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篇1(1 / 3)

中醫中藥篇1

一、中醫基礎理論

1陰陽五行

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說,貫徹於整個醫學的各個方麵,是中醫學的思想體係,也是中醫的思想方法。中醫的自然觀和對人體的生理、病理的認識,以及對診斷、治療、藥物等的理解,均以對立統一的陰陽說和相生相克的五行說來加以說明和述理。陰陽五行學說是幾千年來中醫學家在醫療實踐的經驗上,創立的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之一,它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觀點和自發的辨證法的結合,根據陰陽五行學說總結出很多合乎客觀實際的醫療規律,至今還在指導著中醫的醫療實踐。

陰陽

陰陽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對立麵的兩個名詞,是用以說明每一事物都有陰陽相對的矛盾性,而且說明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中發展變化的。所以《素問》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自然界對立統一的根本法則),萬物之綱紀(一切事物隻能遵循這個法則,不能違背它),變化之父母(一切事物的變化都是依據這個法則發生的),生殺之本始(一切生成毀滅都由這個法則起始的),神明之府也(這就是自然界一切奧妙的所在)。治病必求於本(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治病必須尋求這個根本法則)。”

在中醫的概念中,人體是由陰陽所代表的兩性物質產生和形成的。所以《素問》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又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又認為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必須經常保持陰陽相對平衡,才能正常生活。所以《素問》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果人體的陰陽一時出現不平衡,就必然生病,治病就是為了平衡陰陽。所以《素問》又指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既然人體是陰陽對立麵的統一體,那麼經常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就能祛病延年。

由於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並且都是由陰陽所代表的兩性物質產生的,因此,人體不僅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而且還要和自然界的陰陽相適應。所以在《素問》中反複地說,“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法則天地,象似日月”。凡是能這樣適應自然條件的,能保持內外環境平衡的,在養生和預防疾病方麵,就能達到長壽和健康的目的。

中醫的診斷,雖然有六經辨證、營衛氣血和三焦的劃分,髒腑經絡的區別,但是,談到中醫診斷的原則高度,總不離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綱。而八綱之中,陰陽又為其他六綱的總綱。這就是說,盡管疾病證候是千變萬化的,但總不外乎陰陽的範疇。因此,不難理解,屬於診斷方麵的辨證原則,也當以陰陽為總綱領。所以《素問》有“善診者,察色按脈,告別陰陽”,“審其陰陽,以別剛柔”,“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謹熟陰陽,無與眾謀”等等說法,都是說明陰陽是辨證的首要關鍵。

總的說來,中醫診斷,主要是綜合症狀,反複觀察,加以分析歸納,辨別其陰陽偏勝或偏衰。如陽偏勝則屬陽症,陰偏勝則屬於陰症。此外,還有由於陰衰而導致陽盛,或由陽衰而導致陰盛,或陰陽俱虛的現象,也是辨證上很重要的問題。掌握這些關鍵性問題,對於辨證施治才有準則,才能做到較有把握的治療。

中藥一般運用的規律有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而這些規律,都是在陰陽說的指導下產生的。

以四氣來說,則“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以五味來說,則“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在氣味之中,又有厚薄之區別,如《素問》說:“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至於升降浮沉,則浮為陽,沉降為陰。應用中藥,必須熟悉這些根本規律,才能正確地運用。

五行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這是古人觀察自然所得出來的一個樸素的唯物概念,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類基礎物質。後來又發展了這種認識。

五行說的基本精神包含著一切事物“相生”、“相克”互相聯係的兩個方麵,也就是五行說在倫理上的特點。在“生”與“克”的基礎上,又以製化、相秉、相侮來進一步說明事物的複雜變化。

(1)相生規律:“生”是含有資生、助長的意義。五行之中,都具有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係,這種關係,就稱做“相生”。

五行相生的規律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循環生生化化,無有終時。它的彼此間的關係,可理解為一種推動發展的作用。

在五行相生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個方麵的聯係,也就是母子關係。以水為例,生我者“金”,則金為水之母;我生者“木”,則木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類推。

