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胃腸病食療譜(3 / 3)

【功效】

補血和中,潤腸通便。適宜於習慣性便秘者食用,也可用於貧血、腫瘤病人。

絲瓜瘦肉湯

【材料】

絲瓜、豬瘦肉各150克,醬油、料酒、澱粉、椒粉、食油、味精各適量。

【操作】

將絲瓜去皮,洗淨,切塊備用;豬肉洗淨,切絲,加醬油、料酒、澱粉、椒粉等拌勻;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後,下豬肉、絲瓜,文火煮至豬瘦肉熟後,加入食鹽、味精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周2~3劑。

【功效】

清熱解毒。適宜於消化性潰瘍胃脘灼熱疼痛、口幹口苦、小便短黃等症患者食用。

蓴菜豆腐湯

【材料】

蓴菜200克,嫩豆腐250克,精鹽、味精、薑末、香油各適量。

【操作】

鍋內加清水或素湯1大碗,放入薑末煮沸,放入豆腐片,煮至豆腐浮起,即用漏勺撈至湯碗。湯內放入蓴菜煮沸,加入鹽、味精,倒入湯碗內,淋上香油即成。佐餐食用。

【功效】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宜於胃潰瘍者食用,也可用於黃疸、癰腫者。

莧菜西紅柿湯

【材料】

莧菜150克,西紅柿2個,食鹽、大油各適量。

【操作】

將莧菜、西紅柿洗淨。鍋中放清水適量煮沸後,下莧菜、西紅柿、食鹽、大油等調味品,煮至湯熟即成。

【功效】

清熱解暑。適宜於潰瘍病胃熱口渴,小便不利患者食用。

海參瘦肉湯

【材料】

豬瘦肉100克,海參30克,蔥、食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將海參水發切片。豬瘦肉洗淨切絲,蔥洗淨切段。鍋內倒入清水燒沸,放入肉絲燒沸,撇去浮沫,加入海參片再稍煮,加入食鹽、味精、蔥,調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

滋陰養血,潤腸通便。適宜於陰虛腸燥之便秘患者食用。

山藥蘿卜內金湯

【材料】

山藥30克,蘿卜250克,雞內金15克,紅糖適量。

【操作】

將蘿卜洗淨,切作塊,與山藥、雞內金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20分鍾,加入紅糖調勻即可食用,吃蘿卜,喝湯。

【功效】

健脾,行氣,消滯。適宜於脾虛氣滯、院腹脹滿、食欲不振等症患者食用。

紅棗扁豆湯

【材料】

白扁豆25克,紅棗20克,白芍5克,陳皮5克。

【操作】

將白扁豆、紅棗洗淨,與白芍、陳皮一起放入沙鍋中,加水,用文火煎煮,取湯即成。

【功效】

益氣健中,運脾化濕。適宜於慢性胃炎者食用。也可用於慢性腸炎、大便稀溏者。

百合冬瓜湯

【材料】

百合20克,冬瓜100克,雞蛋清1個,油、鹽各適量。

【操作】

將上述3味一起入鍋,加水煮湯,熟後加油、鹽調味。佐餐食用。

【功效】

清熱潤腸。適宜於便秘者食用。

黃芪猴頭燉雞湯

【材料】

猴頭菇250克,黃芪250克,雞肉500克,胡椒粉、生薑、蔥白、料酒、食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將猴頭菇洗淨,用溫水泡發後撈出切片,泡發猴頭菇的水用紗布過濾待用;雞肉洗淨切塊;黃芪揩淨切片。把雞塊、黃芪、薑片、蔥節、料酒、發猴頭菇的水和少量清湯一起放入鍋內,用大火燒沸,改用文火燉90分鍾,放入猴頭菇片,再煨燉45分鍾,加入精鹽、味精和胡椒粉,調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

補中益氣,養血生津,助消化,利五髒。適宜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人食用,也可用於消化不良、胃癌者。

八珍肚雞湯

【材料】

黨參、雲苓、白術、白芍、當歸、熟地各10克,炙甘草、川芎各5克,黃母雞1隻,豬肚150克,魚肚50克,豬肉500克,豬雜骨1500克,生薑30克,大棗10枚,調料適量。

【操作】

將前述8味藥洗淨,布包。母雞去毛雜、洗淨,飛水;豬肚洗淨;魚肚發開,洗淨;豬肉、豬骨洗淨,豬大骨捶破,與雞肉、豬肚、諸藥同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武火燒沸後,去浮沫,下生薑、大棗、蔥、料酒、胡椒、小茴、桂枝、木香等,文火燉至爛熟後,去藥包,將肉、肚取出切片,放回鍋中煮沸,食鹽、味精調味服食。

【功效】

補益氣血。適宜於潰瘍病上消化道出血後和潰瘍病術後氣血兩虛者的調養。

烏雞蟲草湯

【材料】

烏骨雞1隻,冬蟲夏草3克,淮山藥15克,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先將烏骨雞洗淨,切成塊,與其他兩味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待雞肉熟後,加入適量鹽、味精調味即成。吃雞肉,喝湯。

【功效】

補虛損,益精氣,健脾助運,滋補強身。適宜於出血後期及出血後體虛者食用。

歸參鳳爪湯

【材料】

當歸、白芨、黨參各15克,雞爪1對,調料適量。

【操作】

將上述4味共入鍋,加水煮至熟透,加調料調味即可。吃肉喝湯,每日2次,連服5日。

【功效】

健脾益氣,攝血。適宜於氣虛血溢型上消化道出血者食用。

三七母雞湯

【材料】

三七10克,母雞1隻,蔥、薑、椒、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將三七切片;母雞去毛雜,洗淨;納三七於雞腹中,置鍋內,加清水適量,文火燉沸後,加蔥、薑、椒、鹽各適量燉至雞肉爛熟後,味精調服,每周1~2次。

【功效】

益氣活血,化淤止痛。適宜於氣滯血淤型消化性潰瘍患者食用。

健胃全鴨湯

【材料】

淨全鴨1隻(約600克),芡實、百合、白蓮子、懷山藥、薏苡仁各15克,豬瘦肉100克,薑汁酒50毫升,味精、精鹽各適量。

【操作】

將全鴨入沸水焯過,洗淨血水,用薑汁酒搽遍鴨內髒。餘味分別洗淨,並將豬瘦肉切碎,加入味精、精鹽拌勻,放入鴨腹內,用線縫口,置燉盅內,倒入沸水,加蓋,用文火燉約1小時,調味即可食用。飲湯食肉,每日2次。

【功效】

溫中補虛,健脾滲濕。適宜於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者服用。

天冬白鴨湯

【材料】

天冬15克,白鴨1隻,食鹽、味精、豬脂各適量。

【操作】

將鴨去毛雜,洗淨,切塊,加天冬及清水適量煮沸後,調入食鹽、味精、豬脂適量煮熟後,食肉飲湯。

【功效】

滋陰潤肺。適宜於消化性潰瘍胃脘隱痛、口幹便秘等症患者食用。

沙參玉竹老鴨湯

【材料】

沙參、玉竹各30~50克,老鴨1隻,調料適量。

【操作】

將老鴨宰殺,去毛、內髒洗淨,與沙參、玉竹一起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燜煮至熟爛,調味即可。

【功效】

潤燥通便。適宜於津虧腸燥型便秘者食用。

黨參砂仁鵝肉湯

【材料】

鵝肉250克,砂仁6克,陳皮3克,黨參15克,紅棗4枚,調料適量。

【操作】

將鵝肉洗淨,去肥油切塊;砂仁打碎;紅棗去核,與陳皮、黨參分別洗淨。把鵝肉、黨參、陳皮、紅棗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煨燉90分鍾,放入砂仁再煮20分鍾,調味即可。

【功效】

補氣健脾,行氣止痛。適宜於脾虛氣滯型胃潰瘍者食用。外感發熱或濕熱泄瀉者忌用。

沙竹肥鵝湯

【材料】

肥鵝1隻,北沙參、王竹各12克,山藥15克,瘦豬肉200克,調料適量。

【操作】

將鵝去毛雜,洗淨,切塊;豬肉洗淨,切塊;餘藥布包,加清水適量同煮沸後,食鹽、薑末調味,待熟後,去藥包,調入味精、蔥花適量服食。

【功效】

益氣養陰。適宜於潰瘍病氣陰不足所致的口幹、思飲、乏力、氣短、消瘦等。

浮麥羊肚湯

【材料】

浮小麥30克,羊肚150克,白糖適量。

【操作】

將羊肚洗淨,與浮小麥加水同煮至羊肚熟後,去渣取汁,加白糖適量飲服,每日1劑,連續5~10天。羊肚可取出佐餐服食。

【功效】

益氣斂汗。適宜於潰瘍日久、胃脘隱痛、體虛自汗等。

茴桂羊肉湯

【材料】

小茴香10克,桂皮5克,生薑10克,黃羊肉500克。

【操作】

將黃羊肉洗淨,切成小塊,生薑切片,同小茴香、桂皮、精鹽、蔥、薑、料酒一同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燉煮約50分鍾,至羊肉熟爛,食肉喝湯。

