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後1~2周:主要開展肌肉收縮鍛煉,上肢作握掌、提肩,下肢作踝關節伸屈、趾關節活動和作股四頭肌繃緊收縮鍛煉(在關節不活動的前提下),如因疼痛而煉不起來,可囑其先煉健肢,再一起煉患肢。
骨折後3~6周:除繼續鍛煉肌肉收縮外,可開始較多個關節活動,上肢握拳頭,繼而可練習肩關節伸屈。下肢可逐步練習伸屈髖、膝關節和試驗抬腿,四周後可扶拐離床,患肢不著地行走,但必須有人從旁扶持,以免再跌倒。
骨折後6~8周,可增加全麵鍛煉次數及活動範圍。
(7)骨折愈合後,拆去石膏或夾板,經長期石膏包紮的皮膚幹燥脫屑,應給用刺激性小的肥皂和溫水清洗後塗以冷霜,保護皮膚,如有腫脹,可在睡眠時抬高患肢或穿彈性長統襪,以利血液回流,減輕水腫。恢複後的患肢,仍應繼續鍛煉,爭取及早恢複關節功能,肌力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16.昏迷病人的護理
昏迷是腦功能嚴重障礙的一種表現,也是危及生命的嚴重症狀之一。常見於腦部病變如中風、重度腦外傷、腦瘤、腦炎等,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糠尿病、肺心腦病、尿毒症、肝昏迷、煤氣中毒等。病人神誌模糊,意識喪失。昏迷按其程度可分為淺昏迷、中度昏迷與深度昏迷。
淺昏迷:病人無自主運動,對聲光的刺激無反應,但對強烈的疼痛刺激可出現痛苦表情,咳嗽、吞咽及各種防禦反射仍存在,呼吸、脈搏無明顯改變,大小便失禁或瀦留。
中度昏迷:對各種刺激無反應,對強烈的疼痛刺激可出現防禦反應,脈搏、呼吸可出現變化。
深度昏迷:對強烈刺激也無反應,全身肌肉鬆弛,呼吸不規則,大小便失禁等。
昏迷狀態的病人多需要留在醫院治療,但某些淺昏迷的病人或長期昏迷的病人因條件所限不能住院,需要在家中治療和護理。有一種特殊類型的昏迷,叫“醒狀昏迷”,即我們平時所說的“植物人”,病人能睜眼,眼球呈無意識轉動,有睡眠覺醒周期,對外界刺激無反應,但有咳嗽、吞咽等反射,有不自主的咀嚼,四肢有時呈屈曲狀,對強烈的刺激可有原始反射。
慢性昏迷的病人長期臥床,意識消失,知覺運動均喪失,容易產生各種並發症。護理工作的好壞是病人存活的關鍵,如家庭護理做得好,有些病人可存活數年甚至達十多年之久。
(1)昏迷病人的臥室應安靜,空氣要流通,光線要柔和,溫度最好保持在18℃~22℃,維持一定的濕度,最好保持在50%~70%,床鋪要平整幹燥,床墊要柔軟,衣被輕暖舒適,必要時可用護架支起蓋被,以免壓迫肢體。
(2)長期昏迷的病人不能吃喝,往往造成嚴重營養失衡和缺乏,甚至營養耗竭而死亡,因此要做好飲食營養護理。昏迷病人的營養補給有兩種方式,一是靜脈補給,這在家庭中實行有不便;另一就是鼻飼法。目前已有眾多的病人昏迷後早期用鼻飼飲食,使昏迷長達幾年的病人看起來還是肌肉豐潤,紅光滿麵,說明鼻飼飲食足以補給機體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和水分。此種方法簡便,可以在家庭中應用。鼻飼飲食必須是流質或半糊狀的,下麵介紹鼻飼飲食的製作方法:
雞蛋先打勻加水適量蒸成蛋糊,將1200毫升牛奶煮沸後加入白糖、鹽、油等與蛋糊混合,加入米湯兩大碗(約400毫升),成為半糊狀流體物,放置冰箱(夏季如無冰箱存放,應分次製作,以免到晚間變質)備用,可供一天分次灌入。每次取出300毫升用熱水溫熱後即可使用。
將鮮柑橘及鮮蘋果去皮、去核搗碎,加壓取汁,混合後加白糖,加水300毫升,可分二次灌入,應現用現作。果汁也可根據季節改用西瓜、蕃茄或青菜泥製成。
上述配方熱量基本保持在1500~1800千卡/天,也可根據具體情況部分以豆漿代牛奶或用魚蛋白粉、菜湯、米湯等製成。
