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內 科1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總稱。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為特征。大多數由病毒引起,少數為細菌所致。若全身症狀較重,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者,稱為“流行性感冒”。感冒是感受風邪,出現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等症狀的一種疾病,如不及時治療最易轉變他症,為常見外感症之一。現代醫學的普通感冒、病毒性、流行性感冒以及細菌性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與中醫學感冒或時行感冒相似。
【方一】蘇杏丸
【出處】《土、單、驗方選編》
【組成】蘇葉10份,杏仁5份。
【功用】發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風寒性流感、感冒,症見惡寒、咳嗽者。
【方解】蘇葉發汗解表,杏仁潤肺止咳,二者合用共奏解表止咳之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蘇葉煎劑具有解熱和抗菌作用,能減少支氣管分泌物,緩解支氣管痙攣。紫蘇成分石竹烯對豚鼠離體氣管有鬆弛作用,對丙烯醛或枸櫞酸引起的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小鼠酚紅法實驗表明有祛痰作用,紫蘇成分沉香醇也有平喘作用。
【用法】共為細末,水泛為丸或打成片劑,每服2錢,日服2到3次,溫水送服。
【方二】敗毒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柴胡6克,前胡6克,太子參6克,川芎6克,枳殼6克,茯苓6克,桔梗6克,羌活5克,獨活5克,薄荷3克,生薑3片。
【功用】扶正祛邪,祛風解表,開肺降氣。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本方是益氣扶正解表的方劑,適用於感冒風寒濕邪而體虛不耐發散的病症。方中羌活、獨活、川芎、生薑發散風寒濕邪,羌、獨、川芎又善除頭、身之痛;柴胡、薄荷升清透表,能散肌表之熱;前胡、枳殼、桔梗下氣化痰,可除咳嗽胸悶等症;黨參、茯苓、甘草益氣健脾,尤其是在表散藥中配用太子參一味扶正祛邪,可鼓邪從汗而解。前人以感冒時行,為疫毒所致,故以“敗毒”名方。
【藥理】柴胡有較明顯的解熱、鎮靜、抗驚厥、鎮痛、鎮咳作用;前胡有較強的祛痰作用,能顯著增加呼吸道的黏液分泌;羌活有解熱、鎮痛、抗炎、抗過敏和抗菌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三】流感合劑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板藍根30克,魚腥草30克,茵陳蒿30克,貫眾15克,虎杖15克,牛蒡子10克,黃連10克,薄荷10克(後下)。
【功用】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疏風利濕。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方中板藍根、魚腥草、茵陳蒿、貫眾清熱解毒,牛蒡子、薄荷利咽消腫,虎杖、黃連疏風利濕,本方雖以清熱解毒藥為主,但清中寓散,表裏雙解,並入滲利之品,故有清熱解毒、疏風利濕等功效,與本病大多由於感受風熱疫毒,且多兼夾濕邪的病因病機吻合,故獲效顯著。
【藥理】板藍根、魚腥草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內毒素、免疫增強的作用;茵陳蒿有解熱、鎮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貫眾、虎杖有抗柯薩奇病毒、流感病毒、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乙型鏈球菌和傷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四】一馬煎
