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防治篇3(1 / 3)

常見病防治篇3

16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

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肺間質的炎症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肺間質,也可累及肺泡上皮細胞及肺血管。病因有的明確,有的未明。明確的病因有:吸入無機粉塵,如石棉、煤;有機粉塵,如毒草塵、棉塵;氣體,如煙塵、二氧化硫等;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藥物影響及放射性損傷。

本病起病隱匿,進行性加重。表現為進行性氣急、幹咳少痰或少量白黏痰,晚期出現以低氧血症為主的呼吸衰竭。查體可見胸廓呼吸運動減弱,雙肺可聞及細濕羅音或撚發音。有不同程度紫紺和杵狀指。晚期可出現右心衰竭體征。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激素治療。強的鬆30~40毫克,分2~3次口服,逐漸減量至維持量5~10毫克,每日1次。

②治療並發症:抗感染治療,根據病原菌選擇抗生素。

③支氣管擴張劑:氨茶堿、舒喘靈等。

④氧療:適用於晚期患者。

(2)中醫藥治療。

①肺氣虛損:咳喘聲低,易疲乏,自汗畏風,易感冒,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補益肺氣、止咳定喘。

方藥:生黃芪30克,生白術、杏仁、紫菀、款冬花、地龍各10克,太子參15克,炙麻黃、生甘草、防風各6克。中成藥:玉屏風顆粒。

②氣陰兩虛、痰淤阻肺:幹咳無痰或少痰,喘息氣短,動則加甚,神疲乏力,口幹咽燥,五心煩熱,腰酸膝軟,舌淡紅、苔薄白或少苔,脈細滑或細弱。治宜補肺滋腎、化痰活血。

方藥:太子參、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胡桃肉各15克,五味子、丹皮、澤瀉、紫菀各10克,生黃芪、百合各30克,川貝粉6克(衝服)。中成藥:生脈飲口服液,六味地黃丸。

③脾腎陽虛、淤血內阻:咳喘無力,動則加甚,呼多吸少,下肢浮腫,形寒肢冷,麵灰唇紫,舌質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宜健脾溫腎、化痰活血。

方藥:肉桂5克,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各15克,生黃芪、丹參各30克,紫菀、杏仁、地龍、仙靈脾、熟附子各10克。中成藥:人參健脾丸,金匱腎氣丸。

17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由於嚴重感染、休克、創傷等多種肺內外疾病引起的以肺泡毛細血管損傷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臨床特征為呼吸頻數和窘迫、進行性低氧血症。病理生理主要改變為彌漫性肺損傷、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肺泡群萎縮。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各種疾病的一種嚴重並發症,發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達50%~70%。本病屬中醫“喘證”範疇。早期表現為呼吸頻率加快,氣促,肺部無異常體征或吸氣時少量濕羅音,X線顯示肺紋理增多模糊,PaO2和PaCO2偏低。隨著病情進展,出現呼吸窘迫,吸氣費力,紫紺,煩燥不安,X線顯示雙肺廣泛間質浸潤,PaC2明顯降低以及PaC2降低。若病情繼續惡化,則呼吸窘迫和紫紺繼續加重,X線顯示肺部混合,並出現混合性酸中毒,心髒停博和多器官衰竭。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呼吸支持治療:采用麵罩持續氣道正壓給氧。采用呼氣未正壓通氣(PZZP)或反比通氣(IRV);采用靜脈—膜肺—靜脈的模式,經雙側大隱靜脈根部用擴張管擴張後分別插入導管深達下腔靜脈。

②維持適宜的血容量:保證血容量,血壓穩定的前提下,要求出入液量輕度負平衡(500~1000毫升/天)。為減輕肺水腫,可每天給予速尿40~60毫克。早期ARDS不宜給膠體液。

③糾正酸堿平衡失調和電解質紊亂。

④可早期應用激素,氫化考的鬆每日1000~2000毫克,連用2日,有效者繼續用1~2日停藥,無效者盡早停用。ARDS伴敗血症或嚴重感染者忌用激素。

⑤營養支持。保持總熱量攝取(20~40千卡/千克)。

(2)中醫藥治療。

①邪熱壅肺:喘促氣粗,呼吸困難,口唇紫紺,煩躁不安,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熱化痰、降氣平喘。

