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病的中醫辨證分型
漢代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胃腸病的辯證論治基礎,他把《黃帝內經》中有關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確立了中醫胃腸病的辯證基礎。
胃腸是指胃、小腸、大腸,此處主要指胃和大腸病症的辨證,中醫將小腸的實熱證歸於心火下移小腸,而小腸虛寒證候,多歸於脾虛之中,因此這裏主要講述胃病證候和大腸病證候的辨證方法。
胃腸病辨證,包括胃、小腸、大腸常見病證的辨識和分析。胃病以受納、腐熟功能障礙及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為主要病理改變。臨床以食少,脘脹或痛,嘔惡、呃逆、噯氣等為常見症狀。大腸、小腸的病變,主要反映在傳導功能和泌別清濁功能失常,因而其主要表現:一是大便的異常,如泄瀉、便秘、下痢膿血等;二是腹脹、腹痛、腸鳴等腹部的症狀。胃腸病的證候有虛實之分。虛證多因飲食不節,饑飽失常,久病失養,或因吐瀉太過,或溫熱病後期,耗傷陰津,或年老陰血虧少等原因所致;實證多由飲食倍傷,或誤食不潔之品,或寒邪、熱邪內犯胃腸而成。
胃腸病的中醫辨證主要包括胃氣虛證型、胃陰虛證型、胃陽虛證型、胃熱(火)證型、寒犯腸胃型、食滯胃腸證型、胃腑氣滯證型、胃腑血瘀證型、胃腸實熱證型、大腸液虧證型、腸虛滑脫證型、腸道濕熱證型、蟲積腸道證型等類型。
胃腸病證是臨床最常見的消化係統的病證,臨證時要辨清病證在胃還是在腸,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辨清其寒、熱、虛實,但胃腸病以實證(注:實證是指邪氣過盛、髒腑功能活動抗盛所表現的症候。實證的形成,一是外感六淫邪氣侵犯人體,二是由於髒腑功能失調,以致痰飲、水濕、淤血等病理產物停留在體內所致。由於邪氣的性質及所在的部位的不同。因此臨床表現亦不一樣。一般常見的有發熱,形體壯實,聲高氣粗,精神煩躁,胸脅脘腹漲滿,疼痛拒按,大便秘結或熱痢下重,小便短赤,苔厚膩,脈實有力等。)、熱證(注:熱證指有一組熱象的症狀和體征。)居多,老弱之人則以虛、寒證(注:虛症是指人體正氣不足,髒腑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侯,多見於素體虛弱,後天失調,或久病、重病之後,以及七情勞倦,房事過度所致的陰陽氣血虧虛而形成。但因氣血陰陽虛損的程度不同,所以臨床上又有血虛、氣虛、陰虛、陽虛的區別。寒證是指有一組寒象的症狀和體征。)或者虛實來雜居多,臨證當細辨之。
中醫治療胃腸病的優點
中醫對胃腸病的治療,有其獨到的理論見解和治療方法。在治療過程中,隻要專家辨證清楚,用藥準確,方法得當,特別是對慢性胃腸病的治療,可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在現代醫學高科技的內窺鏡檢查和抗潰瘍西藥不斷更新換代的今天,在控製症狀、愈合潰瘍、預防並發症等方麵,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與以前相比,內科治療率明顯增高,潰瘍愈合的周期大大縮短,合並症並發症明顯減少,手術率、死亡率顯著降低。但是,由於消化性潰瘍的特性,(盡管使用根治幽門螺杆菌方法後複發率有所降低)其比較高的複發率仍然困擾著醫患。在長期的臨床醫療實踐中,潰瘍病在中醫辨證中大多數屬於虛證、虛寒證,以脾虛為主,這一點,與各家文獻報導一致。這就是說,脾虛是形成消化性潰瘍的中醫的病理機製,是產生潰瘍的本質因素。基於此,我們本著 “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對消化性潰瘍患者除了西藥抗潰瘍、抗幽門螺杆菌治療外,還在中醫辨證的基礎上,加用健脾益氣的中藥,臨床應用的結果,潰瘍愈合質量提高,潰瘍複發率下降。
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以及腸易激綜合征等病除了其自身的消化道症狀外,往往還伴有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經常表現為情緒不穩定、憂鬱、焦慮、憤懣、疑病、頭痛、失眠、健忘、疲乏、精力難以集中、工作效率降低等神經機能失調的症狀。對此,患者十分痛苦。這種情況,單獨使用西藥,效果往往不理想。而若中西醫結合治療,兩者相輔相成,療效就大大提高了。因為中醫治病整體觀念是其特點和精髓,按照中醫的整體觀念,將疾病的個體與自然、環境、氣候以及個體疾病的不同表現有機地結合起來,得出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屬性等,再辯證施治去指導用藥治療,往往可以取得滿意的療效。
