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應該注意自我宣泄。為了阻止自己的嫉妒朝著更深的程度發展,在嫉妒產生的初始階段,嫉妒者就應該多找朋友傾訴,麵對知心朋友盡可以發發心中的牢騷。朋友的勸慰和開導會使自己輕鬆很多,無形之中稀釋了嫉妒的濃度。當你被嫉妒的惡魔纏繞的時候,如果一時找不到知己,另一個好辦法是通過轉移注意力擺脫產生嫉妒的心境,如去參加勞動、去鍛煉身體或大聲唱唱歌、跳跳舞,做做自己喜好的活動:如繪畫、釣魚、下棋、旅遊等等,還可以去大自然裏散散步,或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這些都可以衝淡內心的怨恨情緒,使嫉妒心理得到情緒上的宣泄。
三憤怒情緒害人不淺
男人似乎是容易被激怒的動物,喧囂的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每時每刻都要與時間賽跑,男人已經跑得心浮氣短,跑得沒了耐心,於是,一個芝麻似的小事都能讓男人心中憤怒的野馬脫韁而出,肆意馳騁。
然而,憤怒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人發怒時,可導致消化係統的生理功能發生紊亂,體內的腎上腺激素含量顯著增高,會導致心跳加快,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總之,情緒失控有百害而無一利,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因此,當憤怒的思緒在腦海中翻騰打轉時,成熟理智的人能提醒自己,保持理性,這樣才能避免短視,恢複遠見。
遇到矛盾時成熟的人能把自己擺到別人的位置上,也就容易理解對方的觀點與舉動。在大多數情況下,一旦將心比心,滿腔怒氣就會煙消雲散,至少覺得沒有理由對其發火。
在那種很可能一觸即發的危險關頭,成熟的人還可以用自嘲將自己從多疑的性情中解脫出來。“我怎麼啦?像個小孩一樣,這麼小肚雞腸!”幽默是抖掉猜疑的塵埃和卸掉發脾氣毛病的最好手段。
受到不禮貌的待遇時,任何正常的人都會怒火中燒。但是成熟的人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不會放肆地大罵出口。而會心平氣和、不抱成見地讓攻擊他的人明白,他的言行錯在哪兒,為何錯了。這種辦法給對方提供了一個機會,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將事情做得更好。
古時有一位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憤怒。她也知道自己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
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婦人憤怒地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天,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婦人說:“不生氣了。”高僧問:“為什麼?”婦人說:“再生氣,再憤怒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心理學家指出:憤怒是指當某人在事與願違時做出的一種惰性反應。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敵對情緒、亂摔東西甚至怒目而視、沉默不語。它不僅僅是厭煩或生氣,它的核心是惰性。憤怒使人陷入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實際地期望大千世界要與自己的意願相吻合。當事與願違時,便會怒不可遏。
在生活中,留心四周,我們總是可以找到正在生氣發怒的人們。商店裏,也許顧客正在和營業員吵架;出租車上,乘客也許正因交通堵塞而滿臉怒色;公共汽車上,也許兩人正在為搶占座位而大打出手……
憤怒情緒對人的健康沒有任何好處。從病理學角度來看,憤怒可導致高血壓、潰瘍、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髒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憤怒可能會破壞情感關係、阻礙情感交流、導致內疚與沮喪的情緒。總之,它使你不愉快。你可能不相信這種觀點,因為你或許聽說過發火要比生悶氣更有助於身心健康。是的,生氣時把氣發出去比把氣憋在心裏要好得多;但是,還有一種比發火更好的辦法——根本不動怒,為什麼不采用這種方法呢?這樣,你便不會為決定是發火還是生悶氣而自尋煩惱了。
憤怒還會讓你的努力毀於一旦。因此,在要發怒之前請你想一想:是否我再忍耐一下就是成功?
