹說的更為精彩:“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強自立不畏不俗不諂。”
當然,讀書最快樂的境界莫過於進入美感境地,我們沒有功利目的,隻讀自己喜歡的書。讀書使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心遊萬仞,目極八荒,願人們在書海中遨遊,撿拾美麗的貝殼,構築自己的精神大廈。
讀書,而且讀對人有積極影響的好書是一生中的幸事、有可能從此你的世界觀會有很大的不同。書是作者智慧的結晶,是對人生經過沉思後精心篩濾過的自我陳述,所以經常讀書是一種完成思想成熟的捷徑。
在閱讀時,你會拋開一切的煩惱,悄然地被作者帶入到一個全新的境界裏自由漫步。在無數個夜晚裏,你的思想馳騁古今、橫跨時空與地域。
長者充滿智慧且言語坦誠,他的思想會慢慢溶入到你的心靈深處,字字叩擊著你幼稚的靈魂。潛移默化中你對世界萬物的著眼角度開始發生變化,你會用心去體會人生的真正含義,能夠快樂積極地對待生活,學會欣賞美並去創造美,你將踏著智者們的思想階梯逐步達到一定的領悟境界,認知到宇宙自然的博大而自身的渺小。
有人把一生不愛讀書的人比作囚徒,他們囚禁在自我和無知的牢籠裏,他們會經常地抱怨:“生活淡而無味,工作周而複始。”他們一定無法感到快樂,因為他們把自己套在一成不變的生活程序裏,更多地關注於利益和得失,不僅對於外界的精彩無知無覺,而且忽視了生活中的點滴快樂,這種損失是非常可怕的。也很難讓心靈能找到喘口氣小憩片刻的機會。
二累了倦了充充電
心靈如同機車的發動機,前進的過程就是消耗的過程,肯定會有累了倦了的時候,此時,要及時給它加油充電,讓它重新蓄滿前進的力量。
而男人在麵對緊張與壓力時,更多地表現出的是沉悶與憂慮。他們早已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感情,有淚不輕彈,有苦不願訴、讓陰鬱充斥心靈,這已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心理健康。
所以為了自己的健康,男人也應學會嗬護自己的心靈,不要對自己求全責備,苛求完美,要學會讚美自己,讓快樂主宰自己,用讚美與笑聲為自己疲憊的心靈加滿油。
曾經看見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自己年幼的兒子在門口練習走路。當扶著媽媽的手時,小孩便大膽地往前邁步,可當媽媽把手拿開時,他便站在那兒不敢往前邁步。孩子的媽媽沒有去扶他,而是蹲在前麵不遠處一個勁地說表揚他的話:“寶寶真厲害,寶寶一定能走過來……”
然而那孩子那麼小,怎麼懂得什麼話好聽。誰知過了一會,那小孩居然真的在媽媽的鼓勵下向前邁出了小腿,晃悠悠地走了幾步,然後一下子撲到母親懷裏。
“寶寶真棒。”年輕的母親不住地讚美著自己的兒子。孩子“咯咯”地在母親的懷裏笑著。
年輕媽媽的幾句讚美話,竟能鼓起那麼小的孩子的勇氣,有了媽媽的稱讚與鼓勵,小孩將走得越來越遠。大人又何嚐不需要讚美啊?
馬克·吐溫說:“隻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可以多活三個月。”人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工作中聽到領導的表揚,我們幹活便特別帶勁;生活中聽到朋友的讚美,心情舒暢好幾天。
讚美就像照在人們心靈上的陽光,能給人以力量,沒有陽光,我們就無法正常發育和成長。讚美能給人以信心,沒有信心,人生的大船便無法駛向更遠的港灣。
然而,生活中人人都忙得忘記了讚美,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恐怕不如自己讚美自己來得容易。既然我們需要讚美,既然讚美可以催我們奮進,那就讓我們學會讚美自己吧!當自己考了好成績,或是寫了一篇好文章,不妨讚美自己幾句,為自己喝彩,為自己叫好。不需要說出口,不需要任何人的分享,隻要一個會心的微笑,隻要心靈的一點點波動,這時你就能體會到擁有成功的喜悅,不僅是對自身的欣賞和肯定,更是對未來的追求和希望,更是用自信再次揚起人生的帆船。這也不是自我陶醉。在飛梭似的人生裏留下一絲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不要用手去摸,不要用眼睛去看,隻要用心去感觸,體味一個真實的自己,即使是那一點點成功也是自身價值的體現。隻要那麼一瞬間,你便可以看到前途的光明,看見世界的美好。
一個喜歡棒球的小男孩,生日時得到一副新的球棒。他激動萬分地衝出屋子,大喊道:“我是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手!”他把球高高地扔向天空,舉棒擊球,結果沒中。他毫不猶豫地第二次拿起了球,挑戰似地喊道:“我是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手!”這次他打得更帶勁,但又沒擊中,反而跌了一跤,擦破了皮。男孩第三次站了起來,再次擊球。這一次準頭更差,連球也丟了。他望了望球棒道:“嘿,你知道嗎,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擊球手!”