方藥:炙麻黃、杏仁、蘇子、黃芩、大貝母、鬱金各10克,生石膏60克(先煎),生甘草6克,葶藶子、紅棗各15克,全瓜蔞、丹參各30克。

②腑結肺痹:喘促氣急,呼吸困難,口唇紫紺,胸悶腹脹,煩熱口渴或神昏譫語,便秘結,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通腑攻下、瀉熱救肺。

方藥:生軍(後下)、元明粉、葶藶各15克,枳實、川樸、蘇子、桑白皮、廣鬱金各10克,丹參、全瓜蔞各30克,甘草、元明粉(衝服)各6克。

③元氣暴脫:呼吸淺促,口唇紫紺,麵色蒼白,四肢青冷,冷汗淋漓,舌紫,脈微弱。治宜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方藥:紅參15克,生黃芪60克,生龍牡(先煎)、麥冬、丹參各30克,當歸、甘草、五味子、熟附子各10克。

18睡眠呼吸紊亂

睡眠時口咽、鼻咽部無氣流通過的時間長達10秒以上,稱為睡眠呼吸紊亂或睡眠呼吸暫停。頻繁發生睡眠呼吸暫停可引起CO2瀦留和低氧血症,並可引起體、肺循環壓力升高和心律失常等並發症。臨床表現為睡眠時呼吸暫停、無胸腹式呼吸。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OSRS治療。經鼻持續性氣道正壓呼吸。

扁桃體和增殖腺肥大時,手術切除;懸雍垂齶咽成形術對鼻咽部阻塞引起者效果較好。還可施氣管切開術。

下頜小頜引起本病時可在睡眠時用矯形器。

睡前用愛喘樂氣霧劑,噴霧吸入。

②CSAS治療:可給予茶堿等呼吸中樞興奮藥物。

(2)中醫藥對本病無特殊治療。對腦梗塞引起的中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可用化痰活血法。

方藥:膽星、枳實、竹茹、白芥子、僵蠶、地龍、川芎、紅花、赤芍、石菖蒲、桔梗各10克,生甘草6克。

三、消化係統疾病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病,是由於胃粘膜受到各種致病因子的持續侵襲而發生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或萎縮性病變。本症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萎縮、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種。

慢性胃炎的誘發病因常與下列因素有關:長期進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藥物;細菌感染;中樞神經功能失調,使胃粘膜的保護功能低下及營養障礙,導致慢性炎症;膽汁返流,可破壞胃粘膜屏障而引起炎症;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縮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原因。

慢性胃炎患者在進食後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亦可有無規律的陣發性或持續性上腹疼痛。並可伴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及噯氣等。慢性萎縮性胃炎除上述症狀外,可伴有疲乏、痞滿、貧血、腹瀉、舌炎、指甲脆弱等。一般有上腹部輕微壓痛,萎縮性胃炎可有消瘦、皮膚粘膜蒼白及舌光滑等。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一般治療:飲食療法是慢性胃炎的必要治療措施,飲食宜易於消化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進食應細嚼慢咽以達到少刺激、易消化的目的。停服刺激性藥物、戒除煙酒、治療口咽部慢性感染等也是必要的治療措施。

②對症治療:腹痛時可給予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03毫克,每日3次;或普魯本辛15毫克,每日3次。返酸、胃酸分泌較高者可用堿性藥物,如氫氧化鋁凝膠10毫升或碳酸鈣05克,每日3次。消化不良、胃酸分泌缺乏者可服用1%稀酸鹽3~5毫升,每日3次,或胃蛋白酶合劑10毫升,每日3次。貧血時可口服鐵劑及肌注維生素B12。胃鏡下有膽汁返流時可用胃複安(滅吐靈)10毫克,每日3次。

③抗菌治療:適用於有局灶性感染或幽門螺杆菌檢查陽性者。鏈黴素025克,每日4次;痢特靈01克,每日3次;甲硝唑025克,每日3次;呋喃唑硐01克,每日3次。可選擇其中1~2種服用。

(2)中醫藥治療。

①脾胃濕熱:胃脘脹痛明顯,噯氣,嘈雜,口中粘膩,或口苦口臭,大便不暢,胸悶痞塞,納差,食後脹痛痛甚,舌質稍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治宜清熱泄濁、和胃消痞。

