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肝癌(2 / 3)

膩性的食物。

【食療藥膳】

(1)馬齒莧鹵雞蛋

[原料]馬齒莧適量,鮮雞蛋2隻。

[操作]先用馬齒莧加水煮製成馬齒莧鹵,再取300毫升,用齒

汁煮雞蛋。每天1次

[功效]清熱解毒。

(2)半枝蓮粥

[原料]半枝蓮、粳米各50~100克。

[操作]先將半枝蓮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粥。

[功效]清熱解毒。

(3)白花蛇舌草粥

[原料]白花蛇舌草60克,粳米50克。

[操作]白花蛇舌草水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如常法煮粥。

[功效]清熱解毒。

【中醫治法】

[主治]解毒瀉火,清利肝膽。

[常方]菌陳湯加味

[處方]菌陳、山梔、黃芩、苦參、鬱金、莪術各9克,半枝蓮、

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各30克。

[方義茵陳、梔子、大黃清熱除濕,利膽退黃。常加白花蛇舌草、黃芩、蒲公英清熱瀉火解毒。

[加減]肝區隱痛,頭昏目幹加當歸、白芍、川芎;腹水加車前

子、澤瀉、腹水草。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中藥處方】

(1)茵陳蒿湯加減(一)

[主治]清熱利膽、瀉火解毒。

[處方]茵陳20克、大黃9克、梔子10克、金錢草20克、蚤休

20克、苡仁30克、蜂房10克、鐵樹葉20克、冬淩草20克、半枝蓮20克、水紅花子15克、羊蹄根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茵陳蒿湯加減(二)

[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積。

[處方]綿茵陳20克,梔子12克,大黃12克,生苡仁30克,

虎杖15克,仙鶴草20克,白茅根20克,豬苓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八月紮15克,七葉一枝花15克,丹參12克。

(3)牛黃醒消丸

[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處方]牛黃6克,麝香30克,乳香(製)200克,沒藥(製)

200克,雄黃100克。

[用法]以上五味,雄黃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另取黃米80~96

克,蒸熟烘幹,與乳香、沒藥粉碎成細粉;將麝香、牛黃研細,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用水或酒泛丸,低溫幹燥,即得。用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一次3克,一日1~2次;患在上部,臨睡前服;患在下部,空腹時服

【穴道治療】

[取穴]足厥陰、足太陰經、行間、上巨虛、陰陵泉、公孫、

天樞。

[操作]足部按摩療法:足厥陰和足太陰經穴為主,毫針刺,行

瀉法,不灸。選用行間、上巨虛、陰陵泉、公孫、天樞穴。適用於濕熱蘊結型患者。

肝腎陰虛

【臨床症狀】

脅肋隱痛,低熱盛汗,棱酸腿軟,頭暈目眩,形體羸瘦,或腹

脹如鼓,青筋暴露,五心煩熱,人夜尤甚,皮膚鞏膜黃染,溲赤,或嘔血便血。舌紅少苔,脈細數無力。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宜吃枸杞、核桃、花生、大棗、桂圓、蜂蜜、蝦、魚、肉、蛋

等補肝益腎的食物。多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如蘿卜、茅根、荸薺、西紅柿、豆腐、菱角、蓮藕、蜂蜜,以及新鮮蔬菜、瘦精肉、木耳、老鴨肉、鱉肉、青魚、鯧魚、黃花魚、鮑魚、鰻魚、銀耳、百合、紫菜、蓮子、芡實、核桃、烏梅、芝麻等。

(2)忌食食物

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

【食療藥膳】

(1)黑木耳炒豬肝

[原料]黑木耳25克,豬肝250克。

[操作]先將黑木耳用冷水泡發,揀淨後撕成朵狀,並分開,洗

淨,備用。將豬肝洗淨,用快刀斜剖成薄片,放入碗中,加入濕澱粉少許,抓揉均勻,上漿,待用。炒鍋置火上,加植物油燒至六成熱,放入蔥花、薑末煸炒熗鍋,出香後隨即投入在熱水中焯過的豬肝片,滑炒片刻,烹入料酒,待煸炒至豬肝熟透,倒入漏勺,控油。鍋留底油,用大火翻炒黑木耳,待炒至木耳亮滑透香時,把豬肝片倒回炒鍋,隨即加精鹽、味精、香油適量,翻炒,拌和均勻即成。佐餐當菜,隨意服食,吃豬肝、嚼食黑木耳,當日吃完。