【出處】《福建中醫》
【組成】一枝黃花50克,馬鞭草50克。
【功用】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活血散瘀。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方解】一枝黃花功善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浙江省民間多用於以治療上感咽喉腫痛,效果顯著;馬鞭草功能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兩藥配伍,對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有較好的療效,尤其適用於發熱、咽喉腫痛(急性扁桃體炎、急性咽喉炎)。
【藥理】一枝黃花煎劑對金葡菌、傷寒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對紅色癬菌及禽類癬菌有極強的殺滅作用,並能緩解喘息症狀、有祛痰作用;馬鞭草水及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水煎劑有一定的鎮咳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五】感冒退熱飲
【出處】《甘肅中醫》
【組成】羌活10克,薄荷6克,防風10克,青蒿15克,板藍根20克。
【功用】發汗解表退熱。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熱。
【方解】方中羌活、防風發汗力強,解表力勝,輔以苦寒味芳的板藍根、青蒿,辛涼解表的薄荷,既發揮了辛溫解表的特長,又可避免其助熱、過度耗散之弊,諸藥合用,旨在汗出邪除,邪隨汗解。
【藥理】防風有解熱、鎮痛、抗炎作用、對溶血型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金葡菌、產黃青黴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青蒿有平喘、抗變態反應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六】感冒平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
【組成】黃芪25克,板藍根25克,藿香15克。
【功用】疏表解毒,益氣健脾。
【主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氣虛者。
【方解】方中板藍根、藿香功能清熱解毒,發散風邪;黃芪益氣固表,三味配合,共奏疏表解毒,益氣健脾之效。
【藥理】現代實驗研究表明板藍根、藿香有抗多種病毒的作用;黃芪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故對上呼吸道感染氣虛者有良效。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七】加味麻杏石甘湯
【出處】《福建中醫藥雜誌》
【組成】麻黃6克,生石膏45克(先煎),杏仁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荊芥10克,板藍根30克,前胡10克,炒牛蒡子10克,薄荷6克(後下)。
【功用】宣泄肺衛,清熱解毒。
【主治】風熱型感冒。
【方解】麻杏石甘湯乃治療喘咳(寒包火證)的名方,加入羌活、荊芥、板藍根、前胡、炒牛蒡子、薄荷,其宣泄肺衛,清熱解毒之力尤勝。
【藥理】現代實驗研究表明板藍根有抗多種病毒的作用,羌活與板藍根配合,即羌藍湯,據稱其抗感冒病毒的作用更強。
【用法】每劑藥服頭煎(不服2煎),日2劑,連服2天,熱退停服。
【方八】蟬蠶解表湯
【出處】《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
【組成】蟬衣10克,僵蠶10克,板藍根10克,連翹10克,桑葉10克,薄荷9克,蘆根15克。
