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防治篇10(1 / 3)

常見病防治篇10

9壞死性齦炎

壞死性齦炎又稱牙疳,發生原因是口腔內梭形杆菌和螺旋體大量繁殖感染所致。一般在身體抵抗力降低、營養不良、過度疲勞時容易發生。本病多為接觸傳染,在同一家庭和集體生活的兒童中,可以相互傳染,春末初夏的天氣特別容易患此病。

本病起病較急,初起的二、三日內,牙齦紅腫、出血,牙齦邊緣糜爛。糜爛處有灰白色假膜覆蓋,容易拭去。齦乳頭如刀切狀消失,口腔有惡臭,唾液分泌增多,睡眠時從口角流出,常將枕被汙染。潰爛如蔓延至頰、齶、唇、舌等處,則成為壞死性口炎。若處理不及時,可危及生命。如向咽部發展,引起咽部疼痛,進食吞咽均甚痛苦。頜下淋巴結腫大,全身健康情況較差者可並發高熱。

本病可以傳染,應注意預防,如在集體生活環境中發現此類患者,需采取適當隔離措施,生活用具及食具都應作消毒隔離處理。一般治療可用3%雙氧水清洗口腔及牙齦,患處塗龍膽紫或金黴素甘油等藥物塗擦,嚴重時注射青黴素控製感染。

10複發性口瘡

複發性口瘡是一種反複發作的、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小潰瘍,經常出現在口腔粘膜的各個部位,有自發性的燒灼痛,可以自愈,但不久又複發,因此稱為複發性口瘡。病因比較複雜,多發生於青年人,女性患者比男性多。與發病有關的因素如患者有消化道潰瘍(胃潰瘍、腸寄生蟲病等)、新陳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精神過度緊張等。

本病起病較快,先為丘疹,漸變水皰,水皰在很短時間就破潰成潰瘍,表麵有灰白或淡黃色的壞死組織。潰瘍好發在舌頭邊緣、舌尖部、頰粘膜和口腔前庭粘膜等處,有時可蔓延到腰部和咽部。因為有劇烈的疼痛,說話和飲食都受到影響,患者感到精神煩躁。發病約4或5天後,疼痛逐漸減輕,第7天開以消退,但一處好後他處又可發生。發生的間隔時間長短各人不同,也有終年連續發作的或數月發生一次的。

複發性口瘡的治療,由於病因還不十分明了,根治較難。應詳細檢查腸胃、代謝、精神狀態等有關因素,並注意口腔衛生,預防繼發性感染。新近的療法用氦氖激光照射潰瘍麵,可減少疼痛,使每次發作時間的間隔拉長,促進潰瘍愈合。

11口腔癌

口腔的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是口腔癌,可發生在口腔各個部位,如果發現太晚,治療效果就很差,或者無法治療。晚期口腔癌腫施行外科手術,為了達到較可靠的範圍即切除腫瘤手術較為徹底,將造成很大的術後畸形缺損,影響容貌、進食和語言功能。因此應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才能達到有效地控製其發展和轉移。

口腔癌發生的原因與長期抽煙、嗜酒和局部不合適的假牙、齲齒等刺激有一定的關係。發生口腔癌的患者以中年和老年人較多,男性比女性多。發生部位以下唇、牙齦、舌、頰粘膜較多。癌的發生有時先成潰瘍,容易出血,潰瘍邊緣發硬、疼痛,有時腫瘤組織像菜花狀往外翻。癌腫表麵往往高低不平,細菌容易孳生感染,口腔衛生不佳並有腫瘤壞死組織,常發出難聞的氣味。

實際上口腔癌並不是不治之症,其實隻要早期發現及時處理,療效還是較為滿意的。近年來對晚期腫瘤化學、放射及手術的綜合療法,對手術後造成的組織缺損采取立即整形修複方法,使一部分患者得到較好的療效。預防方麵要注意長期不愈的口腔潰瘍,除去鑲補不良的假牙,磨除牙冠上尖銳的邊角,治療一切口腔慢性炎症,戒除煙酒等嗜好,可以大大地降低口腔癌的發病率。

12牙槽膿腫

牙根周圍和牙槽骨發生化膿性的炎症,引起膿液的積聚,稱為牙槽膿腫。急性牙槽膿腫比較嚴重,可以發展成頜骨骨髓炎和同部蜂窩組織炎。

牙槽膿腫初起時有劇烈的疼痛,痛的性質是持續性的,並且有跳痛的感覺,觸動患牙時痛得特別厲害。在患牙牙根部的牙齦和口腔粘膜出現紅腫。膿腫穿破牙槽骨和到達牙齦粘膜下,可以出現波動。下頜下周圍的淋巴結腫大,觸壓時感到疼痛。有時還可發高燒,食欲不佳,精神不振。

