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保健篇3
(3)高脂血症的飲食療法
血脂包括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等,均與某些特異的蛋白質(或脂蛋白)結合成脂蛋白進行運轉,當血液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超過正常值時,稱為高脂血症。飲食因素和高脂血症有著密切的聯係,病人在用藥物治療前,通常需進行飲食治療。因此,掌握合理和科學的飲食原則,對高脂血症患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①控製熱能攝入,保持正常體重:由於高脂血症患者常合並有肥胖,因此,通過限製熱能攝入往往可使血脂隨著體重的減輕而逐漸降低,同時應限製脂肪的攝入量,尤其是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
②限製食物中膽固醇的攝入量:膽固醇是血脂中的主要成分。高脂血症患者每日的膽固醇攝入量應控製在200毫克以內。忌吃高膽固醇食物,這些食物主要有蛋黃、動物內髒、腦髓、魚子、蟹黃以及蚌、螺等。
③適當補充蛋白質:高脂血症患者可適當食用豆類或豆製品,也可增加一些魚類,尤其是海魚類,以攝取優質蛋白和豐富的磷脂、不飽和脂肪酸,從而增強體質,促進早日康複。
④控製食鹽的攝入量:食鹽攝入量每日應在5克以內,少吃砂糖、水果糖、餡糖、蜜糖以及含有較多糖類的糕點、罐頭等。烹調菜肴及點心最好不放糖,並要合理安排餐飲,晚餐不宜吃得過飽,以免增加體重。
⑤高脂血症患者應保持大便通暢,多吃些高纖維的食物,包括各種蔬菜、水果等,以利膽固醇的排泄。平時宜常食一些具有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如生薑、大蒜、洋蔥、白蘿卜、黃豆芽、玉米油、番茄、木耳、海藻及茶葉等。
⑥高脂血症患者可輔以下列食療方。
洋蔥炒菠菜:取洋蔥50克,菠菜250克。將洋蔥、菠菜洗淨,鍋內放油,待熱後,入洋蔥、菠菜煸炒,放調料調味,佐餐。
黃瓜拌蒜泥:取黃瓜2條,大蒜頭1隻。將黃瓜切片,大蒜切碎搗泥,拌勻食用。
炸蘆筍:取蘆筍、麵粉、調味品各適量。將蘆筍撕去根端外層老皮,洗淨切段,用麵粉、濕澱粉、精鹽、香油和水調拌成糊,將蘆筍沾勻,入油鍋炸成金黃色撈出,用花椒、鹽、番茄醬蘸食。
淡菜粥:取淡菜50克,粳米100克。將淡菜用溫水泡發,先煮開,去中間黑心,加粳米和水常法煮粥,加調味品,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蘿卜冬瓜萵筍湯:取白蘿卜60克,冬瓜皮10克,萵筍15克,將前3味加水適量,煎服,每日2次。
蔥須芫荽木耳湯:取蔥須15克,芫荽20克,黑木耳30克。將前3味加水煎煮,喝湯吃木耳,每日1~2次。
蘿卜煮花生:取胡蘿卜1個,花生仁50克。洗淨,加水煮熟,一次服食。
降脂茶:取生薑4片,藿香6克,荷葉15克,加水煎服,代茶飲。
(4)心肌梗死的飲食療法
心肌梗死患者可按下麵方法實行飲食治療。
①急性期應完全臥床休息,2~3日內應以流質飲食為主,每日總熱能209~335兆焦耳(500~800千卡),容量約1000毫升,分5~6次喂食,內容包括藕粉、米湯、菜水、茶葉、去油肉湯、淡茶水等。應少量多餐,避免一次進食量過多,以防隔肌抬高,加重心髒負擔。不宜食用易引起腹脹及刺激性飲食,如豆漿、牛奶、咖啡等。並結合電解質及病情變化調整飲食中的鉀、鈉供給量。
②病情好轉,可適當增加半流質食物,並逐步將熱能增加至418~502兆焦耳(1000~1200千卡)。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吸收。可適當食用魚類、雞蛋清、瘦肉末、碎菜、水果、麵條、米粥、餛飩、煮水果等。仍應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暢,排便時不可用力過猛。
③3~4周後,隨著病情好轉,病人逐步恢複活動,飲食可逐漸過渡到軟食。按低脂肪、低膽固醇、高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營養原則。脂肪每天限製在40克以內,膽固醇每天應<300毫克,P/S比值>1。
④注意鈉鉀平衡,適當增加鎂的攝入。鎂的食物來源為有色蔬菜、小米、麵粉、肉、海產品等。對伴有高血壓或心力衰竭者應限鈉,結合臨床病情變化,隨時調節水和電解質平衡。
(5)心力衰竭的飲食療法