【功效】

補中益氣,散寒止瀉。適宜於脾胃虛寒、腹瀉腹痛等患者食用。

羊肉包菜湯

【材料】

羊肉、包心菜、調味品各適量。

【操作】

將包心菜洗淨備用;羊肉洗淨,切塊,加清水適量煮沸後,下調味品,待熟時再入包心菜等,煮至熟服食,每日1劑。

【功效】

溫中暖胃。適宜於潰瘍病脘腹冷痛、脹滿不適、納差食少等症患者食用。

山藥羊肉湯

【材料】

羊肉500克,山藥50克,蔥白30克,薑15克,胡椒粉、黃酒、鹽各適量。

【操作】

將羊肉剔去筋膜洗淨,略剞幾刀,入沸水焯去血水。山藥用清水潤透後切片,與羊肉一起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及蔥白、薑、胡椒粉、黃酒,用大火燒沸,撇去浮沫,改用文火煨燉至羊肉酥爛。撈出羊肉晾涼後切片,再將原湯除去蔥薑,加入鹽、味精,連山藥一起倒入羊肉碗內即成。喝湯吃羊肉。

【功效】

補益脾腎,溫中暖下。適宜於脾腎陽虛型腹瀉病人食用。

鮮荷牛肚湯

【材料】

牛肚1000克,新鮮荷葉2張,茴香、桂皮、生薑、胡椒粉、黃酒、細鹽各適量。

【操作】

將荷葉墊置於沙鍋底,上麵放入牛肚,加水浸沒,用大火燒沸後,改用中火煨半小時,撈出切成條狀,再倒入沙鍋內,加入黃酒、茴香、桂皮,用文火煨2小時,放入細鹽、生薑、胡椒粉,再煨2~3小時,煨燉至牛肚熟爛為佳。

【功效】

健脾溫胃,升提中氣。適宜於胃下垂者食用。

蠶豆牛肉湯

【材料】

鮮蠶豆250克,瘦牛肉500克,生薑、大蔥、鹽各適量。

【材料】

將蠶豆剝去皮洗淨,牛肉洗淨切塊。把蠶豆、牛肉、薑片、大蔥一起放入沙鍋中,加水約3000毫升,用大火燒沸後,改用小火煨燉至半熟,加入食鹽,繼續煨燉至牛肉熟爛即可。

【操作】

健脾利濕。適宜於脾氣虛弱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豬肚薑桂湯

【材料】

豬肚150克,生薑15克,肉桂3克,調料少許。

【操作】

將豬肚洗淨放入碗內,加生薑、肉桂、少許鹽及水,隔水燉。豬肚熟後,飲湯食豬肚。隨量食肉喝湯。

【功效】

補益脾胃,溫中散寒。適用於慢性胃炎脾胃虛寒所致的胃脘痛,吐清水等。

沙參雞蛋湯

【材料】

沙參35克,雞蛋1個。

【操作】

先將沙參洗淨,放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煎開。慢火再煎25分鍾後打入雞蛋,續煮至熟即可。飲湯吃蛋,日服2次。

【功效】

滋陰,清熱,潤燥。適用於體虛陰虧內熱,症見口幹、胃脘嘈雜、大便幹等。

沙參百合鴨湯

【材料】

沙參30克,百合30克,鴨肉150克。

【操作】

先將沙參、百合洗淨,鴨肉洗淨切塊,共放鍋內,加水適量。大火煎開,慢火再煎45分鍾,至鴨肉熟爛即可。飲湯吃鴨肉,日服2次。

【功效】

滋陰,清胃熱。適用於胃癌陰虛體虧,症見口幹、饑不欲食、大便幹等。

大棗木耳湯

【材料】

黑木耳15克,大棗15個。

【操作】

黑木耳、大棗用溫水泡發洗淨,放小碗內,加水和冰糖適量,隔水蒸1小時即可。吃棗、木耳,喝湯。

【功效】

滋養胃陰,和血養營。適用於胃癌陰虛內熱而引起的煩熱口渴及體虛貧血、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羊肉魚鰾黃芪湯

【材料】

羊肉150克,魚鰾50克,黃芪30克,薑、桂皮、鹽各適量。

【操作】

將羊肉切塊,與魚鰾、黃芪同水煮,加薑、桂皮、鹽,燉一至肉熟即可。上為1日量,當菜肴食用,食肉飲湯。

【功效】

溫補陽氣。適用於慢性腸炎脾腎陽虛,症見腹瀉腸鳴、便溏不實、形寒肢冷、腰膝酸軟。

胡桃益智山藥湯

【材料】

胡桃肉15克,益智仁15克,淮山藥20克。

【操作】

3味共煮,取湯飲之。上為1日量,分2次服用。

【功效】

補益腎陽。適用於慢性腸炎脾腎陽虛,症見便溏肢冷、腰酸膝軟。

杜仲豬腰湯

【材料】

杜仲15克,豬腰1對。

【操作】

將豬腰用刀縱向剖開,去脂膜、臊腺,洗淨備用。杜仲洗淨。將洗淨的豬腰和杜仲共放沙鍋中,加水,放入少量食鹽、蔥、薑,共煲。豬腰熟後,取出杜仲,飲湯食豬腰。上為1日量,當菜肴食用。

【功效】

補腎強腰。適用於慢性腸炎脾腎陽虛,症見便溏不實、腰酸膝酸。

高良薑香附雞肉湯

【材料】

高良薑15克,香附12克,雞肉250克,大棗4個。

【操作】

將高良薑、香附、大棗(去核)洗淨;雞肉切去肥脂,放入開水中拖過,吊幹水。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可。佐餐適量食用,吃肉喝湯。

【功效】

行氣疏肝,祛寒止痛。適用於慢性胃炎屬肝氣犯胃型,症見胃脘脹痛、時作時止、痛連胸脅、時有噯氣、嘔吐、口淡食少等。

砂仁牛肉湯

【材料】

牛肉250克,春砂仁6克,桂皮5克,陳皮5克,胡椒3克,生薑3片,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將牛肉用溫水洗淨,切片,與砂仁、桂皮、陳皮、胡椒、生薑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1小時,加鹽、味精調味,即可食用。吃肉,喝湯。

【功效】

健胃補脾,清熱止痛。適宜於脾氣虛弱型胃患者食用。

蟲草胎盤湯

【材料】

蟲草5克,瘦肉、胎盤各100克,蔥、薑、椒、鹽各適量。

【操作】

將瘦肉洗淨,切片。胎盤去血汙,切塊。三者同置鍋中,加清水及蔥、薑、椒、鹽適量,上籠武火蒸熟服食,隔日1劑,連續7~10劑。

【功效】

補益脾腎。適宜於消化性潰瘍脾腎虧虛、腰膝酸軟等症患者食用。

十全大補湯

【材料】

豬肉500克,豬肚、烏賊魚各50克,黨參、炙黃連、炒白術、酒白芍、茯苓各10克,肉桂3克,熟地、當歸各15克,炒川芎、炙甘草各6克,生薑30克,豬雜骨、蔥、花椒各適量。

【操作】

將豬肉、豬肚、烏賊魚洗淨;薑、雜骨拍破;餘藥擇淨,布包,與豬肉、豬肚、烏賊魚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及薑、黃酒、食鹽適量煮沸後,轉文火煮至肉、肚熟後,取出切片,放回湯中,去藥包,調入蔥花、味精等,煮沸即成,每日早晚各服1劑。

【功效】

雙補氣血。適宜於潰瘍病氣血虧虛、肝腎不足、麵色萎黃、肢軟心悸等症患者食用。

旱蓮排骨湯

【材料】

旱蓮草、仙鶴草各50克,排骨600克,蜜棗2枚,鹽少許。

【操作】

將上述4味分別洗淨,排骨斬件。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沸水鍋中,用中大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

清熱養陰,滋養肝腎,涼血止血。適宜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者食用,也可用於鼻出血、咳痰帶血、便血者。

二麻燉豬肚湯

【材料】

豬肚1個,升麻15克,黑芝麻50克,胡椒粉、食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將豬肚洗淨,入沸水鍋中焯去臊味;升麻、黑芝麻分別洗淨,放入豬肚內。沙鍋中加水適量,放入豬肚,用文火燉至豬肚熟爛,揀去升麻,加入食鹽、胡椒粉、味精調味即可。早晚空腹時飲服,每次1小碗。

【功效】

溫中補腎,益氣升陽。適宜於胃下垂及其他內髒下垂者食用。

山藥枸杞兔肉湯

【材料】

兔肉250克,懷山藥30克,枸杞30克,桂圓肉15克,料酒、精鹽、味精、蔥段、薑片、生油各適量。

【操作】

將兔肉洗淨切條,餘味分別洗淨並將懷山藥切片。油鍋燒熱,放入兔肉、蔥、薑煸炒,煸至兔肉水幹烹入料酒,加入雞湯、懷山藥、枸杞、桂圓肉共煮,煨至兔肉熟爛,加入精鹽、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

補中益氣,健脾益胃。適宜於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者食用。

參棗田雞湯

【材料】

丹參30克,大棗10克,田雞250克。

【操作】

將丹參布包;大棗去核;田雞去皮洗淨,加水同燉至田雞熟後,去藥包,食鹽、味精等調服,每日1劑。

【功效】

疏肝健脾,活血化淤。適宜於氣滯血淤型消化性潰瘍患者食用。

五香狗肉湯

【材料】

豬肚1個,升麻15克,黑芝麻50克,胡椒粉、食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將豬肚洗淨,入沸水鍋中焯去臊味;升麻、黑芝麻分別洗淨,放入豬肚內。沙鍋中加水適量,放入豬肚,用文火燉至豬肚熟爛,揀去升麻,加入食鹽、胡椒粉、味精調味即可。早晚空腹時飲服,每次1小碗。