後來,這個男孩果然成了棒球史上罕見的神擊手。是自己的讚美給了他力量,成就了他的夢想。也許有一天,我們能像小男孩一樣登上成功的頂峰,那時再回首今天,我們會看見通往凱旋門的大道上,除了腳印、汗水、淚水外,還有一個個驛站,那便是自己的讚美。也許有一天你會贏來無數的鮮花和掌聲,但你會發現,隻有自己的讚美才是最美最真實的!
讚美可以讓自己在疲憊時重新獲得力量,而快樂則可以讓生活每時每刻都充滿激情。
生活如同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以哭臉相示。持有什麼樣的心態,也就決定擁有什麼樣的人生結局。
悲觀主義者說:“人活著,就有問題,就要受苦;有了問題,就有可能陷入不幸。”即使一點點的挫折,他們也會千種愁緒,萬般痛苦,認為自己是天下最苦命的人。又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形容的“不幸的人總自傲著自己是不幸的”。悲觀主義者把不幸、痛苦、悲傷做成一間屋子,然後請自己鑽進去,並大聲對外界喊著:“我是最不幸的人。”因為自感不幸,他們內心便失去了寧靜,於是不平、羨慕、嫉妒、虛榮、自卑等悲觀消極的情緒應運而生。是他們自己拋棄了快樂與幸福,是他們自己視快樂與幸福而不見。
樂觀主義者說:“人活著,就有希望;有了希望就能獲得幸福。”他們能於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品嚐到甘甜,因而快樂如清泉,時刻滋潤著他們的心田。
任何事物本身都沒有快樂和痛苦之分,快樂和痛苦是我們對它的感受,是我們賦予它的特征。同一件事情,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一個人快樂與否,不在於他處於何種境地,而在於他是否持有一顆樂觀的心。
對於同一輪明月,在淚眼朦朧的柳永那裏就是:“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而到了瀟灑飄逸、意氣風發的辛棄疾那裏,便又成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得到的結論是:在持不同心態的不同人眼裏,會有不同的感受,人生也是如此。
上天不會給我們快樂,也不會給我們痛苦,它隻會給我們生活的佐料,調出什麼味道的人生,那隻能在我們自己。你可以選擇一個快樂的角度去看待它,也可以選擇一個痛苦的角度,如同做飯一樣,你可以做成苦的,也可以做成甜的。所以,你的生活是笑聲不斷,還是愁容滿麵;是披荊斬棘,勇往直前,還是畏手畏腳,停滯不前,這全不在他人,都在你自己。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男人天天在忙碌,在奮鬥,在拚搏,而堅強的後麵卻也隱藏著一顆脆弱的心靈。那麼,在它累了倦了的時候,讓讚美與快樂為它充電吧。
三支撐不住放一放
極大的工作壓力,繁重的生活負擔,忽視日益憔悴的心靈的男人是否已經快支撐不住了吧?那就學會將壓力放一放吧。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放鬆一天而停止了運轉,生活與工作也不會因為你停止一天也不前進。
或許,在某一個夏日的午後,你一覺醒來突然發現,由鋼筋水泥簇擁而起的高樓將狹長的影子傾覆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空中縱橫的電線密如蛛網,偶爾棲落的幾隻可愛的小麻雀,遠遠望去,如活蹦亂跳的音符,透過喧囂,竟給人以一種恬淡澈明的美妙。
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午後,你何不走出去,帶著自己的心靈一起散步,帶著自己的心靈一起看看天呢?
