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篇2(1 / 3)

中醫中藥篇2

4切診

切診是用手在病人一定部位上或按或叩或觸的診病方法,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例如診脈的形狀動態;按腹注意壓痛,軟硬、有無塊物;撫皮膚注意有無出汗、疼痛和局部發熱,以及四肢的冷熱等。切診的重點,還是在診脈。

脈診

病人的手掌向上平放,醫生則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順次按在手掌下第一橫紋後高骨內側(橈骨莖突)之橈動脈上。三指所按部位,近腕側叫做“寸”部,近肘側叫做“尺”部,寸部與尺部之間,則叫做“關”部。然後用輕指力、重指力、不輕不重指力3種不同的指力去尋取脈象,就叫做“浮取”、“沉取”、“中取”。小兒的脈息和成年人不一樣,所以診小兒一般以擦指紋為主。脈象可因運動或飲酒、洗浴等而影響,所以診脈之前,病人必須先有半小時左右的休息。

脈象分類非常複雜,經曆代醫家整理,定為二十八脈,這裏又將最常用的作以下分類介紹。

浮脈:脈來浮在皮膚表麵,手指輕著皮膚,就有感覺,一般見此脈大多屬表證。

沉脈:脈來沉行筋骨間,重按才有感覺,見此脈大多屬裏證。

遲脈:脈來遲慢,一呼一吸之間隻有2、3次(正常脈4、5次。古人都用自己的呼吸來估計脈搏的速度,就診以前,醫生必須先自己安心定神,調整呼吸次數到均勻後,才能就診)。見此脈大多屬寒。

數脈:脈來快速,一呼一吸之間有6、7次。這種脈屬熱。

以上四種脈象,浮沉是表現了脈的部位,從而反映了疾病的部位(表或裏)。遲數是表現了脈的速度,也從而反映了疾病的性質(寒或熱)。這四種脈象,又可從按脈的手指感覺有力或無力,來分辨虛或實,因此又有浮而有力,浮而無力;沉而有力,沉而無力;遲而有力,遲而無力;數而有力,數而無力等等不同脈象。

細脈:脈來細小如線而軟。見於氣衰血少的病證中。

大脈:脈來洪大,手指下有充滿豐盛的感覺,說明邪氣亢盛。

濡脈:脈來軟弱無力,輕取較顯,重按即無。見於虛證,尤多見於氣虛者。

弦脈:按脈時如有線勒手指,仿佛按在緊張的弓弦上,這種脈象多說明肝病氣鬱或寒痛。

滑脈:脈在手指下往來流利圓滑,好像珠子在圓盤中滑動。說明有痰,或邪氣盛,但正常早期妊娠時也可見這種脈象。

澀脈:脈來艱澀不流利,是氣血運行不暢的表現。多見於血虛或氣滯證。

細脈和大脈,表現了脈的形狀;濡脈、弦脈、滑脈和澀脈表現了脈的動態。這些是較常見的脈。此外還有長、短、緊、促、結、代、動、弱、微、緩、芤、革、牢、散、伏、疾等脈。

按診

按肌表用手輕撫皮膚,可知有汗無汗,重手捫按,可知有無水腫(水腫時按皮膚有凹陷)。外科方麵可以用以辨膿的有無及部位,如以手按患處,熱而軟的為有膿;不熱而堅硬的為無膿;輕按即痛,膿在淺表;重按才痛,膿在深部;按之陷而不起,為膿未成;按之陷而即起,為膿已成。

按手足按四肢的溫涼可測知病人陽氣的存亡,在診斷預後上,有重要意義。有如手背上熱的為外感,手心裏熱的為內傷。其他如小兒高熱、指尖發冷的,應防驚厥;發熱咳嗽流涕、眼紅流淚、手指尖冷的,可能將出麻疹。

