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胃腸病的中醫認識與辨證(3 / 3)

泛酸(注:胃泛酸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症狀,並非都是胃有毛病。當.胃酸過多時,酸性分泌物會刺激胃粘膜,引起泛酸,讓人有燒心的感覺。)

飲食太過,胃脘痞塞,脾氣不運,怫鬱之極,濕熱蒸變,導致泛酸。噯氣停食內阻,胃氣壅滯,濁氣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可引起噯氣。

痞脹(注:發生在胸與橫隔部的脘腹鬱結脹悶,脹滿不舒。)

食積痰滯,或夾濕化熱,痞塞脾胃,阻礙氣機,濁氣不得通降,故見胃脘痞滿,腹部飽脹。

嘔吐

飲食過多,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等食物,會傷胃滯脾,導致食停不化,胃氣不能下行,上逆而為嘔吐。

呃逆

如過食生冷或寒涼藥物,則寒氣阻滯於胃,胃氣失於和降,氣逆而上,複因膈間不利,故呃聲短而頻,不能自製。若過食辛熱煎炒之品,或過用溫補,燥熱內盛,腑實氣阻,亦可動膈而發生呃逆。

噎膈(注:噎膈噎指吞咽之時梗噎不順,膈為胸膈阻塞,飲食不下。)

酒食助濕生熱,若嗜酒無度,又多進肥甘之品,則易釀成痰濁,使食道窄隘,若恣食辛香燥熱等物,則易致津傷血燥,使咽管幹澀,妨礙咽食,發生噎膈。《醫碥·反胃噎膈》說:“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食不得入也。”

積聚

酒食不節,饑飽失宜,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注: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轉輸功能和對促進體內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功能受到了影響。),不能輸布水穀之精微,濕濁(注: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濕)及輸布津液功能減退或障礙,從而導致機體水穀津液代謝失調,引起水濕痰濁等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凝聚成痰,痰阻氣機,血行不暢,脈絡壅塞,痰濁與氣血搏結,致生積聚。也有因飲食不調,因食遇氣,食氣交阻,氣機不暢而成的。《景嶽全書》說:“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

腹痛

暴飲暴食,傷及脾胃,食滯內停,或恣食肥甘厚膩辛辣之品,濕熱積滯,蓄結腸胃:或誤食餿腐不潔之物,或過食生冷,遏阻(注:阻止。)脾陽等,均可影響脾胃之健運,氣機失暢,腑氣通降不利,而發生腹痛。

腹瀉

飲食過量,宿食內停,或過食肥甘,呆胃滯脾;或多食生冷,誤食不潔之物,損傷脾胃,使傳導失職,升降失調,致生泄瀉。《景嶽全書·泄瀉》篇說:“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穀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

出血

過食辛辣厚味醇酒,滋生濕熱,濕熱內蘊(注:濕氣和熱氣蘊結在體內。),熏灼血絡,迫血妄行(注:指血液的運輸紊亂。)而引起吐血、便血。即如《臨證指南醫案·吐血》說:“酒熱戕胃之類,皆能助火動血。”或是由於過食辛辣醇酒厚味,損傷脾胃,脾胃虛衰,失去健運統攝職能(注:血的來源靠水穀精微物質,脾胃虛弱則不能對正常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轉輸,血液生化無源,所以不能統攝血液,血液就會離開正常軌道。);血溢(注:指血液運行不按正常軌道,流失於經脈之外。)脈外,發生吐血、便血。

西醫常見的胃腸疾病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的可逆性的炎症病變。病變部位可以是局限在胃底、胃體或胃竇的某個局部,也可彌漫地分布於全胃。常見症狀有上腹疼痛、惡心、嘔吐和食欲減退等;有上消化道出血時,常為少量、間歇性的出血。由藥物和激素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常表現為嘔血和黑便;急性食物中毒時急性胃炎和急性腸炎同時存在,常同時出現嘔吐、腹瀉、脫水和低血壓;腐蝕性急性胃炎和化膿性急性胃炎,常有上腹部劇烈疼痛、頻繁嘔吐及寒戰等症狀。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主要是由於幽門螺杆菌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根據炎症累及的部位和對腺體破壞程度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患者有相當一部分沒有臨床症狀表現;有症狀時大多表現為上腹部不適、飽脹、鈍痛、燒灼痛等,疼痛無明顯規律,一般進食後較重;有胃黏膜長期少量出血者可發生缺鐵性貧血,並可出現頭暈、心慌、乏力等症狀;惡性貧血的病人可有全身衰弱、消瘦、神情淡漠等;以上症狀多無特異性。慢性胃炎患者的體征多不明顯,有時可有上腹部輕微壓痛,胃體胃炎嚴重時可有舌炎和貧血的相應體征。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是根據發病的部位來命名的。典型的胃潰瘍常於劍突下偏左疼痛,好發於餐後半小時到1~2小時;十二指腸潰瘍常於中上腹偏右處疼痛,好發於餐後3~4小時或半夜痛醒。疼痛常伴有噯氣、泛酸、燒心、惡心、嘔吐等症狀;久病患者可出現出血、穿孔、幽門梗阻、癌變等並發症。幽門螺杆菌檢測,在消化性潰瘍病人中的陽性率可高達80%以上,是一項有重要意義的檢查。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臨床常見的嚴重疾病。消化道出血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上消化道出血較常見。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消化道潰瘍、各種胃炎、食管癌、胃癌、膽道出血等以及全身性疾病、胃腸道鄰近器官病變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按其出血速度和出血量的多少,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嘔血與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現。