①急性心力衰竭時,2~3天內以流質飲食為主,每天的總熱能為209~335兆焦耳(500~800千卡),液體量約1000毫升。應少量多餐,避免一次量過多,以防引起心律失常。凡脹氣、刺激性的流質飲食不宜食用,如牛奶、豆漿、濃茶、咖啡等。病情好轉,改為半流質飲食,每天總熱能保持418兆焦耳(1000千卡)左右。3~4周後,隨著病情好轉,病人逐漸恢複活動,可進軟食。
②適量限製蛋白質。蛋白質的特殊動力作用可增加心髒額外的能量要求,宜按08克/千克體重供給。
③適量供給脂肪。脂肪產熱能高,不利於消化,在胃內停留時間較長,使腹部脹滿,抬高橫膈而出現不適。每日可按40~60克供給。
④選擇多糖類食物,每天供給300~500克,宜選含澱粉及多糖類食物,避免過多蔗糖及甜點心,以防脹氣、肥胖及甘油三酯升高。
⑤多食鮮嫩蔬菜、綠葉菜汁、山楂、草莓、香蕉、梨、橘子等,以補充足夠維生素,保護心肌功能。應注意補充鉀及鈣、鎂,因慢性心力衰竭均有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用排鉀利尿劑和洋地黃等,使胃腸淤血,食欲減退,鉀鹽攝入量減少,故應當選擇含鉀較多的食品,如香菇、紫菜、紅棗、香菜、菠菜、莧菜等綠葉蔬菜,以及穀類等含鉀豐富的食物。另外,要根據病情給予低鹽、無鹽、低鈉飲食。低鹽飲食即烹調時每天食鹽2克,或相當於醬油10毫升;無鹽飲食即烹調時不添加食鹽及醬油外,全天主副食品含鈉量<700毫克;低鈉飲食即除烹調時不添加食鹽及醬油外,全天主副食含鈉量<500毫克。大量利尿時,應適當增加食鹽量以預防低鈉綜合征。
2肝膽疾病的飲食療法
(1)急性肝炎的飲食療法
在急性肝炎的治療中,合理的飲食有助於肝細胞的修複和再生,提高肝髒正常的代謝功能,減少毒物的形成,促進毒物的分解和排泄。
①供給豐富的蛋白質。急性肝炎病人,蛋白質代謝受到明顯影響,這對肝細胞的修複與再生、抗體的形成等十分不利,因此應食用含有豐富蛋白質的膳食,如魚、奶、蛋、瘦肉和豆製品等。一般患者,每日每千克體重供給蛋白質不應少於1~15克,例如,l個體重70千克的患者,每日蛋白質的攝入量要在70~140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假如患者血氨增高或有肝昏迷傾向,應嚴格限製蛋白質的攝入,否則,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②碳水化物要足夠。急性肝炎患者的糖代謝降低。給予充足的碳水化物,對損傷的肝細胞有保護和治療作用,而且還可以減少體內蛋白質和脂肪的分解,有利於損傷的肝組織修複。中老年患者隻要每日攝入400克左右的糧食即可滿足需要,因為肝髒貯存糖元有一定的限度,如果攝入過多,不會轉化為更多的肝糖元,而轉化為脂肪,反而增加肝髒的負擔。
③脂肪供給量要適宜。急性肝炎患者,特別是急性黃疸型肝炎患者,由於極度厭油,應給予低脂肪飲食,一般每日不超過20~50克脂肪。無黃疸型肝炎患者,脂肪的攝入量可以高一些,以便增加總熱能。這些脂肪,主要從植物油及牛奶、魚肉中獲得。
④維生素的供給要充足。肝髒是多種維生素的貯存場所,並參與維生素的代謝。例如,肝細胞可將胡蘿卜素轉化為維生素A,把尼克酸轉變為輔酶Ⅰ和輔酶Ⅱ的組成成分。因此,患肝炎後,體內維生素的吸收和代謝均受到影響,應多吃些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以補充機體的需要。
⑤切忌飲酒。酒精對肝細胞有毒性作用是肯定的。當患肝病時,肝髒對酒精的解毒能力明顯降低,此時再飲酒,無異是雪上加霜。如飲酒過多,易導致急性肝壞死,引起不良後果。
⑥飲料及其他。每日水分要充足,不得少於1200~1500毫升。這樣有利於膽汁的稀釋,加快代謝廢物的排泄。若有腹脹,應少飲牛奶、豆漿,少吃甜食及其他產氣食物。
⑦注意食物的調配。肝炎患者往往食欲低下,改善烹調方法,可增加病人的食欲。患病初期,以清淡的半流汁為主,隨著病情的好轉,要給予適合口味、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飯菜。
⑧簡易食療。取泥鰍若幹條,放入100℃烘箱內烘幹,研成粉末。每日服3次,每次10~15克,飯後服。
(2)慢性肝炎和肝硬變的飲食療法
慢性肝炎和肝硬變是常見的肝髒疾病。患者通過飲食治療,可以改善全身的營養狀況,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促進康複。
①熱量的攝入要適當。過去有人以高熱量飲食治療肝炎,結果有1/2的急性肝炎和1/3的慢性肝炎患者發生了脂肪肝。實踐證明,慢性肝炎患者總熱量的攝入,以每日從平衡膳食中獲取2400千卡為宜。
②蛋白質的供給應充足。慢性肝炎患者由於消化吸收障礙,組織蛋白質分解加強,蛋白質丟失較多,故蛋白質的需要量高於正常人,每日每千克體重應給予15克左右,而且要多給一些含必需氨基酸的優質蛋白。特別是有腹水時,如果體內白蛋白增加,可使血漿膠體滲透壓增加,有利於組織間液的回流,減少腹水的漏出,增加血容量,腎小球濾過率增加,從而起到利尿和減少腹水的作用。蛋白質主要從魚、蝦、雞蛋、瘦肉、牛奶和豆製品中獲得。
