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病防治篇1
一、現代十大富貴病
1肥胖症
所謂肥胖症是指由於長期能量攝入超過消耗,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過多而造成的疾病。中國人肥胖症的界定,可用兩種方法:
(1)以體重指數公式計算,即BMI=體重(千克)/身高2(米2),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亞太地區指標,BMI在23~249者屬超重,25~299者屬一度肥胖,≥30者屬二度肥胖。
(2)以簡易公式計算,即男性標準體重(千克)=(身高-105)×09;女性標準體重(千克)=(身高-107)×09;大於標準體重10%者為超重,大於標準體重20%~30%者為輕度肥胖症,大於標準體重30%~50%者為中度肥胖症,大於標準體重50%以上者為高度肥胖症。
另有普及性的外觀法,根據人體脂肪堆積的部位不同,把肥胖分為山座型、馬褲型、半身型。
山座型:脂肪聚集在下腹部、臀部、髂部,致使肚大如山,腰圍如筒,多見於婦女。
馬褲型:脂肪聚集在腰部及髖關節處,其他部位較少。
半身型:根據脂肪集中於上半身或下半身,而稱之為上半身型或下半身型。上半身型者脂肪多堆積在上肢、頸部、背部、肩部及前胸的乳房部,而下肢較少;下半身型者脂肪堆積在腿部(尤為大腿部)、下肢關節、足部,而腰以下則少。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世界上許多國家尤其是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均出現了明顯的肥胖趨勢。肥胖症患者中還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肥胖症的病因學研究表明,肥胖的原因,除一小部分是由於內分泌紊亂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以外,大多數屬於單純性肥胖,即人體攝入的能量大於消耗,超出部分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皮下和內髒器官周圍。現代醫學認為,肥胖主要是因遺傳、中樞神經、內分泌、飲食、運動等因素所致。
(1)遺傳因素:約有40%的肥胖症屬遺傳因素致病。如果父母均肥胖,其子女肥胖者占80%,如果父母中一人肥胖,子女肥胖者占40%,如果父母都正常,其子女肥胖者僅占10%。
(2)神經因素:人體下丘腦有調節食欲的中樞,其中腹內側核為飽覺中樞,興奮時發生飽感而拒食,破壞時食欲大增;腹外側核為食餌中樞,興奮時食欲亢進,破壞時則厭食。此二者相互調節與製約,在生理條件下處於動態平衡中,將食欲調節於正常範圍而維持正常體重。當下丘腦發生病變時,則致肥胖或消瘦,此種因素在肥胖病中少見。
(3)精神因素:食欲中樞受製於精神狀態,精神過度緊張時交感神經興奮,食欲受抑製,迷走神經興奮時,胰島素分泌增多,食欲常亢進。病理心理狀態與肥胖有關,所謂“心寬體胖”有其道理。
(4)內分泌代謝因素:胰島素分泌增多時可刺激脂肪合成,造成肥胖。
(5)飲食因素:過多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飲食中缺乏能使脂肪轉化為能量的營養素(如煙酸、VB2、VB6),不科學的進餐方式(如快速、大量進食、貪食、夜食)等。
(6)運動因素:運動過少,坐位生活所需熱量較少,而飲食後缺乏活動消耗,造成脂肪堆積。
(7)藥物因素:服用某些激素類藥物、抗精神類藥物或避孕藥物不當,也會引起肥胖症。
肥胖症患者由於體內血脂、血氨基酸、血胰島素增高,極易並發高血壓、心髒病、糖尿病等疾病。
高血壓:肥胖症最常見的並發症。調查數據顯示,肥胖症患者高血壓的發病率比正常體重者高2~6倍。
心髒病:肥胖人的心髒病突發率明顯高於體重正常者。肥胖症患者比正常人平均早7年罹患動脈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髒病。肥胖形成冠心病的時間是10~20年。
糖尿病:肥胖人中,253%患糖尿病,256%的人糖耐量減低。肥胖人出現糖尿病的患病率是非肥胖病人的4倍。
腦中風:臨床資料證明,肥胖者發生中風的機會比正常人高出40%。
癌症: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對100萬人的調查表明,肥胖者比正常人癌症發病率高,而且死亡人數也比正常人多。男性多患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女性多患膽囊癌、膽道癌、乳腺癌、子宮癌、卵巢癌。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癌症發病率男性增加16%,女性增加13%。
其他慢性病:膽囊和膽道結石、骨關節病、肝硬化、慢性支氣管炎等發病率在肥胖人中比在正常人中都高。
