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胃腸病的中醫認識與辨證(1 / 3)

第一章 胃腸病的中醫認識與辨證

一、中醫對胃腸病的認識

中醫認為什麼是胃腸病

中醫認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注:“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即許多疾病的根源,都在於飲食不利,損傷脾胃之氣,使之不能運化水穀精微來營養經脈,滋養髒腑和護身抗病。)脾胃為後天之根本,氣血生化之源泉。(注:飲食入胃後的消化吸收,實際上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把水穀化為精微,也依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作用,才能布散全身。因此,脾主運化水穀的生理功能,實際上就是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轉輸作用。脾的這種功能強健,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養料,才能使全身髒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前人有“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注:“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古人用以觀察病人病勢輕重進退、生死存亡的辨別方法。也就是說人在生病時,隻要還能吃飯,表明胃氣尚存,氣血化源未絕,謂之“有胃氣則生”,病勢可望由重轉輕,預後良好。若病到已不能進食,標誌胃氣已絕,氣血生化無源,便是“無胃氣則死”,病熱將由輕轉重,逐漸惡化,危及生命。)

胃腸病屬於中醫“胃脘(注:中醫指胃的內腔。其上口叫上脘﹐中部叫中脘﹐下口叫下脘。)痛”、“嘔吐”、“呃逆(注:呃逆:俗名“打嗝”,係胃氣上逆,從喉部發出的一種不自主的衝擊聲,其聲音短而頻。)”、“泄瀉”、“腹痛”、“食積”、“便秘”等病證的範疇。

中醫對脾、胃、大小腸的生理病理有係統的認識與理論,對胃腸係統疾病的防治具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之處。這些理論和經驗的形成與發展經曆了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胃腸病的理論基礎,其中列有《太陰陽明論》、《陽明脈解》、《腸胃》等專篇論述脾、胃、大小腸的生理、病理及其證治等。

脾胃的生理

現代中醫學的胃腸,主要屬於中醫“脾胃”的範疇。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注: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水穀化為精微,並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的功能包括兩方麵,即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液。運化水穀,即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運化水液,也稱運化水濕,是指脾對體內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起著促進的作用,在肺、腎、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維持人體水液正常的代謝。)具有把水穀化為精微,將精微物質吸收轉輸至全身的功能。也就是說,飲食進入人體後,通過脾胃的運化功能,對飲食進行消化吸收,將吸收的營養物質充養全身,保持人體的健康。正因為脾胃具有消化飲食、化生、吸收和轉輸水穀精微(注:水穀精微,又稱穀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的生理功能,而水穀精微又是人自出生後維持生命活動所需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的重要髒器。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穀;主通降,以降為和。受納是接受、容納飲食物的意思。腐熟水穀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胃為水穀之海,飲食物入胃,經胃腐熟後,必須下行小腸,才能將飲食物作進一步消化,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

脾胃的病因病機

脾與胃互為表裏,密切聯係,若脾胃升降失常,則水穀的受納腐熟、消化吸收和轉輸等功能發生障礙,就會產生嘔吐、呃逆、泄瀉、腹痛腹脹等病證。凡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冷熱不適,都能影響胃的功能,發生病變,產生惡心、嘔吐,胃脘脹痛,便秘等病證。

中醫認為胃腸病是如何發生的

中醫認為,胃腸疾病的發生發展,與其飲食、情緒、七情六淫(注:“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誌變化。一般情況下,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反應,並不致病。不良的精神刺激。超過機體的耐受限度,可導致機體的陰陽失調,髒腑功能紊亂而發病。風、寒、暑、濕、燥、火是四季六種氣候變化,簡稱“六氣”。六氣並不引起人體發病。當氣候異常變化時或人體抵抗力低下而成為致病條件時,則稱為“六淫”。)、外感內傷(注:中醫指外感風邪,內有鬱積而致病。②)、勞逸不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飲食不當或不潔可直接損傷脾胃氣機,使脾胃氣機阻滯而發病。情緒波動可導致肝鬱氣滯,橫逆克犯脾胃。),導致胃腸疾病。外感寒邪,凝聚於中焦(注:三焦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上焦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為膈以下、臍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為臍以下部位,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上焦主氣司呼吸,主血脈,其特點是主宣發,將飲食物所化生的水穀精氣敷布周身,如霧露一樣可以滋養全身髒腑組織。中焦主運,即腐熟水穀,運化精微,以化氣血。下焦主分別清濁、排泄尿液與大便,其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點。)、使脾胃功能受阻而發病等等,均足以證明脾胃病的發生、發展的具體原因。

