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三】桔梗貝母湯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桔梗9克,浙貝母9克,知母9克,當歸9克,生黃芪9克,枳殼9克,瓜蔞仁9克,防己6克,薏苡仁12克,甘草9克。
【功用】清熱滌痰,排膿解毒。
【主治】肺癰,咳嗽吐臭痰,甚則吐膿、吐血、發燒,脈象洪數。
【方解】桔梗、浙貝母、瓜蔞仁清熱滌痰,薏苡仁排膿解毒,枳殼寬胸理氣,黃芪托毒升肌。
【用法】水煎。每日晚服1劑;病重,每日早、晚各服1劑。
【按語】加減胸痛加五味子一錢,大便燥加大黃三錢。禁忌煙、酒、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方四】薏米檳榔粥
【出處】流傳民間
【組成】薏苡仁八兩,檳榔一兩。
【功用】排膿解毒,寬胸理氣。
【主治】肺癰,咳嗽,咯黃綠色膿痰或帶血;呼吸困難,胸脅疼痛;發熱煩躁,口渴等。
【方解】薏苡仁清熱解毒,消癰排毒兼有健脾燥濕之功,檳榔寬胸下氣,消脹除滿。
【藥理】薏苡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型鏈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檳榔對體外纖維蛋白溶解有增強作用。
【用法】製法共為粗末,加適量蜂蜜調成粥狀,置鍋內蒸熟。用法每次一至二兩,白開水送服,每日服三次。兒童用量酌減。
【按語】據清代嚴燮《醫燈集焰》載有試肺癰之法:“凡人覺胸中隱隱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內,沉者是癰膿,浮者是痰。”“令患者嚼生黃豆數粒,如不覺有生豆味者,便是肺癰。”這些簡易鑒別診斷法,都是臨床經驗的積累,在醫療儀器設備不完善的條件下,可以試用。
【方五】清熱解毒湯(趙永興)
【出處】山東省昌濰結核病防治院
【組成】金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蘆根30克,敗醬草30克,紫地丁30克,薏苡仁30克,魚腥草30克,桔梗20克,知母15克,連翹15克,桃仁10克,甘草6克。
【功用】清熱滌痰,排膿解毒。
【主治】急性肺膿腫。
【方解】金銀花、蒲公英、敗醬草、紫地丁、薏苡仁、魚腥草、連翹、桃仁清熱滌痰,排膿解毒,桔梗、知母、蘆根止咳化痰,養陰潤肺。
【用法】水煎服。
【按語】有發熱、畏寒表證者加荊芥10克、牛蒡子10克;熱毒熾盛,體溫高達39℃以上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黃芩15克、梔子10克;胸肋疼痛者加乳香10克、沒藥10克、合歡皮15克;咯血、痰中帶衄者加三七粉(衝服)3克、白芨10克、血餘炭10克、藕節炭10克;氣虛多汗者加黃芪30克,麻黃根20克,黨參15克。
【方六】肺癰方
【出處】江蘇省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方
【組成】金蕎麥根莖250克。
【功用】清熱解毒,排膿祛瘀。
【主治】急性肺膿腫。
【藥理】金蕎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均有抑製作用,且有抗炎、解熱、祛痰鎮咳作用。
【用法】加清水或黃酒1250毫升,密封蒸煮3小時,得淨汁1000毫升,另需加防腐劑備用。分水劑與酒精2種。一般肺膿瘍采用水劑。當肺膿瘍病情遷移,膿包不易破潰時。臨床表現高熱持續,臭膿痰排不出或排不盡,則以酒劑為佳。每次40毫升,每日3次。小兒酌減。
【方七】張一士驗方
【出處】《全國名老中醫驗方選集》
【組成】葦根15克,生石膏12克,知母9克,甘草4.5克,金銀花15克,全瓜蔞9克,牛蒡子9克,黃芩9克。
【功用】清熱解毒,排膿消癰。
【主治】肺癰(肺膿瘍),熱壅於肺,蘊毒化膿型。
【方解】葦根,金銀花,全瓜蔞清熱解毒,排膿消癰;生石膏、黃芩,知母、牛蒡子清泄肺熱。全方以甘寒的葦根與生石膏為君藥,清熱不傷陰。
【用法】水煎服。
【方八】張濂卿驗方
【出處】《全國名老中醫驗方選集》
【組成】葦莖50克,柴胡15克,黃芩15克,川貝15克,瓜蔞皮15克,款冬花15克,連翹15克,青蒿15克,杏仁15克,蘇子15克,白芥子15克。