【功用】清熱解毒,透邪外達。
【主治】風熱感冒。
【方解】板藍根、連翹清熱解毒,蟬衣、僵蠶疏風清熱解毒;桑葉、薄荷、蘆根透邪外達。寓清於疏之中,清潤結合,宣散有致。
【藥理】蟬衣、僵蠶有抗驚厥作用、鎮靜作用、解熱作用;連翹在體外對多種病原微生物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型鏈球菌、傷寒杆菌等。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鍾,武火煎15分鍾,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根據病情輕重,每日1~2劑,分2~4次溫服。
【按語】若高熱神昏,加生石膏、知母、清瘟散;身熱惡寒頭痛,加菊花、鉤藤、清化散;身疼、四肢疼痛,加桑枝、忍冬藤;咽紅腫痛,加馬勃、公英、牛蒡子;咳嗽,加杏仁、貝母,口渴不欲飲水,蘆根加倍;有熱便稀,加葛根、澤瀉;煩躁不寐,加竹葉芯、蓮子心、連翹心、元參心;鼻衄,加白茅根、大小薊。
【方九】暑令感冒合劑
【出處】《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
【組成】香薷8克,藿香、佩蘭、厚樸各10克,炙枇杷葉12克,鴨蹠草15克。
【功用】宣散表衛,清暑熱。
【主治】夏季感冒,高熱頭痛,胸悶脘痞,身體重痛或咽痛,咳嗽,或身痛無汗,舌質紅苔薄膩微黃,脈象濡數。
【方解】本方係宗黃連香薷湯意,加減化裁而定。方中香薷、厚樸取自於黃連香薷湯,合佩蘭功在解署除濕,枇杷葉則具有保金肅肺之長,鴨蹠草倍其清熱瀉火之力,以保無虞。
【藥理】香薷、藿香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直接抑製流感病毒;鴨蹠草抗炎、抗細菌內毒素。
【用法】每劑加水適量,浸泡半小時,武火煎煮10分鍾,過濾取藥液備用。每日1劑分2次溫服,若入暮高熱不減,可酌情加服1劑,再分2次溫服。
【按語】若患者體溫高於39.6℃,必須在方中加入黃連5克,咽紅腫痛明顯時,可加入板藍根12克。
二、慢性支氣管炎
支氣管炎包括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均以咳嗽為主要症狀,應從中醫所說的咳嗽病去辨證施治。中醫認為急性支氣管炎屬外感咳嗽,病因為風寒和風熱。慢性支氣管炎與肺脾腎三髒有關。由於病因不同,內髒虛實不同,故症狀各異,常見肺虛寒夾痰飲、氣虛痰濁、痰熱、陰虛等症。
【方一】止咳湯(沈炎南)
【出處】廣東省廣州市中醫院
【組成】桑葉9克,北杏仁9克,桔梗12克,甘草8克,紫菀9克,款冬花12克,百部9克,白前9克。
【功用】疏風散寒,止咳化痰。
【主治】咳嗽。痰多色白,或痰雖不多,而難咯出,喉癢,或伴氣促,尤宜於感冒之後,久咳不愈之症。
【方解】本方由《醫學心悟》止嗽散化裁而成,隨症加減,對新久寒熱咳嗽皆宜。桑葉疏風清肺,北杏仁、桔梗止咳化痰,紫菀、款冬花、百部、白前宗止嗽散之意,疏風清肺,潤肺止咳。
【用法】先將上藥用水浸泡30分鍾,再煎煮30分鍾,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按語】若表寒仍在,惡風鼻塞,流涕者,加荊芥9克,薄荷6克,如肺熱壅盛,咳嗽痰黃,咽幹,口渴者去紫菀、冬花、加魚腥草15克,如氣逆,喘促,加蘇子9克,五味子6克,如氣陰已虛,咳而少痰,氣短多汗,倦怠乏力者,加黨參15克,麥冬9克,五味子3克;如久咳痰少,而難咯者,可另用款冬花10克,加冰糖適量,泡開水,代茶飲,以作輔助治療,如表證明顯,臨床表現以感冒症狀為主時,當應先行治療感冒,待表證基本解除,咳嗽成為主證時方可應用本方。
【方二】宣痹加貝湯(孟澍江)
【出處】南京中醫學院
【組成】枇杷葉9克,鬱金8克,豆豉6克,射幹5克,通草8克,川貝4克。
【功用】輕宣肺氣,止咳化痰。
【主治】咳嗽。風邪內伏;咳嗽不暢,夕咳甚則氣急麵紅,咳勢陣作而類頓咳,痰少胸痞者。
【方解】宣痹湯源出《溫病條辨》,為濕溫閉肺,清陽鬱閉致噦而設,輕宣肺痹,清陽宣暢,肺氣肅降,則噦而止。本方用於外邪閉肺,肺失宣降而咳嗽,實有“輕可去實”之意。用本方輕清宣通肺氣,肺氣一通其咳自平,藥量宜輕不宜重。若痰多色白而黏加法半夏9克,陳皮6克,悶氣加蘇子8克。
