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黃巷傳奇(1 / 3)

1

中午,葛懷慶請眾人在澳門橋旁邊的同利肉燕鋪吃扁肉燕。同利扁肉燕獲得過全國名廚名菜雙金牌。老板陳君凡也是坊巷貴裔之後,昨晚外出開會沒出席,也算盡了地主之誼。餐後眾人沿南後街走回貴裔會。剛到黃巷口,隻聽見一陣絲竹鼓樂聲沿坊巷口上空飄來,打破了往日黃巷的寂靜。莘迪忙問葛懷慶怎麼回事,葛懷慶說可能是黃家大院又在演唱福州語歌曲。莘迪說,隻聽說有閩南語歌曲,什麼時候有了福州語歌曲?葛懷慶說,有十多年了,是黃氏家族大老板、世界著名的華僑企業家黃先生倡導、捐資創作推廣的。說著眾人已走到黃家大院門口。前幾次往來經過時這裏大門緊閉、空寂無人,但莘迪已注意到這幢深宅大院,門上匾額上書“黃家大院”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葛懷慶說這是黃先生書法。黃先生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女婿、著名理學家黃榦第25世孫。

這是一幢占地約5畝的花園宅院,前後三進,後有花園。粉牆黛瓦,翹脊飛簷,描龍繪鳳,精雕細刻,垂柱倒懸,雀替鏤空,玲瓏剔透,院回廊曲。迎麵大廳中央,赫然陳列著一尊黃色巨石。葛懷慶指著說,這是新近發掘的一塊芙蓉石。芙蓉石顏色豐富,但很少通體一色,一般多為多色混合。劉般若問,如果這塊是田黃石呢?葛懷慶說如果這塊是田黃石,它可以買下整個福州城。眾人張口結舌。莘迪問,就這塊石呢?葛懷慶說可以買下半條黃巷。莘迪說,那黃老板還做什麼,躺著睡覺唄。葛懷慶說,黃老板現在身價千億,躺著睡也睡不好。說得眾人哈哈大笑。

後花園林木扶疏,花團錦簇,花園一角,蓋有一個水榭戲台,戲台正對麵是一排觀賞雅房,有座位茶幾。戲台上有十多個民國旗袍打扮的姑娘在排演,有人邀請眾人入座。莘迪毫不客氣,徑先入座,端起茶杯就啜,眾人分別坐下觀看排演。

金厝邊,銀鄉裏,做細細依媽稠稠來提起,鄰裏和睦好做事,囝囝你一定記這道理。

銀鄉裏,金厝邊,時不時人生也務風雨天,鄉裏厝邊駢駢緊,千斤擔齊齊幫手卸落肩……

劉般若、葛懷慶聽得懂,似乎被詞曲感染,頻頻拍手點頭,莘迪、阿青、阿坤聽得一頭霧水。

“這是唱什麼歌呀?”莘迪問。

“什麼歌?福州歌!你不是說‘那毛兩下,敢到鄉下’,現在敢到嗎?”劉般若說。

“他不給我翻譯,你翻譯。”莘迪對葛懷慶說。

阿青、阿坤都湊過來。

葛懷慶簡要地翻譯了歌詞內容。莘迪說,雖然聽不懂,但曲調很好聽,有福州的味道。劉般若問福州到底什麼味道,莘迪說,蝦油的味道,逗得大家哈哈地笑。一個工作人員送來幾本書,紅黃的封麵上有黃先生的題字:“歌唱十邑,夢在故鄉。”台上排演結束後,大家邊翻書,邊聽葛懷慶介紹。不一會兒,阿坤突然合上書說,他要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他看了兩遍黃老板的《關於創作福州語歌曲的倡議書》,他現在能一字不漏地把這篇短文背下來。大家都說可以,如果漏一字要怎樣?阿坤說,漏一個字他今晚請客。阿坤閉上眼就背誦起來。這是一篇精練的短文,阿坤背誦得聲情並茂。

我生在福州連江,童年貧窮艱苦,少年櫛風沐雨,青年異國謀生,壯年振興家業,至今事業有成,不忘家鄉培撫。我常想: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是福州這片沃土哺育我成長,是閩江熱風吹撫我成熟。