【功用】清熱解毒,化痰排膿。
【主治】包裹性膿胸、飲證,熱邪與痰水互結者。
【方解】葦莖、瓜蔞皮、連翹清熱解毒,杏仁、川貝、款冬花潤肺化痰,柴胡、黃芩入肝經,治脅下之水,青蒿退虛熱,蘇子、白芥子溫肺化痰,正所謂“病痰飲者,當溫藥和之。”
【用法】水煎服。
【方九】李鳴皋驗方
【出處】《全國名老中醫驗方選集》
【組成】葦莖、冬瓜仁、薏仁各20克,桃仁9克,貝母、魚腥草各15克,黃芩10克。
【功用】清熱解毒,化痰排膿。
【主治】肺膿瘍,肺癰,咳嗽,發熱胸痛者。
【方解】葦莖、冬瓜仁、薏仁、桃仁、魚腥草、貝母清熱解毒,化痰排膿,黃芩清肺泄熱。
【用法】水煎服。
五、支氣管哮喘
本病是在支氣管高反應狀態下由變應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氣道廣泛狹窄的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間歇發作,往往經治療或自行緩解。屬於中醫學的“哮證”範疇。主要由於中小型支氣管平滑肌痙攣、黏膜充血,水腫,管腔內黏稠分泌物增多,使管腔狹窄,空氣進出不暢,而表現為陣發性帶有哮鳴音的呼吸困難。本病好發於冬秋季節,並常反複發作,不少病人自幼年即得病,延續多年,屢發不愈。日前認為哮喘發作的原因如下:
1.機體對某些動物、塵埃、食物,花草、藥物等過敏而發生。即祖國醫學認為平素肺腎陰虛所致。
2.大部分病人是由於呼吸係統的感染而誘發哮喘,可因受寒、熱氣候變化,情緒波動而誘發,即祖國醫學所指肺有伏痰。
【方一】複方石英衝劑
【出處】《上海中醫藥雜誌》
【組成】蚤休15克,旋覆梗15克,麻黃9克,紫石英30克,白石英30克,皂莢3克,生甘草8克。
【功用】溫肺平喘。
【主治】哮喘,對寒喘型及過敏型療效顯著。
【方解】麻黃、紫石英、白石英、皂莢溫肺平喘,溫化寒痰;蚤休、旋覆梗解毒降逆。
【用法】將上藥濃煎成膏後和入珍珠層粉3克,製成衝劑,分成4包。1日服2~3次,每次1包,哮喘發作時加服1包,連服2周為1個療程。
【方二】龍膽截喘方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地龍20克,膽南星15克,北杏仁15克,桔梗15克,防風15克,瓜蔞10克,枇杷葉12克,川貝12克,甘草8克。
【功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哮喘。
【方解】膽南星、瓜蔞、枇杷葉清熱化痰;地龍、北杏仁、桔梗、川貝止咳平喘;防風以辛溫稍製其寒涼。
【用法】每日1劑,水煎1次服。
【按語】寒痰加款冬花12克、細辛10克;氣喘重加葶藶子15克、蘇子15克;熱痰加連翹15克、製南星15克。
【方三】哮喘外熨散
【出處】《廣西中醫藥》
【組成】白芥子40克,紫蘇子40克,萊菔子40克,生薑5片,食鹽250克。
【功用】溫肺化痰平喘。
【主治】小兒頑固性咳喘。
【方解】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生薑性辛溫,善散寒痰、頑痰。
【用法】將上藥焙幹,混合並共研細末,炒熱至50℃左右,裝入薄紗布袋,紮緊袋口,在患兒背部兩側肺區及腋下來回熨燙,30~40分鍾/次,日2~3次。1劑藥可連續使用2日。每次治療前,藥末必須經過再加熱。
【方四】蟲草芪棗湯
【出處】經驗方
【組成】冬蟲夏草10克,黃芪12克,大棗10,枚豬肺1具。
【功用】補腎納氣平喘。
【主治】哮喘。
【方解】冬蟲夏草補腎納氣,黃芪益氣扶正,大棗緩中,豬肺為血肉有情之品,入肺大補元氣。
【藥理】冬蟲夏草、黃芪現代醫學研究均有調節免疫,抗變態反應等作用,對過敏性哮喘有很好的療效。
【用法】取豬肺(不落水)與諸藥清水燉爛,飲其湯食其肺。每於哮喘發作先兆時用。
【方五】仙百合劑
【出處】經驗方
【組成】仙茅10克,百部15克,百合15克,生黃芪15克,北沙參15克,麻黃5克,杏仁10克,桂枝10克,炒赤白芍各10克,白芥子10克,紫蘇子10克,化橘紅10克,枇杷葉15克,魚腥草15克,製僵蠶12克,生軍(後下)2克,六一散5克。
【功用】潤肺化痰,益氣平喘。
【主治】哮喘。
【方解】仙茅、生黃芪補腎益氣,百部、百合、北沙參、化橘紅、枇杷葉潤肺化痰,麻黃、杏仁、紫蘇子宣肺平喘,桂枝、白芥子辛溫散寒,炒赤白芍魚腥草、製僵蠶、生軍、六一散清熱解毒,全方寒熱病用,清補兼顧,使散不傷正,清潤結合。