【功效】

溫中補腎,益氣升陽。適宜於胃下垂及其他內髒下垂者食用。

茜草豬蹄湯

【材料】

豬蹄1隻,茜草50克,大棗10枚。

【操作】

將豬蹄洗淨切塊,放入鍋內煮沸,燉至八成熟時,放入茜草及大棗,煨煮至豬蹄熟爛為度。

【功效】

養陰止血。適宜於上消化道出血者或嘔血、便血者食用。

黃芪鹿肉湯

【材料】

鹿肉200克,大棗50克,黃芪40克,薑塊20克,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將洗淨的鹿肉切成塊,與紗布包好的大棗、黃芪、薑塊同煮,水沸後改用文火煨燉1小時,至肉熟透時,加入鹽、味精再煮數分鍾即可。

【功效】

溫補脾胃。適宜於腸胃病患者,表現為胃痛、胃寒、食欲不佳患者食用。

扁豆鯧魚湯

【材料】

鯧魚1條(250克),扁豆30克,蔥、薑、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將鯧魚、扁豆洗淨,一起放入鍋內,加入蔥、薑,用文火煨煮,熟後加入鹽、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

益氣養血,健用和胃。適宜於消化不良者食用。

參歸鱔魚湯

【材料】

當歸、黨參各15克,黃鱔500克,食鹽、味精、蔥、薑、料酒、食醋各適量。

【操作】

將鱔魚去頭、骨、雜、尾,切絲;歸參布包,同放鍋中,加蔥、薑、料酒、食醋及清水適量,武火燒沸後,轉文火燉1小時,去藥袋,調入食鹽、味精適量服食。

【功效】

益氣養血。適宜於潰瘍病氣血兩虛所致的心悸氣短、頭目暈眩、神疲乏力、麵色少華等症患者食用。

陳皮帶魚湯

【材料】

帶魚500克,豆豉6克,陳皮3克,胡椒15克,生薑3克。

【操作】

將帶魚去鱗及內髒,洗淨切塊;豆豉放入沙鍋內,放入生薑、陳皮、胡椒,加清水煮沸,再放入魚塊,用文火煨燉至帶魚熟透即成。

【功效】

溫中暖胃,助消化。適宜於脾胃虛寒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部隱痛者食用。患過敏性疾病者慎服。

腸耳海參湯

【材料】

豬大腸300克,黑木耳20克,海參30克,調味品備適量。

【操作】

將豬大腸洗淨切段,海參用水發好切條狀,木耳溫水發好洗淨。三者及調味品共放鍋中加水用文火燉煮30分鍾,大腸熟後飲湯食腸。

【功效】

滋陰清熱,潤腸通便。適宜於陰虛腸燥之便秘症患者食用。

黃鱔大蒜湯

【材料】

黃鱔2條,大蒜2枚,酒1杯。

【操作】

將洗淨的黃鱔與大蒜一起放入鍋內,加水共燉煮,燉至黃鱔將熟時,倒入酒,再稍燉片刻即成。

【功效】

健胃行氣。適宜於胃下垂病人食用。

烏梅鯔魚湯

【材料】

鯔魚500克、陳皮10克,馬鈴薯15克,烏梅5粒,生薑、花椒、胡椒各適量。

【操作】

將鯔魚去鱗及內髒洗淨,與其他用料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文火煨煮,煨至魚熟調好味即可。

【功效】

健脾開胃,通利五髒。適宜於脾虛體弱、食欲不振者食用。

海帶白魚湯

【材料】

白魚1條(約500克),海帶50克,木耳10克,薑片、蔥末、料酒、味精、精鹽、香油、豬油各適量。

【操作】

將白魚去鱗、鰓及內髒洗淨。木耳用溫水泡發洗淨。海帶用涼水泡透切絲。油鍋燒熱,投入蔥末煸香,加入水、薑片、白魚,燒沸後,改用文火煮10分鍾,加入料酒、精鹽、海帶絲、木耳再煨煮5分鍾,撇去浮沫,揀去薑片,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

開胃健脾,消食行水。適宜於消化不良者食用。

冰糖魚肚湯

【材料】

魚肚30克,豬瘦肉60克,冰糖15克。

【操作】

將上述3味一起放入碗內,加些水,隔水燉熟即可。

【功效】

滋陰養胃。適宜於陰虛型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食用。

香菇蓴菜湯

【材料】

蓴菜150克,火腿25克,雞脯肉50克,香菇15克,食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蓴菜洗淨,火腿、雞脯肉用溫水洗淨,香菇用溫水浸發。火腿、雞脯肉、香菇均切作絲。炒鍋加清水約500克,旺火燒沸,放入蓴菜燙一下,即可用漏勺撈起,裝入湯碗內,所燒燙過的湯水棄之不用。原鍋內放足量雞湯,倒入火腿絲、雞絲、香菇絲,並放鹽、味精,待燒沸2分鍾後,倒入裝蓴菜的湯碗裏,淋上雞油,即可食用。

【功效】

健脾胃,助消化。適宜於脾胃虛弱,表現為食欲不振、納食不香、腹部脹滿患者食用。

旱蓮紅棗湯

【材料】

鮮旱蓮草50克,紅棗10枚。

【操作】

將鮮旱蓮草與紅棗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煎湯,棗熟後,去渣取汁及紅棗。

【功效】

滋補肝腎,養血止血。適宜於上消化道出血者食用,也可用於失血性貧血。

平菇香菜湯

【材料】

平菇100克,竹蓀20克,火腿25克,雞脯肉50克,香菜30克。

【操作】

將平菇洗淨雜質,切成3厘米長大小的片。竹蓀用溫水泡漲,放砧板上,用刀修去兩頭,剖開成6厘米長、厘米寬的片。火腿、雞脯肉用溫水洗淨,切成2厘米見方的薄片。香菜去根、老葉,洗幹淨切成1厘米長的段。將炒鍋放旺火上,倒入雞湯,加平菇片、竹蓀片、火腿片、雞肉,放鹽,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再燒5分鍾,加胡椒粉、味精,撒入香菜段,淋上熟雞油,起鍋盛湯碗內,即可食用。

【功效】

健脾開胃,抗癌。適宜於十二指腸潰瘍及胃腸道癌患者食用。

馬蘭頭豬肚湯

【材料】

豬肚1個,幹馬蘭頭根200克(鮮品加倍),黃酒、鹽各適量。

【操作】

豬肚剔去油膜,整治洗淨。馬蘭頭根洗淨切碎,加黃酒1匙拌勻。將馬蘭頭塞入豬肚內,肚口用線紮緊。把豬肚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旺火燒沸,加細鹽1匙、黃酒2匙,改用小火慢燉3~4小時,以豬肚熟爛為度。取出馬蘭頭根不用,豬肚撈出晾涼切片。

【功效】

消炎止痛,補中益胃。

砂仁鯽魚湯

【材料】

鮮鯽魚1條(約250克),砂仁3克,幹辣椒、陳皮、小茴香、蓽菝各15克,胡椒1克,蔥15克,生薑5克,大蒜1瓣,鹽3克,花生油150克。

【操作】

鯽魚去鱗、鰓、內髒,洗淨,瀝幹水。胡椒略拍破。蔥切成段。生薑、大蒜切成片。將藥物和調料合勻後裝入魚腹內。燒熱鍋放入花生油,至油七成熱時,下魚煎至色黃,注入清湯。煮至湯色呈奶白色,稍加調味即可。空腹吃魚喝湯。

【功效】

補虛健脾,行氣開胃。

花椒火腿湯

【材料】

火腿肉100克,花椒3克,生薑3克,蔥白5克,細鹽少許。

【操作】

將火腿肉洗淨,切片,與花椒一起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旺火煮沸。撇去浮油,加入蔥、薑,改用文火煨至火腿肉熟爛為度。酌情加入細鹽少許,稍煮即可。趁熱食1小碗,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3~5天。

【功效】

溫中止痛,健脾開胃。適宜於脾胃陽虛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平素食用。尤其適宜於久病體衰者食用。

田七烏龜湯

【材料】

田七15克打碎,烏龜1隻。

【操作】

烏龜宰後去腸髒,加入田七,燉至烏龜肉爛熟,調味即可。飲湯食肉。

【功效】

滋陰補虛,活血化瘀。適用於食管癌痰瘀互結、瘀血較重者,症見吞咽困難日久、胸膈刺痛拒按、飲食入而複出、肌膚幹枯。

雙參豬髓湯

【材料】

黨參30克,海參50克,豬骨髓500~600克。

【操作】

海參清水浸泡至軟,切片備用。黨參以紗布包好。清水加入豬骨髓、黨參、海參,共煮2小時即可。服湯食海參。

【功效】

健脾益氣補血。適用於食管癌氣虛陽微者,症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麵色蒼白、大便稀溏、貧血。