肝硬變晚期的患者,由於體內對蛋白質的代謝終末產物——氨的處理能力低,為避免氨中毒,應限製飲食中蛋白質的攝入量,每日每千克體重控製在07~1克,或更少。
③碳水化物應從糧食中獲得。碳水化物應選用大米和麵粉,適當食用一些粗雜糧、精製糖,如蔗糖、水果糖等不宜多吃,否則,不僅影響食欲,妨礙其他營養素的攝入,而且易造成體內脂肪的堆積,誘發脂肪肝。碳水化物的攝入量,每人每日以400克左右的糧食為宜,占攝入總熱量的65%~75%。
④脂肪的供給要適量。肝髒患病,膽汁的分泌受到影響,妨礙脂肪的消化和吸收。適量減少食物中脂肪的供給量是必要的。一般每日不超過50克脂肪,其中包括烹調用油和各類食品中的脂肪。
⑤供給充足的維生素。肝髒患病時,維生素的吸收和代謝受到影響,故食物中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族維生素對促進消化吸收、合成肝糖元和防止脂肪肝均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從粗雜糧和肉類食品中獲得。維生素C有促進新陳代謝和解毒的功能,主要從新鮮的有色蔬菜和水果中獲取。維生素A、維生素E對肝髒有保護作用,主要從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油中取得。
⑥其他營養素的供給。肝病患者,肝中含鋅量減少,血清鋅含量也降低,應重視鋅的補給。豬、牛、羊的瘦肉中含鋅量豐富,可結合補充蛋白質多食用一些。
肝硬變病人如果有腹水,應根據腹水的多少,采取低鹽或無鹽飲食。低鹽,即每日食鹽用量在3~5克,包括其他調味品中的鹽均計算在內。
另外,肝硬變患者易發生低血鉀、肝昏迷,應選用含鉀、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如瘦肉、蔬菜、水果等。纖維素可保持大便通暢,減少胺類的吸收,對預防肝昏迷有一定的作用。
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少吃或不吃。
⑦簡易食療。慢性肝炎:取梨削去皮,浸於醋罐中,2~3天後,適量食用。經常食用有效;肝硬化腹水:取豬膽4個,綠豆麵500克。將豬膽烘幹研末,放入綠豆麵中,加水拌勻製成豆丸。每次食用6~9克,每日3次,吃完為止。
(3)脂肪肝的飲食療法
脂肪肝是肝內脂肪代謝障礙而形成的,多是由於肥胖、營養過度、嗜酒、糖尿病、藥物中毒等引起。如肝炎患者恢複期,過多食用甜食,可使肝內脂肪來源增多,脂肪運轉障礙,導致脂肪肝。在脂肪肝的治療中,飲食治療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①控製熱量攝入。脂肪肝患者必須嚴格控製總熱量的攝入,以促使體內多餘脂肪的氧化分解,從而減少肝內脂肪的堆積。控製總熱量,主要是減少脂肪和碳水化物的攝入,每日每千克體重脂肪應控製在05~08克,碳水化物應控製在2~4克。例如,1個體重為80千克的患者,每日碳水化物應控製在160~320克,約相當於大米(麵粉)200~350克;脂肪攝入量每日應控製在40~60克;蛋白質能幫助肝內脂肪的轉運,每日每千克體重攝入12克為宜。這些蛋白質主要從魚蝦、瘦肉、雞蛋、脫脂牛奶和少油豆製品(如豆腐)中取得。
②供給充足的磷脂和維生素。磷脂為肝內脂肪運轉所必需的物質,故應該為機體提供豐富的磷脂和製造磷脂的原料。兔肉、蝦米、幹貝和小米、芝麻、菜花、油菜等,含有大量的在體內可以轉化合成為磷脂的物質,在膳食中應增加上述食品的攝入。
脂肪肝患者宜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
③禁忌及其他。脂肪肝患者應禁酒,以免增加肝髒的負擔。要忌食含碳水化物多的水果和有刺激性的辛辣調味品。食鹽的攝取量應限製在每日4~6克,以免病情進一步加重。
另外,為緩解因限製飲食而帶來的饑餓感,膳食中應選食體積大、熱量低的食物。如粗糧及含澱粉少的蔬菜等。
④簡易食療。食醋500克,生薑50克。將生薑切成片放入醋中,密封1周後服用。每次服醋汁5~10毫升,每日1~2次;草決明和山楂各6克,放入保溫杯中,用開水沏泡,代茶飲用。
(4)膽囊炎和膽石症的飲食療法
膽囊炎和膽石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有時這兩種疾病可發生在同一患者身上。發病的原因與膽汁淤積、細菌感染以及膽固醇代謝失調有密切關係。這兩種疾病的飲食療法,主要是控製脂肪攝入,以保證膽汁的正常分泌和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