是的,抬頭看看天吧,朋友,看看蒼穹雲卷雲舒,你會發現,你的心靈從來沒有這麼愜意過!看看頭頂上的那片天,浮雲逍遙地飄在廣闊的蒼穹,似奔馬,似群羊,似高山,似遊絲。好白的雲,好美的雲,就在我們的頭頂上,悄然無聲地上演著一幕幕精彩絕倫的劇目。
你肯定會慨歎:生活中原來有這麼美的天空,生活中原來有這麼美的雲彩!可是,為什麼你的步履總是那麼匆匆,你的鞋子總是蒙著一層細土,你的履底無緣閱讀潔白美麗的雲朵?你的心遺忘在何處了?你的眼睛在追逐著什麼?你為什麼從來沒有發現頭頂上這片可供心靈散步的青天?
其實,生活原本是有許多快樂的,隻是人們常常對它視而不見且自生煩惱,“空添許多愁。”許多事業有成的人常常有這樣的感慨:事業小有成就,但心裏卻空空的。好像擁有很多,又好像什麼都沒有。總是想成功後坐豪華郵輪去環遊世界,盡情享受一番。但真正成功了,仍然沒有時間沒有心情去了卻心願。因為還有許多事情讓人放不下……
對此,台灣作家吳淡如說得好:好像要到某種年紀,在擁有某些東西之後,你才能夠悟到,你建構的人生像一棟華美的大廈,但隻有硬體,裏麵水管失修,配備不足,牆壁剝落,又很難找出原因來整修,除非你把整棟房子拆掉。
你又舍不得拆掉。那是一生的心血,拆掉了,沒有人會知道你是誰,你也很可能會不知道自己是誰。
佛家說:“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是多麼自在的快樂之道啊,倘使你總是“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眠時不肯睡,千般計較”,這樣放不下,你又怎能快樂呢?
學會放下,然後再給自己放個短假,你可以重回童年居住過的地方,讓久違的童年重回那顆疲憊的心。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正如席慕容所說:“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麵貌是一種模糊了的悵惘,仿佛夢裏的揮手別離……童年是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段,值得永遠回憶、品嚐,而童年的故鄉,是這一切美麗回憶的發祥地。那麼,請回到故鄉去吧,去采擷你多年不見的信物吧!桃花幾朵,柳枝一段,荷葉片片,野菊滿園”。不要推托路途遙遠行程不便,不要讓城市的點點滴滴迷茫了你回家的路。
或許你也可以到自己心儀已久的地方去旅行一次,讓優美的風景喚起你心底的激情。
熟悉的地方,不會再有令你眼睛一亮的風景;一成不變的日子裏,不會再有令人感動的風物撲麵而來;瑣細的生活中,心底的激情已找不到燃點。正如古代西方哲學家聖奧古斯丁曾說過的:“世界就像一本書,不去旅行的人隻讀到了其中的一頁。”所以,請別忘了,背上你簡單的行囊,到心儀的地方去旅行。
唐朝的大多文人,他們的胸懷是豪邁的,李白、高適、岑參……他們喜歡遊曆山川名河,喜歡每一個富有人文氣息的地方,他們的腳步很難停止,即便是麵對意氣相投的人生知己,仍然是要告別的,然而麵對分離,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歎、執袂勸阻,隻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如此的纏綿淡雅,從此在千年的曆史風雨中,那個陽關,被多情的文人反複念叨。
今天,我們可以輕易欣賞到各地美景的精彩圖片和電視片,但是實景的奇妙感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現代傳媒隻能起到一個引介的作用,讓人們對實地旅遊更加深刻地向往。埃及的金字塔被譽為世界第一奇觀,但我們在圖片上隻能看到一個巨大的石堆而已,更深刻的人文內涵無法表達。現代傳媒的出色發揮,卻隻起到一個菜單的作用,更多的美食等著食客去一一品嚐,周遊世界成了更多人的夢想。
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心靈的曆險、一次文化的探索、一次對曆史的追尋。在我們身居的世界中,有許多地方,都在等待你的到來。像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倫敦、文化名城巴黎、古典與宗教之城羅馬、冰火交彙有如史詩的耶路撒冷、“愛情豐碑”泰姬陵、古中國的藩籬萬裏長城……走近這些一生至少應去一次的人間勝地,我們可以感受到靈魂的顫栗,被現代生活節奏所壓抑的心靈也會得到撫慰、安寧和滿足。
旅程可以令你精神振奮。在旅程中,每天都有新的世界在等著你,讓你去發現,去尋找:神秘的藝術、偉大的建築、富有情調的音樂舞蹈、變幻的風景,還有那麼多異國他鄉的新朋友,這是一種多麼刺激的生活方式!