海蜇荸薺湯

【材料】

海蜇30克,荸薺30克,薏苡仁30克。

【操作】

以上3物加水適量,微火煮至酥爛即可。每日隨餐飲用。

【功效】

補虛化涎。適用於食管癌氣虛陽微者,症見神疲乏力、氣短懶言、五色蒼白、白沫黏疾。

猴頭菌湯

【材料】

猴頭菌30克,海帶絲20克,熟地15克,當歸12克,桃仁9克,紅花6克,高湯及油鹽各適量。

【操作】

溫水發猴頭菌,削去底部木質部分,切成厚片備用。先將當歸、熟地、桃仁、紅花煎湯去渣,再入猴頭菌及浸泡液、海帶絲和高湯,同煮至熟,加入調料後即可食用。

【功效】

補益氣陰,養血活血。適用於食管癌氣陰兩虛者,症見口舌幹燥、麵色無華、皮膚幹燥。

海參蘆筍湯

【材料】

海參30克,蘆筍30克,適量調料。

【操作】

鍋中加水適量,煮開後加入海參及蘆筍、調料即可。海參要事先泡發好,蘆筍要新鮮。隨餐飲用。

【功效】

清火毒,止疼痛。適合於食管癌患者放、化療後的康複階段食用。症見火毒陰傷、口幹舌燥、大便幹結。

草果生薑羊肉湯

【材料】

羊肉500克,草果6克,生薑30克,陳皮6克。

【操作】

將新鮮羊肉洗淨,切成塊,在開水中焯一下以去膻昧。生薑拍碎,草果、陳皮洗淨。用料全部放入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煮1~2小時即成,加鹽調味。隨量飲湯食肉。

【功效】

溫中燥濕,行氣止痛。適用於慢性胃炎脾胃虛弱、寒濕凝滯者,症見胃脘冷痛、時發時止、食欲不振、惡心嘔吐。

陳皮瘦肉湯

【材料】

陳皮10克,豬瘦肉100克,調料少許。

【操作】

將豬瘦肉洗淨,切絲,調味。陳皮洗淨,切絲,放入鍋中,加水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納入瘦肉絲,煮熟後,加食鹽、味精等調味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

理氣調中,和胃止痛。適用於慢性胃炎上腹飽脹、悶滿不實、痛無定處、吞酸嘈雜等。

薑橘鯽魚羹

【材料】

活鯽魚1條(約250~500克),幹薑3克,橘皮3克,白胡椒1克,蔥白10克,生薑6克,芡粉15克,黃酒、精鹽各適量。

【操作】

鯽魚去鱗,剖腹除內髒及鰓,洗淨。幹薑、橘皮、白胡椒各研細末。先用黃酒、幹薑粉、鹽抹魚身漬片刻,然後把整魚放入鍋內,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開,改用文火熬至魚爛熟,揀去魚骨不用,加入生薑末、蔥末、橘皮末、白胡椒粉,煮沸勾芡即成。溫熱食用,每次1小碗,每日1~2次,連用5~7大。

【功效】

溫中補虛,和胃助食。

木耳柿餅羹

【材料】

黑木耳10克,柿餅75克,冰糖、水澱粉各適量。

【操作】

將黑木耳用熱水泡發,擇除雜質,撕成小塊;柿餅去蒂,切丁,兩者一起放入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燉15分鍾,放入冰糖汁攪勻,並用水澱粉勾芡,再煮2~3沸即成。

【功效】

健胃消食、活血化瘀。適宜於血瘀型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

薺菜豆腐羹

【材料】

豆腐500克,豬腿肉50克,冬筍肉50克,芥菜100克。

【操作】

將豆腐切成1厘米見方的塊,放入冷水桶中,備用。把豬腿肉用溫水洗過後切成3厘米長的細絲,放入碗中,加入黃酒、精鹽。將薺菜去掉老葉及根,洗淨,放沸水中焯一下,撈起,瀝幹後剁末,備用。鍋內加水,放入豬腿肉煮沸,然後放入薺菜、豆腐,煮沸後加調料即成。

【功效】

健脾開胃,清熱解毒。適宜於各種腸胃病患者食用。

蜂蜜雞蛋羹

【材料】

蜂蜜30克,雞蛋1~2個。

【操作】

將雞蛋磕入碗中攪散,加入蜂蜜拌勻,隔水蒸熟即可。

【功效】

養心益胃,緩急止痛。適宜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食用。

薏苡仁羹

【材料】

薏苡仁50克,蛇舌草、白茅根各100克,紅糖適量。

【操作】

將薏苡仁浸2小時後上籠蒸30分鍾,然後放入鍋內,蛇舌草、白茅根另鍋加水煎取汁倒入,煮至薏苡仁酥爛,調入紅糖適量即成。

【功效】

健脾胃,抗癌。適宜於各種證型的胃癌患者食用。

羊肉烏梅羹

【材料】

羊肉250克,黃芪15克,烏梅15克,食鹽適量。

【操作】

將黃芪、烏梅放入鍋內,加清水1000毫升浸透,用文火煎20分鍾,去渣取汁,加入切成小塊的羊肉、食鹽,用文火煨煮至肉爛即可。

【功效】

溫補脾腎,澀腸固脫。適宜於脾腎陽衰型久瀉滑脫患者食用。

山藥羊肉羹

【材料】

山藥100克,羊肉500克,生薑15克,牛奶半碗,食鹽少許。

【操作】

將羊肉洗淨,與生薑同放鍋內,加水以文火清燉半日,取燉好的羊肉湯1碗,加入山藥片,共煮爛後,再加牛奶、食鹽,煮沸服食。

【功效】

益氣養血。適宜於潰瘍病氣血虧虛、肢軟乏力。失血性貧血等患者食用。

羊肉蘿卜羹

【材料】

羊肉60克,胡蘿卜100克,草果、陳皮、高良薑各2克。

【操作】

先將草果、陳皮、高良薑一同用紗布包好,再與羊肉、胡蘿卜一起入鍋中,加水適量,熬煮成汁,濾取汁,入蔥白、細鹽適量,加麵粉作羹,分次食用。

【功效】

溫腎健脾,助運止瀉。適宜於胃中虛寒、消化不良、泄瀉患者食用。

葵菜豬血羹

【材料】

葵菜120克,豬血200克,食鹽、豬油各適量。

【操作】

將葵菜洗淨,豬血切塊狀。鍋內加水,放入豬血煮沸,然後放入葵菜、豬油、食鹽,再煮沸即成。

【功效】

養血潤腸。適宜於便秘患者食用,寒凝便秘者忌用。

苡仁銀魚羹

【材料】

蘆筍150克,薏苡仁200克,銀魚淨肉100克,鹽、味精、澱粉各適量。

【操作】

蘆筍選取質嫩者,洗淨,下沸水排一下撈起,切作小丁塊。薏苡仁加水浸半天,放碗內,置高壓鍋中蒸30分鍾,取出備用。銀魚肉用溫水洗過,切成魚丁。將炒鍋放旺火上,燒熱後,放菜油燒至七成熱,下銀魚丁炒幾下,盛起備用。鍋中放清湯,加薏苡仁燒開,下蘆筍丁、銀魚丁,放鹽、味精,用水澱粉勾芡,即可食用。

【功效】

健脾胃、抗癌症。適宜於各種胃癌患者食用。

附子生薑羹

【材料】

大附子1個,生薑1個。

【操作】

生薑剁為細末,大附子用甘草、黑豆加水同煮至嚼之無麻感,打破,搗爛,放入砂鍋內,與生薑末同煮爛後,放乳缽內研如麵糊備用。每次服10克,用米湯水調勻後吞服。每日2次。

【功效】

健脾,開胃,助消化。適宜於腸胃病患者,症見,消化不良、反胃嘔吐者食用。

靈芝銀耳羹

【材料】

靈芝9克,銀耳6克,冰糖15克。

【操作】

將銀耳用溫水發泡後,去除雜質洗淨;靈芝用清水洗淨。把銀耳與靈芝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燉2~3小時,燉至汁濃時,撈出靈芝,加入冰糖,再稍燉片刻即可。

【功效】

益胃養陰,生津止痛。適宜於胃陰虧虛型慢性胃炎患者食用。

桃仁鮮奶羹

【材料】

粳米60克,炸核桃仁80克,生核桃仁45克,牛奶200毫升,白糖12克。

【操作】

粳米洗淨,浸泡60分鍾撈出,與核桃仁、牛奶及清水混勻磨漿,用紗布濾液去渣。鍋中加水適量煮沸加入白糖,溶化後兌入漿汁,再煮沸即成。

【功效】

滋陰生津,潤燥通便。適宜於肺虛咳嗽、腎虛陽症、腰痛氣喘等患者食用。

羊肉羹

【材料】

羊肉500克,蘿卜300克,草果3個,陳皮3克,生薑3克,良薑3克,蓽菝3克,胡椒3克,蔥白3克。

【操作】

羊肉漂洗幹淨,剔去筋膜,切成小塊,入沸水中焯片刻撈出,再洗淨。蘿卜洗淨切成滾刀塊。草果、陳皮、良薑、蓽菝裝入潔淨紗布袋並紮好口。胡椒、生薑拍破,蔥白切成節。將羊肉塊、蘿卜、藥布袋、胡椒、薑、蔥同放入沙鍋中,加水2000克,先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沫,移小火上煨2~3小時,以羊肉熟爛為度。撈出藥袋、薑蔥,稍加調味即成。趁熱適量食之,佐餐或單食均可。

【功效】

溫中補虛,散寒止痛。適宜於脾胃陽虛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平素食用。感冒發熱者暫停食用,陰虛有熱者慎用。