[功效]補益肝腎,強體抗癌。通治原發性肝癌及其它消化道癌

症。

(2)金針菇蒸鰻魚

[原料]鰻魚1條(重約500克),鮮金針菇200克,雞蛋2枚,

精鹽、黃酒、香油各適量。

[操作]將鮮金針菇洗淨。鰻魚去內髒洗淨,放入沸水鍋中焯一

下,撈出洗淨斬成段。取燉盅一隻,將雞蛋打入,用筷子攪勻,加入金針菇,上麵放鰻魚,加入黃酒、精鹽並注入適量清水,上籠蒸至魚肉熟透,出籠淋上香油即成。佐餐當菜,隨量食用。

[功效]滋陰,補益肝腎。

(3)枸杞甲魚

[原料]枸杞30克,甲魚150克。

[操作]將枸杞、甲魚共蒸至熟爛即可,枸杞與甲魚湯均可食用。

每周1次,不宜多食,尤其是消化不良者,失眠者不宜食。忌飲白酒、辣椒、母豬肉、韭菜、肥肉、油煎炸、堅硬的食物及刺激性調味品。

[功效]具有滋陰、清熱、散結、涼血,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中醫治法】

[主治]滋養肝腎,化瘀消症。

[常方]生地鱉甲湯加味木

[處方]生地、鱉甲(先煎)各20克,女貞子、旱蓮草、白芍、

丹皮、山萸肉、丹參各15克,西洋參(另燉)10克,半枝蓮、七葉一枝花各30克。

[方義]生地、當歸、山萸肉、枸杞滋養肝腎陰血;丹皮清熱涼血止血。鱉甲、女貞子、西洋參、旱蓮草滋腎陰,清虛熱。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丹參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半枝蓮、七葉一枝花清熱解毒,散瘀止血、止痛。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腹脹加川樸、大腹皮;有出血傾向,加重西洋參,再加仙鶴草、生藕汁。

【中藥處方】

(1)一貫煎合犀角地黃湯化裁

[主治]養陰柔肝,涼血解毒。

[處方]生地15克、沙參10克、麥冬10克、當歸10克、枸杞

15克、川楝子10克、鱉甲10克、丹皮10克、三七3克、旱蓮草10克、水牛角30克、雙花30克、紫草20克、蜈蚣2條。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二至丸

[主治]補益肝腎,滋陰止血。

[處方]女貞子(蒸)500克,墨旱蓮500克。

[用法]以上二味,女貞子粉碎成細粉,過篩;墨旱蓮加水煎煮

二次,每次1小時,合並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適量,加煉蜜60克及水適量,與上述粉末泛丸,幹燥。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

(3)柴胡白芍生地飲

[主治]滋補肝腎,清利水濕

[處方]柴胡10克,赤白芍各10克,生地12克,山藥12克,

山萸肉12克,丹皮10克,茯苓18克,澤瀉15克,山梔10克,葶藶子10克,車前子15克,丹參15克,茵陳15克,大棗4枚。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七劑為1療程。

【穴道治療】

[取穴]膈俞、肝俞、膽俞、委中、足臨泣、內關、陽陵泉、太衝、絕骨。

[操作]按摩療法:揉膈俞,拿肝俞、膽俞、委中,掐足臨泣、內關,點陽陵泉、太衝、絕骨。

脾虛濕困

【臨床症狀】

消瘦乏力,納呆腹脹,便溏肢浮,神疲體倦,少氣懶言。舌淡,

苔白膩,脈滑細或濡。

【飲食宜忌】

(1)宜食食物

薏苡仁、泥鰍、鯽魚、太子參、沙參、木耳玉竹、西紅柿、黃瓜藕、豆腐、菊花金銀花、茅根、荷葉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米仁、芡實、白扁豆、冬瓜、綠豆、鴨子、兔子、小麥、麥冬、胡蘿卜、茄子等清涼、健脾利濕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