一旦發生牙髓炎,應及早治療,作牙髓腔引流,避免感染發展到根部牙槽骨。如膿腫已有波動形成,表示已經成熟,應請口腔科醫生作切開排膿。待急性炎症消退後,患牙多半都難於保留,應當拔除以免複發。

13口內炎、舌炎

口腔粘膜發生炎症,呈發紅糜爛狀態,叫口內炎。發紅糜爛狀態隻局限於舌時,稱舌炎。口內炎和舌炎由多種原因引起,但大都與內科和皮膚科疾病有關。

口內炎主要有下列幾種類型:

(1)卡他性或紅斑性口內炎。整個粘膜變紅,到處都是紅色斑點,嘴裏發熱,吃刺激性食物有強烈的刺痛。唾液很粘,有強烈的口臭。這是最輕的一種,1周左右即可痊愈,但也有不少會轉成重症口內炎。

(2)水皰性口內炎。粘膜有水皰,不久水皰破裂形成潰瘍或糜爛。在患病毒性疾病和天皰瘡等時,可見這種口內炎。

(3)糜爛性口內炎。口中糜爛,有強烈刺痛,也可有出血。在藥物過敏反應、扁平苔癬或者天皰瘡等時,可產生這種口內炎。

(4)潰瘍性口內炎。粘膜處處發生潰瘍,非常疼痛,影響進食。會出現高燒,症狀較重。奮森氏感染症是其代表。

(5)口瘡性口內炎(阿弗他性口內炎)。是潰瘍性口內炎的一種,出現許多直徑為2毫米左右的圓形潰瘍。潰瘍表麵有白色偽膜,非常痛,有高燒。在患有單純皰疹、帶狀皰診、口蹄病、皰疹性咽峽炎等疾病時,可見這種口內炎。

(6)壞疽性口內炎。由化膿性細菌和腐敗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最為嚴重的口內炎,從牙齦和口角部分開始腐爛,並不斷發展,連頜骨也會變成腐骨。腐爛的部分脫落,使嘴唇和頰部出現缺損,由於有嚴重的瘢痕,有時連口也不能張。這種情況下,病後要進行整形手術。在患麻疹、傷寒、肺炎等時可見這種口內炎。另外,在某種血液病的末期也可見這種疾病。近年來,這種病的發病率較低,除了由血液病所引起的以外,隨著體力的恢複,該病也會很快痊愈。

醫治本病要本著對症治療的原則。治療的共同點是,根據症狀輕重,保持安靜,並加強營養。另外,要經常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為控製細菌感染,可內服抗生素以及使用殺菌劑含片等。潰瘍和糜爛可塗抹軟膏。

14口角糜爛

口角糜爛是口角變紅、糜爛的疾病,俗稱爛嘴邊,多見於兒童。直接原因是由細菌(鏈球菌、念珠菌等)感染所致。易發生於有高燒的疾病之後。糖尿病、貧血、維生素B2不足等,有時也會成為其間接原因。

在治療上,要保持局部清潔,對糜爛麵可塗抹抗生素軟膏等。對疼痛,也可使用含局部麻醉劑的軟膏。

15口腔病灶感染

口腔病灶感染又叫做口腔膿毒病,是指牙齒或牙周組織的疾病。它能引起身體中其他器官的感染,例如眼病、關節炎、心內膜炎、腎炎和某些皮膚病。感染途徑是通過血循環或淋巴管,有時是細菌本身到達其他器官,有時可能隻是細菌所產生的毒素發生毒害作用。這說明口腔疾病和全身健康有密切的聯係,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其他疾病。主要的口腔病灶是慢性牙根尖病、牙槽溢膿、殘餘牙根及慢性頜骨骨髓炎等。

口腔病灶感染的發病率不是很高,平常不易察覺,等到身體抵抗力降低時才表現出來。患有病灶感染者,一般身體比較衰弱,容易疲勞,食欲欠佳,常有消瘦、低熱和貧血等。病灶感染在各個器官都可發生,例如心髒可發生感染性心內膜炎、關節可發生風濕性關節炎、眼睛可發生虹膜睫狀體炎、皮膚可發生蕁麻疹和多形性紅斑等疾病。要消除口腔病灶感染,最重要的是及時治療齲齒、根尖周圍慢性炎症及牙周病。