參芪羊肉羹

【材料】

羊肉500克,黨參20克,炙黃芪20克,當歸10克,生薑10克,蔥白10克,芡粉20克,細鹽適量。

【操作】

羊肉漂洗幹淨,剔去筋膜,切成小塊,入沸水中焯片刻撈出,再洗淨。黨參、黃芪、當歸放入潔淨紗布袋中並紮好口。生薑、蔥白切成碎末。將羊肉塊和藥袋一起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先用大火燒沸,撇去浮沫,移至小火上煨2~3小時,以羊肉熟爛為度。撈出藥袋,加入薑蔥末,調入芡粉,放鹽,再燒5~7分鍾即可。1劑分為4次服,2日服完。趁熱食用,單食或佐餐均可,冬季食之尤宜。

【功效】

溫補強壯,益氣止痛。適宜於脾胃陽虛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平素食用。尤其適宜於久病體衰者食用。感冒發熱者暫停食用,陰虛有熱者慎用。

百合羹

【材料】

淨雞肉100克,百合200克。

【操作】

雞肉用溫水洗過,放入沸水中焯過,用冷水洗去汙物,放鍋內。取生薑1小塊,拍鬆放入,加水,並放黃酒適量,用小火燉煮30分鍾。將雞塊撈出,拆下燉爛的雞肉,剁成肉末,備用。將百合掰開,放碗中,上籠蓋好,用旺火蒸20分鍾。將沙鍋放在旺火上,倒入燉煮的湯汁,放入雞肉末及蒸酥的百合,加鹽。煮沸後,加味精,用濕澱粉勾芡,撒上蔥末即成。當菜佐餐。

【功效】

滋陰生津,清熱和胃。適宜於陰虛型反流性食管炎有嘈雜症狀者食用。

鯉魚羹

【材料】

鯉魚1條,蔥、薑、食鹽、味精、醋適量。

【操作】

鯉魚去頭、骨、內髒、鱗後洗淨,切塊,加水適量。加醋(較日常用量多)及蔥、薑等調料共煮約1小時。食肉喝湯,佐餐分頓食用。可常服。

【功效】

寬胸理氣。適用於食管癌痰氣交阻型,症見吞咽困難、嘔逆不止者。

羊肉蝦羹

【材料】

羊肉150克,蝦米30克,大蒜30克,蔥適量。

【操作】

將羊肉洗淨,切薄片待用。先加水煮蝦米、大蒜,加蔥。待蝦米熟後下羊肉片,煮待肉熟即可。上為1日量,當菜肴食用,飲湯食肉、蝦。

【功效】

溫補腎陽。適用於慢性腸炎脾腎陽虛。

蝦仁海參羹

【材料】

蝦仁30克,海參30克,白酒、薑、蔥、油、鹽、味精、芡粉適量。

【操作】

將蝦先洗淨,放入碗中,加適量清水和白酒,上籠蒸10分鍾,取出備用。將海參水發,去內髒雜質。鍋加熱,把薑、蔥用油炒後,加入肉湯、鹽、海參及蝦,煨透成濃汁。用芡粉勾芡,再加味精調味即成。上為1日量,當菜肴食用。

【功效】

補腎溫陽。適用於慢性腸炎脾腎陽虛。

胃腸病食療主食譜

素絲春卷

【材料】

卷心菜200克,水發香菇100克,筍肉100克,春卷皮6張,鹽、味精各適量。

【操作】

卷心菜洗淨,切成細絲備用;水發香菇洗淨;筍肉放沸水中焯一下盛起,瀝幹水,切成細絲。將炒鍋放旺火上,燒熱後下油,燒至七成熱,下筍肉絲先炒幾下,下香菇絲、卷心菜絲,放鹽,繼續炒至熟,放味精炒勻,盛起,攤涼。將皮子逐張分開,攤在台上,放上炒好攤涼的三絲作餡心,再將皮子從外向裏折,左右兩邊向中間折攏,折成長條狀,接縫處用餡心鹵粘住,不使散開,即成春卷生坯。炒鍋內放花生油,燒至七成熱,將春卷生坯分2批放入鍋中,炸至外皮發脆,呈金黃色,即可撈出,佐餐食用,也可作主食。

【功效】

清熱解毒,健胃通腸。適宜於消化道潰瘍患者食用,對防治腸胃病有較好作用。

靈芝粉蒸肉餅

【材料】

豬瘦肉100克,靈芝粉末3克,醬油少量。

【操作】

將豬肉洗淨切成小丁,再剁成肉醬,加入靈芝粉與少量醬油拌勻,放入碗內入籠蒸熟即可。空腹適量食之。

【功效】

益氣養陰,健脾開胃。適宜於陰虛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用,久病體虛者尤宜。

柿餅蒸飯

【材料】

粳米250克,生薏苡仁30~60克,柿餅60克。

【操作】

生薏苡仁洗淨,浸透心。柿餅切小丁。加入粳米及清水適量,拌勻後上蒸籠蒸熟即可。每日1~2次,連服1~2周為一療程。香甜可口,可作主食。

【功效】

益氣養陰。適用於食管癌氣陰兩虛者。但其性偏寒,故脾陽不足者慎服。

糖漬金橘餅

【材料】

鮮金橘1000克,白糖500克。

【操作】

先將金橘洗淨,壓扁,去小核。將白糖溶解於800毫升溫開水中,再將去核的扁金橘浸漬其中。24小時後,用文火煎至汁盡停火。冷卻後將餘下的白糖加入金橘中拌勻,風幹即可。當蜜餞隨意服食,每日不宜超過30克。

【功效】

疏肝解鬱,開胃消食。適用於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症見胃脘脹痛、噯氣頻作。

丁香麵

【材料】

丁香2克,草果1隻,白麵條250克,味精3克,鹽3克,胡椒粉3克。

【操作】

將丁香、草果打成細粉(草果去心)。鍋內加入清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放入白麵條,再燒沸。加入胡椒粉、鹽、丁香、草果、味精,待麵條熟透即成。每日1次,每次吃麵條喝湯,正餐食用。

【功效】

暖胃腸,止泄瀉。適用於慢性腸炎脾腎陽虛泄瀉。

胃腸病食療藥茶

人參茶

【材料】

生曬參3克。

【操作】

將生曬參切成薄片,放入保溫杯內,衝入沸水,加蓋悶泡半小時,即可飲服。早晨空腹或晚上臨睡前溫飲之。

【功效】

益氣健脾。適宜於胃下垂者飲用。飲此茶2~3天內,忌食蘿卜、濃茶、螃蟹、綠豆等食物。

烏硼茶

【材料】

烏梅2克,硼砂1克,紅茶15克。

【操作】

將上3味一起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衝泡,加蓋,悶泡15分鍾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

降逆止嘔。適宜於慢性胃炎或胃神經官能症之嘔吐者飲用。

木耳芝麻茶

【材料】

木耳、黑芝麻各60克。

【操作】

將木耳、黑芝麻分為2份,1份炒焦,1份生用。每次取生熟混合料15克,用沸水衝泡,代茶飲。

【功效】

涼血止血,潤燥通便。適宜於便秘者飲用,也可用於痔瘡便血、腸風出血患者飲用。

甘露茶

【材料】

陳皮120克,烏藥、炒山楂、炮薑、川樸、麩炒枳殼各24克,炒穀芽30克,麩炒六神曲45克,茶葉90克。

【操作】

先將陳皮用鹽水浸潤炒幹,同上藥研為粗末,和勻過篩,分裝備用。每次9克,加鮮薑一片,用開水浸泡,代茶飲用。

【功效】

順氣化滯,消食健胃。適宜於食積氣滯、脘腹脹悶、不思飲食、水土不服等患者飲用。

甘橘茶

【材料】

橘皮10克,甘草5克。

【操作】

將橘皮、甘草洗淨;橘皮撕碎,與甘草一起放入茶杯中,用沸水衝泡,加蓋,悶泡片刻即可飲服。

【功效】

健脾理氣。適宜於消化性潰瘍、泛吐酸水等症患者飲用。

香菇茶

【材料】

香菇500克。

【操作】

將香菇細切,在前一日晚上置暖水瓶內,用沸水浸泡。每天服8克,代茶頻飲。

【功效】

開胃健脾,補中益氣。適宜於慢性結腸炎患者飲用。

參斛茶

【材料】

太子參15克,石斛10克,五味子6克。

【操作】

先將上藥切碎,共研細末,放入杯中,衝入沸水,加蓋悶15分鍾,即可飲用。代茶飲用。

【功效】

適宜於胃陰不足、胃脘作痛、幹嘔食少、熱病傷陰、口幹煩渴以及老年頭暈心悸、氣短乏力等患者飲用。

佛手枯草茶

【材料】

鮮佛手12克,鮮夏枯草24克,白糖少量。

【操作】

將鮮佛手洗淨切片,夏枯草洗淨切節,兩者一起放入杯中,加入白糖(或冰糖),衝入沸水,加蓋悶15~30分鍾,去渣取汁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

