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減肥的基本知識(1 / 3)

第一章減肥的基本知識

肥胖的定義

從醫學角度看,肥胖是指身體脂肪的過度增多,並對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我認為肥胖是一種疾病,而不僅僅是一種症狀,所以在這裏我們稱之為“肥胖病”。正常人體有大約300到350億個脂肪細胞,當脂肪細胞的數量和體積增多後就形成了肥胖。隨著體重的增高,首先脂肪細胞的體積增大,然後數目開始增多。並非一般人們認為的隻有細胞體積的增大。

目前診斷肥胖病多采用體重指數(BMI)的方法,體重指數是一項比較準確且被世界廣泛接受並采納的診斷方法。在本站首頁您可輸入您的體重(公斤)和身高(米),然後點擊“計算”,係統後顯示出您的體重指數,並給出診斷結果。

下麵列出了“體重指數”和“健康危險”的關係,在中國肥胖病的診斷標準為體重指數大於25。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是,BMI大於25為超重,大於30為肥胖。在診斷肥胖時還應考慮腰圍與臀圍的比例(WHR),WHR大於0.9對健康是不利的。

肥胖的起源

人們從何時就開始有肥胖記錄了?

當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腦海裏便會很快聯想到體態臃腫、脂肪堆積、大腹便便的胖子。

社會學家們很早就注意到,社會文化和民族習俗對人體的肥胖具有極大的影響。當曆史的某個時期或是某個民族崇尚豐腴時,這個時期或這個地方,肥胖者或肥胖病人便會充盈於市。

湯加,是位於太平洋南部的一個君主立憲製國家。多少年來,湯加王國以人體肥胖為美的習俗,一直是世界各地人們在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祖國的古典文獻中,很早就有對肥胖的記載。《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在《禮記》的“月令”一篇中,有“瞻肥瘠”

的記錄,說明當時人們就已注意觀察體態以區別胖瘦了。在“禮運”一篇有,有“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的描述;在“大學”一篇中更有“心廣體胖”的解釋。要知道那時距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漫長曆史了。

在西方的曆史文獻中,對肥胖的描述也不勝其數,而更多的則是見諸於藝術作品。在奧地利的摩拉維亞附近的威冷道夫洞穴中,曾發現一尊以軟質石灰石刻成的小圓雕,這尊女性的雕像,胸部突出,腹部寬大,腰腿粗壯。這一方麵反映出舊石器時代母權製社會中對女性的崇拜,另一方麵又反映了當時實際生中,已出現了肥胖的女性。這尊雕像,據科學家測定是公元前3萬年的作品。

進入中世紀以後,文藝複興運動從意大利席卷大半個歐洲。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傑出的畫家拉斐爾筆下的女性,幾乎都十分豐腴甚至肥胖。不論是他以極其崇拜的心情描繪的許多聖母像,還是他傾注戀情畫的《披紗的夫人》,個個都是豐腴肥胖。這從一個側麵反映出中世紀的歐洲社會,推崇豐腴乃至肥胖的女性。

歐洲的大多數民族喜腴厭瘦,因此,歐洲的肥胖病發病率遙居世界五大洲之首。這是因為,歐洲大多數民族有著以高蛋白質、高熱量的食品為主的飲食文化,有著在行動的輿論上,對豐腴以至肥胖者特有的欣賞、容納和崇拜的社會氛圍。

肥胖的危害性

肥胖是人體內脂肪積聚過多所致的現象,並不是人們示威的“健康”標誌。肥胖不僅影響形體美,而且給生活帶來不便,更重要是容易引起多種並發症,加速衰老和死亡。難怪有人說肥胖是疾病的先兆、衰老的信號。

一、是健康長壽之大敵

據統計肥胖者並發腦栓塞與心衰的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一倍,患冠心病比正常體重者多二倍,高血壓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多二~六倍,合並糖尿病者較正常人約增高4倍,合並膽石症者較正常人高四~六倍,更為嚴重的是肥胖者的壽命將明顯縮短。據報導超重10%的45歲男性,其壽命比正常體重者要縮短4年,具日本統計資料表明標準死亡率為百分100%,肥胖者死亡率為127.9%。

二、影響勞動力,易遭受外傷

身體肥胖的人往往怕熱、多汗、易疲勞、下肢浮腫、靜脈曲張、皮膚皺折處患皮炎等,嚴重肥胖的人,行動遲緩,行走活動都有困難,稍微活動就心慌氣短,以致影響正常生活,嚴重的甚至導致勞動力喪失。由於肥胖者行動反應遲緩,也易遭受各種外傷、車禍、骨折及扭傷等。

三、易發冠心病及高血壓

肥胖者脂肪組織增多,耗氧量加大,心髒做功量大,使心肌肥厚,(j尤其左心室負擔加重,久之易誘發高血壓。脂質沉積在動脈壁內,致使管腔狹窄,硬化,易發生冠心病、心絞痛、中風和猝死。