【用法】哮喘發作期每日1劑,每劑煎2次,喘緩解後鞏固療效或於好發季節作預防發作治療。
【方六】加味止喘靈
【出處】《黑龍江中醫藥》
【組成】炙麻黃(發熱者用生麻黃)3克,杏仁3克,白果3克,半夏3克,地龍3克,甘草3克,射幹12克,五味子2克,茶葉1克,生薑1片,蔥白半支。
【功用】宣肺清熱,斂肺止咳。
【主治】小兒支氣管哮喘。
【方解】炙麻黃、杏仁宣肺,白果、五味子斂肺止咳,地龍、射幹、茶葉、半夏清熱化痰,生薑、蔥白、辛溫解表,溫化寒飲。
【用法】每日1劑,水煎代茶頻服。此為3~5歲小兒用量,視年齡大小適當調整劑量。
【方七】二黃二子湯
【出處】《黑龍江中醫藥》
【組成】炙麻黃2克,生大黃(後下)10克,浙貝母10克,杏仁10克,葶藶子(布包)15克,橘紅5克。
【功用】宣肺化痰,瀉肺通腑。
【主治】小兒支氣管哮喘。
【方解】炙麻黃、杏仁、浙貝母、橘紅宣肺化痰,葶藶子、生大黃瀉肺通腑。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按語】便溏去大黃;腹脹加焦楂曲、萊菔子;咽紅腫加桔梗、甘草、山豆根;發熱去麻黃,加連翅、薄荷、山梔。
【方八】治哮靈
【出處】《中西醫結合雜誌》
【組成】地龍5克,麻黃2.5克,蘇子,僵蠶各1.5克,射幹、側柏葉、黃芩、貝母各2克,白蘚皮、劉寄奴、甘草、苦參、細辛、橘紅、冰片各0.5克。
【功用】清熱解毒,宣肺平喘。
【主治】小兒哮喘。
【方解】地龍、黃芩、貝母、橘紅清熱化痰,射幹、僵蠶、白蘚皮清熱解毒,麻黃、蘇子辛溫宣肺,側柏葉、苦參清熱燥濕,劉寄奴活血化瘀、細辛溫化寒飲、冰片清熱醒神,全方寒熱並用,活血化痰兼顧。
【用法】上藥經科學方法,濃縮製成糖衣片,每片含生藥0.25克。日3次,3歲以內每次2~4片,4~6歲4~6片,6~12歲6~8片,12歲以上8~10片。10日為1療程,一般服1療程。
【方九】烏魚虎馬湯
【出處】《安徽醫學》
【組成】烏賊骨(去殼打碎)、馬兜鈴各12克,魚腥草、虎杖根各30克,炙甘草9克,陳皮5克,茯苓12克。
【功用】清肺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哮喘。
【方解】烏賊骨味鹹、澀、性溫,馬兜鈴清肺祛痰,止咳平喘,魚腥草、虎杖根清熱解毒,陳皮、茯苓健脾化痰。斂肺與清肺相結合,化痰與祛痰相結合。
【用法】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
【按語】喘息加葶藶子30克;咳甚加自前6克,百部、炙枇杷葉各9克;痰多加紫苑9克,桔梗(炒)6克;氣虛加黨參12克,山藥50克;陰虛加南、北沙參各12克。
六、高血壓病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又稱原發性高血壓。臨床表現為原因不明的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增高,伴有不同程度的腦、心、腎等髒器病變。高血壓病的病因迄今未明。研究提示,高血壓病與遺傳、食鹽攝入過高、高度集中及精神緊張的職業、缺少體力活動、肥胖、吸煙、大量飲酒、某些營養成分缺乏等有關。近來發現,較多高血壓患者有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症。
高血壓病在中醫學中多見於“眩暈”、“頭痛”等病中。由於飲食勞倦、情誌內傷、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年老體衰而致肝腎陰陽失調,心脾衝任虛損,氣血逆亂,風火內生,痰瘀互阻而發病。病初以邪實或本虛標實為主,晚期以虛證為主。治療方法有:清肝瀉火、溫補脾腎、化痰祛濕、活血化瘀、滋水清心、補腎瀉火等。
【方一】育陰助陽方(劉亦選)
【出處】《中國名醫名方》
【組成】熟地黃15克,桑寄生15克,麥冬15克,巴戟天15克,杜仲15克,山萸肉12克,肉蓯蓉12克,黨參15克,桂枝10克。
【功用】育陰溫陽,補腎益精。
【主治】高血壓病。腎精不足、陰陽兩虛證。症見眩暈,心慌氣短,神疲健忘,夜尿頻多,腰膝酸軟,胸悶作嘔,陽痿遺精,畏寒肢冷,麵色蒼白,肢體浮腫,舌質淡嫩少苔。