16頜骨疾病

頜骨疾病包括變形症(畸形)、骨折、頜炎、囊腫、腫瘤、腫瘤樣骨病等。

(1)頜骨整形症:可分大頜症、小頜症及其他變形症。

大頜症:大都是先天性的。患大上頜症時,會伴有上頜前突症(上頜牙弓大,牙齒向前方突出);在患大下頜症時會伴有下頜前突症。不管哪種症狀,牙齒的咬合都不好。

小頜症:既有先天性的,也有不少是因幼兒時期外傷和頜炎使上、下頜的發育不良所致。小上頜症一般可見於齶裂患者,從外表上看,下頜前突,從側麵看,就像鳥的臉形,似有上頜前突。

對頜骨變形症可進行整形手術,在整形手術的同時,還要矯正牙齒的咬合異常。

(2)頜炎:以頜部為中心的化膿性疾病的總稱,智齒冠周炎、牙槽骨炎、頜骨炎、口底炎等都包括在內。原因為化膿性細菌感染,大都繼發於齲齒、牙槽膿漏、阻生智齒等。這種情況又叫牙性頜炎。

此外,還有因唾石症、外傷、頜骨的囊腫等繼發感染而引起。

牙性頜炎的症狀,表現為突然有劇烈的牙痛,以該部位為中心發生腫膿,局部體溫也上升。經過為急性,1周左右可好轉,但有時會轉成慢性。

嬰幼兒的急性頜炎容易出現腐骨(骨壞死),然後導致小下頜症和頜關節粘連症。

在治療上,根據腫脹和發燒的狀態,應保持安靜,有時也需要住院。可進行藥物療法,但積膿以後要手術切開排膿,並取出腐骨。

(3)頜骨囊腫:頜骨可長出各種囊腫。最多見的是在齲齒的根尖上長出根端囊腫,牙釉質上長出濾泡囊腫、上頜竇炎手術後長出的術後性上頜囊腫。雖然沒有疼痛,但囊腫長大後,該部位的骨頭會受到壓迫而向外鼓出,使頜變形。在治療上,可用手術摘除。但也有切除部分囊腫,使其開口於口內而變小的。

17唇裂

唇裂俗稱兔唇,是頜麵部常見的先天發育畸形。唇裂可由於胚胎早期胎兒口腔唇部在多種因素影響下,正常組織發育受阻所致。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關係最為密切,如:

(1)唇裂患兒的父母或親屬中有相似的畸形。

(2)妊娠期母體營養如鈣、磷、維生素等缺乏,母體受到外傷或病毒感染均可致嬰兒唇裂。

(3)某些藥物可通過胎盤進入胚胎而致畸形,如抗惡性腫瘤藥,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4)內分泌因素,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可致畸形。

唇裂修複術是以手術方法恢複唇部正常解剖形態和吮吸功能。一般單側唇裂修複術適合年齡為出生後3~6個月左右。雙側唇裂修複手術複雜且出血較多,宜在出生後6~12個月進行。

唇裂手術要求切口整齊,對位準確,分層縫合,使用細針、細線,動作輕柔,盡量減少術後瘢痕。

唇裂術後仍有缺陷者,應在12歲以後施行二期整複術。

18齶裂

齶裂是頜麵部常見的先天畸形,多與唇裂伴發。齶裂發生原因與唇裂相同。

齶裂在臨床上分為4類。

(1)軟齶裂:隻有懸雍垂或軟齶裂開。

(2)部分齶裂:軟齶完全裂開並有部分硬齶裂,牙槽突未裂。

(3)單側完全齶裂:一側齶裂、牙槽突裂。

(4)雙側完全齶裂:雙側齶裂、牙槽突裂,常伴雙側唇裂。

齶裂可造成鼻腔、口腔相通,導致吮吸功能障礙,影響進食。空氣直接由口腔進入,失去鼻腔的過濾加溫作用,易發呼吸道感染。可嚴重影響發音。

齶裂整複術的目的是恢複齶部正常解剖形態及生理功能,重建語音、吞咽等功能。手術一般多在5~6歲進行修複,也有人將年齡提前至1~2歲。齶裂術後應進行語言訓練。

除手術治療外,還要重視患兒聽力、智力、心理因素的影響,以獲得滿意的遠期療效。

十四、外科疾病

1痔瘡

痔瘡是直腸下端粘膜下肛管皮膚下的靜脈叢擴大、曲張而形成的靜脈團。

直腸肛管位於人體下部,長期的立坐使下部靜脈回流困難;直腸靜脈無靜脈瓣以及直腸上、下靜脈叢壁薄位淺都是痔形成的基礎。任何增高腹內壓力的因素,如習慣性便秘、排尿困難、肝硬化腹水、盆腔腫瘤、妊娠等,都能使靜脈回流受到影響,以致直腸靜脈叢充血而擴張。直腸下端和肛管的慢性炎症,使靜脈壁纖維化,失去彈性,也是痔發生的因素。