哈利到一個海上油田鑽井隊求職。領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時間內登上幾十米高的鑽井架,把一個包裝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頂層的主管手裏。他拿著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狹窄的舷梯,當他氣喘籲籲滿頭是汗地登上頂層,把盒子交給主管。主管隻在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就讓他送回去。他又快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給領班,領班也同樣在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讓他再送給主管。
當他第三次把盒子遞給主管的時候,主管看著他,傲慢地說:“把盒子打開。”他撕開外麵的包裝紙,打開盒子,裏麵是兩個玻璃罐,一罐咖啡,一罐咖啡伴侶。他憤怒地抬起頭,雙眼噴著怒火,射向主管。
主管又對他說:“把咖啡衝上。”年輕人再也忍不住了,“叭”地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幹了!”說完他看看倒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裏痛快了許多,剛才的憤怒全釋放了出來。這時,這位傲慢的主管站起身來,直視他說:“剛才讓您做的這些,叫做承受極限訓練,因為我們在海上作業,隨時會遇到危險,就要求隊員身上一定要有極強的承受力,可惜,前麵三次你都通過了,隻差最後一點點,你沒有喝到自己衝的甜咖啡。現在,你可以走了。”
因此,對於憤怒的情緒,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調節、緩解這種情緒,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創造一個較好的環境,讓自己冷靜下來,從而客觀地分析事情。
(1)買一把搖椅:要想讓自己在憤怒的時刻冷靜下來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坐在搖椅上擺上幾下。少說話,通過身體的簡單運動把壓力排解掉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辦法。款式上建議你選擇古典風格的搖椅或藤椅。因為這些搖椅大都寬大而舒適,當然一些現代風格的搖椅也不錯,但千萬注意別過分注重外表,因為有些搖椅造型過於奇特可能坐起來並不舒服。選擇時注意幾點:一是椅麵布藝的柔軟程度,二是支撐件的結實程度,最後一點就是後背的彎曲度一定要符合人體功能學。
(2)光線柔和的落地燈:環境中的顏色和氛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情緒,特別是當一個人激動時就不能再過多到喧鬧場合,這時一個人靜靜地坐一會兒也許能有助於你的思考。而這個良好的環境可以通過一盞照明柔和的落地燈來營造。注意根據需求來選擇燈傘的形狀、透明程度和顏色,除了在憤怒的時候有助於穩定情緒的作用,落地燈還應該有其他的作用,如輔助閱讀。
(3)小擺設——發泄你的怒氣:在極度激動的時候來一些小小的暴力發泄有時候也很不錯。比如你可以在門後掛一副拳擊手套,在特殊情況下它就能成為排解憤怒的好手段。而且市麵上也有很多設計精巧的小擺設,如彈簧底座的小動物,來回擺動的小鋼球等,這些小小的“發泄工具”既文明,又可成為居室中活躍的因素。
疏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心境的重要方法之一,人們經常會有意無意地用到它。吵鬧也是其中的一種。例如,當有人在遭遇到長時間的內心不快時,就會鬱悶焦躁,表現得愛發脾氣,經常與家人爭吵,責罵孩子,或者當人們遭遇到突然發生的意外性的精神打擊之後,旁人會勸他:“痛痛快快地哭一場吧!不要悶在心裏憋出病來。”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疏泄是一種通俗易懂又行之有效的心理療法,我們所說的吵鬧就是語言與活動宣泄法的一種。
爭吵、喊叫,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發泄憤怒的作用。據說當紅影星容祖兒減壓的方式就很特別,她會對著馬桶大喊:“我好累、好困,又病了,什麼時候才能好,可不可以給我幾天假期?”然後就把它們衝到地下,如果不行就敲馬桶蓋。容祖兒感覺這樣的減壓方式會有很多人聽到,但又不會傷害到他人,權當發泄。