鼻飼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用具必須保持清潔,每次用後即用開水洗清,每天煮沸消毒(15分鍾)一次;食物保持新鮮,夏季尤應注意;每次灌食前應檢查胃管是否確在胃內,檢查方法如下:將胃管末端放入盛水碗內,應無氣體逸出,如有大量氣體逸出,表明胃管誤入氣管,也可接注射器抽吸,可抽出胃液(無色帶少量粘液的液體),經檢查無誤後方可灌食;鼻飼前應疊枕使病人頭部稍抬高,頭側向一邊或側臥,以免嘔吐物吸入氣道引起窒息;食物溫度適中,灌入速度不宜過快,以免刺激腸蠕動而引起惡心、嘔吐,每次量不超過300毫升,兩餐之間需間隔2小時;餐後用溫開水衝洗胃管腔,保持胃管暢通;藥物須研成粉末用水調勻後再灌入;長期鼻飼者應由醫護人員每2周給更換一次胃管,最好用刺激性小的矽橡膠管;每晨清潔插管的鼻孔時,將胃管上下移動2厘米左右,清除粘住的鼻腔分泌物。
(3)昏迷病人多大小便失禁,解決辦法是男性病人可用陰莖套套至陰莖根部,用二層紗布襯墊以膠布固定於大腿內側,鬆緊要適宜,以免引起水腫;在套的頂端開直徑1厘米的圓洞,下接橡皮管和集尿瓶,連接處要紮緊,以防尿液外溢;也可用不漏水的長方形塑料袋套於陰莖上裹緊夾住,注意不能夾著陰莖皮膚;或用尿壺(玻璃瓶)接尿,定時倒去,以上幾種方法均須定時取下透氣以保護皮膚。女病人根據排尿規律主動放便盆接尿或使用尿布,濕後及時更換。大便失禁者,在尿布上再墊適量吸水衛生紙,便後及時更換,並用溫水清潔肛門會陰部皮膚。
(4)昏迷病人體質衰弱,免疫功能減損,極易引起各種並發症,家人應耐心細致的給予照顧,預防和減少並發症的發生。
(5)病人意識不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定時用肛表測量體溫,觀察脈率和節律,呼吸的頻率與深淺度,必要時建立家庭記錄,如記錄進食內容及入水量、大小便次數及數量、病情改變等,以便供隨訪醫師和做好護理時參考。
(6)昏迷病人咽喉部肌群麻痹,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引起舌後墜、口腔或咽喉部分泌物過多瀦留,鬆動的牙齒或義齒脫落掉入呼吸道而引起呼吸道梗阻或窒息,造成嚴重後果,甚至由此致命,可見保持呼吸道通暢極為重要,可使病人側臥或仰臥位頭側向一邊,以利口腔分泌物流出,去除假牙,每隔2小時給病人翻身拍背,既可促進氣管內分泌物鬆動排出,又可改善肺部血液循環。
(7)保持皮膚清潔,應每日以溫水擦背、泡腳,每周擦澡洗頭1~2次,尤應注意皮膚皺褶處及指趾縫的清潔,骨突處皮膚每天給予2次按摩,以海綿墊或棉花墊圈減輕局部皮膚受壓,定時變換體位,以免發生褥瘡。
(8)以溫開水、生理鹽水(半匙食鹽相當於4.5克加500毫升開水)或其他含漱劑如2%~3%硼酸溶液,2%~4%碳酸氫鈉液,擦洗口腔每日2~4次,特別注意清除上齶部的痰痂,如有潰瘍或有鵝口瘡,應塗以相應的藥液,張口呼吸者可蓋以濕紗布。如有眼瞼閉合不全者可滴眼藥水或塗金黴素眼藥膏保護眼球。
(9)按摩肢體每日1~2次,並作低幅度慢動作的被動運動,活動四肢關節,使腕踝關節盡量保持功能位,可穿有橫形木條釘在鞋跟上的布鞋,防止足下垂,采取被動活動和按摩等方法,盡量延緩和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強直和韌帶攣縮。
17.偏癱病人的護理
偏癱是指肢體某部分的隨意運動功能產生了障礙。多由老年人常見而多發的腦血管疾病,包括腦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所引起。病程長,恢複慢,肢體癱瘓的範圍越廣,肌力損害越大,病人的痛苦就越深。偏癱的早期表現為軟癱,後期大多呈痙攣。產生肢體攣縮,關節畸形,容易引起褥瘡、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並發症。因此,偏癱的護理工作十分重要。
偏癱後病人半身不遂,不能活動,有的失語,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創傷很大,常情緒激動、悲觀失望,對康複失去信心,有的性格變異,哭笑無常,對此,護理人員要好言勸慰,鼓勵病人樹立與疾病作鬥爭的意誌,盡量減少病人的思想負擔,要及時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使他對護理人員產生信賴感。