痔是一種常見病,男女均可發生,多見於成年人。根據部位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3種。內痔位於齒線以上,由直腸上靜脈叢擴大、曲張所致;外痔位於齒線以下,由直腸下靜脈叢擴張,迂曲所致;因直腸上、下靜脈叢彼此吻合相通,齒狀線上、下的靜脈叢均擴大、曲張、稱為混合痔。

痔瘡有以下臨床表現:

(1)便時出血:特點是無痛,血色鮮紅,便時出現。出血量一般不大,但有時出血量也可較大,然後出血自行停止。便秘、糞便幹硬、飲酒及食刺激性食物等是出血的誘因。

(2)痔塊脫出:痔發展到一定程度即能脫出肛門外,痔塊由小變大,由可以自行回複變為須用物推回肛門內。

(3)疼痛:肛門沉重、疼痛,常與排便不盡感覺同時存在。痔塊脫出嵌頓,出現水腫、感染時,局部疼痛劇烈。

(4)瘙癢:肛門周圍瘙癢,甚至皮膚濕疹,常使病人極為難受。

(5)常見體征:血栓性外痔可見肛門周圍為一突出的暗紫色長圓形腫塊,表麵皮膚水腫,質硬,壓之很痛,不能活動。內痔或混合痔除非脫出,一般不能見之於外。

患痔瘡最怕大便幹燥,為防止幹燥,每餐飯前,飯後吃1隻梨子或2隻香蕉,可以軟化大便,增強腸道蠕動,順利排便,以達到減輕創痛的作用,或用中醫驗方,即將蠍子、僵蠶各6克,焙黃、研末,分別裝入15個破孔的雞蛋中,攪勻後封好、蒸熟,每日臨睡前空腹吃一個,連用15個為1個療程。

患有嚴重痔核症又不適於手術治療的病人,不妨試用不花錢、有良效又方便的提肛療法:即每天早上起床前,每次大便後和晚上臨睡前,用力收縮肛門及腹肌(俗稱提肛)20~30下,通過這一緊一馳,一提一放,能使血管收縮和擴張,促進靜脈血管回流,而達到破瘀、去腫、消除痔核的目的。當然,此法並非幾天就能見效的,而要持之以恒,一月、二月、甚至半年才能收到非藥物可比的奇效。

2腹外疝

腹外疝是腹腔內髒器官或組織,經腹壁或筋膜的缺損處,向體表突出而形成的腫塊。腹壁強度減弱和腹內壓增高是疝形成的根本原因。分為可複性疝、難複性疝、滑動性疝、嵌頓性疝、絞窄性疝5種。

按發生的部位,腹外疝常見的有以下4類:

(1)腹股溝疝:發生在腹股溝區的腹外疝,又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2種。

腹股溝斜疝:多見於嬰幼兒和中年男子。起初症狀不明顯,但在站立、行走或劇烈咳嗽等腹內壓力增高時出現腹股溝區腫脹和輕微疼痛,以後在腹溝區或陰囊內有可複性包塊,平臥或用手推後腫塊消失。

腹股溝直疝:多見於老年體弱者,特別是伴有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慢性支氣管炎和習慣性便秘者易增加腹壓導致本病,表現為站立時腹股溝內側隆起,但無疼痛及其它不適。

(2)股疝: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經產婦,一般症狀輕微,當久站或咳嗽使腹內壓增高時,略有墜脹感。股疝的疝塊一般位於腹肌溝韌帶下方的卵圓窩處,呈半球形隆起,體積不大。

(3)臍疝:多見於小兒和肥胖的經產婦女。小兒臍疝在啼鬧、便秘時臍部出現半球形包塊,但無其它不適。成人臍疝可發生腹痛、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當發生嵌頓時疝塊變硬,出現腹痛和腸梗阻的症狀。

(4)切口疝:有手術史。站立、行走、咳嗽、腹部用力時,腹壁切口處有腫塊突出,可伴有消化不良、腹脹、腹部隱痛等不適。檢查時腹部切口可見手術疤痕處隆起,可觸及質軟的腫塊,站立時明顯,平臥後消失。