你更可以在水墨丹青中尋找久違的樂趣,讓充滿靈性的藝術瑰寶去撫慰你疲憊的心靈。
“琴書詩畫,達士以之養性靈”,寄情於水墨丹青之中,沉浸於那灑滿墨香的氛圍之中,筆走神龍,氣韻暢通,你的心胸會頓覺舒暢,感受藝術的同時也是更好的感受生命。
世界織布業的巨頭之一威爾福萊特·康,盡管事業非常忙碌,在他為事業奮鬥了大半輩子時,他總感覺到自己生活中缺了點什麼東西似的,於是他選擇了畫畫,每天從百忙中抽出一個小時來安心畫畫,不僅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且他在畫畫上也得到了不菲的回報——多次成功舉辦個人畫展。威爾福萊特·康在談起自己的成功時說,“過去我很想畫畫,但從未學過油畫,我曾不敢相信自己花了力氣會有很大的收獲。可我還是決定學油畫,無論做多大的犧牲,每天一定要抽一小時來畫畫。”
威爾福萊特·康為了保證這一小時不受幹擾,唯一的辦法就是每天早晨五點前就起床,一直畫到吃早飯,威爾福萊特·康後來回憶說,“其實那並不算苦,一旦我決定每天在這一小時裏學畫,每天清晨這個時候,怎麼也不想再睡了。”他把樓頂改為畫室,幾年來他從未放過早晨的這一小時,而時間給他的報酬也是驚人的。他的油畫大量在畫展上出現,其中有幾百幅畫以高價被買走了。他把這一小時作畫所得的全部收入變為獎學金,專供給那些搞藝術的優秀學生,“捐贈這點錢算不了什麼,隻是我的一半收獲。從畫畫中我所獲得啟迪和愉悅才是我最大的收獲!”
畫不僅可以愉悅人心,陶冶性情,還可以治病療傷。
美國有一位畫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特地為一位癌症患者畫了一幅《天上飛來的希望》的畫。每當患者凝視這幅畫時,那隻正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展翅高飛的海鷗便會使他心中升起信心和希望。醫生曾斷言說他活不過兩年,可自從他試著每天去欣賞這幅畫後,他的病竟然慢慢好轉,他已活了35年,至今還健在。
無獨有偶。另一個以畫治病的故事更有趣。據傳南北朝時鄱陽都王爺被齊明帝所殺後,其王妃悲痛欲絕,整日茶飯不思,終於一病不起。試過了各種妙方,嚐遍了天下良藥,仍不見好轉,最後,其兄慕名請來一位畫師為鄱陽都王爺作了一幅畫像。畫師深知王妃之病為相思病,經過一番冥想之後,便作好一幅畫密封後轉交給王妃,並讓人轉告她說,有人曾偷畫王爺像,要王妃派親信以高價贖取。親信取回後,王妃展開一看,當即勃然大怒,從病床上一躍而起,大罵道:“這個老色鬼,早該千刀萬剮!原來,畫上畫的是都王爺生前和一寵妾在鏡前調情的醜態。可說也奇怪,王妃的病竟然從此日漸好轉,最後竟然奇跡般康複。
作畫可以讓人拋煩惱於腦後,觀畫可以讓人寵辱皆忘,愉悅身心,獲得一個美好心境。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不妨在家中掛上幾幅清麗典雅的字畫,在閑暇餘細細品味,可讓人賞心悅目,獲得一份清淨,對身心健康十分有利。這也是在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放鬆。
男人曆來被加以“強者”的稱號,而實際上他們在沉重的責任背後也有一顆脆弱的心靈。人總需要休息,男人更需要放鬆的機會,因為他們的心靈更疲憊。所以,男人不要一味打拚而忽視了嗬護心靈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