此外,摔打東西若用得適當也可看作是消減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日本有些公司為了緩解管理人員和工人之間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專門設有“出氣室”,裏麵有許多製作得很像管理人員的假人,專供那些當麵不敢表示不滿、害怕“炒魷魚”,而心裏又確有一肚子怨氣無處發泄的人發泄情緒之用,他們對這些形象酷似管理人員的假人可以又打又罵,借此可以起到消氣的作用。在有些國家據說還專門生產和出售“出氣產品”,例如:價格比較低廉的瓷器,此外還有人專門提供“出氣”服務。而法國則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行業:運動消氣中心。中心均有專業教練指導,教人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頭,捶沙發等,做一種運動量頗大的“減壓消氣操”。在這些運動中心,上下左右皆鋪滿了海綿,任人摸爬滾打,盡情發泄。
當然,在利用活動發泄法時,你應該注意時間、地點、方式、方法,以不影響別人和不損傷自己為基本原則。例如:用喊叫的方式來發泄情緒時,不僅要找別人聽不見喊叫聲的地方,還要注意別太拚命地喊叫,以免無意之中損傷自己的聲帶。除此之外,還應盡量采用比較經濟的辦法,例如夫妻吵架,摔東西雖然能解一時之氣,但給生活畢竟造成了物質方麵的損失。其實,某些有效的發泄方法並不需要損壞東西,例如:可以把導致不良情緒的人和事寫在紙上,想怎樣寫就怎樣寫,毫不掩飾地寫,痛快淋漓地寫,寫完之後一撕了之。在這個過程之中,情緒就已經得到了宣泄,這是比較經濟有效的做法。
然而這種發泄方法往往來得迅速,讓你猝不及防。而且,隻會把事情變得更糟。如果你還想修複你們的關係,那麼學會控製你的憤怒是極有必要的。
下麵教你幾個有效控製憤怒的方法:
1數數
一個老辦法就是你在發火前,先從1數到10。這個辦法很有效,它能為你延長憤怒爆發前的時間,而讓你意識到及早遏止。
2分散注意力
做一些能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比如洗澡、聽音樂、看電影、喝杯帶著清香的花茶等,都是不錯的方式。在預感憤怒爆發之前,試著讓自己平靜下來。
3深呼吸
試著做一下深呼吸,深呼吸有助於產生一種自然的放鬆反應。這種反應是由於呼氣導致的,當你呼氣時,你的肌肉通常會隨之放鬆。而伴之放鬆的,還有你的情緒。
4說服自己
要想有效地控製住你的憤怒,你首先必須找出是你的哪些想法導致了你的憤怒。因為憤怒是由你自己的想法所維持的,所以改變你的想法就可以從根源上減緩你的憤怒。
5“唉聲歎氣”放鬆法
人在憤怒時,心率及呼吸頻率均加快,而緩慢的深呼吸有助於使人鎮靜下來。人們常將“唉聲歎氣”和不良的心境聯係在一起,但事實上,它就是起到放鬆作用的深呼吸。心情不好時,選一處清靜的地方,先通過鼻腔吸氣以擴張肺部,然後將肺內氣體慢慢呼出,如此做一做“長籲短歎”,效果可能不錯。
6多吃抗壓食物
如糙米、燕麥、蔬菜、牛奶、瘦肉等含維生素B1的食物和洋蔥、大蒜、海鮮等含硒較多的食物,每天補充一粒維生素C。
憤怒會讓一個男人失去應有的理智,會傷害自己的身體,會在關鍵時刻把事情辦砸。因此,緩解、疏導憤怒,是男人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四沒有奢望哪來失望
有句話說得好:人人都要有希望,但不要有奢望,因為奢望會使人失望。而男人似乎總是背負著太多的奢望,工作最好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房子是要麵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那種,老婆要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生活要隨心所欲的,如此種種,這些都是奢望。也正是這些奢望,男人似乎時時都會遭遇失望,失望多了可能變成消極與頹廢,因此,無論怎樣,都不要奢求完美。
一個圓環被切掉了一塊,圓環想使自己重新完整起來,於是就到處去尋找丟失的那塊兒。可是由於它不完整,因此滾得很慢,它欣賞路邊的花兒,它與蟲兒聊天,它享受陽光。它發現了許多不同的小塊兒,可沒有一塊適合它。於是它繼續尋找著。
終於有一天,圓環找到了非常適合的小塊兒,它高興極了,將那小塊兒裝上,然後又滾了起來,它終於成為完美的圓環了。它能夠滾得很快,以致無暇注意花兒或和蟲兒聊天。當它發現飛快地滾動使得它的世界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時,它停住了,把那一小塊兒又放回到路邊,緩慢地向前滾去。
人生確有許多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有或這或那的缺陷。其實,沒有缺憾我們便無法去衡量完美。仔細想想。缺憾其實不也是一種完美嗎?