【方解】熟地黃養血滋陰、補精益髓;麥冬益胃潤肺,養陰生津;桑寄生、杜仲、山萸肉補益肝腎;巴戟天補腎助陽,祛風除濕;肉蓯蓉補腎助陽,潤腸通便;桂枝溫經通陽;黨參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熟地黃、麥冬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桑寄生、杜仲、山萸肉具有降壓利尿作用。肉蓯蓉水浸液對實驗動物有降低血壓作用。巴戟天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及降低血壓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益心健腦湯(周次清)
【出處】《中國名醫名方》
【組成】黃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參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功用】益氣活血。
【主治】高血壓病,氣虛血瘀證。
【方解】黃芪補心肺之氣,葛根升脾胃之氣,桑寄生益腎氣;丹參活心血,生山楂消中積,川芎行肝血。諸藥合伍,益諸髒之氣,活一身之血,使氣旺血活,心脈得通,腦以得養,從而達到益心健腦之功能。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可能通過直接擴張外周血管起降壓作用。葛根煎劑、浸劑和總黃酮都有一定的降壓效果。山楂黃酮、水解物、三萜酸對麻醉貓均有降壓作用。丹參、川芎可改善血液循環,抗血栓形成,降低血脂。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3次溫服。
【方三】雙降湯
【出處】《中國名醫名方》
【組成】黃精20克,首烏20克,山楂15克,菊花10克,草決明15克,丹參5克,桑寄生20克,豨薟草15克,澤瀉20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泄濁。
【主治】高血壓病、高血脂症,肝腎陰虛、痰濁阻滯證。
【方解】方用首烏、黃精、桑寄生補肝腎固精氣;配澤瀉、豨薟草清利下焦濕濁;草決明、菊花平肝潛陽、平降衝逆;山楂健脾滲濕,消食導滯;更用丹參活血,與山楂相伍行氣解鬱活血,斡旋陰陽。諸藥相伍,補中有行,補而不膩,固而不澀,行而不散,共奏補益肝腎,行滯通脈,瀉濁潔腑,降脂降壓之功效。
【藥理】藥理研究表明:黃精煎劑可明顯降低高脂血症家兔甘油三酯、β-脂蛋白和血膽固醇。首烏、澤瀉可改善脂質代謝,減少腸道膽固醇的吸收。山楂降壓降血脂。決明子水浸液及醇浸液對實驗動物有降壓及利尿作用。豨薟草具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作用。桑寄生利尿降壓。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八味降壓湯(周次清)
【出處】《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4》
【組成】何首烏15克,白芍12克,當歸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黃芪30克,黃柏6克,鉤藤30克。
【功用】益氣養血,滋陰降火。
【主治】高血壓病,表現為陰血虧虛,頭痛、眩暈、神疲乏力、耳鳴心悸等症者。
【方解】方中首烏補益精血;白芍、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杜仲補益肝腎;黃芪益氣;黃柏清熱燥濕;鉤藤清熱平肝。
【藥理】何首烏能降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芍藥苷能明顯擴張冠狀血管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壓。杜仲有較好的利尿降壓作用。當歸、鉤藤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阻力。川芎改善外周血液循環,抑製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方五】天麻鉤藤飲
【出處】《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天麻9克,鉤藤(後下)12克,石決明(先煎)18克,梔子、黃芩各9克,川牛膝12克,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