按胸腹胸部診虛裏穴(在胸部左乳下第4、5肋骨間)之跳動情況,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急,是宗氣積於胸中,此為正常;按之搏動微弱不應手者,屬於宗氣虛弱;搏動急速應手太過者,則為宗氣外泄,腹脹滿而按之堅實或拒按屬實,按之濡軟或喜按屬虛。腹痛拒按屬實,喜按屬虛。

總的說來,望、聞、問、切四診在診察病情,作出診斷中,都有它們獨特的作用,這四者之間,又必須配合應用,結合重點分析。例如脈和症狀相符的時候固然沒有問題,但是脈和症狀不相符合時,就要考慮究竟應以脈為重,或以症狀為重。要能靈活掌握,還在於對中醫基本理論的領會和修養。四、辨證論治

1治療法則

發汗法(解表法)

本法是服用藥物使病人發汗,通過發汗驅除在表之邪,故在外感初起,病邪侵犯肌表時應用。汗法還有透疹(透表)作用,故當麻疹初起、疹將透未透之際,宜發汗以透疹;發汗又能消腫,故亦用於水腫病症,特別是水腫初起,上半身腫較著者。但運用汗法的原則是必須具有表證。由於表證主要有表寒、表熱兩型,故汗法又有辛溫發汗和辛涼發汗的不同。

發汗解表以汗出邪去為度,過汗可以傷津,甚至汗出不止,引致虛脫;體質素虛的人,根據情況可配伍補益等法進行治療。

清熱法

本法是用寒涼藥物以清熱,用於熱證。具體應用時尚應分辨是氣分熱、營分熱、實熱、虛熱、何髒腑熱等不同,而選用不同治法。如熱在氣分,熱熾津傷,可用甘寒清熱,因寒能清熱,甘能生津養陰之故。如熱在氣分,或為實熱,可用苦寒清熱,因苦能瀉下助寒以瀉火解熱。如熱在營血,可清營涼血。如邪熱傷陰,水不製火,因養陰清熱。此外髒腑之熱,因各髒腑病症表現之不同,宜分別采用清髒腑熱的方法。

清熱法不宜久用,特別是苦寒清熱,常能損害脾胃,影響消化。

瀉下法

一般是指通下大便,以排除腸內積滯。無論腸中實熱之便秘,或熱結旁流,以及腸垢結滯的痢疾,均可應用寒瀉下,實熱隨瀉下而去。腸中冷積,可用溫下之法,溫以去寒,瀉下以去積。虛性便秘,用潤滑之劑以通大便,為緩下通便法。此外,對於實證腹水,亦可通過峻瀉以逐水,而選用下法。

下法用於裏實證時,常為急下以祛邪,用之不當,或久用亦能傷正。

溫裏法

本法是用溫熱藥祛除寒邪,用於裏寒證。溫熱藥既可祛寒,又可扶陽,故對寒邪直中,或陽虛生寒者,可用溫中祛寒法,對陽氣虛脫者則用回陽救逆(回陽固脫)法。

溫法用之過度,亦能傷陰。

祛濕法

濕在中焦,濕阻較輕,可用芳香化濕。芳香之物可使氣機流暢,改善消化機能,故可使輕度之濕隨之而去。濕阻較重,便用苦溫燥濕,因苦味能燥濕,溫性亦燥,苦溫燥性較烈,可去重症之濕。前二者統稱化濕。如濕與熱邪結合,便應根據濕和熱的輕重,一麵清熱,一麵化濕,稱清化濕熱法。濕在下焦,則當淡滲利濕,能過利尿以祛濕。中焦濕邪較重;亦可結合利濕法。

應用化濕、利濕之法亦應慎重,過用亦可傷津。

祛痰法

治痰之法有化痰、消痰、滌痰(豁痰)3種。一般的痰,多用化痰法。化是逐漸化除之意。辨別痰之寒熱,結合痰之成因,選用不同化痰之法。如為熱痰,宜用清化熱痰法;如為濕痰,宜用燥濕化痰法;如為寒痰,宜用溫化寒痰法。如痰濁凝滯,化之不去,則用消痰法。痰濁內阻,氣逆喘促,用消痰法可使痰消氣順,哮喘乃平。痰濁凝滯經絡,如痰核、瘰鬁,亦用消痰法以散結。頑疾停聚,化痰、消痰均不能去,則用滌痰(豁痰)法。“滌”是蕩滌攻逐之意,使粘痰瀉下而出,多用於中風、癲狂、痰涎壅塞。

