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鼻出血的護理
鼻出血雖屬常見,但不少病人及家屬不會妥善處理,很輕的鼻出血導致較多的失血,嚴重的鼻出血使病人出現失血性休克,因此,應該重視鼻出血的處理。
鼻中隔的前下區是最容易出血的部位,其次為下鼻甲的前端。鼻出血的病因很多,有局部外傷、炎症或腫瘤的影響,全身的病變以心血管病為多,其次為傳染病、血液病或維生素和鐵缺乏症以及中毒性疾病等。
鼻出血時,不必緊張與忙亂,病人情緒穩定有利於局部止血,必要時可先肌肉注射安定10毫克。頭位太低會使麵部靜脈壓力增大,容易加重出血,應該避免這種位置。病人可取坐位或半臥位,坐位時頭應該稍向前傾。麵上仰,一般的鼻出血,用拇指和食指緊壓鼻翼根部兩側(或病側)5~10分鍾,同時給予額部、鼻根部冷敷,常常即可暫停或減少鼻出血。如出血不止,可向鼻腔塞入幹淨的棉球或明膠海綿,棉球上蘸有滴鼻淨或血餘炭(頭發灰),再塞入鼻孔也可;如仍不能止血,可用蘸有止血粉或1%麻黃素或0.1%腎上腺素棉球塞入鼻腔,這樣處理後,還不能止血時,可用紗布條填塞後鼻孔。出血流入口腔時,勿吞咽,吐於容器內觀察血量;病人出血較多,有休克表現時,要輸液、輸血。鼻出血一般由專科醫生治療,找到出血點後,用藥物腐蝕法或電灼法,將出血點凝固止血。反複鼻出血的病人要全麵檢查身體,尋找病因後進行根本性的治療。為防止再出血,在鼻出血7~10天內,應該避免用力擤鼻、打噴嚏或做劇烈運動,洗臉時也應該避免揉擦麵部。
9.腹瀉病人的護理
腹瀉病發病廣泛,兒童特別是嬰幼兒更容易發生,危害相對也更重一些。由於患病人多、患病輕重不同,甚至有的腹瀉有自限性,因此,患腹瀉病後家庭護理尤其重要。
首先要注意多補充液體。人患腹瀉病後,由於瀉、吐而引起水分和電解質的丟失,所以一定要特別注意病初就多補充液體,補充液體並不一定要輸液,可以口服補液。
腹瀉後要繼續進食。腹瀉病人應該給予稀軟易消化的、有營養的、有熱量的食物,如麥片、奶製品、蛋類、鮮果汁、香蕉等,根據不同的年齡情況而定。少量多次是最好的進食方法,還要特別注意病情的變化,尤其是小孩和老人病情變化快,如果發現在家休息治療不見好轉;不能正常進食飲水;發燒;腹瀉次數多或增加;精神狀態不好;非常口渴;眼窩凹陷等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患中毒性痢疾或腹瀉嚴重時也是會發生危險的。感染性腹瀉也是傳染性的,因此患者要注意消毒隔離,特別是那些從事餐飲、托幼行業,患病期間一定要脫離工作崗位,腹瀉病人所用的食具要專用,用後要煮沸消毒。家庭環境要保持清潔,如能用一些消毒液擦拭、噴灑,做經常性消毒則更好。此外,在家自行用藥治療的,請注意不要濫用抗菌素,用藥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10.肺炎病人的護理
(1)臥室要保持安靜,環境力求清潔,室內空氣要新鮮流通,室溫最好保持在18℃~22℃,相對濕度在60%~65%左右,可以在地上灑些水或拖地,以增加室內濕度。
(2)飲食要盡量清淡、爽口、味鮮、富有營養和容易消化,要注意多喂水和米湯、菜汁或淡果汁、豆漿、牛奶等。
(3)應該讓痰多易吐的病人側臥,並注意經常改變病人的體位,勤翻身或時不時地拍拍病人後背,促進病人心肺的血液循環,使支氣管痰液易於排出。
(4)病人咳嗽痰多,宜選用化痰止咳的藥物,如祛痰靈、竹瀝水或痰易淨等,使氣管內痰液稀釋、溶解後排出。
11.猩紅熱病人的護理
冬春兩季是容易發猩紅熱病的季節。兒童最易感染此病。猩紅熱發病比較急,先嗓子痛、全身不適,繼而出現頭痛、發燒、惡心、嘔吐並常有咽、扁桃體紅腫。猩紅熱的特征是身上起紅色斑疹,先由前胸和脖子開始,幾小時後便蔓及全身。由於病毒的作用,口腔粘膜充血變紅,舌乳頭也因充血、水腫而變成紫紅色,舌刺突起,形如楊梅,故稱為“楊梅舌”。這時,一定要讓孩子臥床養病,防止並發腎炎。還要注意病人的皮膚和口腔衛生,可用溫鹽水漱口。發高燒時,可在頭上放濕毛巾降溫。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被褥要常拿到外麵去曬。飲食方麵,要給病人多喝水和做稀軟可口的飲食。水果、蔬菜也要足量攝入。