(2)相克規律:“克”是含有製、勝的意思。五行中,具有相互製約、相互克服的關係,這種關係稱做“相克”。

五行相克的規律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互相製約,循環不已無有終時。在正常情況下相克,也是一種維持平衡的力量。如五行相克太過,則會起反作用,產生異常變化。

在五行相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的聯係,也就是“所勝”、“所不勝”的關係。以木為例,克我者為“金”,我克者為“土”,那麼,土就是木之“所勝”,金就是木之“所不勝”。其他四行,以此類推。

相生、相克是互相聯係的,互相製約的,這樣才能保持相互間正常的平衡狀態。

(3)“相秉”和“相侮”的關係,則屬於事物發展變化的反常現象。“秉”是秉虛侵襲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也就是恃強淩弱。相秉,就是過度的相克,它的規律和相克是一致的。例如,木氣太旺,便要去秉土,使土氣虛弱。相侮又叫反克,即原來是自己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它克勝,它的次序和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的相克關係是木克土,如木氣不足、土氣很旺上就會反過來侮木。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應用在祖國醫學中,作為一種說理的工具,應用十分廣泛,而且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它主要運用於以下兩個方麵:

(1)運用五行的各種個別的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為中心,把自然界各種現象和人體的髒腑組織,按照它們的個別特性、形態、功能及表現等各方麵,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把它歸納於那一行中,分成了五大類,按類作係統的歸納,這樣就把各種五花八門、千差萬別的複雜現象,理出了一個頭緒來,從而可以說明人體內髒之間的聯係、體表與髒腑之間的聯係和人體與自然界之間的聯係。例如肝髒性喜舒展條達柔和,故把肝比做木;心陽能溫煦全身,故把心比做火;脾能化生精微,故把脾比做土;肺氣清肅下降,故把肺比做金;腎藏精主水,故把腎比做水(見下表)。

五行歸類簡表

五行五方五秀五氣五化五色〖〗五味五髒腑五官五體五誌木東春風生青酸肝膽目筋怒火南夏暑〖〗長赤苦心小腸舌脈喜土中長夏濕化黃甘脾胃口肉思金西秋燥收白辛肺大腸鼻皮毛悲水北冬寒藏黑鹹腎膀胱耳骨恐從表的橫行來看,提到一項,就應該聯想到一係列的其他項目,例如講到肝字,就可以聯係到肝開竅於“目”,與體內的“筋”有關係,與情誌的“怒”有關等。這一係列連鎖性的關係在臨床上很有實用價值。如目病治肝,效果很好;肝主筋,肝病常易動風抽痙,以和風吹動樹木時,使樹枝動搖來解釋;大怒容易傷肝是臨床上經常可以遇到的現象;肝屬木,旺於春季,所以肝陽病也好發於春季。因此,人體與四時、五氣、五味、五官、五體等的關係,可以運用五行學說來加以歸納,說明人體髒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相互聯係的統一性。

(2)運用五行生克的理論,來說明人體內部髒器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滋生、促進或相互製約、克製的關係。如從上表縱的方向看,就有五行生克的關係。如腎(水)之精可以養肝(木)、肝(木)藏血可以接濟心(火)、脾(土)化生水態的精微以充養肺(金)、肺(金)清肅下行以滋助腎(水)。這就是五髒相互滋生的關係。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製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鬱;脾(土)的運化,可以製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氣,可以製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髒相互製約的關係。

臨床上經常遇到這樣的例子,例如肝氣鬱結,可以影響到脾胃而使之得病,這是木旺可以克土,例如有一種胃病有嘔吐酸水等症狀,就是木克土,肝犯胃的結果,治療時單治胃無效,必須同時抑製和疏泄肝氣。又如有些長期咳嗽的肺癆患者,表現有麵色萎黃,肌肉瘦削、食欲不振等症,在治療時,中醫不治其肺,而主要治療其脾胃,這就是應用土能生金的理論,因脾胃屬土,肺屬金,所以用培土生金的方法治療,不但可以使其食欲恢複,形體好轉,就是肺部病灶和咳嗽也會好轉。

