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胃腸病的辨證分型對症生活
一、胃病證候中醫辨證分型對症生活
胃氣虛證型的對症生活
胃氣虛證是指胃氣不足,受納、腐熟功能減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現的證候。常由飲食不節,損傷胃氣,或久病失養所引起。
【臨床症狀】
胃脘隱痛,或脹痛,食後脹甚,按之覺舒,食欲減退,時作噯氣,氣短神疲,倦怠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
【發病原因】
本證多因飲食不節,饑飽失常,或勞倦傷中,或久病失養,致使胃氣虧損所致。胃主受納、腐熟水穀,其氣以和降為順。胃氣虧虛,胃氣失和,受納、腐熟功能減退,故見胃脘隱痛或痞脹,不思飲食,食後脹甚;病性屬虛,故按之覺舒。胃氣不降而反上逆,則時作噯氣。胃氣虛,影響及脾,脾失健運,化源不足(注:脾不能正常的運輸水穀精微,氣、血、津液就沒有充足的營養。),麵失所榮(注:麵部皮膚沒有光澤,氣色不佳。),故麵色萎黃。氣虛,功能衰減,則見氣短神疲,倦怠懶言(注:疲乏困倦,不願說話。)。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為胃氣虧虛之象。
脾胃虛證是由於素體脾氣虛,或脾虛日久,波及脾陽,使脾陽也虛。或貪食生冷,損傷脾陽,導致脾陽虛不能溫暖胃腸,寒氣自內而生的病證。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炎、吸收不良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常出現或伴有脾胃虛寒證。
【辨證確診】
本證以胃氣不足,納降失常為主要病機。氣虛和胃失和降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有胃脘隱痛,或脹痛、食後脹甚、按之覺舒、食欲減退、時作噯氣等胃氣虧虛的定位症狀。有氣短神疲、倦怠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等氣虛的定性症狀。此外,脾氣虛與胃氣虛常常兼見,而共見麵色萎黃,少氣懶言,神疲肢倦,舌淡,脈虛弱等症狀。然二者的臨床特點有不同:脾氣虛,健運失職,則以食後腹脹,大便溏薄,水腫為特點;胃氣不足,受納腐熟功能減弱,胃失和降,則以胃脘隱痛,食欲不振,食難消化,噯氣,或嘔惡(注:惡心嘔吐。)為特征。
【中醫治法】
[治法]益氣養胃健脾。
[方劑]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15克),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服用;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
【中藥處方】
(1)益氣湯加味
[主治]脘腹不適,或綿綿作痛,悠悠不休,或作或止,喜溫喜按,麵色蒼白,腹脹食少,泛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不溫,神倦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濡弱。
[處方]黨參10克,茯苓20克,炒白術10克,扁豆10克,蓮米10克,淮山藥15克,炙黃芪15克,升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5日1個療程。
(2)補脾湯
[主治]久病,麵黃肌瘦,頭發稀少。
[處方]潞參4.5克,白術4.5克(土炒),雲苓3克,白芍3克(炒),川芎15克(炒),歸身3克(土炒),蔻米1.5克(研),陳皮1.5克,炙耆3克,炙草1.5克,扁豆3克(炒)。
[用法]加生薑1片,大棗1枚,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劑。
(3)溫脾散
[主治]脾氣不和,食少無力。
[處方]人參15克(去蘆頭),白術15克,訶黎勒皮22克,木香15克,黃耆15克(銼),白茯苓15克,藿香15克,陳橘皮15克(湯浸,去白、瓤,焙),桔梗15克(去蘆頭),甘草7.5克(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加生薑少許、大棗1枚,煎至75毫升,去滓,不拘時候溫服。
(4)養元粉
[主治]脾胃虛弱,健脾養元。