千萬年來,閩水之濱,鼓旗山下,人文薈萃,英傑輩出,像麵麵旗幟,獵獵飄揚,召喚後人勇往直前,前赴後繼。

我十邑鄉人,曆來開眼看世界,敢為天下先。心向祖國,報效桑梓,樹豐功偉績,獻累累碩果。

海峽西、風牆動;閩江口、五虎嘯。沃土上、熱風中,百萬海外遊子歸,尋根謁祖覓本源。濃濃鄉音出肺腑,道之不盡要謳歌。

這是心靈的呼喚,這是時代的感召,這是百姓的心聲……

阿坤背誦的前半段一字不漏。

“好了,好了,別背了……”莘迪說,“算你贏,今晚不用你請客了……”

大家鼓掌,欽佩阿坤的記憶力。葛懷仁怕影響水榭戲台的其他活動,帶眾人離開黃家大院。

“我怎麼對這份關於創作歌曲的倡議書很感動?”莘迪走出黃家大院後問劉般若。

“我想肯定有什麼東西引起你的共鳴。”

“什麼東西?”

“尋根謁祖覓本源……”

“有可能。我想把這份倡議書傳給我爺爺。”

“讓他也創作福州歌?”

“不,讓他顫動心靈……這個黃先生真能煽情。”

“這是一個新時期傳奇人物。”

“他在黃巷造這麼一個豪宅深院,自己又不住,就是為了唱福州歌?”

“哪裏,他是為延續黃巷的傳奇。”

“黃巷有傳奇?”

“在三坊七巷,黃巷的傳奇最多,也最古老。”

“真的?”

“真的。這葛懷慶最清楚。懷慶,你給莘迪講講黃巷的曆史。”

葛懷慶一路走,一路講述,黃巷的故事像湧泉一樣從他口中流出,莘迪、阿青、阿坤聽得津津有味。

2

黃巷居七巷之中,東西走向,東起南大街,西至南後街,與衣錦坊相對。全長300多米,原為雜石路麵,1965年後改鋪瀝青。宋淳熙《三山誌》載:“永嘉南流,黃氏居此。”唐朝乾符六年(879年),黃巢率兵圍福州,觀察使韋岫敗而遁,巢兵進城中,至崇文館校書郎黃璞之居,曰:“此儒者,滅炬弗焚。”唯此一巷得以幸免。黃巷名因此益著。

當然黃巷的顯赫還在於這條巷中居住過不少曆史名人,遺留下不少曆史古建築。黃巷曆史上名人甚多,唐校書郎黃璞,宋崔大夫,明戶部尚書林津、侍郎薩琦,明名士林蕙與清知府林文英祖孫,清榜眼林枝春、巡撫李馥和梁章钜,教育家陳壽祺、陳喬樅父子,知府薩龍光,台灣府學教喻葛鳳鳴、赴琉球冊封正使趙新,五子科甲名士郭階三和郭柏蔭、郭柏蒼父子兄弟及其家族後裔,其中郭化若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專家。

黃巷的古建築、名人故居特別多,最有名的要數黃樓、東園、小嫏環館的建築群,那裏住過黃璞、梁章钜翁婿、陳壽祺父子……

“哎呀,葛大師你這麼介紹,還不如我們親自去看呢。”莘迪嚷嚷了起來。

“可以,走幾步就到,我們去看看。”

劉般若他們點頭稱是,葛懷慶帶著一行人參觀了黃樓、東園、小嫏環館等建築群。參觀完這幾處建築群,莘迪一聲不吭了。劉般若問她怎麼了,莘迪說,我知道了,作為一個現代企業家的黃老板為什麼要在這裏建豪華宅院。劉般若說為什麼,莘迪說,他為了顯擺為了說明他超過了所有的前人。劉般若說,你理解錯了,黃老板不是為了顯擺他個人,他是為了表明黃氏家族後繼有人,自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中原黃氏入閩聚居此巷,曆史沿革至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啊——”莘迪恍然大悟,她忖了忖問,“他們之中有科學家嗎?”

“這還真被你問著了。他們的後代,不僅有企業家,而且還有作家、科學家。遠的不說,前天晚上,你見過的那個黃永泉就是黃老板的侄兒,是一個還不出名,不讓出名的大科學家。”

“真的?”