【功用】平肝潛陽,滋養肝腎。
【主治】高血壓病,屬肝陽上亢者。症見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遇勞、惱怒加重,肢麻震顫,失眠多夢,腰膝酸軟,或顏麵潮紅,舌紅苔黃,脈弦細數。
【方解】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石決明平肝潛陽,清熱明目,與天麻、鉤藤合用,加強平肝熄風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不致上擾;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誌。
【藥理】動物實驗表明:天麻鉤藤飲可調節中樞神經係統;對腎性、原發性、神經元性高血壓犬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同時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改善腦循環,抑製肝、心、腦、腎組織過氧化脂質生成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
【方六】龍膽瀉肝湯
【出處】《醫方集解》
【組成】龍膽草6克,炒黃芩9克,炒梔子9克,澤瀉9克,木通6克,炒當歸3克,生地黃6克,柴胡6克,生甘草6克,車前子6克。
【功用】清肝瀉火,清利濕熱。
【主治】高血壓病,屬肝經實火濕熱者。症見頭痛目赤,脅痛口苦,煩躁易怒,寐少多夢,麵紅,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龍膽草上清肝膽實火,下瀉肝膽濕熱;黃芩、梔子瀉火解毒,燥濕清熱;車前子、木通、澤瀉滲濕泄熱,導濕熱從水道而去;生地養陰;當歸補血;柴胡疏暢肝膽,引諸藥歸肝膽之經;甘草緩苦寒之品傷胃,兼能調和諸藥。全方使火降熱清,濕濁得消,則諸症可愈。
【藥理】實驗研究,龍膽瀉肝湯有顯著的利尿作用,可使尿量顯著增加,但對鈉、鉀的排泄量則無顯著影響。對麻醉貓有顯著降壓效果,劑量越大,作用越強。還能擴張離體兔耳血管,增加灌流滴數。
【用法】水煎服。
【方七】半夏白術天麻湯
【出處】《醫學心悟》
【組成】半夏9克,天麻、茯苓、橘紅各6克,白術15克,甘草3克,生薑1片,大棗2枚。
【功用】燥濕化痰,平肝熄風。
【主治】高血壓病,屬痰濁上蒙者。症見頭重如蒙,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苔白膩,脈弦滑。
【方解】方中以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天麻平肝熄風,而止頭眩;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與白術相伍,尤能治生痰之本;橘紅理氣化痰,以使氣順則痰消;甘草調藥和中;薑棗調和脾胃。諸藥合用,共奏化痰熄風之效。
【藥理】天麻、天麻素及其苷元能降低外周阻力,有降壓作用。白術水煎劑和流浸膏灌胃或靜脈注射對大鼠、家兔、犬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茯苓素具有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劑相似的結構,可調節機體水鹽代謝。
【用法】水煎服。
【方八】補腎方
【出處】《中國醫藥學報》
【組成】桑寄生15~30克,黃芪15~30克,澤瀉15~24克,淫羊藿15~24克,杜仲12~18克,水蛭6~15克,益母草9~18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利水。
【主治】老年人高血壓病。症見頭暈或頭昏、頭痛、耳鳴或耳聾、記憶力減退、腰膝酸軟、尿後餘瀝或失禁、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夜尿頻多、心悸失眠、便秘、自汗畏寒肢冷、舌質淡或瘀點瘀斑、脈沉細或澀。
【方解】桑寄生、淫羊藿、杜仲補益肝腎;黃芪補氣利水;澤瀉淡滲利濕;水蛭、益母草活血利水。