[處方]糯米700克,山藥90克,茯苓(去皮)60克,芡實90克,蓮子肉90克,川椒15克,苡仁90克。
[用法]共為細末。可酌加白糖溫水調服,每日早、中、晚各服2匙。如酌加廣皮、半夏、白術、人參、山楂肉尤妙。
(5)助胃膏
[主治]胃氣虛弱,乳食不進,腹脅脹滿,腸鳴泄瀉,大便色青,或時夜啼,胎寒腹痛,采取補脾健胃,溫中理氣。
[處方]白豆蔻仁、肉豆蔻(煨)、丁香、人參、木香各30克,白茯苓(去皮)、官桂(去粗皮)、白術藿香葉、縮砂仁、甘草(炙)各60克,橘紅(去白)、山藥各120克。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和成膏。每日早、晚各服如芡實大1丸,用米飲化下。
(6)調中正胃散
[主治]脾胃虛寒,吐逆煩悶,神困力乏,飲食不美,虛弱思睡,睡不安穩,采取健脾溫中。
[處方]藿香葉、白術、人參、白茯苓、甘草(炙)、陳皮(去白)、山藥、白扁豆(炒)、半夏曲、川白薑(炮)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3克,水150毫升,生薑2小片,大棗半個,煎二、三沸服。
(7)益氣養營湯
[主治]氣血損傷,四肢頸項等處患腫,不問軟硬、赤白、痛否,日脯發熱,或潰而不斂者。
[處方]人參、茯苓、陳皮、貝母、香附、當歸(酒拌)、川芎、黃耆(鹽水拌炒)、熟地黃(酒拌、芍藥(炒)各1.5克,甘草(炙)、桔梗(炒)、柴胡各0.9克,白術(炒)3克。
[用法]加生薑,水煎服,每日1劑。胸痞,人參、熟地黃各減0.9克;口幹,加五味子、麥門冬;往來寒熱,加軟柴胡、地骨皮;膿清,加人參、黃耆;膿多,加川芎、當歸;膿不止,加人參、黃耆、當歸;肌肉遲生,加白蘞、官桂。
(8)溫膈散
[主治]胸中有寒,氣逆嘔吐。
[處方]人參7.5克(去蘆頭),訶黎勒15克(煨,用皮),丁香7.5克,草豆蔻7.5克(去皮),甘草7.5克(炙微赤,銼),陳橘皮7.5克(湯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以水100毫升,煎至5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溫服,更量大小,加減服之。
【刮痧療法】
頭部:督脈——百會。
背部:膀胱經——雙側脾俞、胃俞至腎俞。
胸腹部:任脈——膻中、中脘至下脘。
上肢:心包經——雙側內關。
下肢:胃經——雙側足三裏至條口。????
腎經——雙側湧泉。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宜食性溫味甘辛,具有健脾補氣、溫暖腸胃及祛寒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羊肉、雞肉、牛肚、豬肚、鏈魚、草魚、荔枝、辣椒、韭菜、茴香菜、芥菜、肉桂、幹薑、生薑、花椒、胡椒、小茴香、白蔻、紅糖等。
(2)忌食食物
忌食性質寒涼、易損傷脾胃陽氣的食物,如蕎麥、蓧麥、綠豆、豆腐、菠菜、空心菜、茄子、黑木耳、金針萊、萵苣、冬瓜、芹菜、莧菜、茭白、黃瓜、苦瓜、西瓜、柿子、香蕉、枇杷、梨、桃子等。
忌食味厚滋膩,難以消化,易阻礙脾胃運化的食物,如豬肉、鴨肉、甲魚肉、牡蠣肉、糯米等。
忌食具有利氣消食作用,可損傷正氣、加重虛寒的食物,如山楂、蘿卜、薤白、香菜等。
【食療藥膳】
(1)炒腐衣
[原料]豆腐衣75克,青菜心1OO克,筍肉5O克,水發木耳75克,糖、精鹽、黃酒、清湯各適量,味精少許。
[做法]豆腐衣用溫水泡軟,切成長6厘米、寬約1.5厘米的片;青菜心洗淨,先剖成四片,再切成5厘米長的段;筍肉切成薄片;木耳洗淨,撕成小塊。將炒鍋放旺火上,放油燒至七成熱,下豆腐皮、青菜、筍片、木耳,煸炒幾下後,加糖、鹽、黃酒,並加雞清湯,燒煮3分鍾,放味精,用濕澱粉勾芡,即可上桌食用。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養胃,滋陰通便。適宜於病後津液枯少、大便幹結者食用。
(2)海米茄子
[原料]茄子2O0克,海米15克,植物油1O克,鹽3克,醬油5克。
[做法]將茄子洗淨切成滾刀塊,放入清水中浸泡片刻,撈出待用;把海米放入碗中,用開水浸泡,泡軟後洗淨,泡海米的水留用。炒鍋置中火上,放入油燒熱,下蔥末、薑末,炒香,放入茄子塊和泡好的海米,約炒2分鍾後,加入醬油、鹽、糖和泡海米的水炒勻,轉小火燜燒10分鍾後即可。
[功效]健脾開胃,清熱解毒。適宜於腸胃病患者食用。
(3)荷包豆腐
[原料]豆腐2OO克,菠菜心5O克,雞蛋清5O克,雞湯2OO克,調料適量。