胃腸主飲食物的受納,最易被飲食損傷,如傷食胃痛,就有胃脘脹痛、噯腐吐酸、嘔惡厭食各種表現。此外,還有脘腹脹滿,按之痛甚,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後脹痛得減,大便溏爛(注:大便不成形。)、惡臭難聞,或大便秘結等。舌苔多厚膩,脈象多滑實(注:滑脈是指脈往來流利,如盤走珠。)。胃主受納水穀,但一次的攝入量很有限,假如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超過了胃的承受能力,便會導致飲食停積難化,阻塞氣機,出現脹悶、疼痛。由於胃中有飲食停積,氣機壅滯(注:氣機被堵塞。),病證屬實,所以,其疼痛往往按之更加厲害。

飲食進入胃以後,在胃氣的作用下,形成食糜,向腸傳送,中醫就有“胃以下降為順”的理論。飲食停積,氣機壅阻,胃失去和降的作用,反致上逆,胃中腐敗穀物挾腐濁之氣,隨之上泛,也就出現了噯腐吞酸(注:打嗝酸腐臭味,吐酸水。),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嘔吐後食積可減輕幾分,氣機可得通暢,所以,一般嘔吐後脹痛會得到減輕。傷於食必厭惡食物,故出現厭食現象,怕聞到飲食氣味。食積氣滯,濕食下移,故大便溏瀉(注:大便稀薄或成水狀。),味臭難聞;如果食積已經化熱,會導致腸燥津虧(注:大腸津液虧虛。),出現大便秘結。食滯內停,胃中濁氣上騰,舌苔表現為厚濁而膩;由於食積,實邪壅盛於內,氣實血湧(注:氣血充實,脈道就通暢,脈搏才能往來流利。),所以,脈行流利,應指圓滑。

主要飲食因素與胃腸病發病

引起胃腸病的飲食因素,主要有飲食不潔、進食過量、飲食偏嗜以及煙酒的傷害等。

(1)飲食不潔

病菌從口隨飲食進入胃腸,會直接損傷胃腸,擾亂氣機,最常見的病症有嘔吐、胃痛、腹瀉等,急性胃腸炎大都由此而起。

(2)進食過量

有些人動輒進食過量,超過了脾胃的承受能力,導致水穀停積難化,壅滯氣機,出現脘腹脹滿,或者疼痛、噯腐泛酸等症狀,甚則還會導致胃穿孔出血。

飲食過飽是胃出血、心髒病等多種疾病的誘發因素,高脂肪類食物攝入過多,會導致膽囊炎、膽石症的急性發作;糖類食物進食過多,會加重糖尿病病情。

經常飽食特別是暴飲暴食,會引起消化不良、胃炎和胰腺炎,並可使體內脂肪過剩,還為肥胖病、高血脂、動脈硬化埋下禍根。

長期過量飲食,血液用於胃腸消化的負擔增重,大腦供血減少,會引起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大腦早衰,智力減退。

(3)飲食偏嗜

食辛熱食物,如薑蔥蒜等,強烈刺激胃腸,會損傷陰津,傷及胃絡,出現胃痛、腹痛、胃腸出血等。過食寒涼生冷食物,會使寒從內生,引起胃中冷痛,以及嘔惡、腹中絞痛、大便溏瀉等症狀。也有過服寒涼藥物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胃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4)煙酒傷害