“你沒注意?”

“沒有注意,他沒表現得像你一樣突出。”

“能人是深藏不露的。”

“他能什麼?”

“能什麼?我不能告訴你,你旁邊有CIA的人。”

“誰?誰……”

眾人麵麵相覷大笑。

“哈哈哈……”

大家往回走。

劉般若和莘迪走在最後。劉般若這才悄悄地向莘迪介紹黃永泉,他的意思是讓她對黃永泉感興趣,以便幫助黃永泉行動。莘迪精明,聽話聽音,鑼鼓聽聲,她聽後問劉般若你是什麼意思,劉般若說沒什麼意思,莘迪說,聽你的意思是在我麵前誇黃永泉,告訴你,我現在對葛先生葛大師感興趣……

天呐!劉般若有苦說不出。

3

晚上6點整,市長嚴正和市長助理董玉照步行穿過黃巷來到貴裔會,眾人在門廳迎接。葛懷慶自覺地作了回避。劉般若讓市長和董玉照進了聞香室,市長一一和莘迪、阿青、阿坤握手。他特別地緊握莘迪的手,連聲地說著“歡迎、歡迎”。莘迪感覺得出他的真誠。市長說,劉般若是他的中學同學,他與劉般若是多年的好朋友,他帶來的客人,他會當做自己的朋友那樣對待,有什麼可以直說。劉般若說市長是嚴複之後,也是三坊七巷貴裔。市長說,為了避嫌,他暫時還沒有參加貴裔會。

我們就直奔主題吧!市長請大家坐下。

“市長,十分感謝你的接見,回到家鄉,我就用中文講話,可能有點結巴,請你原諒。”莘迪說。

“已經證明你的中文很流利,不結巴,不過你用英文也可以……”嚴正說。

“嚴市長是哈佛博士。”劉般若說,“我這輩子最遺憾的是沒留過學。”

“雖然你沒留過洋,但英文不比我們差。”市長示意莘迪繼續說。

“我上午看了我爺爺指認的那塊地,現在還需要辦什麼手續能歸還給我們呢?”

“缺乏證據。哪怕人證,或是物證,隻要有一樣,我們就可以認定。A6地塊難就難在無主,好也好在無主,本來無主之地可以劃歸國有,但你爺爺指認了,政府就得實事求是對待。物證一時是找不到的,所有的單據契約檔案典籍都查遍了。這事是董玉照同誌負責,他十分認真。現在我們隻能依據人證。你爺爺幾十年沒回來了,能不能請他回來指認指認?”

“現在還不可能。”

“現在我們兩岸關係這麼和諧,中美關係也這麼融洽,他應該消除過去幾十年的成見吧!”

“老人有老人的脾氣,不過他現在成見消除了許多,我可以動員說服他。如果我這次回來能把另外一件事辦好,也許對動員說服他消除成見,對回鄉訪問有幫助。”

“什麼事?”

“說起來像部電視劇。我爺爺在這裏有個初戀情人,我們叫她茉莉奶奶……”

“還沒過門就奶奶了,嘻嘻……”劉般若打趣。

“去你的!”莘迪斥劉般若,“那份思念,那份情感我們是無法理解的……”

“我理解,我理解。”嚴正說。

“市長大人恐怕也有這份體驗吧!”劉般若又打趣。

“我隻能用莘迪的語言對付你般若兄,去你的!”眾人笑。

“玉照,你聽懂了嗎?莘迪把這個球踢給我們了!”嚴正說。

“我聽懂了,我們會全力以赴打聽茉莉奶奶。”董玉照說。

莘迪注視著董玉照,她覺得這是個十分沉穩內斂的人,他目光倦怠,神情有些憂鬱。

“我倒是打聽到一個人,是個老依婆,她好像懂得當年王家在三坊七巷的一些事。但是,她始終不肯說她的身份……”董玉照欲語又止,如骨哽喉。

“你說吧,這裏說也無妨。”市長說。

“還是涉及那塊田黃石案子的事。她說,那塊石頭不還她,她什麼都不會說,也不會為我們做什麼證。”董玉照欲語又止。

劉般若不解地看著市長,阿青、阿坤更是莫名其妙。

“般若,想必梅老板跟你講過北京那個彌勒獻瑞的石頭案,我們玉照兄弟也卷了進去。玉照,你不要有思想負擔,遲早會弄清楚的。”