對1歲以內的小兒的腹股溝疝暫不手術,可用棉絨束帶壓迫內環處,防止疝塊突出,部分可在生長發育中,腹肌逐漸強壯而可自愈。小兒臍疝可用膠布固定法,即將臍疝還納後,用小塊柔軟絨布墊住臍部,用5厘米的膠布從一側腋中線橫行緊貼臍部,每1~2周更換一次,半年內可愈。如膠布過敏,也可用5分錢大小的金屬片,鑽眼穿繩,用軟絨布包裹後,按壓在臍部。

對老年體弱不宜手術者可用疝帶壓迫於內環,日間纏帶,休息時解除。

中醫驗方:內服小茴香15克,煎湯內服或補中益氣丸內服,或用生香附(研粗末)、食鹽各60克、酒醋各適量,炒熱,布包頻熨患處。

3腸梗阻

腸梗阻是指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或通過時發生障礙,為常見的外科急腹症之一。腸梗阻不但可引起腸管本身解剖與功能上的改變,並可導致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亂,嚴重可致人死亡。

按腸梗阻發生的基本原因可分為機械性腸梗阻和麻痹性腸梗阻。機械性梗阻又分為十二指腸、空回腸(小腸)及大腸便阻。它由兩種類型組成:單純型和壞疽型。前者是血供未受影響,後者是腸段的動脈和靜脈血流被阻斷。麻痹性腸梗阻常與腹內膜或後腹膜的感染、腹內手術後、或腎或胸內疾病及代謝紊亂(例如低鉀血症)有關。

本病以腹痛、嘔吐、腹脹及停止自肛門排氣排便為主要臨床表現,呈陣發性或持續性加重。

腹痛為陣發性絞痛,伴隨有腸鳴,自覺有“氣塊”在內竄動。疼痛多在腹中部,也可偏於梗阻部位。如果腹痛的間歇期不斷縮短,以至成為劇烈的持續性腹痛,則應警惕可能是絞窄性腸梗阻的表現。

腹脹明顯,可有壓痛,腸鳴音亢進(絞窄性腸梗阻及麻痹性腸梗阻,聽診時腸鳴音消失或蠕動減弱),常可見腸型和腸蠕動波,有時可捫及腫塊。

患者有眼窩內陷、唇舌幹燥、皮膚彈性消失等脫水表現。絞窄性腸梗阻者可有脈搏細速、麵色蒼白、四肢發涼、血壓下降等休克征象。腹部可見腸型和蠕動波,腹部膨隆,也可有不對稱性隆起。觸診可捫及包塊,或有腹膜炎體片。

治療需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最常用的是靜脈輸注葡萄糖、等滲鹽水,並補鉀,病情嚴重者尚需給血漿、全血或血漿代用品;胃腸減壓。

防治感染和毒血症可選用有效的廣譜抗生素,以抑製腸內細菌的繁殖和減少毒素的產生。

根據不同病因而采取相應措施,如氧氣驅蟲、生豆油(或香油半斤)灌注、中藥(如調胃承氣湯:芒硝15克衝服,大黃15克,甘草10克水煎內服)灌注、針刺療法等,各種複位法包括鋇灌腸、經乙狀鏡插管、腹部按摩等。

4癤

癤是發生於皮膚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周圍的急性化膿性感染症,致病菌通常為金黃葡萄球菌,好發於頭、麵、頸、腋下、臀部等皮脂腺豐富易於受到摩擦的部位。發生於夏季稱為暑癤。如小兒頭皮部暑癤治療不當,引起膿毒留滯或旁竄發病,未破的形如蟮拱頭,破潰的形如螻蛄串穴,則稱螻蛄癤。本病的發生主要與小兒脾胃虛弱有關。

臨床表現局部出現炎性硬結,紅、腫、熱、痛,直徑多在1厘米左右,並呈錐形隆起。一般無全身發熱,寒戰等症狀。數日後硬結中間變軟,出現黃白色小膿栓,繼而膿栓破潰脫落,排出膿液,炎症亦逐漸消退痊愈。

患者應少食辛辣油膩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注意個人衛生,保持皮膚清潔。生於麵部,尤其在鼻翼旁和上唇部的癤,切勿用力擠壓,以防引發顱內病變。因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引發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早期可用熱敷或理療,以促進炎症消散。也可外敷魚石脂軟膏,成膿未潰時可在頂部點塗石炭酸,或采用針挑、切開排膿,膿頭排出即可愈合。

②抗生素治療:一般無需應用抗生素。對有全身症狀或複發性癤病,需用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