【藥理】澤瀉、杜仲、桑寄生具有利尿、降血壓作用。黃芪、淫羊藿擴張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壓。水蛭有明顯的溶栓、降血脂、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環、加速毛細血管血流速度的作用,而使血壓下降。
【用法】水煎服,日劑,分早晚兩次服。
【方九】參七楂蒲湯
【出處】《安徽中醫臨床雜誌》
【組成】丹參30克,三七10克,天麻15克,石菖蒲10克,生山楂30克,鉤藤10克,水蛭10克。
【功用】活血化痰,平肝熄風。
【主治】原發性高血壓。
【方解】方中丹參、三七、水蛭活血化瘀;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石菖蒲化痰和胃;生山楂消食散瘀。全方活血化痰,平肝熄風。
【藥理】參七楂蒲湯中丹參、三七有很好的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山楂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與脂蛋白;石菖蒲能興奮脊神經,降血脂作用顯著,揮發油對中樞神經係統有鎮靜、解痙作用;鉤藤可降低大腦皮質興奮性,擴張周圍血管,使血壓下降,提高其耐缺氧能力,對完全性腦缺血模型動物有明顯的保護作用,並有降血脂作用;水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有明顯的溶栓、降血脂、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環、加速毛細血管血流速度的作用,使血流通暢,毛細血管開放增多,而使血壓下降。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飯後半小時溫服。
七、高脂血症
由於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使血漿中一種或多種脂質高於正常稱為高脂血症,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兩者兼有。脂質不溶或微溶於水,必須與蛋白質結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因此,高脂血症常為高脂蛋白血症的反映。臨床上分為兩類:①原發性,屬遺傳性脂代謝紊亂疾病;②繼發性,常見於控製不良的糖尿病、飲酒、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腎病綜合征、透析、腎移植、膽道阻塞、口服避孕藥等。長期高脂血症易導致動脈硬化加速,尤其是引發和加劇冠心病及腦血管疾病等。
高脂血症屬中醫的“痰證”、“肥胖”、“瘀血”等範疇。中醫學認為本病為飲食偏嗜,脾胃失調;情誌內傷,肝膽不利;年老體衰,腎元虧虛;生活安逸,多靜少動等,最終導致膏脂停聚,痰濁瘀血內盛。其病機總屬正虛邪實之證。正虛即髒腑氣血虛衰,其重點在肝、脾、腎;邪實主要為痰濁、濕濁和瘀血。因此,治療上多以扶正與祛邪並用。通過扶正,調整髒腑氣血功能,以祛除過多的膏脂。
【方一】清利濕熱方(郭士魁)
【出處】《名義方證真傳》
【組成】葛根20克,川芎12克,菊花15克,生地黃15克,丹參12克,澤瀉15克,草決明20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忍冬藤20克,全瓜蔞30克。
【功用】清利濕熱。
【主治】高脂血症,屬濕熱內蘊,濁氣上擾者。
【方解】方用葛根、菊花、草決明清熱;茯苓、澤瀉利濕;配合全瓜蔞、陳皮、忍冬藤,導濕濁下行;丹參、川芎與生地黃合用,行氣活血助瀉熱之功。
【藥理】葛根素能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川芎可減少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加速膽固醇在體內的轉化。菊花既可抑製膽固醇的合成,又能促進其分解,從而使血中膽固醇水平下降。丹參、澤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
【用法】水煎服。
【方二】通冠降脂湯(李輔仁)
【出處】《名義方證真傳》
【組成】生黃芪20克,丹參20克,炒白術15克,生首烏15克,生山楂15克,荷葉5克,澤瀉15克,枸杞子10克,川芎10克,紅花5克,草決明30克。