【用法】先將藥物用水浸泡30分鍾,再在火上煎煮30分鍾,每劑煎2次,將2次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
【方三】清肺化痰健脾湯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
【組成】魚腥草30克,黃芩9克,薏苡仁30克,貝母9克,杏仁9克,桑白皮15克,丹參15克,茯苓12克,炒白術12克,甘草6克。
【功用】清肺化痰,健脾燥濕。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咳嗽、氣喘、發熱,咯吐黃痰。
【方解】魚腥草、黃芩、桑白皮、薏苡仁清肺熱,化濕痰;貝母、杏仁、桔梗止咳化痰;茯苓、炒白術健脾燥濕,丹參活血涼血。
【用法】水煎服2次,每日1劑,分2次早服。
【方四】辛潤止咳湯
【出處】《吉林中醫藥雜誌》
【組成】半夏6克,細辛3克,生薑5片,炙遠誌6克,麥冬10克,炙馬兜鈴10克,炙枇杷葉12克,五味子6克,炒瓜蔞皮15克,天竺黃10克,炙甘草6克。
【功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幹咳頻作,喉癢無痰。
【方解】細辛、生薑辛溫散寒;炙遠誌、炙馬兜鈴、炙枇杷葉、炒瓜蔞皮、天竺黃清熱化痰;半夏燥濕化痰,五味子斂肺止咳。該方甘涼清熱,不燥不涼。
【用法】水煎服2次,每日1劑,分2次早服。
【方五】芎桃丹湯
【出處】《新中藥》
【組成】川芎6克,桃仁10克,丹參10克,紫菀10克,補骨脂10克,半夏10克。
【功用】溫補脾腎,活血化痰。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喘痰多不能平臥、胸悶。
【方解】川芎、桃仁、丹參活血化痰,補骨脂溫補脾腎;紫菀止咳平喘;半夏燥濕化痰。本方重在活血與補益,適於久病咳喘者。
【用法】水煎服2次,每日1劑,分2次早服。
【方六】平喘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蚤休15克,黃芩15克,全瓜蔞15克,馬兜鈴15克,石韋15克,廣地龍15克,穿山龍15克,百部15克,青黛10克,海蛤粉10克,法半夏10克,橘紅10克,麻黃10克。
【功用】清熱化痰,鎮咳平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
【方解】蚤休、黃芩、全瓜蔞、馬兜鈴、橘紅清熱化痰,石韋、廣地龍、穿山龍鎮咳平喘;百部、青黛、海蛤粉清熱鎮咳,法半夏燥濕化痰;麻黃宣肺平喘。本方平喘之力強,適用於痰熱蘊肺之咳喘。
【用法】水煎服2次,每日1劑,分2次早服。
【按語】方名自擬。
【方七】斂肺止咳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五味子10~15克,訶子5~10克,罌粟殼5~10克,白術12~30克,山藥12~15克,菟絲子12~20克。
【功用】酸斂溫補,止咳平喘。
【主治】慢性氣管炎。
【方解】五味子、訶子、罌粟殼斂肺止咳,白術、山藥、菟絲子健脾補腎,本方適用於肺氣虧虛之久咳不愈。
【用法】水煎服2次,每日1劑,分2次早服。
【按語】慢性氣管炎屬痰濕型者重用白術以增強健脾燥濕之能;屬虛寒型者加幹薑、附子、破故紙以溫陽散寒;屬痰熱型者加黃芩、瓜蔞、大黃以清肺化痰;屬陰虛型者加百合、麥冬、生地黃以滋養肺腎之陰。若兼有表證者,可去訶子、罌粟殼,或減少兩者用量。外感風寒者,可加入麻黃、紫蘇;外感風溫者,可加入銀花、連翹;外感濕邪者,可加入藿香、紫蘇。若用於咳嗽緩解期發作前的預防治療,可減去訶子、罌粟殼再加用破故紙、台參。
【方八】潤喉止咳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地龍、訶子、藏青果、烏梅、麥冬、防風各10克,蟬衣、五味子、射幹、遠誌各6克,粉沙參15克。
【功用】清火利咽,潤肺止咳。
【主治】慢性氣管炎。
【方解】藏青果、蟬衣、射幹清火利咽;訶子、烏梅、五味子斂肺止咳;地龍、遠誌、粉沙參止咳平喘,養陰潤肺。
【用法】每日1劑,加水煎服。