心理疾病:因肥胖病症引起的社交、擇業等社會問題,包括受歧視、取笑等,肥胖人容易發生孤獨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肥胖者因過量體重所致的行動不靈活,易發生意外。
以上所述,足見肥胖是引發許多慢性疾病的重要根源。人的體重與壽命有很大的關係。據調查,長壽者多為體重在正常範圍的人。
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等單位的醫學科學工作者研究發現,我國(不含港、澳、台地區)超重的患病率已達18%,肥胖的患病率達2%。據此推算,中國20歲以上的超重患者不低於24億人。
肥胖症的預防對策有以下幾點:
(1)知識預防:接受健康教育,學習肥胖症知識,知曉家族有無肥胖史,經常測量體重、腰圍、臀圍。
有研究表明,中國人是腹部肥胖的易感人群,而腹部肥胖則易引起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現已證實,簡便的腰部測量可以有效地預測糖尿病、高血壓等發生的危險性。
(2)飲食預防:對於有肥胖遺傳基因者和有肥胖預兆的人,要特別把好“進口”關。
多補充煙酸、維生素B2、維生素B6等營養素,促使體內脂肪釋放能量;
多補充水,以利溶解脂肪。體內缺乏水的攝入,脂肪就會逐漸沉積。有肥胖基因或趨勢的人,每日最好喝涼開水8杯,約2000毫升,但應“多次少量”,忌一次多量;
少吃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少吃味精、胡椒、鹽、糖等易刺激食欲的調味品,多吃蔬菜;
烹調多采用蒸、煮、烤和涼拌方式;
多餐少食,每日4~5餐,每餐七八分飽,常喝粥;
餐前喝湯,進餐時,細嚼慢咽,每口飯咀嚼30次,正餐最好不少於20分鍾;
食物多樣化,每樣少吃一點兒;
早餐吃飽、吃好,難消化的肉、禽、蛋類葷食應在早、午餐食用;
晚餐宜少,宜早,在晚6時左右為好。餐後散步,與睡覺間隔3~4小時。不加夜餐。
有專家建議說:“如果你正在減肥,一日三餐的最佳熱量分配比例是:早餐占25%、午餐占50%、晚餐占20%~25%。
食物的熱量可依照下列方法計算。
無論你年齡多大,用理想體重乘以33,就是每日應該攝入的熱量(千焦)。如果你是體力勞動者,每日工作8小時,或參加運動鍛煉,每天跑步8公裏,那麼就用理想體重乘以44l;如果每天跑步少於5公裏,就用理想體重乘以33,得出的數字就是你每日應該攝入的熱量值。
現化膳食專家建議膳食遵循“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原則,其內容具體如下:
“一”,指每日飲一袋牛奶,內含250毫克鈣,可以有效補充鈣,有助於預防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
“二”,指每日攝入碳水化合物250~350克,即相當於主食300~350克,可依個人胖瘦情況而增減。
“三”,指每日進食三到四份高蛋白食物,每份指:瘦肉50克,或大雞蛋一個或豆腐100克,或雞鴨100克,或魚蝦100克。以魚類、豆類蛋白為好。
“四”,指四句話:有粗有細(粗細糧搭配);不甜不鹹(廣東型膳食每日攝鹽6~7克,上海型8~9克,北京型14~15克,東北型18~19克,以廣東型最佳,上海型次之);三四五頓(指在總量控製下,分餐次數多,有利於防治糖尿病、高血壓);七八分飽。
“五”,指每日500克新鮮蔬菜及水果,是預防多種癌症的有效措施。當然,配餐時可再用適量烹調油、幹果及調味品等。
“紅”,若無禁忌症,每日可飲少量紅葡萄酒(50~100毫升),有助於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及活血化瘀,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黃”,指黃色蔬菜如胡蘿卜、紅薯、南瓜、西紅柿等,內含豐富的胡蘿卜素,對兒童及成人均有重要的提高免疫力、減少感染及腫瘤發病機會的作用。我國膳食中普遍缺乏胡蘿卜素。
“綠”,指綠茶及深綠色蔬菜。飲料以茶最好,茶以綠茶為佳。據中國預防醫學院研究,綠茶有明確的抗腫瘤、抗感染作用。
“白”,指燕麥粉或燕麥片。北京心肺研究中心證實,中國農科院品質所監製的燕麥片,每日用50克,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有下降。對糖尿病患者效果更顯著。
“黑”,指黑木耳,研究指出,每日食黑木耳5~15克能顯著降低血黏度與血膽固醇含量,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
(3)運動預防:適量運動,如做廣播操、打太極拳、跳交誼舞、跳繩、爬山、登樓、疾走等,以消耗脂肪,同時保持肌肉。有研究表明,體力活動10分鍾,隻消耗肌肉的糖原和血糖,運動時間延長,才能消耗體內的脂肪酸和脂肪,因而每次運動時間應不少於30分鍾。
(4)心理預防:減輕肥胖的心理負擔,消除精神緊張,以避免心理的病理狀態影響食欲中樞。