【功用】益氣通痹,活血化瘀。
【主治】高脂血症、冠心病。胸悶、氣短、腹脹、心煩、四肢作脹、腰腿酸痛等症。
【方解】方以黃芪、枸杞子、丹參、川芎、紅花益氣補腎,活血化瘀;生首烏、草決明、澤瀉、荷葉、山楂、白術健脾降脂。全方能使血脈通暢,脾氣健運,腎氣充足,達到標本同治的療效。
【藥理】丹參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首烏能減少腸道TC的吸收,阻止TC在肝內沉積,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山楂通過抑製膽固醇的合成而發揮降血脂作用。澤瀉通過幹擾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酯化和影響內源性膽固醇的代謝降低膽固醇。枸杞可降低大鼠血中膽固醇,對家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有抑製趨勢,能抑製脂質過氧化。
【用法】水煎服。
【方三】降脂通脈飲(邵念方)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心血管病》
【組成】製首烏、金櫻子、決明子、生苡仁各30克,茵陳、澤瀉各24克,生山楂18克,柴胡、鬱金各12克,酒軍6克。
【功用】滋陰降火,通脈泄濁。
【主治】高脂血症、冠心病,肝腎陰虛,痰瘀阻絡者。症見胸痛心悸、頭痛、不寐、多夢、納少、便秘溲赤。舌紅、苔白、脈弦細等。
【方解】方中用何首烏、金櫻子補肝腎固精氣;澤瀉、茵陳清利下焦濕熱;以決明子、酒軍潤腸通便,導滯泄濁;生苡仁、生山楂健脾滲濕,消食導滯;更用柴胡、鬱金行氣解鬱活血,斡旋陰陽。全方補而不膩,固而不澀,行而不散,共奏滋陰降火,行滯通脈,泄濁潔腑,降低血脂之效。
【藥理】首烏能減少腸道TC的吸收,阻止TC在肝內沉積,緩解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金櫻子煎劑有降血脂作用。決明子能抑製血清膽固醇升高和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柴胡皂苷肌肉注射能使實驗性高脂血症動物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磷脂水平降低。鬱金有減輕高脂血症的作用,並能明顯防止家兔主動脈、冠狀動脈及其分支內膜斑塊的形成。
【用法】每日1劑,用水500毫升文火煎至250毫升,分2次服,每2周為1個療程。
【方四】激濁揚清滋陰方(傅宗翰)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心血管病》
【組成】枸杞子15克,熟地黃15克,何首烏15克,桑寄生15克,黑芝麻10克,葛根20克,澤瀉15克,山楂15克。
【功用】滋陰養肝,化濁生津。
【主治】高脂血症,陰虛濁泛者。症見血脂高,但形體瘦削,頭暈耳鳴,口幹腰酸,少寐健忘,舌紅脈細。
【方解】方中枸杞子、熟地黃、何首烏、桑寄生、黑芝麻以補腎滋陰,養液益血;葛根、澤瀉、山楂激濁揚清,升提清陽。
【藥理】枸杞可降低大鼠血中膽固醇。熟地黃抗脂質過氧化。首烏的有效成分是磷脂、羥蒽醌類和均二苯化合物,其通過促進腸蠕動增加TC的排泄而減少其吸收。葛根素、澤瀉能明顯降低血清膽固醇。山楂通過抑製膽固醇的合成而發揮降血脂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每早晚2次服。
【按語】如出現陰虛陽亢之象或出現陰虛內熱諸症,加珍珠母、羅布麻、決明子或加鱉甲、青蒿、白薇平肝清熱。
【方五】歸脾逍遙湯(王異凡)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心血管病》
【組成】黨參15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當歸15克,甘草10克,遠誌10克,棗仁10克,木香10克,龍眼肉10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茯苓10克,薄荷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