疏肝和胃,散鬱結。適宜於肝胃鬱熱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飲用。

鳳尾草冰糖茶

【材料】

鳳尾草60克,冰糖適量。

【操作】

將鳳尾草與冰糖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湯。代茶飲用。

【功效】

清利濕熱。適宜於大腸濕熱型慢性結腸炎患者飲用。

菖蒲花茶

【材料】

石菖蒲6克,茉莉花6克,青茶10克。

【操作】

將以上三味共研細末,沸水衝泡,隨時飲用,每日1劑。

【功效】

適宜於慢性胃炎之脘腹脹痛、納穀不化患者飲用。

菱莖葉茶

【材料】

菱莖葉、菱角殼各30~60克,薏苡仁30克。

【操作】

將以上3味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用文水煎湯。

【功效】

益氣,健脾,化濕。適宜於胃潰瘍患者飲用。

茯苓茶

【材料】

茯苓25克,陳皮10克,生薑5片。

【操作】

茯苓、陳皮擇洗幹淨,陳皮切絲,生薑切片。將三者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代茶飲服。每日1劑。

【功效】

健脾和胃,化痰降脂。適宜於脾胃虧虛、痰濁內盛所致的咳嗽痰多、消化不良患者飲用。

山楂茯苓茶

【材料】

山楂30克,茯苓、菊花、茶葉、萊菔子各15克,麥芽、陳皮、澤瀉、赤小豆、夏枯草、草決明各10克。

【操作】

將以上原料擇淨,共研粗末備用。每日取10克,置於茶杯中,開水衝泡代茶飲。每日1劑。

【功效】

消脂化積,健脾除濕。適宜於消化不良、反胃嘔吐、胃寒怕冷等症患者食用。

枸杞子茶

【材料】

枸杞子、五味子各等份。

【操作】

幹燥後研為粗末,每次9~15克,沸水浸泡。代茶飲。

【功效】

補益陰精,益氣生津,健脾養胃。適宜於飲食減少、心煩自汗、神疲力乏患者飲用。

金橘茶

【材料】

金橘3枚。

【操作】

將金橘放入茶杯中,沸水泡,代茶飲。

【功效】

消食開胃,化痰止嘔。適宜於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噯腐吞酸、消化不良、腸炎、胃炎、腸胃功能紊亂、腸胃痙攣等患者飲用。

橘花茶

【材料】

橘花、紅茶末各4克。

【操作】

上述2味沸水衝泡10分鍾。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效】

溫中理氣,和胃止痛。適宜於胃寒疼痛、食積不化,兼有咳嗽等患者飲用。

桃仁山楂茶

【材料】

核桃仁150克,白糖200克,山楂50克。

【操作】

核桃仁加水浸泡30分鍾,洗淨後,繼加清水,將其磨成蓉,蓉漿裝入容器中,加水(約2000克)稀釋調勻,待用。山楂洗淨,打碎入鍋,加水,置中火煎熬成汁,加入白糖,攪勻,緩倒入核桃漿,邊倒邊攪勻,燒至微沸,出鍋裝碗即成。每日4次,每次10克。

【功效】

補腎納氣,潤腸消滯。適宜於腎虛喘咳、腸燥便秘、腹脹食少等症患者飲用。

石榴皮茶

【材料】

石榴皮10克(幹品)。

【操作】

石榴皮沸水衝泡代茶飲,每日1次。

【功效】

健脾和胃,祛濕止瀉。適宜於脾胃虧虛、久泄不愈者飲用。

薑糖茶

【材料】

老薑250克,紅糖250克。

【操作】

將生薑搗汁去渣,隔水蒸10沸,將紅糖溶入收膏。以4天服完,每日早、晚各1次。代茶飲用。

【功效】

溫中散寒。適宜於寒積胃痛,因胃陰不足、冷飲內傷、陰寒鬱結所致胃脘疼痛、遇寒加重、手足逆冷、飲食減少等症患者飲用。

烏梅茶

【材料】

烏梅6枚,甘草6克,紅棗5枚。

【操作】

將烏梅、甘草、紅棗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500毫升浸透,用文火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代茶飲。

【功效】

養陰清熱,和胃止痛。適宜於陰虛胃痛者飲用。

決明蓯蓉茶

【材料】

決明子(炒熟研細)、肉蓯蓉各10克,蜂蜜適量。

【操作】

前2藥用沸水衝泡濾液,加蜂蜜適量。代茶飲用。

【功效】

潤腸通便。適宜於習慣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

黨參大棗茶

【材料】

黨參15克,大棗10枚,陳皮3克。

【操作】

將上三味水煎代茶飲,每日服1劑。

【功效】

利胃行氣。適宜於肝胃氣滯型慢性胃炎。

柴胡梔糖茶

【材料】

柴胡10克,梔子6克,冰糖10克。

【操作】

將柴胡、梔子加水500毫升浸透,用大火煎煮5分鍾,去渣取汁,放入冰糖,攪勻即可。代茶飲。

【功效】

舒肝清熱,散鬱和胃。適宜於火鬱型胃痛者飲用。

車前子茶

【材料】

炒車前子10克,紅茶3克。

【操作】

上述2味以沸水衝泡濃汁,加蓋悶10分鍾即可;或上述2味水煎成濃汁即可。每日1~2劑,分2次溫服。

【功效】

健脾利水,化濕止瀉。適宜於脾胃虛弱者,症見消化不良、小便頻繁、泄瀉等。

黃芪蜜茶

【材料】

黃芪15克,蜂蜜50克。

【操作】

將黃芪放入砂鍋內,加清水500毫升,用文火煎至300毫升,去渣取汁,放入蜂蜜,拌勻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

益氣潤腸通便。適宜於氣虛便秘患者飲用。

佛手柑飲

【材料】

佛手柑15克,白糖適量。

【操作】

將佛手柑15克、白糖適量泡茶。或將佛手柑與粳米煮粥,常食效果相同。每日服數次。

【功效】

醒脾開胃,疏肝理氣。適用於肝胃氣滯之脘脅脹痛者。陰虛五心煩熱者不宜食。

青梅飲

【材料】

青梅20克,飴糖少許。

【操作】

加水適量,入砂鍋煎湯,湯成入飴糖少許,飲用,每日2次。

【功效】

酸斂止瀉,適宜於久泄不愈、無粘凍膿血者。

白術幹薑飲

【材料】

白術15克,幹薑5克。

【操作】

水煎,去渣留汁。每日1劑,分2次服完,飯前1小時服為宜。

【功效】

溫中散寒,益氣健脾。適宜於脾胃虛寒、食欲不振患者飲用。

蓮子茶

【材料】

茶葉5克,蓮子30克,冰糖20克。

【操作】

將茶葉用開水衝泡取汁。蓮子用溫水浸泡數小時後,加入冰糖,用文火燉爛,倒入茶汁,拌勻即可。

【功效】

健脾利濕。適宜於脾虛久瀉者飲用。

首烏茶

【材料】

首烏6克。

【操作】

泡開水代茶飲,味淡為止,每日1~2次。

【功效】

適宜於老年體虛便秘、高脂血症、冠心病患者飲用。

麥冬藿香茶

【材料】

麥冬10克,藿香3克,綠茶3克。

【功效】

將藿香、麥冬研末,與綠茶一起,放入杯中,用開水衝泡,加蓋,悶15分鍾即成。當茶飲,一般可衝泡3~5次。

【功效】

養陰和胃,芳香止嘔。適用於陰虛氣滯、肝胃不和的反流性食管炎,凡症見惡心反胃、口幹舌紅、胸中嘈熱、吞酸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皆可服用本藥膳方。

丁香柿蒂參茶

【材料】

公丁香3克,柿蒂4~5枚,南沙參15克。

【操作】

將公丁香、南沙參、柿蒂洗淨,放入杯中,用滾水衝泡,加蓋悶15分鍾即成。當茶頻頻飲用,一般可衝泡2~5次。

【功效】

養陰清熱,和胃止嘔。適用於陰虛胃熱型的反流性食管炎,凡症見胃脘灼熱、口苦口幹、舌紅苔少的呃逆嘔吐者,均可使用。脾胃虛寒者可在茶中加入適量生薑汁。

麥冬石解茶

【材料】

麥冬10克,石斛6克,綠茶3克。

【操作】

將麥冬、石斛同研成粉末,與綠茶一起放入大杯中,用滾水衝泡,加蓋悶10分鍾即成。當茶頻頻飲用,一般可衝泡3~5次。

【功效】

養陰和胃,理氣解鬱。適用於陰虛之反流性食管炎,對胃燥者尤其適宜。

二花砂仁茶

【材料】

玫瑰花5克,合歡花5克,砂仁2克。

【操作】

春末夏初玫瑰花將開放時分批采摘,及時低溫幹燥。合歡花在每年6~7月份采摘花朵及花蕾,小火烘幹備用。砂仁打碎。將玫瑰花、合歡花、砂仁同入有蓋杯中,用沸水衝泡,加蓋悶3分鍾即成。每日1劑,當茶頻頻服用,一般衝泡3~5次。

【功效】

疏肝理氣,和胃消食。適用於肝鬱氣滯型慢性胃炎,症見胃脘脹痛、噯氣頻頻、性情急躁。

青陳茶

【材料】

青皮、陳皮各6克,大米50克。

【操作】

將青皮、陳皮擇淨,切絲備用。先取大米炒至焦黃,再放入青、陳皮絲,加水4碗,煎至1碗,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頻頻飲服,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

疏肝健脾,和胃理氣。適用於慢性胃炎肝鬱氣滯、胃脘飽脹、肋脅疼痛、噯氣頻作等。

陳皮大棗茶

【材料】

陳皮5克,大棗10枚。

【操作】

將陳皮、大棗擇淨。陳皮切絲,同大棗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去渣即成。代茶飲,每日1劑,連續5~7天。

