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木槿皮、蛇床子、百部、密陀僧、輕粉對皮膚癬菌有抑製作用;五倍子收斂止血,收濕斂瘡。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用時以皂角水洗患處,再以醋調藥粉成糊狀,敷於患處,每日1次。
【方三】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首烏12克,牡丹皮4.5克,生地黃12克,熟地黃9克,當歸9克,紅花、地膚子各4.5克,白蒺藜3克,僵蠶、元參、甘草各3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牡丹皮、生地黃、元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且牡丹皮、當歸、紅花活血養血祛瘀,何首烏、熟地黃補益精血,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白蒺藜疏肝平肝祛風,僵蠶祛風化痰散瘀,甘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生地黃能抗炎、抗過敏;元參對多種細菌有抑製作用;牡丹皮能抗炎、抑製血小板凝集,並對多種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當歸有抗血栓作用,顯著促進血紅蛋白芨紅細胞的生成;紅花的醇提物和水提物有抗炎、免疫抑製作用;何首烏、熟地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地膚子抑製多種皮膚真菌,抑製遲發型超敏反應;白蒺藜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衰老,抗過敏;僵蠶具有抗炎抑菌的作用;甘草能抗潰瘍、抗炎、抗過敏、抗菌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細辛、良薑、官桂各1.5克,95%酒精100克,甘油適量。
【功用】溫經散寒,通脈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細辛溫經散寒,祛風通竅;良薑溫中散寒,官桂補火助陽,溫經通脈。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細辛能抗炎、抑菌、擴張血管;良薑具有鎮痛、抗炎、抗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官桂抑製真菌、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
【用法】前3味藥研成細末,入酒精中浸泡1周,過濾後加入適量甘油即成。用此藥塗患處,1日2次。
【方五】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生薏苡仁、珍珠母各30克,幹地黃、白鮮皮各15克,當歸、川芎、赤芍、防風、荊芥、五味子各1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薏苡仁清熱排膿;珍珠母安神;幹地黃、赤芍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當歸、川芎補血調經,活血止痛;防風、荊芥祛風解表;五味子收斂固澀,益氣生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地黃、赤芍、防風、荊芥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白鮮皮可抑製多種癬菌;川芎改善微循環,抗組胺作用;五味子提高免疫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六】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山楂適量。
【功用】殺菌、散瘀、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山楂行氣散瘀。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山楂具有增強免疫、抑菌作用。
【用法】將山楂搗爛取汁,塗搽於患處,每日3次。
【方七】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山楂50克,野菊花、蒲公英、黃芩、黃連、銀花各15克,地丁、大黃各10克。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山楂行氣散瘀;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黃芩、黃連、金銀花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山楂具有增強免疫、抑菌作用;野菊花、金銀花、黃芩、黃連抗炎抑菌。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八】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生地黃20克,牡丹皮15克,梔子15克,柴胡15克,當歸10克,香附15克,僵蠶10克,蟬蛻20克,刺蒺藜20克,白鮮皮30克,甘草15克。
【功用】清肝瀉火,疏肝理氣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牡丹皮、梔子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柴胡、香附、刺蒺藜疏肝解鬱;當歸活血調經;蟬蛻疏散風熱;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甘草調和諸藥。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生地黃、牡丹皮、柴胡、甘草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香附抑菌;刺蒺藜提高機體免疫功能。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九】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陳茶葉、艾葉各6克,老薑50克,紫皮大蒜2頭,食鹽少許。
【功用】消炎殺菌。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艾葉、陳茶葉、老薑、紫皮大蒜有消炎殺菌作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老薑具有抑菌抗炎作用;紫皮大蒜抗炎增強免疫作用。
【用法】將前4味煎湯,然後放入食鹽。1劑分2日用,外洗患處。