【方九】止咳利咽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製僵蠶、射幹、浙貝母、紅花各10克,桔梗6克,黃芪、丹參、玄參各20克。
【功用】清火利咽,益氣活血。
【主治】慢性氣管炎,喉癢咳嗽,咽痛、咽幹者。
【方解】製僵蠶、射幹清火利咽;浙貝母、桔梗、玄參止咳化痰利咽;紅花、黃芪、丹參益氣活血。
【用法】以水煎服,每日1劑,5天為1個療程。
【按語】咳聲嘶啞、口幹欲飲、舌紅少津者加牛蒡子6克,蟬衣3克,北沙參15克;胸悶乏力、舌苔薄白、舌淡者加黨參15克,白術、茯苓各10克。
三、肺炎
肺炎是指肺實質的炎症,按病因可分為細菌性、黴菌性、病毒性和支原體性肺炎。臨床常見的是細菌性肺炎,其中約90%~95%是由肺炎球菌引起。臨床有突發的寒顫、高熱、咳嗽、血痰、胸痛等症狀。肺炎的誘發因素有受寒、病毒感染、酒醉、全身麻醉、鎮靜劑或麻劑過量等。這些因素會削弱全身抵抗力和會厭的反射作用,破壞呼吸道黏膜─纖毛運動,減損細胞吞噬作用,使致病物能輕易地吸入而引起感染。此外,心力衰竭、有害氣體的吸入、長期臥床的肺水腫、肺淤血,以及腦外傷等都有利於細菌的感染和生長繁殖,導致肺炎。
【方一】白頭翁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白頭翁16克,黃連6克,黃柏6克,秦皮9克。
【功用】發汗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大葉性肺炎。症見:高熱汗出,氣促痰鳴,痰色鐵鏽,口渴喜冷飲,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白頭翁、秦皮涼血解毒;黃連、黃柏燥濕清熱。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
【方二】活肺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丹參30克,毛冬青30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牡丹皮15克,生地黃20克,川芎10克,柴胡9克,紅花9克,枳殼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化瘀,清熱化痰。
【主治】病毒性肺炎。症見:發熱,頭痛,乏力,咳嗽咯黃痰,胸悶氣急,發紺,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肺聽診可聽見濕性羅音。
【方解】丹參、赤芍、牡丹皮、毛冬青、生地黃涼血解毒;桃仁、川芎、紅花活血化瘀;柴胡、枳殼開提肺氣。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
【方三】清肺化痰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銀花12克,連翹12克,薄荷6克(後下),荊芥6克,杏仁10克,冬瓜仁12克,生苡仁12克,桃仁6克,黃芩10克,浙貝母10克,蘆根20克。
【功用】清熱化痰。
【主治】肺炎。
【方解】銀花、連翹清熱解毒;杏仁、冬瓜仁、生苡仁、桃仁、浙貝母、蘆根、黃芩清化痰熱;薄荷疏風清熱;荊芥辛溫解表。
【用法】先將藥物用水浸泡30分鍾,再在火上煎30分鍾,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之藥液混合。每日1劑,早晚分服。
【按語】加減若熱甚加石膏;口渴加花粉;氣喘加桑皮;便秘加大黃;痰稠加金蕎麥。
【方四】退熱平喘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麻黃6~15克(先煎),生石膏30~90克(先煎),蘆根30~60克(先煎),杏仁10~15克,銀花15~30克,連翹15~30克,黃芩15~30克,生苡仁30~60克,前胡10~15克,蘇葉10~15克,蟬蛻6~9克,柴胡15~30克,甘草6~10克。
【功用】清泄肺熱,宣肺平喘。
【主治】大葉性肺炎。
【方解】麻黃、生石膏、杏仁宗麻杏石甘湯之意,宣肺泄熱;銀花、連翹清熱解毒;黃芩、生苡仁、前胡清熱化痰;蘆根潤肺生津;蘇葉辛溫解表;蟬蛻清火利咽;柴胡引藥上行,解肌退熱。