(2)中醫藥治療。

①熱毒壅滯:周身散發,發無定處,局部紅腫熱痛,伴見小便黃,大便幹結,舌偏紅、苔薄黃根微膩,脈弦滑或微數。治宜清熱解毒、消癤。

方藥:金銀花、蒲公英各30克,地丁20克,黃芩、黃連、山梔、生地各10克,赤芍、連翹、蘆根各15克,酒軍4克。

②暑熱鬱阻(暑癤):發於夏暑之季,輕者以頭麵及上半身多發,重者遍身可見。少則幾個,多則數十個,成簇生狀,破後流膿水,局部潮紅脹痛。重者伴見頭痛、發熱、周身困重,心胸煩悶,舌偏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或滑數。治宜清暑化濕、消癤。

方藥:藿香、佩蘭、淡竹葉、蒼術、黃芩、龍膽草各10克,連翹、滑石(包)各15克,蒲公英、地丁、金銀花各30克。

高熱者加生石膏(先煎)、魚腥草各30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6克。

②中成藥治療:初期可用防風通聖丸、連翹敗毒丸、三黃丸、清解片。紅腫疼痛者用六應丸、六神丸。

③外治法:初期可外敷金黃散、千捶膏,或用仙人掌搗爛外敷。潰膿期可外敷太乙膏摻九一丹,膿盡可改用生肌玉紅膏。

5癰

癰是發生於皮膚和皮下組織的化膿性炎症,但較癤少見,卻更為嚴重,是由金黃葡萄球菌引起的多個相鄰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多發於項、背等皮膚厚韌之處,患者多為中老年人。

患者感到局部紅、腫、熱、痛。皮膚呈醬紅色炎性浸潤區,高出體表1~2厘米、堅硬,一般有手掌大小或更大。中央區皮膚多呈壞死,很多粟粒狀的膿頭,形成不易脫落的膿栓,膿栓脫落後中心塌陷,膿血樣分泌物溢出後狀似蜂窩。周圍組織明顯水腫,與正常組織界限不清。局部灼熱,壓痛明顯,區域淋巴結常有腫大,壓痛。常伴有寒戰和高熱,頭痛和食欲減退等全身感染症狀。

癰較癤重,應保持瘡口周圍皮膚的清潔,避免對瘡口的擠壓摩擦。根據癰發部位,製動相應活動,如腋癰宜用三角巾懸吊上肢,臍癰、臀癰應臥床休息等。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早期局部可行50%硫酸鎂濕熱敷治療。

②炎症範圍擴大,中央已形成壞死組織,全身症狀逐漸加重者,應采用十字或雙十字切開術,要深達筋膜,切斷皮下纖維小梁,節除壞死組織,充分引流排膿。

③抗生素治療:輕症,可口服複方新諾明或泰利必妥,或萬古黴素。重症,肌注或靜滴青黴素類藥物。滅滴靈對厭氧菌效果較好。

④臥床休息,疼痛發燒者,可給予解熱鎮痛劑。

(2)中醫藥治療。

①熱毒蘊結(初期):皮膚鮮紅、灼熱疼痛,漸成高腫堅硬,伴見惡寒發熱,頭痛泛惡,舌紅苔黃膩,脈洪數。輕者可無伴見症狀。治宜清熱解毒消腫。

方藥:金銀花20克,連翹、赤芍各15克,黃芩、山梔、荊芥、黃柏、夏枯草各10克,生石膏(先煎)、蒲公英、蘆根各30克。

服上述方劑的同時,取煎後藥渣用布包,濕敷癰腫部位。

②熱毒壅滯(成膿期):結塊局部疼痛加劇,痛如雞啄,腫勢高突,可伴見發熱,口幹苦,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透膿。

方藥:丹參、生石膏(先煎)各20克,黃連、山梔、當歸尾、川芎、皂刺、炮甲片、黃芩、連翹各10克,蒲公英、金銀花各30克。

③餘邪留滯(潰膿期):潰出黃白稠厚膿液,可夾雜有紫色血塊,局部腫痛及全身症狀亦逐漸消失。如膿瘡口周圍堅硬,膿水稀少,多為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治宜清熱解毒、退腫。

中成藥:六應丸或銀黃片。體虛弱者,可配合服八珍丸。

②外治法:初期外敷金黃散、玉露散。潰膿期取九一丹或八二丹藥線引流,膿未盡時外蓋金黃膏,膿盡時用生肌散或白玉膏外蓋。如瘡口過小,應擴瘡排膿後再用藥。

6丹毒

丹毒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是丹毒鏈球菌從皮膚、粘膜的細小傷口侵入所致。病變鮮紅如丹,故稱丹毒。病變蔓延快,很少有組織壞死或化膿,有接觸傳染性。