理氣法

氣之為病,一為氣虛,一為氣滯,一為氣逆。氣虛應用補氣法,氣滯、氣逆則用理氣法。理氣可使氣機舒暢,滯可行,逆可降。氣滯多見於肝、胃、腸,應用舒氣、行氣之法以消除脅脹腹滿。氣滯重則用破氣法。氣逆用降氣之法,以消除胃氣上逆之惡心、嘔吐、呃逆以及肺氣上逆之咳喘。

在應用行氣、化痰、利濕、活血、瀉下等法時,常配合理氣法,以免造成氣滯,並有助於祛除病邪。

理氣法所用之藥大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能耗氣、散氣和傷津,對血虛、陰虛以及火旺等症,用之宜慎。

祛淤法

血淤應祛淤,各種病症如痛症、內髒腫塊、經閉、瘡瘍等凡是由於血淤所致者,皆當祛淤。淤血輕者應活血祛淤,常與理氣法配合;淤血重者則當攻逐血淤,常與瀉下法配合。

止血法

止血、嘔血、咯血、便血、尿血、血崩等各種出血均可用止血法。但治療出血除緊急采取止血措施之外,還應針對其出血原因進行治療。如由熱而致出血,則當清熱涼血止血;如因氣虛不能攝血,則當益氣止血。出血初起,禁用大劑涼血止血,以防淤血內停。

消散法

一為消導,一為消積。消導法主要用於飲食停滯,以消化導下。消積法用於凝結有形的腫塊,這種腫塊多由氣血痰淤,逐漸凝結而成,故用消積法使其逐漸消散。消散法與瀉下法近似,但有不同。消散法雖能消導逐邪,但不如瀉下法之猛攻急下,而是逐漸消散,緩以圖功。

補益法

本法用於虛證。具體應用時應分析氣血、陰陽、髒腑諸虛之不同,而分別采用不同的補法。氣虛補氣(益氣)、血虛補血(養血),陰虛宜滋陰(養陰、補陰、育陰),陰虛陽亢,宜滋陰潛陽,陽虛宜助陽(溫陽),有時在正虛邪存時亦可使用補虛扶正的方法以祛邪。

應用補法必須照顧脾胃,如脾胃虛弱,不僅影響飲食的消化吸收,也影響藥物的吸收而使補法達不到應有的作用。

和解法

臨床上,凡是不能用前述諸法治療的疾病常采用和解法。和解是調和的意思,它有祛邪扶正、調整髒腑偏盛偏衰之作用。如外感病中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裏,而在半表半裏,非發汗、清熱、瀉下等法所能解決的,常采用和解法驅除病邪。又如雜病中肝脾不和、肝胃不和、腸胃不和等,均可采用和解法以調節肝脾、肝胃的盛衰,而使之恢複正常。

上述各種治法,可以單獨應用,但對病情複雜者,單用一法不能解決時,常數法合用。如表裏俱急,內外邪盛,便應“汗下並用”(表裏雙解)。如上熱下寒或上寒下熱,便應“溫清並用”。

如體質素虛,感受實邪,或病邪不解,正氣漸衰,以致正虛邪實,便應“攻補兼施”。如此配合應用,才能收到更好的療效。

2八綱辨證論治

八綱包括表裏、寒熱、虛實、陰陽。

表、裏

表、裏是指病位的深淺,如皮膚、肌肉、經絡等為表,五髒六腑屬裏。

表證外邪侵犯體表,表現為怕冷,發熱,有汗或無汗,頭痛,鼻塞,四肢關節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等,即為表證。治療宜用汗法或宣透法。