【用法】先煎生石膏、麻黃、蘆根30分鍾,同時將餘藥浸泡30分鍾後,合一起再煎30分鍾,每劑煎2次,濾取藥汁300毫升。每日1劑,分3次溫服;病重者,每日2劑,分4~6次溫服。
【按語】便秘加大黃;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高熱昏譫加安宮牛黃丸;高熱抽搐加羚羊角、鉤藤、白芍,藥後取微汗,無汗加重藥量,汗多則下次減量,熱退則麻,杏、蘇、柴等當隨之而減。辛溫之品不可多服,以免汗多傷津,反助裏熱。
【方五】貝龍銀黃湯
【出處】《甘肅中醫》
【組成】銀花30克,連翹10克,知母10克,浙貝母10克,地龍10克,甘草10克,黃連5克。
【功用】宣肺平喘、清熱化痰。
【主治】支氣管肺炎。症見壯熱煩渴,喉鳴痰湧,咳嗽喘憋,甚則鼻翼煽動,顏麵口唇發紺。
【方解】支氣管肺炎屬於中醫“肺炎喘嗽”,肺氣鬱閉是其主要病理機製,痰熱是其主要病理產物。方中銀花、連翹辛涼透表,清熱解毒,重用銀花,意在清熱解毒,抑製細菌、病毒。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藥理實驗證實其對多種細菌和各型流感病毒均有一定抑製作用,特別是組成複方後抗菌效力明顯提高。知母清熱滋陰;浙貝母、地龍、甘草化熱痰利咽喉,其中地龍解毒力強,並有顯著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和鎮靜抗驚厥的作用,對肺炎喘嗽欲內陷厥陰之變證有防微杜漸的作用。方中銀花、連翹、知母、黃連是針對“熱”字而設,貝母、地龍、甘草是針對“痰”字而用,諸藥化瘀清熱,功效頗佳。
【用法】水煎分次溫服,每日1劑。
【方六】龍虎湯
【出處】《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組成】麻黃5克,生石膏10~15克,知母10~15克,杏仁10克,地龍10克,甘草15克。
【功用】清熱解毒,止咳祛痰。
【主治】支氣管肺炎。
【方解】龍虎湯為麻杏石甘湯、白虎湯加地龍而成,其中生石膏、知母對細菌、病毒、支原體等有廣譜治療作用;杏仁、甘草祛痰止咳;麻黃、地龍、甘草具有抗過敏、解痙定喘作用。諸藥配伍,既有清熱解毒抗感染,又有止咳祛痰定喘,標本兼治的綜合功效。
【用法】水煎分次溫服,每日1劑。
【方七】麻杏芩柴湯
【出處】《新中醫》
【組成】麻黃5~10克,川貝母5~10克,天竺黃5~10克,牛蒡子5~8克,桔梗5~8克,知母5~8克,法半夏6~8克,苦杏仁6~10克,柴胡8~10克,黃芩10克,茯苓10克,連翹10~15克,板藍根10~15克,石膏20~50克。
【功用】清泄肺熱,宣肺平喘。
【主治】支氣管肺炎。
【方解】小兒肺炎因風熱犯肺、阻遏肺氣者,治療上應針對病因選用辛涼清熱解毒的藥物,在這一前提下,解決肺氣壅鬱及少陽氣機失和最為關鍵。麻杏石甘湯以辛涼宣肺為主,而小柴胡湯則以樞轉少陽氣機為要,兩方合用則肺氣宣通,少陽氣機樞轉正常,從而使全身氣機升降開合的功能恢複正常。另方中連翹、板藍根辛涼透邪清熱;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知母、川貝母、天竺黃清熱化痰止咳;法半夏、茯苓燥濕化痰。
【用法】水煎分次溫服,每日1劑。
【方八】肺炎合劑
【出處】《新中醫》
【組成】生石膏30克,炙麻黃9克,桑白皮12克,瓜蔞21克,青天葵12克,天竺黃12克,苦杏仁9克,桃仁9克,地龍12克,甘草6克。
【功用】清泄肺熱、滌痰宣肺、止咳平喘。
【主治】支氣管肺炎。
【方解】方中石膏清氣泄熱,甘寒生津;青天葵清瀉肺中壅塞之氣,性味甘涼無毒,祛邪而不傷正,苦杏仁、麻黃宣肺透邪,平喘止咳;加大黃旨在上宣肺氣,下通腑氣,一宣一通,氣機通暢,則肺氣得舒,痰熱可泄;桑白皮、天竺黃、瓜蔞清肺豁痰;地龍祛風解痙平喘;桃仁活血化瘀,且可止咳平喘;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則熱清氣平,肺降有權,喘咳自止。本方辛宣清熱,旨在頓挫熱勢,保存正氣。
【用法】濃煎取汁90~120m1,分2~3次服,每日1劑。水煎分次溫服,每日1劑。
【方九】沙參麥冬湯加味
【出處】《河北中醫》
【組成】沙參8~12克,麥門冬8~12克,百合8~12克,桑葉6~10克,白扁豆6~10克,杏仁6~10克,桔梗6~10克,地骨皮6~10克,百部6~8克,甘草3~6克。