大量飲酒會抑製消化功能,刺激胃黏膜,使之產生炎症,甚者可引起嘔血、便血。飲酒過量容易發生酒精中毒,輕者胡言亂語,行為離奇,重則麻痹呼吸中樞,危及生命。吸煙可使幽門括約肌舒縮功能失調,引起膽汁反流,損害胃黏膜屏障,導致胃中隱痛。慢性胃炎、胃潰瘍的發生也與吸煙有關。有人對484例胃痛與飲食的關係進行分析研究後發現,飲食不節及嗜好煙酒是胃脘痛發病的重要原因,飲食稍多、晚餐多吃及進食粗硬、肥甘厚膩是胃痛複發或加重的重要誘因。另有資料表明,吸煙同時飲酒,會使癌症的發病明顯增高,尤其在綠色蔬菜攝入較少的情況下,飲酒和吸煙兩個因素同時存在,使患胃癌的危險性增加。據法國希列塔尼調查發現,既酗酒又大量吸煙者,較少量飲酒及少吸煙者患癌症的危險性高出40倍。

情誌因素與胃腸病發病

人們在精神緊張、壓抑、憤怒、悲傷之時,往往食欲很差,甚至出現胸悶、脅痛、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這說明情誌因素與胃腸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人的大腦接受來自身體各方麵的信息,包括疼痛、溫度、觸壓感覺及聽覺、視覺、位置覺、進食、尿便意等,並能將這些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然後指揮相應器官行使不同的職能。在進食後,口腔、咽、食管、胃等部位的感覺器通過神經將“進食”這一信息傳到大腦,一方麵引起“飽”的感覺,另一方麵經過整合後,使胃液分泌增加,胃緊張性收縮和胃蠕動功能增強,而使胃逐漸排空。但如果人們處於緊張、焦慮、憤怒、恐懼、抑鬱等狀態時,大腦皮質由於其興奮集中於情緒,對周圍神經的感覺不敏感,而對周圍神經的控製和調節能力下降,使胃腸道的分泌、運動功能紊亂,從而引起各種胃腸疾病。

有資料表明,人在憤怒和緊張時,胃液分泌量大大增加,過量胃液中的胃酸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損傷性病變。而人在恐懼、抑鬱或思考時,能減少胃血流量,明顯地抑製胃酸分泌,同時引起胃運動減弱。由於胃運動減弱,長期間停留在胃內的食糜和胃液的混合液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

中醫學把精神情誌致病因素歸納為七情內傷,並且十分重視其在致病中的作用。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誌變化,能直接或間接響氣血、髒腑功能。情誌不舒,過憂,過思,過怒,可致肝氣失調,並能傷脾,使氣血失和,經絡阻塞,髒腑功能紊亂,胃受納、儲存和排空受影響,導致多種胃腸病的發生。

七情引起胃病主要是因思傷脾(注:正常的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影響,但在思慮過度,所思不遂等情況下,就能影響機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影響氣的正常運行,導致氣滯和氣結。從影響髒腑生理功能來說,最明顯的是脾的運化功能,由於氣結於中,影響了脾運化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不能上輸於肺並營養全身,所以思慮過度,常能導致不思飲食,脘腹脹悶,頭目眩暈等症。),怒傷肝(注:怒是人們在情緒激動時的一種情誌變化。怒對於機體的生理活動來說,一般是屬於一種不良的刺激,可使氣血上逆,陽氣升泄。由於肝主疏泄,陽氣開發,為肝之用,故說肝在誌為怒。如因大怒,勢必造成肝的陽氣升發太過,故又說“怒傷肝”。)。思慮過度,情緒抑鬱是傷脾,脾傷可出現不思飲食、食滯難消、胃脘飽脹等胃腸道症狀。勃然大怒則傷肝,而肝氣橫逆,乘克脾胃,(注:肝氣太旺,疏泄功能太強,從而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導致消化機能紊亂。)出現胸脘脹滿、噯氣(注:噯氣:為胃中氣體上衝喉嚨發出的聲音,其聲音長而緩)、反酸等消化道症狀。

人們在工作不順心、緊張或遇到突發事件時,往往出現茶不思,飯不香,甚至上腹部飽脹疼痛、胸膈不舒、噯氣等症狀。如果長期心情不暢,焦慮不安,或時時驚嚇,精神緊張,就可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調,而致食欲不振,脘腹脹痛,噯氣吞酸,倦怠乏力,形體消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