2五髒六腑

中醫學將心、肝、脾、肺、腎稱作五髒,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稱為六腑。五髒六腑總稱為髒腑,是人體的主要器官。髒和腑有一定的區別,各有各的功能。

(1)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是人體生命的主宰,在髒腑中居於首要地位,所有一切的精神意識思維都是心的功能之表現,所以稱為“君主之官”,用來說明它的重要性。正因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主司神明,所以其他各髒腑都在心髒的統一領導下進行分工,並且互相協調,產生整體的活動機能。心髒的功能正常,則神明通達,其他髒腑也能各安其職,保持身體健康。否則就要患病。

(2)心主血脈,其華在麵。“脈”是六氣之一(“內經”將人體內的精、氣、津、液、血、脈稱為六氣),它的作用是裹血液而使之周流全身,循環不息。因為血液循環的主要器官是心,所以血脈所表現的正常或病變的現象大都與心髒有關。“心者生之本,……其華在麵,其充在血脈”,就是對心和血脈的關係和其外部的正常現象而言。相反的,如心與血脈虛弱,則反映為麵色萎黃而無光澤。

(3)心和舌的關係:心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可從舌質上反映出來。例如舌質紅絳,一般是心熱、火氣有餘的象征;舌質淡紅,一般是血虛、心氣不足的現象。如果心神受病時,往往會出現舌蹇不能言語的現象。所以有“心在竅為舌”或“舌為心之苗”的說法。

(4)心主夏:髒腑與四時氣候有著密切的聯係,《素問》講:“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養花之道也,逆之則傷心。”說明人體在夏令如果沒有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則要產生許多疾病。所以《素問》說“心者……通於夏氣”。

(1)肝有貯藏血液與調節血量的功能。“人動則血運於諸經,靜則血歸於肝髒”。

(2)肝為將軍之官,主謀慮。《靈樞》中記載:“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就是說肝有防禦外侮、考慮對策、抵抗病邪的功能。因此《素問》中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3)肝和筋及爪甲的關係:“肝生筋”,“肝之合筋也”,“肝氣衰,筋不能動”,中醫學上這些記載都說明肝與筋的關係。肝氣正常,四肢關節、筋骨之活動就健康。當肝血不榮的時候,就會出現爪甲枯脆等現象,因此《素問》說“肝者……其華在爪”。

(4)肝和目的關係:臨症時遇到紅腫疼痛急性發作的目疾,大都屬於“肝火上升”一類的疾病;慢性發作的眼花目眩,或兩目幹燥及雀目等,一般是屬於“血不養肝”一類的疾病。這就符合中醫學上的記載:“肝氣通於目”,“肝開竅於目”。

(5)肝主春:《素問》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說明人體應適應春天的氣候,使肝氣舒展,保證健康。否則易使肝火上升,易患肝病。

(1)脾主運化。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穀精微,把食物的精華輸送到全身各處。脾屬土,以“土生萬物”的現象來比喻脾髒的功能。若是脾髒的運化能力不足,則不能把食物的精微很好地輸運到全身各處,它所表現的症狀是不能消化的腹脹和多食善饑的腹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肌肉消瘦、精神疲勞等,這都屬脾病一類。治療的基本原則是健脾為主,使脾恢複運化的功能,這些症狀就可以逐漸消失。

(2)脾統血,主要指脾髒在生理上具有統攝血液的功能,如脾髒功能發生病變,就會失去統血之功能,造成各種出血性疾病,在臨床上就必須采用“引血歸脾”和“補脾攝血”一類的方法,這樣才會獲得良好的效果。

(3)脾和四肢肌肉及口唇的關係:“脾生肉”,“脾主身之肌肉”。有些肌肉瘦弱和四肢無力都屬於脾髒的疾病範圍。脾胃運行正常的人,肌肉呈現豐滿,口唇紅潤而有光澤。

(4)脾主長夏:長夏是指農曆六月的時候,脾主長夏,就是說脾的功能活動和六月的氣候有一定關係,或者說必須互相適應,否則就要發生疾病。

(1)肺主氣:這裏所說的“氣”,其意義有二,一是指呼吸之氣;一是指人身之“真氣”(元氣)。當肺有病時,最常見的是咳嗽、氣喘,所以,肺主呼吸之氣是很明顯的,至於所謂“真氣”,就是人的根本之氣,有時稱為“元氣”。古人認為“精”、“氣”、“神”為人身三寶。可見人身真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物質。