【功用】滋陰潤肺,清肺化痰。
【主治】支氣管肺炎,氣陰兩虛型。
【方解】小兒肺炎,風熱毒邪雖是主要致病因素,然溫熱之邪易傷津耗氣,加之小兒陰常不足,因而臨床所見,無論在肺炎初期、中期、恢複期均有不同程度陰傷之象。故不能一概而論地清熱解毒、降逆平喘。肺為一身之華蓋,朝百脈,喜潤惡燥,為病最多,治其大法唯有清潤。故以桑葉、地骨皮清瀉肺熱,止咳平喘;百合、沙參、麥門冬、玉竹滋陰潤肺;山藥、白扁豆益氣養胃;杏仁、炙枇杷葉潤肺化痰;百部、桔梗清肺化痰。本方適用於氣陰兩虛型小兒支氣管肺炎,臨床運用隨證加減:熱重陰傷者加生石膏12~18克,竹葉6~10克;久病陰傷者加太子參6~10克,山藥、白術各6~8克;痰多者加桑白皮、炙枇杷葉6~8克。
【用法】水煎取汁100~200毫升。分2~3次服,每日1劑。
四、肺膿腫
肺膿腫是由多種病原菌所引起的肺組織化膿性病變。早期為化膿性肺炎,繼而形成膿腫。本病起病急驟,以高熱、咳嗽和咳吐大量膿臭痰為主要症狀。體溫可高達39℃~40℃,常伴有出汗、畏寒、胸痛、氣急,其它還有精神萎頓,周身無力,食欲減退。有時痰中帶血或中等量咯血,約1周左右,膿腫自行破潰,痰量驟增,往往每日可咳出300~500毫升的膿性臭痰。此外,有一小部分病人還可出現胸膜炎,支氣管不同程度的擴張,膿氣胸或腦膿腫。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病因與細菌,原蟲或免疫機能降低等因素有關。祖國醫學則認為本病多由外感風熱,或瘡瘍熱毒客於營血,內傳肺髒,熱壅血瘀,鬱結而成。本病屬“肺癰”範疇。
【方一】桔梗湯,大瓜蔞散,養陰清肺湯
【出處】來源臨症經驗
【組成】(一)桔梗湯
桔梗6克,防己6克,炙桑皮6克,川貝母6克,枳殼9克,炙黃芪9克,生薑3片,炙杏仁6克,瓜蔞仁9克,炙百合6克,甘草3克,當歸6克,薏苡仁9克。
(二)大瓜蔞散
大瓜蔞一個,炒杏仁數同蔞子,去皮尖,白蔻仁粒數與患者年齡相同,川貝母1兩。
(三)養陰清肺湯
西洋參3克,生地6克,白芍6克,麥冬6克,元參6克,川貝母6克,牡丹皮6克,甘草3克。
【功用】清熱滌痰,排膿解毒。
【主治】肺癰,咳嗽,咯膿狀痰而有惡臭;發熱、咽幹,喘促難臥,胸肋疼,或便秘等。
【方解】桔梗湯清熱滌痰,重在化痰,故方中集中了桔梗、川貝母、瓜蔞仁、薏苡仁等清熱化痰藥,炙桑皮清肺中伏火,炙黃芪、當歸托毒益氣,適用於肺癰初期。大瓜蔞散重在排膿解毒,藥力集中,適用於肺癰成癰期。養陰清肺湯益氣養陰,氣血兼顧。肺癰即肺膿瘍。肺癰初起,尚未化膿,宜清肺為主(身體健壯,亦可攻下),清肺即可預防化膿。一經化膿,即當排膿。膿排出以後,宜顧氣血,應用清陰清肺補氣法。臨症應用,須根據病情,靈活施治。
【用法】大瓜蔞散:將大瓜蔞開一孔,傾出蔞仁;蔞仁多少粒,再配合裝入去尖的杏仁等量;按患者年齡數,選大粒蔻仁米等數。杏仁和蔻仁米調勻,裝入瓜蔞內。將瓜蔞孔用原皮蓋住,用濕紙密封,再用黃泥在濕紙外密封。置微火上燒,存性。候冷去泥、紙,和川貝母共研為細末。以上為一料,先服桔梗湯一、二劑;次用大瓜蔞散,每服二克,白開水送服,每日早晚各一次,如便秘可用白蜜調服。連服一至三料。見效後,改服養陰清肺湯。
【方二】新增百合固金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百合24克,款冬花9克,天門冬12克,麥門冬12克,幹生地18克,川貝母9克,桑白皮9克,枇杷葉6克,百部草6克,白芨3克,黃芩3克。
【功用】潤肺止嗽,清熱化痰。
【主治】肺癰及虛癆咳嗽症。
【方解】來源根據人參固本湯、百合固金湯的方意,從臨床經驗中化裁而成。本方側重清潤補益,百合、款冬花、天門冬、麥門冬、枇杷葉、百部、幹生地黃、川貝母蜜炙後養陰潤肺,止咳化痰,桑白皮、黃芩清泄肺熱。
【用法】水煎,頭煎宜晚上食遠服,二煎於次晨服。連服二、三劑,症狀見輕後可隔日1劑。
【按語】加減初期肺癰,症現惡寒戰栗,發燒,頭痛者,加蘆根6克,茅根5克,石膏4克,犀角22克;虛癆日久,身瘦體弱,自汗、盜汗者,加銀柴胡3克,鱉甲8克,牡蠣、地骨皮各4克;痰中帶血者,加炒側柏葉、藕節各5克,大小薊、牡丹皮,炒白芍各3克;大量咯血者,酌加三七麵衝服(不宜入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