【方十】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陳醋500克,苦參20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苦參清熱燥濕,殺蟲;陳醋殺菌。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苦參抗炎抗過敏;陳醋具有抑菌作用。
【用法】將苦參入醋中浸5天,先將患處用溫開水洗淨,抓搔,然後搽藥。早晚各1次。
【方十一】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木槿皮、米醋各適量。
【功用】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木槿皮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米醋殺菌。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木槿皮、米醋可殺菌。
【用法】將木槿皮火煆存性,研為細末,加入米醋調勻成糊狀,塗敷患處。
【方十二】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陳醋500克。
【功用】舒肝清熱,疏風止癢。
【主治】神經性皮炎。
【方解】方中陳醋收斂、固澀,殺菌之用。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陳醋可抑菌。
【用法】將醋入鍋中熬至50克。患處用溫開水洗淨,搽之。早晚各1次。
五、凍瘡
凍瘡是指、趾、耳、鼻等暴露部位受低溫影響,出現紫斑水腫炎症反應等病變,凍瘡部位初起皮膚呈蒼白色,有麻木冷感,繼而水腫或青紫。形成瘀斑,自覺灼熱癢痛,局部有水泡,如無感染,則病變部位逐漸幹枯,形成黑痂,不久脫落而愈。易在寒冷季節發病,溫暖季節好轉,每屆冬寒,老疤處易於複發。
【方一】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芫花15克,甘草15克。
【主治】各期凍瘡。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
【方二】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精製樟腦9克,海螵蛸6克,凡士林105克。
【主治】凍瘡。
【用法】調成軟膏攤紗布上外敷。
【方三】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黃柏21克,白蘞9克。
【主治】凍瘡未潰。
【用法】水煎外洗。
【方四】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黃柏21克,白蘞9克。
【主治】凍瘡已潰。
【用法】上藥研細末,擦患處。
【方五】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白芨9克,桔子皮9克。
【主治】凍瘡已潰不收口。
【用法】上藥共為末,桐油調敷。
【方六】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瓦楞子。
【主治】凍瘡。
【用法】煆研極細,用麻油調搽,濕則幹摻。
【方七】民間驗方
【出處】《常見皮膚病中醫治療簡編》
【組成】辣椒30克,川木瓜30克,蔥白60克。
【主治】凍瘡紅斑期。
【用法】水煎溫浴。
【方八】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黃柏30克。
【功用】消炎止痛。
【主治】凍瘡。
【用法】黃柏研細摩撒患處。
【方九】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鮮薑適量。
【主治】凍瘡。
【用法】將薑搗爛如泥膏狀,敷於患處,紗布包紮固定。
【方十】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豬板油120毫升,桂枝9克,秦艽2.1克。
【主治】凍瘡。
【用法】三為共炸成枯黑色,去渣,將油抹紙上,貼患處。
【方十一】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鮮山藥50克,白糖25克。
【主治】輕度凍瘡且無潰破。
【用法】上藥搗爛成泥,加溫外塗患處。
【方十二】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龍骨、蜂窩各30克,蛇床子15克。
【主治】凍瘡。
【用法】共研細末,以生油調塗患處。
【方十三】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白蘿卜1個,生薑15克,白附子1.5克,桂枝15克。
【主治】凍瘡未潰。
【用法】水煎,趁熱外洗,早晚各1次。
【方十四】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冬瓜皮30克,川椒、艾葉、桂皮各5克。
【功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主治】凍瘡未潰。
【用法】水煎溫洗患處。
【方十五】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熟石膏8份,升丹2份。
【功用】提膿祛腐。
【主治】重症凍瘡有潰爛。
【用法】研極細末,撒於瘡麵,外用膏藥或油膏蓋貼。
【方十六】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丁香15克,黃酒150克。
【功用】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主治】凍瘡。
【用法】上2味煎煮外敷患處。
【方十七】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鮮山楂適量。
【功用】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主治】凍瘡。
【用法】去核搗成泥狀,敷患處,紗布包紮,保留3天。
【方十八】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幹薑、紅花、甘草各15克。
【功用】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主治】凍瘡。
【用法】水煎外洗。
【方十九】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艾葉10克,蔥白、花椒各7個。
【功用】活血祛瘀,散寒止痛。
【主治】凍瘡。
【用法】水煎外洗。
【方二十】
【出處】民間驗方
【組成】大黃適量。
【功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主治】凍瘡。
【用法】研為極細末,以冷開水調成糊膏狀。敷於患處,紗布包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