(5)其他行為預防:從嬰幼兒起就不過多進食,特別不過多吃油炸食品以及冰激淩、奶油、巧克力等甜食;避免濫用含有激素的營養滋補品;堅持規律作息,不貪睡,生活和工作不長久坐位勢;不“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以免“心寬體胖”,同時日常生活中注意多活動手腳,增加“非鍛煉耗能”的小動作。
綜上所述,防治肥胖應注重食補釋放脂肪的營養素,增補消耗脂肪的運動,修補調節體重的神經中樞,切忌一味節食,並避免腹瀉,避免濫用減肥藥物,從而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理想減肥的標準:有效減少脂肪而不損傷肌肉;有效防止反彈;安全、無副作用;促進代謝,增強體質。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因身體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功能完全喪失以及不能適當地利用胰島素所致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診斷的惟一標準是血糖。測血糖時應注意,空腹血糖,時間應在12小時內;餐後2小時血糖,是從吃第一口飯開始算時間。
由於糖尿病患者發生代謝紊亂,常引起心腦血管、腎髒、神經、眼部的病變,伴隨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死、水腫、腎功能惡化和衰竭,導致失語、癡呆、白內障、青光眼乃至失明,造成肢體癱瘓、殘疾或過早死亡,形成性生活困難。除了這些慢性並發症,還可出現中毒、昏迷等急性並發症。未控製的兒童糖尿病可能會影響患兒的發育,出現身材矮小、發育遲緩,甚至智力低下。
糖尿病作為全身性、進行性的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可能伴隨患者終身而影響生活質量,如若不能有效控製病情,任其發展,則會嚴重損害健康,危及生命。據統計,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僅次於心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是人類的“第三殺手”。
有報道說,目前世界上已有12億糖尿病患者,我國竟占幾乎一半,約有5000萬~6000萬人。全世界每年死於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有300萬,而我國就有60萬。
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的總人數到2050年將達到3億(其中發展中國家占228億左右),中國將排在第二位。
糖尿病是一種可防可治之病。有研究表明,一般從餐後血糖升高到確診為糖尿病,需要7年左右的時間。最初的餐後血糖升高往往不用治療,隻要改變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就可使血糖恢複正常。這足見糖尿病的早期預防是大有可為的,無糖尿病者完全可能不得糖尿病。雖然現代醫療水平可使糖尿病患者不因糖尿病致殘或早亡,但其治愈還是很困難的。因此,預防仍然是最關鍵的。
關於糖尿病的預防,專家提出了4個要點:
(1)“多懂點兒”,即知識預防。接受健康教育,學習糖尿病知識。“多”就是既要知曉家族有無糖尿病史,又要知曉防治措施,還要通過經常檢測知道自己的血糖水平。
(2)“少吃點兒”,即飲食預防。“少”就是進食量要留有餘地,不可一味滿足食欲,七八成分飽即可。飲食盡量清淡、低脂、低糖,多吃魚肉、瓜菜、黑木耳、蒜、茶等。減少脂肪的攝入量,增加膳食纖維,防止肥胖和高脂血症等誘發因素的形成。有肥胖危險因素者注意體重、胸圍、腰圍與臀圍比值的控製。
日本的一項經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研究成果認為,用涼開水泡茶喝,有助於糖尿病的防治,高危人群不妨一試。
(3)“勤動點兒”,即運動預防。運動可以減少脂肪組織和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患非依賴胰島素糖尿病的危險。適當鍛煉還可增強心肺功能,降低血黏。目前公認,經常參加鍛煉的人比不參加運動的人隨年齡增長發生糖尿病的危險要小20%。但那種一周爬一次山、兩周遊一次泳的間斷式的抽空鍛煉實際上起不到什麼作用,年輕人應經常參加“出點汗、喘點氣”的運動,最好每天半小時,每周至少5次。
(4)“放鬆點兒”,即心理預防。避免精神創傷,提高心理應激能力,從而保證胰島素的正常分泌。
(5)戒煙限酒,保證睡眠。血液新稠度高者必須戒煙,因為吸煙可使血管收縮,血新黏重。
3高血壓