胃痛

胃癌是由胃黏膜表麵的上皮細胞發生的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中老年40~60歲者最多見。早期胃癌,病變隻限於胃黏膜層及黏膜下層。肉眼可見腫物隆起或凹下,中期、晚期腫物向深度和廣度侵犯,可犯及全層胃壁,並向胃外侵犯或轉移。癌灶可呈潰瘍型、蕈型、浸潤型等表現。

胃下垂

胃下垂是指人體站立時胃的下緣達到盆腔,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降到髂脊連線以下的病變。一般多見於體弱瘦長體型、分娩2~3次以上婦女(腹肌鬆弛)、消耗性疾病進行性消瘦者等。胃下垂常伴慢性胃炎及其他髒器下垂,如肝、腎及結腸下垂等。輕度胃下垂者多無症狀,下垂明顯者可見上腹部不適,每到餐後、站立及勞累後加重,易飽脹、厭食、噯氣、惡心及便秘等。並伴有其他內髒下垂的表現,如站立性昏厥、低血壓、心悸、乏力及眩暈等。

腸道易激綜合征

腸道易激綜合征是最常見的一種腸道功能性疾病,其特點是腸道無結構上的缺陷,但對刺激的生理反應有過度或反常的現象。主要表現為腹痛、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有時便中有黏液。

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按病情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類型。按其病變分期,有活動期和緩解期的區分。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在活動期,腹瀉可每天2次以上,腹痛明顯,糞便中可夾血,或出現黏液便,並有明顯的裏急後重,大便未淨感,上腹部飽脹;厭食,常見惡心、嘔吐、噯氣,有時還會出現低熱或高熱;緩解期一般腹瀉每天1~2次,或轉為正常,腹痛偶爾發生,大便有時出現黏液,便後會有重垂感。腹痛腹脹不常見。

便秘

便秘指大便次數減少和糞便幹結排出困難。一般認為間隔2~3天排便1次者可視為便秘,但應根據每個人的平時習慣來確定。臨床上按病變性質將便秘分為器質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兩種。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常見的消化道綜合征,有的稱為急性胃腸炎,小兒稱為嬰幼兒腹瀉。本病起病時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腹瀉,習慣地診斷為消化不良;如有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者,則診斷為中毒性消化不良。

腸梗阻

腸梗阻是指腸腔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腸道,以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便、排氣為臨床特征的一種常見的急腹症,具有病因複雜、病情多變、發展迅速等特點。

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是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任何年齡均可發生,尤以青壯年為多。腹痛是急性闌尾炎最常見的重要症狀,惡心、嘔吐也多常見,食欲減退、腹瀉、頭暈、頭痛、發熱也是急性闌尾炎的症狀。

胃腸病的早期中醫預防措施

古人認為,真正醫術高超的醫生應該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注: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麵的內容,亦即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展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采用的救急方法。),也就是強調未病先防,有病早治,防止傳變。隨著對胃腸道疾病認識的逐漸深入,人們也逐漸意識到胃腸病預防的重要性。科學研究發現,胃腸道疾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預防的目的包括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及惡化。隻有做到以下幾條,就可以預防控製疾病。

生活要規律、節製

(1)飲食要規律

進餐時間要規律,不能過早或過晚;營養應全麵,不能好吃的就無節製多吃,不好吃的就吃得少或者不吃;飲食要節製,即少吃多餐,定時定量,使胃中經常有一定量食物存在,防止胃酸侵蝕胃壁黏膜。

(2)作息要規律

要注意調節生物鍾,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工作和生活,注意勞逸結合,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防止過度疲勞,不能養成不良的作息習慣,隨自己意願任意安排工作或休息時間。

飲食要清淡、衛生

(1)飲食要清淡

傳統中醫認為胃腸病患者要保持胃腸的衝和之氣,就應該以素食淡飯為主食,適當添加一些肥甘厚味(注:肥甘厚味,是指太油膩、太鹹、太甜的精致食物。)之品,如肉類等。現代研究也進一步表明,胃腸病患者的飲食應以溫軟淡素、容易消化為宜,慎食一些刺激性較大、難以消化的食物(如牛肉、紅薯、糯米製品等),進食時做到細嚼慢咽,並戒除煙、酒等不良嗜好,以防刺激胃黏膜,加重胃腸病。

(2)飲食要衛生

俗話說“病從口入”,飲食不衛生,進食了腐敗變質的食物常常導致感染、中毒,引發胃腸道疾病。所以,我們在選擇食物時,要注意以新鮮、幹淨為宜。

情緒要樂觀、穩定

傳統中醫認為情誌因素是胃腸道疾病的重要發病原因,現代科學研究也證實,胃腸道疾病與人的情緒變化、心理狀態密切相關。過度的緊張、悲傷、恐懼、憤怒、憂慮或者情緒不穩、起伏不定、大悲大喜都可能誘發胃腸病。因此,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不要患得患失,避免過度的緊張、悲傷、恐懼、憤怒、憂慮等不良情誌因素的刺激,也能達到預防和治療胃腸道疾病的目的。

衣被要防寒、保暖

寒冷也是胃腸病的誘發因素。如果不慎受涼,患者抵抗力下降,很容易發生胃腸道病變,同時,寒冷可使胃腸腺體分泌增加,甚至引發應激性潰瘍等。因此,要隨氣候的變化,適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用藥要規範、謹慎

調查表明,臨床上所見的胃腸病,有相當數量是用藥不當引起的,更有甚者因為用藥不當導致胃腸出血、穿孔等。所以要防治胃腸病,首先要做到用藥規範,避免濫用對胃黏膜有刺激的藥物。如因病確需服用有胃腸道刺激的藥物時,應在飯後服用或同時加用保護胃黏膜的藥物。所以建議患者在醫生指導下規範用藥。

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參加各項體育活動,積極鍛煉身體,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機體免疫力,同時也有利於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提高胃腸道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從而減少發病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