方藥:蒼術、厚樸、藿香、木香、半夏、陳皮各10克,檀香、砂仁、甘草各3克,白豆蔻5克。

②肝胃蘊熱:胃脘灼痛,痛勢急迫,連及兩脅,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幹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疏肝和胃、泄熱止痛。

中成藥:牛黃清胃丸。

③肝胃氣滯:胃脘脹滿攻撐作痛,痛連兩脅,胸悶噯氣,善太息、嘔吐,有時泛酸或苦水,心煩易怒,大便不暢,或便溏或便秘,舌質淡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中成藥:舒肝和胃丸,左金丸。

④脾胃陰虛:胃脘隱隱灼痛,煩渴思飲,口幹咽燥,胃中嘈雜灼熱,大便幹結,食少、納呆,乏力,苔少或薄黃,脈弦細或細數。治宜養陰益胃。

中成藥:麥味地黃丸。

⑤胃絡瘀血:胃脘刺痛或痛有定處,按之痛甚,日久不愈,大便色黑,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脈弦澀。治宜活血通絡、化瘀止痛。

方藥:炒五靈脂、當歸、紅花、柴胡各10克,三七5克,赤芍、烏藥、元胡、甘草、香附、枳殼、川芎各6克。

⑥脾胃虛寒:胃脘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暖喜按,得食則減,嘔吐清水,納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益氣溫中、健脾和胃。

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2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甚至胃壁(粘膜下層,肌層、漿膜層)的急性炎症。本病的主要病因為細菌和毒素的感染、理化因素的刺激、肌體應激反應及全身疾病的影響等。根據病因的不同可以分為急性外周性胃炎(包括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和急性內周性胃炎(急性感染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臨床一般以急性單純性胃炎較為常見。

本病的症狀因病因不同而表現各異,常見的症狀是上腹部不適、疼痛、惡心、嘔吐、吐血、便血等。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一般治療:首先去除外因,即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藥物,並酌情短期禁食,或進流質食物。急性腐蝕性胃炎除禁食外,還應適當禁洗胃、禁催吐,立即飲用蛋清、牛奶、食用植物油等。再去除內因,即積極治療誘發病,如急性感染性胃炎應注意全身疾病的治療,控製感染,臥床休息等。

②抗菌治療:急性單純性胃炎有嚴重細菌感染者,特別是伴有腹瀉者可用抗菌治療。常用藥:黃連素03克口服,每日3次;氟呱酸01~02克口服,每日3次。急性感染性胃炎可根據全身感染的情況,選擇敏感的抗菌素以控製感染。急性化膿性胃炎,應予大量的有效的抗菌素治療。急性腐蝕性胃炎亦可選用抗菌素以控製感染。

③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對於吐瀉嚴重及脫水的病人,應增加病人飲水,或靜脈補液等。

④止血治療:急性胃炎導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屬危重病症,可予冷鹽水洗胃,或冷鹽水150毫升加去甲腎上腺素1~8毫克洗胃,適用於血壓平穩,休克糾正者。對出血量較大者,適量輸血。

⑤對症治療:腹痛者給與解痙劑,如顛茄8毫克。惡心嘔吐者,可用胃複安5~10毫克,或嗎叮林10毫克,每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①外邪犯胃:發熱惡寒,胸脘悶滿,甚則疼痛,惡心嘔吐,或大便瀉泄,苔白膩,脈濡緩。治宜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中成藥:藿香正氣軟膠囊。

②飲食停滯:脘腹脹滿拒按,噯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後症減,瀉下臭穢,舌苔厚膩,脈滑實。治宜消食導滯。

中成藥:加味保和丸。

③痰熱內阻:脘痞惡心,吐瀉頻作,其氣臭穢,心煩口渴,還可伴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和中止瀉。

中成藥:加味香連丸。

④瘀血阻絡:胃脘疼痛頻作,持續不減,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嘔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癍,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中成藥:雲南白藥。

3胃下垂

本病是指站立時胃位置下移,胃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脊連線以下者。本病多見於女性、瘦長無力體形者,其發病與膈肌鬆馳有關。