12.老年性癡呆的護理
要照顧好老年性癡呆的病人一定要做到:
(1)不能讓病人單獨外出,以免發生迷路、車禍等意外。
(2)加強衛生護理,預防並發症的發生。做到勤洗澡、勤理發、勤剪甲、勤換衣褲。
(3)勿讓病人接觸危險物品,如電源插座、銳器、火爐等。
(4)少吃甜食和太鹹、太涼的食物,切忌過飽。多吃海藻類食物。
(5)進行智能訓練,讓病人從事輕微的體力勞動。
13.尿失禁病人的護理
尿失禁是指尿道括約肌不能控製膀胱排尿,分為完全尿失禁、部分尿失禁和壓力性尿失禁。
完全尿失禁:是指膀胱完全不能貯存尿液,幾乎持續滴尿,使膀胱完全排空。
部分尿失禁:是指膀胱不能完全排空,當尿液不斷積聚時,膀胱受到一定壓力,即排出少量尿液;當膀胱壓力減輕時,排尿即停止,而膀胱仍呈漲滿狀態,所以也叫相對性尿失禁。
壓力尿失禁:是指當咳嗽、噴嚏、大笑時,腹肌收縮,腹壓升高,出現不自覺地排尿。
尿失禁的原因是括約肌的控製受到幹擾,如服用止痛劑、鎮靜劑或酒精製品,腫瘤、括約肌受傷、尿道狹窄等。
護理尿失禁病人應注意社會心理因素,因為病人會感到失去自尊心,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幫助。應盡量安慰病人,使之樹立信心,配合治療及護理,以恢複對排尿功能的控製。
(1)解除病人的思想顧慮,保證病人的液體攝入量。尿失禁的病人對飲水有顧慮,會減少液體的攝入量,從而導致尿道感染,加重尿失禁。因此,應向病人解釋飲水與排尿的關係,說明水對刺激排尿反射的必要性,解除其思想顧慮,增加液體攝入量,保證每天2000~3000毫升,而且盡量在日間完成攝入計劃,多給病人牛奶、茶、肉湯等流質食物,夜間則相對限製飲水。
(2)協助病人有意識地控製或引起排尿。指導病人每日數次作陰部肌肉收縮和放鬆的鍛煉,增強尿道括約肌的作用,並應注意觀察病人的排尿反應,及時提供便器。對於尿床的病人,應掌握其尿床的時間,在病人尿床前半小時提供便器;對於慢性病病人或老年病人,每2~3小時提供一次便器,並不斷延長時間間隔,刺激排尿反射,以恢複對排尿功能的控製。如果病情允許,病人試行排尿時最好取坐位(男性病人可采取立位),並作緩慢而有節律的前傾動作以壓迫膀胱。還可以指導病人自己用手輕按膀胱並向尿道方向壓迫,以協助排空膀胱。每次試行排尿的時間以15~20分鍾為宜。
(3)協助病人保持皮膚潔淨。尿失禁除了造成病人困窘外,還會造成病人皮膚的刺激和破損。經常潮濕會使皮膚變軟,經過一段時間後,尿液分解出氨,這種刺激可以引起皮疹,明顯疼痛,且易於發展成壓瘡。因此,為避免皮膚受到刺激和破損,應保持皮膚的清潔和幹燥,注意及時用水清洗,或暴露於空氣中。同時,應采取措施,保護床褥潔淨,除去異味。
(4)外部引流。對不能控製尿失禁的病人可采取外部引流的方法,防止漏尿,保證日常活動和工作。男性病人可利用帶膠管的陰莖套接尿;女病人可采用能貼緊外陰的乳膠製品(如可用小兒吸乳器改製)連接膠管接尿,但必須封緊貼牢,以防漏尿。另外,至少每日取下一次,使局部暴露於空氣中,並評估有無發紅、水腫或破損。
(5)以上措施均無效,可采用留置導尿。
14.尿瀦留病人的護理
尿瀦留是指膀胱脹滿而不能自動排出,膀胱的容積可以增至3000~4000毫升,高達臍部水平,使腹部呈膨隆狀。
尿瀦留是由於尿道機械性梗阻(如產後、前列腺肥大等),大手術後膀胱過脹、回縮無力;飲水過少,膀胱的輸入或輸出減少;情緒焦慮和肌肉緊張等因素造成。病人有下腹部脹痛感及焦慮不安、出汗等症狀,下腹部叩診有實音。此時,應采取措施協助病人排尿。
(1)護理尿瀦留病人可利用一些護理措施,如使肌肉放鬆,采取適當的姿勢,給予暗示等協助病人排尿。
(2)遵照醫囑給予藥物治療。
(3)采用針刺方法促進排尿,一般取穴中極、曲骨、三陰交。