人生本來就是充滿缺陷的旅程。從欲望的角度講,人類永遠不滿足自己的思維、自己的生存環境、自己的生活水準。這就決定了人類不斷創造、不斷追求。從簡單的發明到航天飛機,從簡單的詞彙到龐大的語言體係。沒有缺陷,產品便不會一代代更新。沒有缺陷就意味著圓滿,絕對的圓滿便意味著沒有希望,沒有追求,也意味著停滯。人生圓滿,人生便停止了追求的腳步。
生活也不可能完美無缺,也正因為有了殘缺,人生才有夢,才有希望。當你為夢想和希望而付出你的努力時,你就已經擁有了一個完整的自我。生活不是一場必須拿滿分的考試,生活更像一個足球賽季,最好的隊也可能會輸掉其中的幾場比賽,而最差的隊也有自己閃亮的時刻。你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贏得更多的比賽。當我們能繼續在比賽中前進並珍惜每場比賽時,你就贏得了自己的完整。
事事追求完美反而是一件痛苦的事,它就像是毒害你心靈的藥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美的,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是,它本來就是以缺陷的形式呈現給我們的。人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那無異是自討苦吃。
從前,一位老和尚想從兩個弟子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
一天,老和尚對兩個徒弟說:“你們出去給我拾一片最完美的葉子。兩個弟子遵命而去。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樹葉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葉子。二徒弟在外麵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總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自然,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最美好的,但如果不切實際地一味找下去,一心隻想十全十美,最終往往是兩手空空。直到有一天,我們才會明白:為了尋找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了許多機會這豈不是得不償失嗎?
世間許多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求虛無縹緲的完美,而忘卻了任何一種正常的選擇都可以走向完美,完美不是一種既定的現象,而是一種日臻完善的執著追求過程。
其實,任何一種平淡的選擇或開始,隻要後麵的過程得當,其間必定蘊涵著許多奇跡,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能脫離實際而片麵追求完美,否則你收獲的將是失望。
拾一片最美的樹葉,需要擁有一份理智,一份思索,一份對自身實力的審視和把握。
愛因斯坦上小學時,老師讓學生交一件勞動作品。愛因斯坦把一隻笨拙又醜陋的小板凳交給了老師。老師看後很不滿意,愛因斯坦又從身後拿出兩隻更為醜陋的小板凳,對老師說:剛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它不太令人滿意,但是它要比這兩隻強得多。
人生中,你應該具備愛因斯坦的勇氣,不要隻是好高騖遠,而應該靜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拾你認為是相對完美的樹葉。
人生的缺憾有其獨特的意義,你不能杜絕缺憾,但你可以升華和超越缺憾,並且在缺憾的人生中追求完美。缺憾可以當作你追求的某種動力,如果你能這樣看,就不會為種種所謂的人生缺憾而耿耿於懷了。
有了缺憾就會產生追求的目標;有了目標,就如同候鳥有了目的地,即使總在飛翔,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有期望的目標,總是能夠堅持下去。
如果事事追求完美,都要拚命做好,這會使你自己陷入困境,不要讓盡善盡美主義妨礙你參加愉快的活動,而僅僅成為一個旁觀者,你可以試著將“盡力做好”改成“努力去做”。
如果你將自己的價值與成敗等同起來,必然感到自己是毫無價值的。想一想托馬斯·愛迪生,如果他以某項工作的成敗來衡量他的自我價值,那麼他在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就會認輸,就會宣布自己是個失敗的探索者,並停止用電燈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並沒有認輸,失敗是成功之母,它可以鼓勵人們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敗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們甚至可以視其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說的那樣:“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將‘一事成功,事事順利’改為‘一事成功,事事失敗’,因為你從成功中學不到任何東西,唯一給我們以教益的便是失敗,成功僅僅堅定了我們的信念。”
假如你的目標切合實際,那麼,通常你的心情會較為輕鬆,行事也較有信心,自然而然便會感到更有創作力和更有工作成效。你不是鼓吹放棄努力奮鬥,不過,事實上我們也許會發現,在我們不是追求出類拔萃,而隻是希望有確實良好的表現時,反而會獲得一些最佳的成績。
你也可能用反躬自問的方式來抗拒追求完美的思想,例如,“我從錯誤中可以學到什麼?”你可以做個實驗,想想你犯過的每一項錯誤,然後把從中得到的教訓詳細列出來,千萬別懼怕犯錯,否則我們會失去學習新事物以及人生道路上前進的能力。
如果說完美是毒,缺陷就是福了。很多人不是都會欣賞“缺陷美”嗎?“情人眼裏出西施”其實就是一種對缺陷美的肯定。如果事事可以不追求完美,那日子肯定會過得快樂一點。
譬如說,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那你生活的理想是: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綾羅綢緞、住要花園洋房、坐要名貴轎車、妻要國色天香、兒要聰明伶俐、財要富可敵國……光憑你的一雙手,能變得出這麼多的鬼把戲嗎?可想而知,在你追求這些的過程中,必定是到處碰壁,心為形役,失望不斷苦不堪言。
當失望頻頻地光顧你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你的失望根本是毫無理由的?在下一次真正陷入失望情緒以前,你不妨從以下三個方麵來檢討一下你的失望是否有足夠的依據。
首先,你的期望合理嗎?