以往生育過多的婦女和無力、瘦長體形的人及慢性消耗性疾病臥床少動者,往往因腹肌張力下降、膈肌吊力不足和胃肝韌帶鬆馳而引起,常伴全身髒器下垂。

輕度下垂多無症狀,中度以上者常可出現上腹不適、易飽脹、痞滿、噯氣、厭食、惡心、便秘等,有時腹部有深部隱痛感,常於餐後、久立及勞累後症狀加重,平臥後常可減輕。也可伴有全身髒器下垂的表現,或暈厥、心悸、低血壓。

具有以上典型症狀,加上檢查時出現以下結果者:如飲水超聲波試驗發現胃下緣移入盆腔內,X線鋇餐檢查發現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脊連線下,無張力型胃,十二指腸第二部位於幽門管後麵,球部向左多等,其中一項存在即可確診。

本病主要是積極治療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糾正不良的習慣性體位,加強體質鍛煉和腹肌鍛煉,增加腹肌力。對於出現噯氣、腹脹、腹痛、厭食、惡心、便秘等症狀時,應對症處理,可用中藥辨證施治及體操療法。

一般來說,胃下垂預後良好,但可因患者體質、慢性疾病的程度及治療不及時而發生慢性胃擴張、胃扭轉、直立性暈厥、心悸、低血壓等病症。

4胃擴張

一般所說的胃擴張,是指由於胃擴大了總想多吃的人而言。但是這種擴張沒有任何症狀,並不是病,隻是健康和胃功能旺盛的一種表現。

胃擴張有急性與慢性之分。

急性胃擴張的特征是:胃的緊張和運動突然消失,胃的排出能力消失,同時胃液的分泌異常增加,大量的液體積存在胃裏,使胃擴張到了極限狀態。

一般認為手術後長時間仰臥、腸係膜的血管壓迫十二指腸、胃壁的神經和肌肉變化,以及血液循環障礙等可引起急性胃擴張,由於胃急劇高度擴張,所以腹部隆起,有輕微的疼痛感,同時會反複大量嘔吐。嘔吐物的顏色由黃綠色到褐色,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出現朦朧、呼吸很弱而陷入休克狀態,也可因過度衰弱而致死。

急性胃擴張時,為了盡快減輕胃的負擔,可向胃內插入導管繼續將胃內容物吸出。為補充水分可通過點滴注射大量的林格氏液和食鹽水。此外,為補充營養可點滴注射葡萄糖和維生素。嚴重者須手術治療。

慢性胃擴張症是指,因幽門附近發生的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所形成的斑痕而引起的收縮以及胃癌等,使胃的出口變窄,導致胃出現繼發的擴張狀態。

慢性胃擴張雖因狹窄的程度和期間而異,但是在飯後胃部出現膨滿感、燒心、打嗝等狹窄嚴重時,可反複出現惡心和嘔吐,食欲也減退。這種狀態繼續下去,會引起脫水症狀和營養不良。

慢性胃擴張症除用手術將狹窄部位切除以外,別無它法。當然,如果是由癌引起的狹窄,預後不好。

5胃扭轉

胃扭轉是因胃扭勁而引起的疾病。由胃先天性易於移動以及因腸內的氣體的壓迫和粘連等引起。

胃扭轉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症狀各異。急性者,上腹部突然出現劇烈的疼痛、惡心、嘔吐、打嗝等,有時可見吐血。另外,上腹部有脹滿;慢性者,上腹部有鈍痛、食欲不振、打嗝、反複出現燒心、飯後上腹部脹滿。此外,不管急性還是慢性,飯後都出現心跳,有時易與心髒疾患混淆。這是由於橫膈膜上升而壓迫了心髒的原故。

在急性胃扭轉中,當症狀嚴重時,可通過手術使其複位。在慢性胃扭轉中,有不少可自行複位。

無論急性還是慢性胃扭轉患者都要少量多餐、通便,不使腸內積存氣體。因粘連而引起的器質性扭轉,要進行手術治療。

6胃酸過多

胃酸過多症,即指胃液中鹽酸的酸度高以及胃分泌增加的狀態。胃液的酸度和分泌量因人而異,也因年齡而異,隻是胃酸過多還不能說是疾病。當出現症狀以後才能算是疾病。

由於胰髒和膽道等疾病也會引起與本病同樣的症狀,故要加以區別。特別要與伴有胃酸過多的糜爛性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相區別。