(4)采用按摩方法。尿瀦留病人一般情況較好,可采用按摩法協助排尿。將手置於其下腹部膀胱膨隆處,向左右輕輕按摩10~20次,促進腹肌鬆弛。然後一手掌自病人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壓,另一手以全掌麵按壓關元、中極兩穴位,以促進排尿。注意用力要均勻,由輕而重,逐漸加大壓力,切忌用力過猛,以防損傷膀胱。一般持續1~3分鍾,尿液即可排出。但是,此時不能停止,否則排尿就會中斷,待按壓至尿液排空後,再緩緩鬆手。如果經過推移按壓一次後,未見尿液排出,不可強力按壓,應該再按照以上順序反複操作,直至排尿成功。特別注意對年老體弱及有高血壓病史的病人應該慎用。
(5)以上措施均無效,可行導尿術。
15.骨折病人的護理
骨折病人有的需住院手術治療,有的經門診複位、石膏固定或其他處理後,即可回家休養治療。骨折的愈合過程緩慢,一般要6~8周才能達到臨床愈合階段,老年人更長一些,大多需要臥床休養,所以家庭護理顯得極為重要。
(1)首先要解除病人骨折後的種種顧慮,減輕心理上的壓力,多數病人骨折後心理都較為複雜、這些複雜心理可使病人吃不好,睡不好,更不用說配合治療進行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地、親切地進行說服、鼓勵,講明隻有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才能恢複功能,才能早日減輕痛苦。
(2)骨折後常因製動體位、疼痛而影響食欲和消化功能,大小便不方便,又使病人不願多飲水和進食,家人應耐心勸慰,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和愛好,調節花式品種,多吃易消化的營養豐富的食物,如豆製品、肉、魚蛋類、以及水果蔬菜,以增強骨折創傷的修複力。還要適當進食纖維素食物,以利通便。上肢骨折者需護理喂飯、喂水。
(3)因骨折長期臥床的病人,往往對大小便發愁,一怕大便困難,二怕吃多、便多、尿多,增加他人的麻煩,護理人員應主動關心,做到勤問、勤看、勤處理,協助床上大小便,女病人便後應清洗會陰肛門部。鼓勵病人多飲水,預防尿路感染和尿路結石的形成。排便有困難的,每日做腹部按摩,適當服用緩瀉劑,如石蠟油或中藥麻仁丸等。
(4)為使臥床骨析病人舒服,心情愉快,應做到“3短”、“3潔”。“3短”是發短、胡須短、指(趾)甲短。“3潔”是頭足會陰清潔、口腔皮膚清潔、床鋪清潔。為此,應定期給予洗頭、洗腳、擦澡、剪指甲、剃頭剃須,及時更換被服。臥床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運動,定時拍背以利排痰,注意保暖,防止進食嗆咳或誤咽入氣管,在確保骨折部位固定的前提下,盡量有計劃地變換體位,長期受壓處皮膚要給以按摩,有利於預防褥瘡和肺炎。
(5)隨時注意病人臥床的姿勢正確,如腰椎骨折的應處於腰椎過伸位仰臥姿勢,硬板床腰部可墊以枕頭。經常檢查患肢的情況,如用石膏或夾板固定的患肢皮膚有無受壓,指(趾)端的顏色、溫度有無改變,以及石膏是否過鬆或過緊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妥善處理。
一般固定的患肢,可用枕頭或被褥抬高,以高於心髒水平為宜,但以不使對好的骨頭移位為原則,有利於消腫和血液回流。保持石膏內部清潔,如病人感到石膏內皮膚發癢,可以鈍頭的織絨線針伸進去輕輕的上下移動止癢(有傷口者不能用),對下肢股骨骨折的病人要保持患肢踝關節呈90°屈曲,防止足下垂,為防止肢體外旋和內收,可在鞋底跟上釘一橫板條,保持有效的牽引力。
(6)骨折的愈合,需要複位後確實的固定,這與功能鍛煉是一對矛盾,要處理好這矛盾,主要是正確地開展功能鍛煉,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輕而重,逐步增加,才能既避免患肢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直,又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骨折的愈合。應鼓勵、指導和督促病人在不同的階段作不同程度的功能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