人體的血壓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而發生波動。正常生理狀態下,血壓會受到飲食、起居、腦力活動、體力活動及情緒等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這種波動是有一定範圍的,是血壓為適應生理需要而進行自我調節的結果,屬於正常反應。若血壓高出正常範圍,即可成為高血壓。目前,我國采用國際上的統一標準,若成人不同時間的3次血壓測量值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住,則診斷為高血壓。大多數患者,高血壓的病因不清楚,而另外不足5%的患者,血壓升高是由於其他疾病引起的。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中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一個人若患上高血壓,他患心髒病的危險性將增加210%。如果對高血壓不進行有效控製,將會給病人帶來很多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壓性心髒病、中風,可引發心、腦、腎等髒器的損害,甚至可以危及生命,這不僅會給病人帶來極大的身體上的痛苦,而且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高血壓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發病率最高的疾病,它是冠心病和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據國內外的統計資料表明,高血壓人群的死亡率明顯高於血壓正常人群,在各種心腦血管疾病中,由高血壓引發的患病率最高。
高血壓是當今世界流行最廣泛的心血管疾病,是引起冠心病、腦卒中和腎功能衰竭的重要危險因素。據流行病學調查,高血壓已成為人類第一致死原因。
據調查顯示,我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製率低的“三低”現象嚴重。目前,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35歲以上人口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均各占1/3,而高血壓患者隻有一半人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而這一半的人中還隻有不足1/3的人在服藥。經過治療的患者中僅有不到8%的人血壓得到了有效控製。有研究表明:對高血壓的早期預防、穩定的治療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壓及並發症得到預防和控製。衛生部為提高廣大群眾對高血壓危害健康嚴重性的認識,增強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決定將每年的10月8日定為全國高血壓日。因此,普及高血壓知識,加強高血壓的監測和預防,任重而道遠。有些人會認為高血壓是老年人才應該關心的問題。其實高血壓並不隻是老年病,兒童發生高血壓的情況並非罕見。尤其是那些小胖墩,應當特別重視。
兒童患繼發性高血壓病較多見,若能早期查明原因是可以治愈的。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子不會得高血壓,沒有加以重視,結果造成疾病緩慢發展,待發現時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另外,原發性高血壓也可以從兒童時期就發病。家庭成員有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的兒童,發生原發性高血壓的機會多。如果能從兒童期就開始注意防治高血壓,到成年期發病即可減少,高血壓的後果也可減輕。
家長應注意合理地調節孩子的飲食,不要過多攝入脂肪和糖,避免肥胖,少吃鹽,防患於未然。
治療高血壓的方法包括非藥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兩種。有些病人可以通過減輕體重、加強體育鍛煉等非藥物方法控製血壓。那麼,什麼人必須靠藥物來幫忙呢?一般認為,凡是舒張壓在100毫米汞柱以上者應用藥物治療。
未成年人輕型高血壓患者在經過非藥物治療後,如果在4周內多次測量血壓,仍然發現其舒張壓繼續升高或持續在100毫米汞柱以上者,就應該開始用降壓藥。如果舒張壓在90~94毫米汞柱之間,但是伴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病人應該應用藥物治療。另外,對單純收縮壓升高至約180毫米汞柱的病人,同樣需要降壓藥物的治療。
治療高血壓並不能以簡單的降壓數值為最終目的,重要的是預防和控製高血壓對人體的危害,提高生活質量。經過長期觀察與研究,當血壓控製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時,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才最低。年輕的、輕度的患者以血壓控製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為宜,老年患者以140/90毫米汞柱為宜。單純收縮壓升高者也應將收縮壓控製在140毫米汞柱以下。有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血壓還應該控製得更低一些,血壓低於130/85毫米汞柱。高血壓腎功能損害的患者,血壓應該控製在125~130/75~80毫米汞柱以下,才能延緩腎功能損害的發展。