真正的胃酸過多症完全是功能性的疾病。發生時胃運動也表現亢進,胃的緊張度有所提高,容易受精神影響而加劇胃液分泌和胃的運動,致使症狀惡化。不僅對精神刺激敏感,對食物的刺激也容易發生反應。

胃酸過多症是植物神經不穩定的狀態,而且其特點是症狀因精神的緊張而出現或者消失。一般多見於年輕人。

胃酸過多,也有不少情況是由體質原因引起。另外,由胃的幽門附近分泌的促胃泌素的激素可以促進鹽酸的分泌。為此,促胃泌素分泌細胞的數量和功能也對胃液的酸度有極大的影響。即胃酸過多是迷走神經興奮和促胃泌素分泌亢進兩個因素在發揮重要作用。

在大部分十二指腸潰瘍中都可見胃酸過多,而在胃潰瘍中胃液的酸度和分泌並不很高,甚至也有低下的。

胃酸過多的症狀有:燒心。自古以來就有胃灼熱感和反酸的說法。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可認為是胃酸過多的證據。不過,自從胃酸的酸度低的人也發生以後,其重要性就有所下降了;口腔內麻木感。酸性胃液經食道逆流上升而使口腔粘膜發生麻木感以及使舌頭麻木時,可以說確實是胃液的酸度高。但是,當很苦的液體逆流到口腔時,與其說是胃液不如說是膽汁,故與胃液的酸度無關;噯氣。胃裏的氣體經食道逆流到口腔的狀態叫做噯氣。在胸骨後方和心窩等處感到有燒灼一樣的感覺,就是燒心。這些症狀在胃酸過多時確實容易發生,但在胃液的酸度低或者分泌少時也可發生;疼痛。隨著胃液酸度上升和分泌的亢進而引起胃緊張和運動亢進以後,常常引起疼痛。其特點是,疼痛尤其在空腹時發生。另外,當酸度高的胃液反流而引起食道炎以後,有時在心窩的上方整個胸部都感到疼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好轉。胃酸過多症的症狀並不固定,而是時有時無。特別會因暴飲暴食、精神緊張、失眠、過勞而惡化。此外,在年輕時症狀較重,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好轉。

發生胃酸過多後,需要抑製胃液的分泌、胃運動的亢進,但沒有必要住院。

要養成有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在空腹時出現疼痛時,可以喝牛奶。不要喝咖啡、紅茶、綠茶。要避免精神過勞和失眠,保持心身的安靜。

為了中和胃液中的鹽酸,可服用堿劑。服用以後症狀會立即消失而感到輕鬆。

抗膽堿劑(副交感神經阻斷劑)有抑製迷走神經的作用,在減少胃液分泌的同時,可使胃運動減弱。另外,由於還可消除胃壁的痙攣,所以還有鎮痛、鎮痙攣作用。不過,由於唾液分泌減少會引起口渴,以及因抑製瞳孔的調節作用而引起視力不好,還有頭痛、心跳、便秘等,故要引起注意。

7胃腸功能紊亂

胃腸功能紊亂是由於神經功能紊亂所引起的胃腸分泌和運動功能障礙,是一組胃腸綜合征的總稱。本病因情緒因素、飲食、藥物或激素均可促發或加重病情發作。包括原因不明的消化不良、神經性噯氣、神經性嘔、神經性厭食、癔球症、腸道激惹綜合征、胃腸運動障礙(賁門痙攣,幽門痙攣)等。

本病除有厭食、反酸、噯氣、惡心、嘔吐、食後飽脹、上腹不適與疼痛、咽有異物感、腹痛、腹瀉、腸鳴或有便秘等消化道症狀外,常見的非特異性症狀有惡心、頭痛、疲乏、抑鬱、焦慮及注意力不集中等。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精神治療:患者應了解疾病的性質,起病的原因,以解除顧慮,樹立治愈的信心。有規律的體育鍛煉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減輕應激反應,利於胃腸道的功能恢複。

②藥物治療:

鎮靜劑:為了穩定神經功能,保證睡眠,可適當選用安定25~5毫克,每日3次;穀維素10~20毫克,每日3次;利眠寧10毫克,每日3次;氯丙嗪125毫克,每日3次;苯巴比妥15毫克,每日3次。

抗膽堿能製劑:用於緩解腸痙攣及腹痛。如顛茄8毫克,每日3次;普魯苯辛15毫克,每日3次;阿托品03毫克一次口服或阿托品05毫克肌注。腹瀉患者,可服易蒙停2~4毫克。

胃動力製劑:可有效地增強胃排空,抑製胃腸道逆蠕動。如胃複安10毫克,每日3次,飯前服;或胃複安10毫克肌注。嗎丁啉10毫克,每日3次。抗組織胺藥具有止吐作用,如乘暈寧50~100毫克,每日3次。

(2)中醫藥治療。

①肝氣鬱結:脘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腹脹納呆,或嘔吐呃逆,善太息,苔薄膩,脈弦。治宜疏肝理氣、解鬱和中。

中成藥:舒肝丸。

②氣鬱化火:脘脅灼痛,嘈雜吞酸,口幹而苦,大便秘結,性急易怒,伴頭痛、目赤,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泄火、行氣解鬱。

中成藥:加味逍遙丸。

③痰氣交阻: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悶脅痛,舌苔白膩,脈弦滑。治宜理氣化痰、降逆解鬱。

方藥:半夏、厚樸、茯苓、紫蘇、香附、枳殼、佛手、旋覆花各10克,代赭石12克(先煎)生薑3片。

④脾胃虛弱:飲食稍多即作嘔吐,胃納不佳,食入難化,胸脘痞悶,麵色少華,倦怠乏力,口淡無味,大便時溏時瀉,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溫中健脾、調和胃腸。

中成藥:參苓白術丸。

8胃穿孔

胃穿孔最常見的原因是消化性潰瘍。由於潰瘍不斷加深,穿透肌層、漿膜層,最後穿透胃或十二指腸壁而發生穿孔。穿孔後可發生幾種不同後果,如穿孔前潰瘍底己與胰、肝等鄰近髒器發生粘連,形成穿透性潰瘍,此為慢性穿孔,少數病例潰瘍底與橫結腸粘連,穿孔後形成胃結腸瘺。以上兩種情況大多發生在胃、十二指腸後壁潰瘍穿孔;如潰瘍穿孔後迅速與大網膜或附近髒器發生粘連,則可在穿孔周圍形成膿瘍。

急性的遊離穿孔是潰瘍病最嚴重的並發症,穿孔部位大多在十二指腸第一段的前壁及幽門前區,因穿孔發生很快,局部未發生粘連,胃內容物直接漏入腹腔,形成彌漫性腹膜炎,此時須急救。

無腹膜炎發生的小穿孔,可采用保守療法:禁食,放置具鼻管抽吸胃內容物,輸液補充水與電解質,應用抗菌藥物預防腹腔繼發感染。飽餐後穿孔,常有彌漫性腹膜炎。需在6~12小時內進行急診手術;慢性穿孔,進展較緩慢,穿孔至毗鄰髒器可引起粘連和瘺管,亦常需外科手術治療。

9食管炎

食管炎是食管粘膜發生炎症而潰爛的疾病。由於食管粘膜有極強的防衛能力不容易潰爛,而此病能夠使這個粘膜受害,說明情況很嚴重。

食管炎有由機械和化學刺激而突然引起的急性食管炎,以及多發病於嗜酒和吸煙人的慢性食管炎。此外,作為特殊的食管炎有反流性食管炎和腐食性食管炎等等。

(1)急性食管炎。一般由胃X線攝影、食管鏡檢、手術後插入的膠管以及誤吞的魚刺等所引起的機械刺激,以及酒喝得過多的化學刺激等所致。此外,還有特殊的由傷寒等嚴重傳染病和晚期癌等疾病使食管壁腐敗的急性食管炎。因食管鏡檢和魚刺等損傷了食管壁以後,細菌由損傷部位進入,從而使食管周圍以及整個縱隔發生炎症。