“那塊石頭怎麼跟A6塊關聯起來?”劉般若問。

“嗨,說起來真跟電視劇一樣,晚上,玉照代表我請你們吃飯,到時玉照再向你詳細介紹。我的意見是,先想辦法讓老依婆為A6地塊給出證明,當然是真證明,不能作偽證,然後再查石頭的事。”

“那不可能……”董玉照說,“必須先找石頭。”

“市長,我聽得如雲裏霧中,你能不能講得清楚些呢?”莘迪問市長。

“現在是霧霾天氣,一時講不清楚,霧霾一退就清楚。好在我們福州天氣一直晴朗,一定會搞清楚的。玉照,就按你說的辦。”市長說,“我還有個會議,我們的會見先結束,以後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助,隨時打電話。下階段,具體工作由董助理協助你們。”

市長一一和大家握手道別。當他和劉般若握手時說:“對不起,教授老兄,我們隻能再找時間敘舊了。”

“太忙不是好領導呀,好領導不忙。”

“這是我說的,我的專利,別剽竊!”

“知道就好!”

市長和劉般若握著手搖晃著大笑。

市長走後,市府辦公廳的接待車把他們6人送至安泰河邊福州著名小吃店安泰樓。

包廂依著安泰河。華燈初上,安泰河的燈光朦朦朧朧,明明滅滅,使人想起槳聲燈影秦淮河。服務員送上福州著名小吃魚丸、扁肉燕、蠣餅、蝦酥、鼎邊糊和各式各色小菜。這些莘迪在上次來福州時都吃過,但她還是津津有味地品嚐著。她覺得福州小吃比八閩全席更合胃口,更大快朵頤。因為都是朋友的朋友,不是官場商場應付,董玉照也沒說什麼客氣話,這可能跟他情緒鬱悶糾結有關。吃到一半,他看了一下表說:“哎呀,今晚是七月十五,莘迪,看你們有沒有眼福,能不能看到福州舊曆每月十五的祭月活動……”

董玉照話音未落,窗外就傳來一陣又一陣嘈雜鼎沸的人聲和樂聲,其中夾著充滿蝦油味的福州語歌曲。阿青、阿坤探頭看,回手招呼莘迪,三人倚窗遠眺。高亢清亮的唱腔傳進安泰樓。劉般若、董玉照聽得懂福州語,莘迪、阿青、阿坤聽不懂,隻能傻笑。

福州福州我的故鄉,生我養我的地方,綠色的大榕樹,是你堅強的性格。

飄香的茉莉花伴我走四方,我走到哪裏,都無法改變我的福州腔,三山兩塔,三坊七巷,深深地印在我心中……

“聽得懂嗎?蔣大為和呂薇唱的。”董玉照說。

“蔣大為是誰?呂薇是誰?”莘迪問。

“都是大歌唱家,現在都老了。”阿青說。

“他們怎麼唱福州話,不唱普通話?”莘迪問。

“黃老板請他們用福州話唱。”董玉照說。

“真有趣,我爺爺肯定聽得懂。”莘迪說。

“對了,黃老板還製作了很多光盤,現在有華人的地方都很流行。”

安泰河兩岸石護欄旁,裏三層、外三層圍滿了參觀祭月活動的市民、遊客。祭月壇上,一名身著傳統服裝、綰雲鬢、頭戴釵的少女,用竹竿挑著一顆新鮮的柚子,上麵插滿了點燃的香。她後麵跟著數十名同樣打扮的少女,她們搬出香案,香案上擺放著糕餅、茉莉花、茉莉花茶、橘子等。在古樂聲中,一個少女挑著柚子香球站立,其餘少女在香案前行禮,祭拜月亮。據說,民間祭月習俗一度是福州少女的專利。俗語雲:女不祭灶,男不拜月。少女祭月,在古老的傳說中,帶著祈禱自己“貌似嫦娥,麵如皓月”的意味。古樂伴奏的閩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