由於高血壓常無症狀,特別是中年人,即使已發展成為重度高血壓,也常自我感覺良好。因而憑症狀服藥,極易延誤治療。除了少數早期發現、病情很輕、又能遵照科學方式生活的人以外,絕大多數的高血壓病人都必須終生服藥。
4高脂血
高脂血症是血漿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一類疾病,任何可以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來源增加或消除減少的原因,均可導致高脂血症。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麵:
(1)遺傳:可通過多種機製引起高脂血症。某些可能發生在細胞水平,主要表現為受體和酶的缺陷;也可發生在一些重要蛋白的分子上,多由於基因缺陷所引起。
(2)飲食:其作用比較複雜,糖類攝入過多,易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膽固醇和動物脂肪攝入過多與高膽固醇血症的形成有關,其他膳食也與本病的發生有關。
(3)激素和代謝:不論由於生理或病理引起的激素(如胰島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改變以及代謝(尤其是糖代謝)異常均可引起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早期表現主要有皮膚黃色瘤和肥胖。
皮膚黃色瘤是一種異常的局部皮膚隆起,其顏色可分為黃色、橘黃色或棕紅色,多呈結節、斑塊或丘疹形狀,一般質地柔軟。根據不同的形態及發生部位,黃色瘤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不同形態的黃色瘤可見於不同類型的高脂血症,而在同一類型的高脂血症中又可出現多種形態的黃色瘤。經有效的降脂治療,多數黃色瘤可逐漸消退。多數高脂血症患者並無黃色瘤發生。
肥胖症是指體內生理和生化的變化,使脂肪過分堆積而造成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以上者。
做血脂險查是診斷高脂血症的最好方法,到醫院檢查血脂應注意:應空腹12小時以後於晨間從靜脈抽血。非空腹標本可使血脂含量增高;采血前應維持原來的規則飲食至少2周,並保持體重恒定。若抽血前大魚大肉地吃喝或有意素食3天,則測得的結果並不代表平時的基礎水平;應在生理和病理比較穩定的情況下抽血,4~6周內應無急性病變發作。急性感染、發熱、急性心肌梗塞、婦女月經期和妊娠、應激狀態、創傷以及服用某些藥物等,均可影響血脂和脂蛋白含量,應盡量避免在上述情況下檢查血脂。
看血脂化驗單時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看不懂上麵的一些英文縮寫。現介紹一些常用的符號。
TG:代表血漿總膽固醇,也有用T-CHO代表血漿總膽固醇的。
TG:代表甘油三酯。
HDL-C:代表血漿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代表血漿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ApoA1:代表血漿中載脂蛋白A1。
ApoB:代表血漿中載脂蛋白B。
看化驗單遇到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不知道各種物質的正常值,現介紹如下。
總血漿膽固醇:336~518毫摩/升(130~200毫克/毫升);
血漿甘油三酯:男性為045~181毫摩/升(40~160毫克/毫升);女性為023~122毫摩/升(20~108毫克/毫升);
血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9~219毫摩/升(35~85毫克/毫升);
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12毫摩/升(120毫克/毫升);
載脂蛋白A1:110~160毫克/毫升;
載脂蛋白B:69~99毫克/毫升。
絕大多數高脂血症是可以防治的,而且是不難防治的。對於多數輕型病例,一般隻需采取適當的飲食措施,即可使其血脂降至正常水平。對於中度高脂血症患者,在經過飲食治療後,脂質代謝常常可得到改善,若再加用藥物則常可獲得滿意療效。即使是重症病例,包括某些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通過各種綜合措施也可使脂質代謝失常情況得到控製和改善,從而減輕臨床症狀,推遲和避免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