根據外邪性質及機體強弱不同,常把表證分為表寒與表熱。

表寒證:怕冷重,發熱輕,無汗或少汗,舌不紅,口不渴,脈浮緊。治療宜辛溫解表。

表熱證:發熱重,怕冷輕,舌紅,脈浮數。治療宜辛涼解表。

注意:肺合皮毛,外邪侵犯體表,易同時犯肺,故外感初起常見鼻塞、咳嗽等症狀。治療時注意宣肺;皮膚病(瘡瘍、腫毒、癬類)雖也在表,但屬外科範圍,中醫稱為“外證”,應與表證相區別;在治療原則上,表證兼有裏證者,或先解表,然後治裏,或表裏同治。體虛或老年有表證者,宜在解表之中注意扶正。

裏證表示病變部位在五髒六腑。凡病邪由表入裏,累及髒腑,或某種病因直接引起髒腑發病者,均屬裏證。

注意:裏證有寒、熱、虛、實之分,辨證時必須首先分明。

裏證的症狀是五髒六腑病變的反映,裏證究竟表現在哪一具體肺腑,尚需結合髒腑證進行診斷,以便指導治療。

半表半裏證病邪已離開表,尚未入裏而在表裏之間,出現寒熱往來(一陣冷、一陣熱)、胸脅滿悶、心煩欲嘔或口苦咽幹、目眩、脈弦等症狀者,為半表半裏證。治療宜用和解法。

寒、熱

寒、熱是指病症的兩種不同性質。辨明寒證、熱證,是治療時用寒藥熱藥之依據。一般應綜合病人口渴和二便情況、四肢冷熱、舌質、舌苔、脈象等表現來加以辨別。

寒證凡由寒邪或機體的機能代謝活動過度減退所引起的征候,均屬寒證。其表現為:麵色蒼白,怕冷,四肢發涼,口不渴或喜熱飲,小便清,大便溏,舌質淡,苔白,脈遲。治療宜用溫法。

熱證凡由熱邪或機體的機能代謝活動過度亢盛所引起的征候,均屬熱證。其表現為:發熱,口渴喜冷飲,麵紅,煩躁,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幹黃,脈洪大而數。治療宜用清法或下法。

注意:熱證多係熱邪(溫邪或暑邪)所引起,但也可由風、寒、濕諸邪轉化而來,如外感風寒最易化熱而成裏熱證;病情發展的嚴重階段,有時會出現一些假象,即熱證見寒象(真熱假寒),寒證見熱象(真寒假熱)。突破假寒、假熱這些表麵現象,抓住病症的本質,才能做出正確診斷。臨床上,除詳審病人主要症狀外,舌苔與脈象是辨別寒熱真假的關鍵。

真熱假寒:手足冰冷,苔黑,脈細,似屬寒證,但雖寒反不喜熱,脈雖細但按之有力,舌苔雖黑並不濕潤,說明此為內熱熾盛,外現假寒之象。

真寒假熱:身熱,麵色浮紅,口渴喜冷飲,苔黑,脈洪大,似屬熱證,但身雖熱反欲蓋衣被,口雖渴但飲水不多或飲不下,舌黑但滑潤,脈洪大但按之無力。說明此為陰寒內盛,外現假熱之象。

虛、實

虛實兩綱,主要是辨別機體強弱與病邪盛衰。一般說來,虛指正氣虛,實指邪氣實。

虛證即正氣虛弱所產生的征候。多係久病之後,各種生理功能減退而出現麵色蒼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盜汗、舌淨無苔、脈細弱無力等。治療宜用補法。

實證主要係指病邪過盛所產生的征候。但病邪過盛,人體必將增強其機能代謝活動以抵抗病邪,故實證往往表現在兩方麵:病邪過盛,如痰飲、水濕、淤血、食積、蟲積等;機能亢盛,如精神興奮、聲高氣粗、高熱麵赤、腹滿痛而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苔厚膩、脈洪有力等。治療實證宜用下法或消法。