一般較輕的急性食管炎在消除機械刺激或者化學刺激之後,通過禁食或者攝取流食,使食管得以休息便可痊愈。

(2)慢性食管炎。若用食管鏡觀察,連續幾十年天天晚上喝相當量的烈性酒的人的食管,可見整個粘膜腫脹,多處剝落而出血。即使食管炎好轉,可由於剛剛開始好轉每天晚上又喝酒,也就沒有徹底痊愈的可能。同樣,如果繼續攝取刺激物、熱的和硬的食物等,也可導致慢性食管炎。患者可有胸骨後方疼痛、異物、灼熱、燒心等症狀。

慢性食管炎患者首先要使食管休息,消除病因(如戒酒和刺激物等),以流食、軟食為主,以保護食管粘膜。也可內服藥物。

(3)反流性食管炎。是胃液和腸液在食管中反流,消化了食管壁而使其潰爛的疾病。

在因胃癌和胃潰瘍等而切除了賁門部以後使食管和胃,或者食管與腸相連,這樣就破壞了賁門部防止反流的功能,使胃腸的消化液反流而導致嚴重的食管炎。此外,在老年人中,也有因橫膈膜疝等疾病而引起。特別是夜裏睡覺時,因重力關係容易引起倒流而出現強烈的疼痛、燒心和灼熱感。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夜裏睡眠時可將上半身抬高,不要過食和吃有刺激性的食物,要連續服用粘膜保護劑。

在進行賁門切除後,食管和胃吻合(即縫合)時,因神經作用有時會使胃的出口(幽門)繼續痙攣。為了防止這一點,一般要同時進行幽門成形手術。否則就會使胃液和食物在胃中積存時間延長而導致反流。

除了手術後引起本病,如果有橫膈膜癌等異常,也要進行治療。另外,由胃酸過多引起的患者較多,可同時服用抑製胃酸的抗酸劑和食管粘膜保護劑。

(4)腐蝕性食管炎。是由於誤服藥品,或者是為了自殺而服用烈性藥物,而使食管受傷潰爛,以後引起嚴重痙攣的疾病。

在喝了強酸、強堿後就會引起該病。喝的量大時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而死亡。而且即使搶救過來,也會留下嚴重的食管狹窄,有時連水也難以吞咽。

當不幸喝了上述藥品以後,應立即去醫院服用中和劑或解毒劑進行急救。但在到達醫院之前,要讓患者大量喝水或者溫水以稀釋藥物使其流出體外。也有的外行者打算中和藥物,但結果卻讓患者喝強酸和強堿反而加重了病情。

對已經引起食管狹窄的患者,首先可向胃內插入膠管以補充營養,然後再進行各種擴張療法或者將狹窄部分切除。然後進行腸移植術進行食管再建。

10返流性食管炎

返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腸內容物(特別是胃液中的胃酸)返流至食管,並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此病多見於老年人,常見的症狀是上腹部或胸骨後有燒灼痛,可上達咽部,常在飽餐後發生,其他尚有反胃、吞咽疼痛、吞咽困難等病理反應,一般食管粘膜損傷的程度與臨床症狀相關,但不一定平行。因返流物對咽部經常刺激,或返流物誤吸入呼吸道,可引起咽部異物感、發音嘶啞、嗆咳、哮喘樣發作等臨床症狀。單純的胃食管返流較返流性食管炎更為常見,約為返流性食管炎的5~10倍。經臨床觀察證實,肥胖,飽食後彎腰、平臥,多食某些食物如脂肪、巧克力、濃咖啡等,吸煙,有些藥物如鈣通道拮抗劑、抗膽堿能藥物、X-腎上腺素拮抗劑、茶堿等,均可加重胃食管返流。

胃食管返流病的防治,首先是調整生活方式。肥胖者減輕體重,一般輕症患者可使返流症狀好轉;避免彎腰動作,尤其在飽餐後;夜間臨睡前不宜進食,晚上睡覺,床頭應抬高15厘米(即在頭側的床腳下放木塊);平時穿寬鬆衣服,飲食不宜過飽,忌食高脂肪、巧克力、濃咖啡、柑桔類水果、胡椒粉等食物;避免應用誘發或加重返流的藥物,如鈣通道拮抗劑、抗膽堿能藥物,X-腎上腺素拮抗劑、茶堿等;戒煙、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