丹毒的好發部位為下肢和麵部。起病急,病人常有頭痛、寒戰、發燒。局部表現為片狀皮疹,顏色鮮紅,中間淡、邊緣清楚並隆起。手指壓迫可使紅色消退,去除壓力後紅色即很快恢複。紅腫向周圍蔓延時,中央紅色消退、脫屑、顏色轉為棕黃,紅腫區出現水泡。病變部位灼痛,附近淋巴結腫疼和壓痛。足癬或絲蟲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反複發作,並可導致淋巴水腫甚而發生象皮腫。

丹毒的治療主要是非手術療法,患肢抬高,局部用3%雷佛奴爾或50%硫酸鎂濕熱敷。全身應用磺胺類藥或青黴素等抗生素,直至全身和局部症狀消失後,再繼續用一周後停藥。對下肢丹毒應同時治療足癬,還應注意接觸性傳染。

7急性淋巴管炎

急性淋巴管炎是由溶血性鏈球菌與金黃葡萄球菌經破損的皮膚處侵入,或繼發於其他感染灶,致使淋巴管及其周圍組織發生充血、水腫、白細胞浸潤等炎性改變。

本病多發於四肢,常在手指或足趾部先有一個感染的傷口,然後在傷口近側皮膚上出現一條或多條紅線,向肢體近心端延伸(即向近側淋巴結延伸)。上肢可至肘部,下肢可至窩,有時也可抵達腋窩或腹股溝淋巴結處。

患肢原發病灶有紅、腫、熱痛感。患者有發熱、畏寒、頭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適感,但表現為嚴重感染症狀者少見。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首先治療原發病灶,清潔傷口,抑製感染。重症需臥床休息,傷口及紅線不要擠壓或按摩,以免擴散。忌食辣食物,宜多吃蔬菜清淡食品。

②抗生素治療:口服複方新諾明、紅黴素、萬古黴素,病重者可肌注青黴素或靜滴青黴素。

(2)中醫藥治療。

①輕症:局部傷口紅腫熱痛,全身症狀不明顯者。治宜清熱解毒消腫。

方藥:金銀花、地丁、天葵子各20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煎服,每日2~3次。

②重症:伴見發熱、頭痛、周身乏力,舌紅苔黃厚,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涼血通脈。

方藥:金銀花、蒲公英、地丁各30克,赤芍15克,黃芩、山梔、黃連、丹皮、絲瓜絡各10克,生石膏(先煎)、天葵子各20克。

③傷口成膿,應切開排膿。排膿後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藥線引流,外敷紅油膏。如膿盡改用生肌散或白玉膏。

8急性淋巴結炎

急性淋巴結炎多繼發於其他炎症病灶,是由化膿性細菌沿淋巴管侵入到局部淋巴結所致。故急性淋巴結炎常伴見有原發感染的病灶,如咽喉、口腔、頭麵部等感染,也可伴有頜下或頸部的淋巴結腫大、疼痛。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易發部位為項部、腋窩和腹股溝部的淋巴結。

急性淋巴結炎輕者,受累的淋巴結腫大,可推動,並略有疼痛。重者,疼痛加劇,皮膚紅腫發熱,有明顯壓痛,腫大的淋巴結堅硬。如淋巴結化膿形成膿腫,局部觸按可有波動感。嚴重者,膿腫向體表破潰,形成膿腔。伴見發熱、惡寒、頭痛等全身不適症狀。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首先治療原發病灶。忌食辛辣食物。

②抗生素治療:口服萬古黴素或紅黴素,或青、鏈黴素肌注。

③局部早期可熱敷,膿腫形成應切開引流。

(2)中醫藥治療。

①風熱痰結(頸癰):多發於頸兩側,初起頸淋巴結處腫塊,腫脹疼痛。經治療如不消散,皮色轉紅,腫勢高突,疼痛加劇,按之軟有波動感即已成膿。潰後膿出呈黃白稠厚狀,則腫退痛減,漸至愈合。常伴見惡寒發熱、頭痛、口幹、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疏風清熱、化痰散結。

方藥:金銀花、瓜蔞各20克,連翹、淡竹葉、牛蒡子、荊芥、白芷、赤芍、瓜蔞、黃連各10克。高熱者,加生石膏30克、山梔、黃芩各10克。腫塊堅硬者,加丹參20克、皂刺10克、蒲公英30克。