二、胃腸病的早發現早預防
胃腸病的早期信號
胃腸道疾病在形成之前或在被明確診斷之前,常常就已經有了某些不適反應甚至是典型症狀。然而由於其常見和多發,往往容易被忽視,直到病情嚴重到不能再拖下去的時候,才前去就醫。為了便於早期發現和診斷胃腸病,現將胃腸病的早期信號列舉如下,以便參考對照,自我檢查,早期發現,早作治療。
噯氣、呃逆
噯氣與呃逆是不同的。噯氣聲音“嗝——嗝——”作響,沉悶而悠長,間隔時間也較長,是氣從胃中上逆而呃逆,聲音“呃、呃、呃……”作響,尖銳而急促,氣從喉間發出,同時伴有軀幹震動和聳肩。噯氣和呃逆,都是各種消化道疾病的常見症狀,尤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必要時需行胃鏡檢查。
惡心、嘔吐
惡心、嘔吐常見於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幽門梗阻等疾病。需行胃鏡、肝膽B超檢查,必要時還應該抽血檢查電解質及二氧化碳結合力等。
腹脹、腹痛
腹脹是胃腸道積氣,常可伴有噯氣、排氣過多、惡心等症狀,可由多種原因引發,胃腸道炎症、消化性潰瘍等均可引起腹脹。腹痛病因多端,表現複雜,胃腸道疾病中急性胃腸炎等表現為急性腹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等多為慢性腹痛。如出現了腹脹、腹痛,應該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電子胃鏡、腸鏡及B超檢查,特別是急性腹痛更應該及時就診,以便排除急腹症。
便秘
便秘可分為功能性便秘、器質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常因飲食、生活習慣、藥物等原因所致,器質性病變就胃腸道本身而言,則應該考慮為直腸及肛門的疾病等,長期便秘應該找到便秘發生的原因,主要通過肛腸指檢、結腸鏡等檢查。
腹瀉
腹瀉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超過2個月者為慢性腹瀉。急性腹瀉常見於感染或中毒所致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等。慢性腹瀉可見於胃酸缺乏性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等,也可見於腸道非感染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等,還可見於其他一些因素。
胃腸病對人體的危害
腸胃為人體主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腸胃患病將會影響到整個機體的營養和免疫力,因而腸胃病如不及時治療,對全身各髒器均有一定影響,尤其在疾病後期產生並發症時,危害更大。所以要及時治療,以免疾病從急性轉成慢性,由功能性轉成器質性,由較輕的單純的病變轉成複雜的嚴重的病變甚至癌變。
胃炎、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危害
慢性淺表性胃炎可合並糜爛性胃炎或轉變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甚至有少數患者還可能發生癌變,不僅給患者造成痛苦,還直接威脅患者的生命;消化性潰瘍如不經正規、及時的治療,可並發幽門梗阻、出血、穿孔、癌變;慢性胃炎患者由於不能充分、有效的吸收維生素B12和葉酸,可導致大細胞性貧血;而萎縮性胃炎患者由於內因子缺乏,可形成惡性貧血等。
腹瀉的危害
(1) 腹瀉可使水、電解質失調和酸堿平衡紊亂
腹瀉患者從大便中丟失大量水分和無機鹽,當失水超過體重的5%時,就會隨之出現一係列問題。比如缺鉀時,可出現全身軟弱無力,反射減弱,或有心律失常甚至心髒驟停,也可能出現呼吸肌麻痹及腸麻痹等一係列症狀。嚴重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都會對機體產生嚴重損害,如不及時搶救,還可能會危及生命。
(2)腹瀉能引起營養不良
能量供給不足:長期腹瀉的患者,通常會感到頭昏眼花、神疲乏力或不自主顫抖,甚至心慌氣短,冷汗淋漓,這些都是因為能量供給障礙而引起的。