【功效】

理氣調中,健脾益氣。適用於慢性胃炎胃脘脹滿不適、食後痛甚、痛無定處、噯氣頻作或時時惡心等。

銀花茶

【材料】

銀花12克,綠茶10克,冰糖適量。

【操作】

先將銀花洗淨,共放鍋內,加水適量,小火煎開,加入綠茶和冰糖調勻即成。當茶飲用,日服2次。

【功效】

清熱,解毒。適用於陰虛內熱型胃癌,症見發熱、心煩、咽痛、口幹等。

蓮蓬茶

【材料】

蓮蓬3~4個。

【操作】

將蓮蓬洗淨切碎,置保溫杯中,用沸水衝泡20分鍾。代茶頻飲。每日1劑,血止為度。

【功效】

消瘀、止血。適宜於上消化道出血及各種出血症無明顯熱象患者飲用。

苦瓜根茶

【材料】

苦瓜根50克,生薑20克,白糖少許。

【操作】

將上述3味一起放入沙鍋內,水煎,去渣取汁。代茶飲用。

【功效】

降逆止嘔。適宜於嘔吐患者飲用。

藿佩茶

【材料】

藿香3克,佩蘭6克,薄葉45克,白蔻仁15克。

【操作】

將以上四味藥物研成粗末即可。沸水衝泡,加蓋燜10分鍾即可飲用。每日正劑。

【功效】

具有化濕濁,醒脾胃之功。適宜於過食肥膩、消化不良所致胃納呆滯、飲食減少、口中粘膩無味或口氣臭穢難聞患者飲用。

蘿卜橄欖茶

【材料】

蘿卜1000克,鮮橄欖250克。

【操作】

將上述用料一同洗淨後切成小塊,水煎。

【功效】

祛瘀通絡。適宜於膽囊炎,屬瘀血停滯型,脅肋刺痛,痛有定處,局部拒按,舌質紫暗患者飲用。

三鮮茶

【材料】

鮮扁豆葉、鮮藿香葉、鮮荷葉各30克。

【操作】

將以上三味一同搗碎,用潔淨紗布絞取汁液。開水衝服,每日1劑。

【功效】

祛暑止嘔。適宜於急性腸胃炎屬暑濕型患者飲用。

槐葉茶

【材料】

嫩槐葉15克。

【操作】

將嫩槐葉曬幹,碾細末,開水浸泡,代茶飲。

【功效】

清熱瀉火,止血,療瘡。適宜於腸熱便血、痔瘡出血、尿血等症患者飲用,表現為大小便下血或痔瘡等病。

茉莉花飲

【材料】

茉莉花10~20朵。

【操作】

將茉莉花洗淨,置入茶杯內,用沸水衝泡。代茶頻飲。

【功效】

理氣和中,芳香化濕。適宜於慢性結腸炎患者飲用。

甘蔗橘皮生薑汁

【材料】

甘蔗250~500克,鮮橘皮50克,生薑15~30克。

【操作】

將甘蔗去皮,洗淨。與洗淨的鮮橘皮、生薑切碎,搗爛取汁。和勻飲服,或煎後熱服。可分3~4次服用。

【功效】

益胃和中,下氣止嘔。適用於陰虛型反流性食管炎,對於嘔、反胃有良好的療效。

沙參玉竹糖水

【材料】

沙參15克,玉竹20克,白糖30克。

【操作】

水煎沙參、玉竹,去渣取汁,加入白糖即成。當茶頻頻飲用,每天1~2次。

【功效】

滋陰生津,養陰益胃。適用於陰虛之反流性食管炎,十咳、咽幹、鼻幹者尤宜。

蔗薑汁

【材料】

甘蔗汁1杯,生薑汁1匙。

【操作】

將兩汁混勻後置杯中,隔水煨溫即可。一次服用,必要時可重複服用。

【功效】

和胃降逆,滋陰潤燥。用於食管癌胃陰虛者,症見惡心、嘔吐明顯,影響進食。

蘿卜汁

【材料】

新鮮白蘿1000克。

【操作】

蘿卜洗淨,切片,放入果汁機打碎,取汁,加入適量白糖攪勻即可。代茶頻飲,溫服。

【功效】

行氣消脹,助消化。適用於慢性胃炎食積停滯者,症見胃脘作脹、食後尤甚、時有噯氣、胃納不香等。

番茄西瓜汁

【材料】

番茄500克,西瓜1000克。

【操作】

番茄以沸水衝燙,去皮切塊,西瓜取瓤去子切塊。入果汁機打碎即可。每日飲200毫升。

【功效】

清熱化濕,生津止渴。適用於慢性胃炎濕熱症狀較重者,症見胃脘痞脹、口苦口黏、身重、食欲不振、小便色黃。

大黃甘草飲

【材料】

大黃20克,甘草8克,礦泉水適量。

【操作】

大黃放入鐵鍋內微炒黃入藥,甘草用刀切為細末,與大黃混合均勻,同時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浸泡10分鍾,用文火煎煮為濃液,取出放涼,1次服用,每日服2次,服後可適當飲用一些溫開水。

【功效】

清熱降火。適宜於火熱內盛患者飲用。孕婦慎用。

木瓜蜜飲

【材料】

木瓜1個,蜂蜜50克。

【操作】

將木瓜洗淨,去皮,切成小塊,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煮至熟後調入蜂蜜,再用文火煮沸20分鍾即可。分數次溫熱飲用。

【功效】

滋潤五髒,祛濕舒筋。適宜於潰瘍病病人飲用,也可用於轉筋、腳氣、肺結核患者飲用。

牛乳韭汁飲

【材料】

韭菜50克,牛乳200毫升。

【操作】

韭菜洗淨,搗爛取汁,置入鍋中,加牛乳200毫升,遂煮開後即可食用。

【功效】

活血解毒。適宜於胃癌,屬瘀毒內阻型,胃脘刺痛灼痛、嘔吐便血、食後痛劇患者飲用。

山藥白糖飲

【材料】

山藥120克,白糖適量。

【操作】

將山藥洗淨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大火煎沸後,改用文火煮爛,加入白糖攪勻即可。

【功效】

潤肺補脾,益腎固腸。適宜於脾腎兩虛之大便溏瀉患者飲用。

玉竹沙參飲

【材料】

玉竹、北沙參、石斛、麥冬各10克,烏梅5枚,冰糖適量。

【操作】

將以上5味用水煎服,代茶飲用。

【功效】

清熱去火,通利二便。適宜於熱病傷陰、夏天多汗、口幹思飲、大便幹燥等患者飲用。

夏樸蜜飲

【材料】

半夏6克,厚樸6克,蜂蜜適量。

【操作】

將半夏、厚樸煎取藥汁,然後加入蜂蜜和開水飲用。日服1次。

【功效】

消痞散結,降逆止嘔。適宜於煩躁不安、脘腹脹滿患者飲用。

胡蘿卜飲

【材料】

胡蘿卜250克,食鹽少許。

【操作】

將胡蘿卜洗淨切片,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煮爛,去渣取汁,調入食鹽拌勻即可。飲服,每日3次。

【功效】

健脾消食。適宜於消化不良、腹部脹滿患者飲用。

鮮藕飲

【材料】

鮮藕500克。

【操作】

將鮮藕洗淨剁碎,用潔淨紗布絞取汁液。一日內分數次服完。

【功效】

清胃瀉火,化瘀止血。適宜於胃熱壅盛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飲用。

薑汁地黃飲

【材料】

生地黃汁50克,生薑汁100克,蜂蜜20克。

【操作】

生地黃和生薑洗淨,稍晾去水分,切為極細碎末,分別噴灑少許冷開水,經拌勻後,用雙層紗布包紮絞汁入鍋內,再倒入一湯匙蜂蜜,並加適量的礦泉水,經充分調拌攪勻後,倒入細碗內,大約有200毫升,1次服下,每日2次。

【功效】

強心健胃,利尿。適宜於腸炎、胃炎患者飲用。

陳皮薑糖飲

【材料】

陳皮10克,生薑3克,紅糖適量。

【操作】

將陳皮、生薑煎湯,去渣過濾,加紅糖稍煎即可。

【功效】

潤肺止咳,健胃止吐。適宜於胃酸、嘔吐、咳嗽痰多患者飲用。

粟米薑汁飲

【材料】

粟米30克,薑汁10毫升。

【操作】

將粟米加水適量,用文火水煎取汁,與薑汁拌勻。溫服,每日1次,連飲2~3天。

【功效】

益脾和胃。適宜於胃虛嘔吐患者飲用。

薑汁蜜飲

【材料】

鮮甘蔗汁500毫升,鮮生薑汁50毫升,蜂蜜30克。

【操作】

取鮮甘蔗洗淨,去皮和蔗梢後,切為小塊或細末,用雙層紗布包紮後,采用壓榨法或絞汁法取足夠數量的鮮汁,放於盆內;再將鮮生薑洗淨,切為薄片或細末,按上法取汁。將此二汁與蜂蜜同放盆內,混合均勻,1次當茶飲服,也可分3次飲用。