(2)肺佐心髒而主治節:《素問》說:“心者君主之官也……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又說“肺腑百脈”。這就是說肺能輔助心髒,主宰人體血液循環,有治理調節的作用,這就明確地指出肺與心髒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心主血、肺主氣,所以後世有“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毋,血至氣亦至”等說法,因而在治療各種血症的時候,往往不單純治心、治血,同時兼用一些補氣、行氣的藥物。

(3)肺合皮毛。皮毛是指肌表皮膚而言,肺髒與肌表皮膚有著密切的關係。例如肺髒虛,則皮毛的適應機能就會減弱而容易感冒。又如外感發熱、無汗、咳嗽、氣喘的病人,在治療時用解表發汗的方法,祛邪從皮毛外出,汗出表解之後,就會喘平熱退。

(4)肺開竅於鼻。肺司呼吸,鼻是呼吸出入的門戶,肺有病變,就會影響到鼻。《素問》說:“在髒為肺,……在竅為鼻。”因此,在肺被風寒所侵襲時,就會出現鼻塞流涕,不聞香臭。

(5)肺與音聲的關係:肺部有了病變,往往會影響到聲音的變化,甚至語聲不出。例如患傷風咳嗽、痰實氣壅的病人,往往兼有聲音嘶啞的情況。這說明聲音與肺有著密切關係。

(6)肺主秋:《素問》說:“肺者,……為陽中之大陰,通於秋氣。”說明肺髒與秋天的氣候是互相適應的,秋為燥金司令,氣候肅殺,內合肺髒。所以每當秋季氣候幹燥的時候,往往見到鼻幹喉痛、咳嗽胸痛等疾患,這便是肺主秋的具體表現。

(1)腎藏精,一是藏五髒六腑的精氣(後天之精氣),二是藏本身之精氣(先天之精氣)。當食物經過胃腸之消化吸收後,一部分供全身需要,一部分貯藏在腎內,隨時可供全身的需用,這就叫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指腎髒本身的精氣,它的作用有二,一是能夠生育繁殖後代,二是主宰人體生長發育和衰老的生命過程。所以中醫稱腎為先天之根本。

(2)腎主骨、生髓、通於腦。骨和髓的生長發育都和腎氣有一定的關係。《素問》說:“腎之合,骨也”及“腎生骨髓”等,都說明腎主骨、生髓。所以有些骨病經中醫補腎而好轉。《靈樞》有“腦為髓之海”的說法,腦既是諸髓之會合,而髓又滋生於腎,那麼腎和腦的關係是不容分割的。由此可知,腎氣的盛衰關係到腦力的強弱,臨床上常遇到腦力衰減、頭眩健忘的病人,給以補腎藥後,症狀消失,就是有利的佐證。

(3)腎為作強之官,主伎巧。《素問》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所謂作強是指精力充沛,勞動有力的意思。所謂的伎巧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十分精巧的意思。

(4)腎的開竅:腎在上部開竅於耳,在下部開竅於二陰。腎虛的病人,往往伴有耳鳴現象,甚至失聰,如給補腎藥治療,耳鳴就會逐漸好轉,說明腎開竅於耳的理論是正確的。在下部腎開竅於二陰——前陰和後陰,後陰是指肛門而言,前陰是指男女生殖器。

(5)腎其華在發:年輕人腎氣盛,所以發旺尤黑;老年人腎氣不足,所以發易白或脫落。白發者,采用熟地、首烏、杞子、牛膝以及七寶美髯丹之類,從補腎著手治療,會獲得好的效果。

(6)腎主冬:《素問》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擾手陽,……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說明了腎和冬令氣候的關係,以及如何適應冬令氣候的攝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