維生素缺乏:長期腹瀉可直接影響機體對維生素的吸收,引起維生素的缺乏,可能會出現皮膚頭發幹燥,缺乏光澤,甚至脫落等現象;還可能會出現不明原因的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等。
貧血:由於消化吸收障礙,蛋白質及其他造血原料如葉酸、維生素B12、鐵質等吸收減少,可引起貧血,出現口唇、指甲淡白無華,皮膚幹燥、脫屑,神疲乏力,頭暈耳鳴,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動輒氣促等症狀。
腹瀉可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貧血及維生素缺乏等,可使人體對傳染病及各種感染的抗病能力減弱,組織再生能力下降,所以容易感染疾病。
便秘的危害
(1)誘發肛腸疾病
便秘時,由於糞便堅硬幹燥,排便困難,強行排便常可直接引起或加重肛門及直腸疾病,如痔瘡、肛裂、肛瘺、直腸炎等;另外,因為較硬的糞塊壓迫腸腔使腸腔狹窄及盆腔周圍結構阻礙了結腸擴張,使直腸或結腸受壓而形成糞便潰瘍,嚴重者可引起腸穿孔,還可能會誘發結腸癌。
(2)導致胃腸神經功能紊亂
便秘患者因為糞便不能及時排除,長期瀦留腸道,致使有害物質吸收,可引起胃腸神經功能紊亂而致口苦口臭、惡心欲吐、進食減少、腹部脹滿、肛門排氣增多等表現。
(3)加速衰老
食物分解時釋放的毒素不能及時排出體外,被腸壁吸收進入血循環,加速衰老過程。
(4)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很多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就是因為便秘在排便時屏氣用力增加腹壓,而造成了心、腦血管疾病突然發作或加重,如誘發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出血、中風猝死等。
(5)使大腦功能下降
便秘時,由於代謝廢物過久的停留於腸道,在細菌的作用下,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甲烷、酚、氨等,這些物質可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中樞神經係統,幹擾大腦功能,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維遲鈍,嗜睡等。
(6)導致性生活障礙
排便時長時間用力,可使直腸疲勞、肛門收縮過緊及盆腔底部痙攣性收縮,以致出現性欲減退、性生活沒有高潮或性交時不射精等情況。
(7)誘發婦科疾病
便秘可使婦女發生痛經、陰道痙攣,有時甚至出現尿瀦留、尿路感染。
結腸炎的危害
結腸炎可引發腸狹窄、腸穿孔、中毒性巨結腸、腸梗阻、結腸癌等,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如大量便血可導致貧血;長期腹瀉可導致水電解質失調、酸堿平衡紊亂。潰瘍性結腸炎還可能發生腸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危及生命。長期慢性炎症刺激結腸,還可能發展為結腸癌。
中醫認為的胃腸病主要症狀
胃痛
飲食不節,或過饑過飽,致胃失和降(注:飲食入口,經過食管下納於胃,經胃的腐熟後,再下行進入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這是由胃氣的下行作用來完成的,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隻有胃氣保持正常的通降作用,才能正常受納,腐熟水穀,並把經消化的食物進一步下行,完成飲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並最後把食物殘渣排出體外。脾氣生升,胃氣生降,脾升胃降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胃的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和降,不僅可以影響食欲,而且因濁氣在上而發生口臭、脘腹脹滿疼痛、惡心、嘔吐、以及大便秘結等證。),引起脾陽不足(注:脾陽指脾的運化功能及在運化活動過程中起溫煦作用的陽氣,是人體陽氣在脾髒功能方麵的反映。脾的運化水穀、運化水液、升運清陽、溫煦四肢肌肉等功能,都是脾的陽氣完成的。指胃失和降影響了脾的運送營養物質的功能。),中焦虛寒,或胃陰受損,失其濡養,發生疼痛。過食肥甘,損傷脾胃,脾胃受納升降功能失職,導致嘔惡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