注意:辨虛證須結合具體髒腑及氣血、陰陽,才能指導治療,如脾虛宜健脾,氣虛宜補氣,陰虛宜滋陰等;虛證常與寒證或熱證同時存在,因陽虛生寒(即機能過減退),故陽虛多兼有寒象(虛寒證),又陰虛生熱,即陰虛液少則陽氣偏盛而化熱,故陰虛多兼有熱象(虛熱證);相對地說,久病多虛證,老年人患病也多虛證。

辨實證也要結合具體髒腑及氣血、陰陽,以便指導治療,如氣實(氣鬱、氣滯)則行氣破氣,血實(鬱血、淤血)則宜活血化淤或破血;“熱”也屬機能代謝亢盛的表現,故實證常與熱證同時存在(實熱證);相對地說,新病多實證,壯年人患病也多實證。

陰、陽

上述的表裏、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現象。對這些矛盾現象,中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從每組矛盾中的兩方麵相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於陽證範疇,裏證、寒證、虛證可歸屬於陰證的範疇。因此,陰陽是八綱中的總綱,一切病症都不外乎陰證和陽證兩大類。

此外,臨床上常說的陰證、陽證主要是指虛寒證和實熱證而言,其征候如下:

陰證:麵色暗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

陽證:麵紅身熱,神煩氣粗,口渴飲冷,尿赤便幹,苔黃,脈數。

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症。這些病症的名稱中雖然都有陰陽,但實質上都以虛為主,應屬陰證。

陰虛:由陰液不足所致,主症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幹,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數。

陽虛:由陽氣不足所致,主症為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脈細無力。

亡陰:汗多而粘,口幹喜冷飲,煩、躁,畏熱,舌紅而幹,脈洪而無力,如見於大失血或脫水的病人。

亡陽:汗多而稀,身冷、手足厥冷,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如見於休克的病人。

總之,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八綱,是中醫對病情進行分析、歸納,從而做出正確診斷的重要綱領。盡管疾病之因不同,症狀錯綜複雜,機體強弱不等,但都可以用八綱加以概括。八綱中的每一綱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聯係的,如表裏與寒熱虛實用有,聯係寒與表裏虛實有聯係,虛實又與表裏寒熱有聯係等等,臨床診斷時必須將八綱結合在一起運用。

3六經辨證論治

六經辨證是指太陽、陽明、少陽之三陽證與太陰、少陰、厥陰之三陰證的總稱。區別六經證候最重要的是把繁雜的證狀分為陽證還是陰證。如病人正氣充實,病勢亢奮的、熱性的,稱為陽證;正氣趨向衰弱,病熱沉靜的、寒性的,稱為陰證,所以三陽證多屬實證、熱證;三陰證多屬虛證、寒證。

太陽病

為外感急性熱病的初期,病在體表,主要脈證為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有汗或無汗,項背強,脈浮。又以出汗而脈浮緩為“中見”;無汗而脈浮緊為“傷寒”。

陽陰病

為熱性病的高峰,此時病已在裏,主要脈證為身熱汗出而不惡寒,反惡熱,口渴便閉,脈洪大。又以身大熱,汗大出,口渴,脈大,說明僅是熱邪彌漫於周身表裏為“陽陰經證”;而日晡潮,手足汗出,腹滿而痛且便秘,舌苔黃糙或焦黑,脈沉遲而實,說明熱邪已和腸中糟粕相結為“陽明腑證”。

少陽病

是邪正交戰於表裏之間,為半表半裏證,主要脈證為寒熱往來,口苦咽幹,胸脅苦滿,目眩喜嘔,脈弦。

太陰病

是裏虛寒證,在三陰證中屬輕者,多因脾胃虛弱,為邪所侵,主要脈證為腹滿而痛,嘔吐泄瀉,飲食不下,脈弱。

少陰病

是全身虛寒證,病邪已深,病情亦重,主要脈證為欲寐,惡寒,四肢厥冷,脈微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