【功效】

健胃消食,止咳通便。適宜於便秘咳嗽患者飲用。

橘皮紅棗生薑飲

【材料】

紅棗肉7枚,橘皮、生薑各10克。

【操作】

用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

健胃消食,溫中暢氣。適宜於胃痛胃酸、消化不良、嘔吐、患者飲用。

杞子百合飲

【材料】

枸杞子30克,百合20克。

【操作】

枸杞子、百合分別洗淨,同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文火煮20分鍾,濾渣取汁,分次飲用。

【功效】

清熱養陰。適宜於胃癌,屬瘀毒內阻型及胃脘刺痛拒按、五心煩熱、口幹舌紅患者飲用。

鮮百合飲

【材料】

鮮百合100克。

【操作】

鮮百合洗淨,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改文火煮20分鍾,分次食用。

【功效】

滋陰清熱。適宜於胃癌,屬胃熱傷陰型及胃脘灼痛、口幹、五心煩熱、大便幹結患者飲用。

羊乳飲

【材料】

羊乳500毫升,竹瀝水20毫升,蜂蜜20毫升,韭菜汁10毫升。

【操作】

將羊乳放鍋中煮沸後,依次加入竹瀝、蜂蜜、韭菜汁後調勻,分次溫服。

【功效】

養陰清熱,補虛健體。適宜於胃癌,屬胃熱傷陰型,胃脘灼痛、口幹煩熱患者飲用。

胃腸病食療藥酒

五倍子酒

【材料】

五倍子3克,白酒200毫升。

【操作】

五倍子去盡泥沙,研為極細粉末,放鐵勺內,用文火加熱,並用鐵鏟炒至冒黑煙為止。即時將白酒倒入鐵勺內,稍煮片刻,濾去藥渣,取藥液。每次服150毫升,每日2次。

【功效】

養血止血,活血化瘀。適宜於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各種貧血者飲用。

蔗汁葡萄酒

【材料】

蔗汁、葡萄酒各50毫升。

【操作】

將蔗汁與葡萄酒混合,攪勻即可。早晚各1次飲服。

【功效】

滋養潤燥。適宜於慢性胃炎和反胃嘔吐患者飲用。

蔥酒

【材料】

蔥、酒各適量。

【操作】

蔥去外皮,洗淨,將蔥豎切成粗線條狀,放炒鍋裏加熱,待蔥半熟時離火,使熱氣微散,倒入酒,攪勻,再放鍋上炒至酒幹,裝入布袋,敷熨臍部。蔥冷即加熱後再用。每日2~3次,每次半小時。

【功效】

溫補脾胃,消食化滯。適宜於腹部受涼或飲食積滯所致的腹脹及消化不良患者飲用。

楊梅酒

【材料】

鮮楊梅500克,白糖50克。

【操作】

將楊梅洗淨,與白糖置於瓷罐中搗爛,加蓋(需留空隙),1周後即發酵為酒,用潔淨紗布絞汁,即為約12度的楊梅醴,再置鍋中煮沸,冷卻後裝瓶,密閉保存,陳久為佳。佐餐隨量飲用。

【功效】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適宜於肝胃不和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飲用。

當歸酒

【材料】

當歸末、黃酒各適量。

【操作】

當歸除淨雜質,曬幹後研為極細粉末,過篩,裝玻璃瓶內備用。每次服4克,將黃酒溫一下,送服。每日2次。

【功效】

益氣養血。適宜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表現為心悸氣短、頭目暈眩、神疲力乏、麵色無華等患者飲用。濕阻中滿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黃芪黨參酒

【材料】

黃芪30克,黨參20克,玉竹30克,白酒1000毫升。

【操作】

將上述前3味切碎,裝入絹袋內紮緊口,置入酒中,封固,每日搖晃1次,浸泡10天以上,即可開啟飲用。每日早晚各飲1次,每次10~30毫升,溫服。

【功效】

補中益氣。適宜於胃下垂患者飲用。

雙冬酒

【材料】

天門冬、麥門冬、熟地、生地、山藥、蓮肉、紅棗各30克,白酒2500毫升。

【操作】

將以上各藥切成碎塊,與白酒共置容器中,密封浸泡,每日振搖1次,15日後即可服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

補腎養心,益脾和胃。適宜於中老年人肝腎陰虧、心血不足、脾胃虛弱所表現的精神萎靡、頭昏目眩或脹痛、視物不清、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食欲不振、口淡無味、須發早白等患者飲食。陽虛內寒、症見怕冷、肢冷泄瀉、水腫、舌淡、苔白、脈沉微者忌用。

山藥酒

【材料】

山藥、山萸肉、靈芝各15克,白酒1000毫升。

【操作】

將以上4味共浸泡30天後服用。每次服10毫升,日服2次。

【功效】

健脾養胃,滋陰生津,補腎固精。適宜於脾胃虛弱、虛勞痰嗽、口幹津少、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腰膝酸軟患者飲用。

佛手酒

【材料】

佛手30克,白酒1000克。

【操作】

將佛手洗淨,用清水潤透後切片,再切成正方形小塊,待風吹略收水氣後,放入壇(瓶)內,然後再注入白酒,封口浸泡。每隔5天,將壇攪拌或搖動一次。10天後即可開壇,濾去藥渣即成。飲用時,根據自己的酒量,每次可服用3~5克。

【功效】

疏肝理氣,和脾溫胃。適宜於脾胃虛寒兼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冷痛、納呆、噯氣、嘔惡,及肝鬱氣滯所致的脅痛、胸悶等症。也可用於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及神經官能症等患者飲用。

木香酒

【材料】

木香30克,白酒500毫升。

【操作】

浸泡15天後服用,每次服10毫升,日服3次。

【功效】

健胃消食。適宜於脘腹脹痛、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患者飲用。

人參酒

【材料】

人參20克,幹薑30克,甘草30克,大黃30克,製附子20克,黃酒0.5升。

【操作】

將上述各味藥共研細,浸入酒中密封,5日後開啟,過濾去渣,裝瓶備用。每次飲10~20毫升,日服2次,早晚溫服。

【功效】

溫中通便。適宜於冷積便秘患者飲用。

黨參酒

【材料】

黨參30克,甘草30克,白茯苓40克,白術40克,生薑20克,大紅棗30克,黃酒1000毫升。

【操作】

先將上藥搗碎,放入黃酒瓶中,浸泡3天開取,去渣備用。每次1~2盅,日服2次。

【功效】

健脾胃,益氣補虛。適宜於脾胃氣虛、氣短乏力、麵黃形瘦、食少便溏患者飲用。

青梅酒

【材料】

青梅30克,黃酒100毫升。

【操作】

將青梅用黃酒浸入瓷杯中,隔水加熱蒸20分鍾,每次服20毫升,溫服。

【功效】

健胃消食,殺菌止痛。適宜於食欲不振、慢性消化不良、蛔蟲性腹痛患者飲用。

健補酒

【材料】

黨參、熟地黃、枸杞子各20克,沙苑子、淫羊藿、公丁香各15克,遠誌肉、荔枝肉各10個,沉香6克,白酒1000毫升。

【操作】

將上述藥加工碎,用細紗布袋盛之,紮緊口,置淨瓦壇中,將白酒全部倒入壇中,密封,置陰涼幹燥處;經3天後,稍打開口蓋,再置文火上煮數百沸,取下稍冷後加蓋,再放入冷水中拔出火毒,密封後置幹燥處;經21天後開封,去掉藥袋,即可飲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溫飲10~20毫升。

【功效】

補腎壯陽,益肝養精,健脾和胃,延年益壽。適宜於食欲不振、中虛呃逆、泄瀉患者飲用。

麻子仁酒

【材料】

麻子仁250克,酒500毫升。

【操作】

將麻子仁放入酒壇內,倒入酒密封,浸泡1日,濾去渣即可飲用。每次溫服10毫升,每日2次。

【功效】

潤腸化燥,通淋活血。適宜於腸燥便秘者飲用,也可用於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盡患者飲用。

青皮核桃酒

【材料】

青皮核桃300克,白酒500克。

【操作】

將青皮核桃洗淨,打碎,裝入瓶內,加入白酒,密封曝曬20天,待酒與核桃均呈黑色,過濾,加入單糖漿135毫升。每次服10毫升,1日2次。

【功效】

健胃補腦,止痛,美容。適宜於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炎的疼痛患者飲用。

大蒜酒

【材料】

大蒜100克,白酒500毫升,砂糖50克,果汁適量。

【操作】

將大蒜去皮放入碗中,上籠蒸20分鍾,然後放入白酒中浸泡,並加入砂糖,每日搖動1次,1個月後即可飲用。取大蒜酒10毫升,加入果汁調味,用冷開水衝飲。

【功效】

殺菌,利尿,助消化。適宜於腸炎腹瀉、食欲不振者飲用,也可用於暑天感冒、小便不利患者飲用。

山藥鹿茸酒

【材料】

山藥60克,鹿茸6克,三七15克,白酒500毫升。

【操作】

將山藥去皮,與三七分別搗碎;鹿茸切極薄片,與山藥、三七一起放入酒中,封貯半個月即可飲服。每日2次,每次飲5~20毫升,連服數日。

【功效】

溫補脾腎,固澀止瀉。適宜於脾腎陽虛型結腸炎久瀉患者飲用。

玫瑰花酒

【材料】

鮮玫瑰花250克,白酒1500毫升,冰糖200克。

【操作】

將上述3味一起放入瓷壇或玻璃瓶中,浸漬月餘,不可加熱。每日飲1~2盅。

【功效】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適宜於肝胃不和型胃痛患者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