四、易患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

伴隨肥胖所致的代謝、內分泌異常,常可引起多種疾病。

糖代謝異常可引起糖尿病,脂肪代謝異常可引起高脂血症,核酸代謝異常可引起高尿酸血症等。肥胖女性因卵巢機能障礙可引起月經不調。

五、對肺功能有不良影響

肺功能的作用是向全身供應氧及排出二氧化碳。肥胖者因體重增加需要更多的氧,但肺不能隨之而增加功能,同時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積又限製了肺的呼吸運動,故可造成缺氧和呼吸困難,最後導致心肺功能衰竭。

六、易引起肝膽病變

由於肥胖者的高胰島素血症使其內因性甘油三酯合成亢進,就會造成在肝髒中合成的甘油三酯蓄積從而形成脂肪肝。

肥胖者與正常人相比,膽汁酸中的膽固醇含量增多,超過了膽汁中的溶解度,因此肥胖者容易並發高比例的膽固醇結石,有報道患膽石症的女性50~80%是肥胖者。在外科手術時,約由30%左右的高度肥胖者合並有膽結石。膽石症在以下情況下發病的較多:肥胖婦女,40歲以上,肥胖症者與正常體重的婦女相比其膽結石的發病率約高六倍。

七、會增加手術難度、術後易感染

肥胖者會增加麻醉時的危險,手術後傷口易裂開,感染墜積性肺炎等並發症的機會均較不胖者為多。

八、可引起關節病變

體重的增加能使許多關節(如脊椎、肩、肘、髖、足關節)磨損或撕裂而致疼痛。

九、並發疝氣

肥胖者可並發許多疝,其中以胃上部易位至胸腔中的食道裂孔疝最為常見。

肥胖新標準

專家們認為,長期以來世界衛生組織采用的體重指數(BMI指數)法(以體重/身高平方)僅能反映出患者肥胖的一個側麵。而且,對亞洲人而言,當BMI指數超過23時,就表示肥胖;而對歐洲人而言,這一指數的正常標準為25以下。

因此,同樣一個體重指數,相對歐亞兩個人種而言,肥胖的嚴重程度並不相同。因此,亞洲人急需符合自身特點的肥胖判定方法,以指導肥胖症的診斷和治療。

由於中國人與西方人的體型和肥胖類型都有差異,所以需要重新為肥胖訂立標準。

依照國際慣例,目前采用體重指數(BMI)、身體脂肪百分比、超重度三種方法來衡量、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但這三種方法都不能精確地說明肥胖對身體造成危害的問題。因為脂肪是分布在人體各處的,歐洲人與亞洲人體型不同,亞洲人的脂肪不僅易累積於腹部,內髒更是容易吸引脂肪前來“進駐”。

內髒部位體脂越多,對健康的威脅越大。而上述三種指數都不能反映出脂肪究竟長在哪裏。

就中國人的特點而言,判斷肥胖應該加入健康風險這一新概念。內髒積存的脂肪比較危險,因此,判斷肥胖最好能加入這一因素。根據二十多年的臨床研究顯示,腰臀比較能反映出內髒脂肪分布的嚴重程度。所以,在除用體重判斷之外,腰臀比不容忽視。

較為理想的測驗方法是先用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計算出一個人的BMI值,然後用腰圍除以臀圍(W/H),得出數值後再與根據年齡性別在與標準數值相比較,若自身數值大於標準,則表示存在並發症因子。再根據BMI值和有無並發症因子兩項指標,查出自己的健康風險與肥胖程度。

例如:一個身高170厘米、體重90公斤、腰圍102厘米、臀圍105厘米的42歲男子,其BMI值應為31.1(公斤/平方米),屬於“Ⅰ級肥胖”;患者W/H值為0.97,由於0.97>0.95,所以患者屬於“有”並發症因子,根據BMI=31.1(公斤/平方米)和“有”並發症因子,由標準數據中得知該患者具有“高”健康風險。

肥胖人口日見增多,全球已達12億。聯合國環境調查組織--世界觀察協會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表明:肥胖正在成為世界範圍的一個主要問題,與80年代相比,全世界超重人數大幅度增長,已有12億人口。美國有55%的人超重,23%的成人肥胖,20%的兒童肥胖或超重。在英國,有1/5的婦女和1/6的男性肥胖;45%的男性和33%的婦女超重。

在西方國家,每年花在肥胖症上的支出占醫療總支出的2%至5%左右。

據我國有關部門公布的數字,我國肥胖人口已達7000萬左右,占總人口的5-4%,我國城市人口中有17%是肥胖者,北京市肥胖人口占總人口的30%多,中國的兒童有51%是肥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