病人癱瘓的程度有輕、有重,有的肢體能動,但力量不足,有的知覺和功能完全喪失。根據不同的情況,給以不同的照顧。不能單純用同情、可憐的心情來對待他們,要像對待常人一樣對待他們,但又要給予他們必要幫助。一般來說,護理人員要做到:
(1)病人的臥室空氣要保持清潔流通,冬季注意保暖,夏季避免吹對流風,保持床鋪幹燥、平整和清潔,安全使用各種保護用具,如預防褥瘡用的氣墊充氣要恰當(1/2~1/3飽滿量為宜),確實墊在皮膚受壓處;用護足支架減輕被褥對癱肢的壓力;使用熱水袋時防燙傷;發熱時用冰袋降溫防凍傷(應加布套),定期翻身、拍背,以防褥瘡和肺部感染。
(2)注意病人的個人衛生,保持頭麵、口腔、衣服鞋襪的清潔。衣服宜寬大,式樣簡單而柔軟,褲腰部最好用鬆緊帶而不用扣子,便於病人單手穿拉,褲子不宜過長,以免拖地而引起摔跤;有麵癱流涎的可用小毛巾圍在頜下,或用圍涎;癱肢的鞋要輕軟、防滑,適當比健足的鞋大一些(因患足常有腫脹),用鞋帶結牢在踝部,以免拖步時掉落。
(3)偏癱病人大多有動脈硬化,飲食宜低膽固醇、低脂肪,限製吃動物脂肪或含膽固醇多的食物,如奶油、動物內髒、蛋黃等。多吃蔬菜、水果,適當的動物蛋白質(瘦肉、魚、雞等)。少量多餐,不宜過飽,更不宜暴飲暴食,戒煙酒。不能自己進食的要喂飯、喂水,進食魚肉不要帶刺或碎骨。有麵癱的病人喂飯要從健側往口慢慢送入。
(4)為了預防癱瘓肢體的攣縮畸形,要盡量保持肢體置於功能位置。各關節的功能位置如下;肩關節的功能位置是敬禮位(使肘與前胸平、拇指指向鼻子);肘關節應屈曲90°,也可變換伸直位;腕關節置於背屈30°~45°,手指輕度屈曲,可握直徑4~5厘米長方形物體;髖關節處於下肢伸直位,腿外側置枕頭或沙袋,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關節處於伸直位,防止屈曲性畸形;踝關節背曲處於與小腿成90°位,足底墊沙袋防止足下垂。
(5)病情穩定後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對功能鍛煉首先要樹立信心,循序漸進,待之以恒,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聽之任之。一般原則是以健側帶患側,以下肢促上肢,由臥到坐,由立到走,由支架到徒步,由粗大的一般動作到精細協調動作,要有計劃地進行訓練,最好對訓練的內容和量訂出日程表,根據病情和進展情況隨時修改。
開始時作被動活動,按摩患肢,大小關節作屈伸、內收、外展等活動,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攣縮、關節僵直。經過一階段被動活動後,肢體的運動和知覺有所恢複後可做自動運動鍛煉,剛坐起時動作要慢,特別是頭部轉動不宜過猛,可用健手抬患手,上下運動,患者如能運動,可在手內握核桃或鋼珠來回搓動。下床活動時應有人攙扶,練習站立,攙扶著或用學步車慢慢走路。病人恢複行動心切,常會出現不顧病情和體力許可與否就進行鍛煉,在旁扶持的護理人員要掌握分寸。
如有以下情況者應禁止步行鍛煉:
血壓在200/120毫米汞柱以上或80/50毫米汞柱以下;經常有頭痛,頭暈者;發熱、肺部感染者;心律紊亂或全身比較衰弱者。
步行後出現下列情況說明練習過量,應立即停止鍛煉或減量。
運動後心率比安靜時明顯增快;
出現頭暈、胸悶、胸痛;
有麵色蒼白、出汗和虛的表現。
(6)部分偏癱病人出現失語,欲說不能,心情急躁,這時護理人員就要教導病人可以通過寫字或手勢來表達,更重要的是訓練病人發音,重建語言,先教病人發“啊”聲,或用嘴吹滅火柴或吹紙片來誘導發音,先學簡單的字和詞,如“要”、“不要”、“飯”、“尿”等,再慢慢增加詞彙訓練。也有的老人出現問非所答,有的自己不知道說什麼,護理人員應給以高度的同情,並盡可能猜測他想表達的內容。
(7)康複期的病人常常容易跌倒,甚至導致骨折,因此必須有人攙扶,地麵應幹燥、平整,廁所最好不是蹲便,應有坐式馬桶,旁邊應有扶手,以便可扶著站起,洗澡要有人協助,浴缸旁和浴缸內可墊以橡皮毯防滑。如有精神疾病,應注意移去銳利用具,以防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