②熱毒蘊結肝脈(腋癰):多發於腋下淋巴結腫塊,皮膚色不變,灼熱疼痛,上肢活動不便,如疼痛加重,皮色轉紅,按之有波動感,寒熱不退,則內已成膿。一般為膿出稠厚,腫消痛止。常伴見惡寒發熱,口幹苦,納呆,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疏肝散結。

方藥:柴胡、黃芩、山梔、半夏、龍膽草、連翹、夏枯草、枳殼各10克。膿成者,加皂角刺、炮甲片各10克、生大黃5克。

③濕熱下注(胯腹癰、委中毒):多發於腹股溝或窩部淋巴結腫塊,堅硬疼痛,皮色轉紅,灼熱疼痛。若痛勢不減,呈跳痛,則內已成膿,患肢伸屈及行走困難。潰破膿出,則逐漸愈合,常伴見發熱惡寒,患肢沉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利濕、活血消腫

方藥:牛膝、蒼術、車前子(包)、滑石(包)、赤芍、丹皮、萆各10克,黃柏12克,地丁30克,金銀花20克,通草6克,赤茯苓15克。膿成者,加丹參20克、皂角刺、炮甲片各10克、蒲公英30克。

④氣營兩傷(潰膿後收口期):瘡口膿水清稀,局部筋脈損傷,新肉難長,伴周身乏力,納差,舌淡苔偏厚,脈細微數。治宜益氣和營斂瘡。

方藥:生黃芪20克,白術12克,太子參18克,當歸、白芍、陳皮、甘草、麥冬、牛膝各10克,山萸肉15克,防風5克,五味子6克。

②外治法:初起可外敷金黃膏、玉露膏。也可用仙人掌搗爛摻醋外敷,或鮮公英或鮮地丁搗爛外敷。膿成期宜切開排膿。潰後可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藥線引流,外蓋金黃膏或紅油膏,膿盡改用生肌散或白玉膏。

9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為常見腹外科急症,多發生於青壯年。闌尾腔梗阻和細菌的感染為本病的兩個主要發病因素。按其病程發展的不同病理變化,可表現為3種臨床類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化膿性闌尾炎和壞疽性闌尾炎。

典型的急性闌尾炎表現為突然發作的上腹部或臍周圍疼痛,接著出現短暫的惡心和嘔吐。幾小時後,疼痛轉移至右下腹。右下腹可有壓痛和反跳痛,咳嗽時有局限性疼痛,低熱。

臨床典型特征是轉移性右下腹痛、發熱、胃腸道症狀、麥氏征陽性,重者可有反跳痛,腹肌緊張,腰大肌試驗陽性,閉孔肌試驗陽性,直腸指診右前上方有觸痛,結腸充氣試驗陽性。如已形成炎性包塊、膿腫時,則可觸及有壓痛的包塊。

患病初期應臥床休息,化膿期絕對半臥位,避免飲食不節。病情嚴重宜禁食,並密切觀察。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①大劑量廣譜抗生藥聯合靜脈滴注,如青黴素、益薩林、慶大黴素、滅滴靈等。

②手術治療:對於化膿性梗阻性闌尾炎、壞疽性闌尾炎或穿孔合並腹膜炎、老年和小兒闌尾炎、妊娠闌尾炎並發腹膜炎等均應手術治療。手術後應盡早下床活動,並注意防治術後並發症。

(2)中醫藥治療。

①早期急性闌尾炎可用川楝子15克,紅藤60克,地丁30克,每日1劑,分2次服用。

②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可用川楝子、丹皮、大黃各15克,紅藤60克,三顆針30,芒硝6克,每日1~2劑,分2~4次服用。

③急性闌尾炎已化膿者可用生苡米30克,丹皮12克,銀花、紫花地丁、當歸尾各15克,紅藤、敗醬草各20克,赤芍、生甘草、製大黃各10克。每日1~2劑,分2~4次服用。

10急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是一種常見的外科急腹症。是由闌尾炎穿孔、腸穿孔或壞死、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穿孔、膽囊穿孔、腹部穿透傷和內髒破裂、肝膿腫穿破、女性生殖器炎症擴散等因素引起。如按病因可分為細菌性和非細菌性兩類;按發病的機理則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本病以突然發生的持續性腹痛、腹膜刺激征、發熱為特征,並常伴有惡心、嘔吐。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和中醫藥治療。

(1)西醫藥治療。

宜早期、大劑量使用抗生素。上消化道穿孔,用青、鏈黴素或頭孢菌素均有效;下消化道穿孔,常可產生複雜的混合感染,可選用氨苄青黴素、慶大黴素和甲硝唑治療。

患者禁飲食,半臥位,腹部熱敷,注意肛管排氣,密切觀察病情,預防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