有句俗話說得好:“沒學會爬之前,不要去學跑。”我們應該追求同自己的能力大小相當的目標。如果你對計算機一竅不通,卻想要編寫一個計算機軟件,那就有點異想天開了,結果也必定是失望。有時候,盡管你的目標同你的能力相符,但目標的實現過程受到客觀條件的製約,結果不由你控製,也難免令你失望。比如競聘某個職位,雖然你的實際能力已經達到該職位的條件,但符合條件的人可能不止你一個,領導經過綜合考慮,覺得另一個人更適合該職位,於是你不得不麵臨競聘失敗的結果。這時候,你必須接受現實,承認自己的確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以後的工作中努力改正它,然後定下另外的更適合你的目標,並朝該目標努力,這樣,下一次的機會就不會從你身邊溜走。
其次,你的期望是靈活的嗎?
去電影院看一部你特別想看的電影,買票了,進場了,但電影院負責人突然宣布,由於某種原因,不得不改放別的影片。盡管負責人再三道歉,並且承諾會找一個同樣好的影片代替,但這畢竟有些令人失望。假如你執著於原來的期望,就會為影片的臨時變動而頓覺掃興、沮喪,沒有了再看下去的念頭,即使勉強把電影看下去,也會百般挑剔,情緒低落,更別說享受了。其實,你想看的那部電影,改天還可以再看,隻不過遲些而已;現在放的這部影片,隻要你認真地觀看,也一定會獲得一些意外的驚喜,所以你完全可以先拋開你原來的期望,全身心地來欣賞這部電影。畢竟,為了這點小事破壞你的心情,而又不可能改變現狀,實在有些不劃算。
當你的期望在實現過程中遇到了無法回避的障礙或暫時無法克服的挫折時,那你不妨降低自己的期望或轉變自己期望的內容。所謂“退而求其次”、“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說的都是這個道理。隻有懂得變通,靈活改變你的期望,才會出現“柳暗花明”的奇跡,才能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驚喜。你說呢?
再次,你的期望來自互相攀比嗎?
你計劃5年內買一套自己滿意的房子,可是周圍的人在這5年內紛紛都有了自己不錯的住所。你覺得實在很失望,因為你必須等到5年期滿才有可能擁有自己的房子。回頭想想,你的計劃其實是最適合你們家的實際情況的,那麼為什麼你總是擺脫不了失望情緒的困擾?這隻有一個原因,你拿自己的情況與那些家境比你好的人相比,所以5年這個期限對你來說就顯得有些長了。這個時候,要想心裏舒服,你就必須改變看待問題的角度。5年雖然不算短,但這恰恰可以激勵你去為創造美好的未來而努力,而且,比起那些靠父母資助的人買的房子而言,你的房子價值更高、意義更大,住在這樣的房子裏,你也會更加幸福、滿足;為了買房子而拚命攢錢的這5年,有可能是你的人生中過得最充實的5年、最值得回味的5年、意義最重大的5年。這樣想想,好像也沒有什麼值得失望的。
我們並不是要徹底杜絕互相攀比,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如果從來不關注他人的狀況,我行我素地生活,其實也很可怕,很直接的一個結果就是,人類不可能有進步,社會不可能有發展。攀比使人看到自己的不足,使人反省自己的過失,使人努力追求進步。當然,攀比的這些好處需要你真正看得到才行,如果你一跟別人比較,一發現自己的不足,就灰心失望、意誌消沉或怨天尤人、心存嫉妒,那就沒什麼意思了。
現在再回頭看看你原本的期望,你還覺得你有失望的必要嗎?