越來越多的證據認為運動在高脂血症的防治中具有重要意義。
運動可使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以及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含量降低,使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蛋白(HLD)含量增高。運動和體力活動將使熱能的消耗大為增加,因而有利於預防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和冠心病。不僅如此,運動還能改善機體的血凝狀態,這對經常處於高凝狀態的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來說的確是起了保護作用。運動之後鍛煉者食欲增加,睡眠良好,情緒輕鬆,精力充沛。因此,高脂血症病人應堅持長期、規則的健身運動。但在運動時也應注意以下幾點問題:
(1)運動前應進行全麵體格檢查,以排除各種可能的並發症,並估測自己能耐受多大的運動量。
(2)應采取循序漸進的鍛煉方式,切莫操之過急,以避免超過機體的適應能力,加重心髒的額外負擔。運動量的大小以不發生主觀症狀,如氣短、心悸或心絞痛等為宜。
(3)應注意持之以恒。運動對血脂的影響雖有急性效應,但更重要的還是慢性效應,隻有長期堅持才能發揮有效的治療作用。隨意中斷運動有時可引起血脂增高,這可能是由於熱能消耗突然減少以及機體代謝的不適應性造成的。
(4)必須要有足夠的運動量。每周進行相當於4184~5021千焦(1000~1200千卡)熱能的運動(如慢跑16千米),並堅持9個月以上,這樣不僅有助於降低血脂,同時也有助於提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膽固醇的含量。每周進行相當於8368千焦(2000千卡)熱能的中等強度的耐力運動(如每周走路或慢跑32千米),則可使冠心病的發病率降低。
此外,從事繁重的家務勞動、上下班騎自行車、遊泳、爬山等,對高脂血症都有利。
5冠心病
根據目前有的流行病學資料推測,21世紀裏,冠心病仍在人類疾病死因順序中占據第1位,這說明,冠心病是目前人類的“頭號殺手”。
冠心病患者有各種不同的臨床表現,同一患者在不同時期,其主要症狀也有所不同。但冠心病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無症狀冠心病:無症狀,但心電圖可出現異常。
心絞痛:突然胸口疼痛,多在3~5分鍾內消失,為心肌缺血所致。
心肌梗塞:症狀嚴重,甚至導致突然死亡。
缺血性心肌病:由於長期心肌缺血引起,可出現心律失常等現象。
猝死:突然發生心跳停止並死亡。
現代醫學認為,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生與老年人體內脂類代謝紊亂及動脈壁代謝障礙有關。脂類代謝紊亂是由於長期進食高膽固醇類食物,造成體內某些脂類物質數量過剩,沉積在動脈內壁上;動脈壁代謝障礙,是老年人動脈血管壁與質地都發生退化,這既促使動脈硬化,又容易讓膽固醇等沉積。如果將老年人的動脈血管剖開,可看到內壁上有不少黃色粥樣的脂類物質沉積斑塊,動脈本身也又厚又硬失去彈性,甚至內髒接近閉塞。
由於冠狀動脈阻塞的範圍和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如阻塞在50%以下,患者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但心電圖能提示有心肌缺血現象存在;如阻塞在50%以上,心肌缺血、缺氧較為明顯,病人會出現胸悶、心絞痛和心律失常等症狀;而當冠狀動脈較大的分支完全或幾乎完全堵塞時,就會斷絕局部心肌氧的供給,致使部分心髒肌肉由於營養不足而壞死,從而導致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以往治療冠心病大多采用保守療法,如藥物治療結合休息療養等。主要通過使用硝酸甘油、鈣拮抗劑、β阻止劑、中藥等藥物,擴張血管,增加血液供應;同時注意限製活動,避免情緒激動,減少心髒負擔,由此可以取得一定的療效。後來又發展出靜脈給藥進行溶栓治療,但這必須在血栓形成的6小時內進行治療,才會有較好的效果。
隨著醫學的進步,現在已經可以通過導管介入的方法,在無需打開胸腔的情況下對冠狀動脈狹窄進行多種治療,如氣囊擴張、激光消融、旋切等。其中最簡便易行的就是氣囊擴張,又稱“血管成形術”。除介入療法外,還有一種常用的手術,被稱作“搭橋”手術。這種手術的方法是,把足靜脈作為替代血管,從主動脈開始繞過冠狀動脈的狹窄部分,連到它前麵的冠狀動脈上。另一種方法是,把內乳動脈從胸骨內側剝開,連接到冠狀動脈狹窄的遠端。這樣,就在主動脈和冠狀動脈之間搭了一座“橋”,使血液能繞過阻塞部分繼續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