所以,男人們完全沒有必要讓失望占據了自己的情緒,隻要適時靈活改變自己的期望值,讓追求的目標更符合自己的情況,你會發現原來人生可以處處得意。
五不要讓壞情緒控製你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意就會產生壞情緒,盡管男人心胸比較寬廣,但失戀,被老板炒魷魚,生意失敗,股票套牢,沒評上職稱,與鄰居吵架……這些事情多了就會使男人變得鬱鬱寡歡。有時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讓人煩惱、憂鬱愁眉不展。作家劉震雲寫過一篇小說《一地雞毛》,小說中的那個機關小幹部,因為買的一塊豆腐餿了,竟至一整天心情大壞,與妻子拌嘴,在機關不開心……這些小情緒都會影響身體健康。
焦慮是男人們常有的一種壞情緒。從心理學上講焦慮是指人們對生活中一些即將來臨的、會對自己產生重大影響而結果又不確定的事件或可能發生危險和災禍的情況進行適應時所發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憂慮、恐懼和焦灼不安兼而有之的情緒反應。由於有焦慮的產生,人們本能地從心底萌生出逃避或擺脫自身處境的主觀意願,因此,一定程度的焦慮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任何人在一生中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因此,誰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體驗。如高考前的學生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比賽前有的運動員會四肢發涼、手心出汗、心跳加速等等。隨著社會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患焦慮症的人數不斷上升,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病率為3%~5%。近年來,我國焦慮症患者的比例也逐漸上升到2%~3%,以腦力勞動為主的群體,如從事科研、教學、機關、管理等職業的患者人數明顯高於體力勞動者。
焦慮症患者常常麵容繃緊,愁眉緊鎖,拳頭緊握,為了解除肌肉緊張而咬手指、用手敲桌子或來回踱步,無法安靜下來;睡眠不良甚至無法入睡,多噩夢或夜驚;說話變得很快,不間斷,聲音提高或說話聲變得猶豫甚至出現口吃;更有些人姿態變得僵直,雙手發顫,甚至麵部、手臂、肩膀或整個身體都出現顫抖。
焦慮使人的交感神經係統機能亢進,血液中腎上腺素的濃度增加,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皮膚蒼白,口幹舌燥,瞳孔擴大,手掌及腳趾等部位出汗增多等現象,有的人呼吸變得深而快,骨骼肌緊張,胃呈翻動感。如果焦慮反應進一步發展,也可能使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增強,出現尿頻、腸蠕動加快、腹瀉以及大小便不自主地排出、毛發豎立等現象。
一定程度的焦慮可以調動身體的生理防禦機製,使人的心智活動增強,有利於擺脫困境。但是,過度的焦慮則會破壞人的心理平衡,使人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邏輯思維能力下降;體內腎上腺和腦垂體的過度活動,糖貯存的過度消耗,可能會出現胃潰瘍、胸腺退化、免疫係統破壞等不良後果。
焦慮雖然是許多疾病的致病原因和誘發因素,但是在焦慮狀態下,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得病的。堅強的意誌,開朗的性格,樂觀的情緒,長期生活經曆中鍛煉而成的對緊急局麵良好的適應能力,對於解除焦慮狀態,則是一劑最好的靈丹妙藥。為遠離焦慮,避免焦慮對身心健康帶來的不良影響,平時應當正視現實,主動麵臨挑戰,以適應複雜多變的環境。
焦慮是不愛傾訴而又擔負重責的男人常有的壞情緒,保持心態的平和可讓焦慮隨之遠去。
而孤獨恐怕是男人心底永遠的秘密,因為男人不願把自己的孤獨表現給別人看。也正因為如此,男人才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把自己置身於孤獨感的控製之下,陷入無邊又無聲的傷感之中。
有位孤獨者倚靠著一棵樹曬太陽,他衣衫襤褸,神情萎靡,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哈欠。一位智者從此經過,好奇地問道:“年輕人,如此好的陽光,如此難得的季節,你不去做你該做的事,懶懶散散地曬太陽,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
“唉!”孤獨者歎了一口氣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軀殼外,我一無所有。我又何必去費心費力地做什麼事呢?每天曬曬我的軀殼,就是我應該做的所有事了。”
“你沒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