[做法]將豆腐表麵粗皮去掉,過細籮成泥。火腿剁成細末。菠菜心洗淨。取蛋清、鹽、味精、胡椒粉、料酒、濕澱粉與豆腐泥一起攪勻。把豆腐泥擠成丸子,上麵撒上火腿末,上屜蒸5分鍾,取出用湯漂上。將雞湯燒開加入菠菜心,稍煮後即加入豆腐丸子,用火煮透勾芡盛盤,再淋上雞油便成。
[功效]滋陰潤燥,健脾胃,益氣血。適宜於腸胃病患者秋季養身保健。
(4)幹煸蒜苗
[原料]蒜苗2OO克,豬瘦肉75克,薑絲少量,黃酒、糖、醬油各適量,味精少許。
[做法]蒜苗摘去花蕾和老的根莖,折成3厘米左右長的段;豬瘦肉用溫水洗過,剁作肉末。將炒鍋放火上,下油燒至七成熱,下生薑絲煸炒,至香味大出,下肉末翻炒,淋上黃酒,炒幾下後放入蒜苗,煸炒至蒜苗變軟,放糖、醬油,炒至蒜苗熟,加味精拌炒幾下盛起,裝盤佐餐食用。
[功效]溫養脾胃,通行氣滯。適宜於脾胃虛寒,症狀表現為心腹冷痛、痞悶食少患者食用。
(5)甜辣藕丁
[原料]嫩藕25O克,鮮蘑菇1OO克,甜麵醬5O克,幹辣椒1個,薑片、鹽、白糖、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藕洗淨,刮去皮切丁,浸入冷水中;蘑菇切丁;辣椒切末。油鍋燒至五成熱,爆香幹辣椒,放入甜麵醬,加入藕丁、蘑菇丁及少許水,調入薑片、精鹽、白糖、味精,煮沸後再燜煮兩分鍾即可。單食或佐餐。
[功效]健脾開胃,補益強身。適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食用。
(6)鯽魚羹
[原料]活鯽魚1條(約400克),幹薑3克,橘皮3克,胡椒、蔥白、生薑、生粉、細鹽各適量。
[做法]將鯽魚活殺,去鱗、鰓及內髒洗淨,加水適量,用大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煨至熟爛,潷取魚湯(魚另食用)。把幹薑、橘皮和胡椒共研成細末,生薑、蔥白切成碎末,一起放入魚湯中煮沸5分鍾,加入細鹽,用水澱粉勾芡即成。
[功效]健脾開胃,清熱利濕。適宜於脾失健運之食欲不振者食用。
(7)青豆銀玉羹
[原料]銀魚2OO克,熟肉、蛋糕(雞蛋打勻,隔水蒸熟)、玉蘭片各3O克,青豆2O粒,雞湯5OO毫升,陳皮、料酒等調料各適量。
[做法]將銀魚去頭尾洗淨,入沸水焯一下;玉蘭片、陳皮、熟肉、蛋糕均切成小丁。鍋內倒入雞湯燒沸,放入銀魚、玉蘭片、陳皮、熟肉、蛋糕、青豆,加入料酒、醬油、鹽、蔥和生薑末,調好口味,用水澱粉勾芡,加入味精、椒油、胡椒粉即成。
[功效]益氣健胃,滋陰補虛,清熱利水。適宜於食欲振者食用,也可以用於慢性咽喉炎、浮腫患者食用。
胃陰虛證型的對症生活
胃陰虛證是指胃陰不足,胃失濡潤,和降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常由溫熱病後期,胃陰耗傷,或氣鬱化火傷陰所引起。
【臨床症狀】
胃脘隱隱灼痛,饑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雜(注:以胃中煩熱悶亂,似饑非饑、似痛非痛、似辣非辣為特征的一種病證。又稱為心嘈。),脘痞不舒,或幹嘔呃逆,伴見口咽幹燥,大便幹結,小便短少(注:小便不利或不暢。),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而數(注:脈細而數指細脈和數脈相兼。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鍾脈搏在90次以上。)。
【發病原因】
本證多因溫熱病後期,胃陰耗傷,或情誌鬱結,氣鬱化火(注:心情不好,影響氣的正常運行,導致氣滯和氣結,氣機不暢從而生內熱。),灼傷胃陰,或因吐瀉太過,傷津耗液,或過食辛辣、溫燥之品,或用溫燥藥物太過,耗傷胃陰(注:胃中的陰液。)所致。胃陰虧虛,陰不上承(注:胃中的陰液不能向上輸送滋養。),則口燥咽幹;下不能滋潤腸道,故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舌紅少津,脈細數,皆為陰液虧少之征。本證以胃失和降見症與陰虧失潤的表現為審證要點。
【辨證確診】
本症以胃陰不足,納降失常為主要病機。胃失和降與陰虛之象並見為辨證依據。有口燥咽幹、大便幹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而數等陰虛證的定性症狀。有胃脘隱隱灼痛、饑不欲食,或食而甚少,或胃脘嘈雜、脘痞不舒,或幹嘔呃逆等胃失納降的定位症狀。
【中醫治法】
[治法]益陰生津、和胃止痛。
[方劑]益胃湯:玉竹、沙參、天冬、麥冬、炒白芍、幹地黃、西洋參、川
棟子、粳米(小米亦可)、生甘草。
[用法]加減:吞酸嘈雜較甚(或有潰瘍病史者)加吳芋、川黃連、烏賊骨、
煆瓦楞;納食不佳者加雞內金、穀麥芽,消食健胃;有胃下垂者加生芪、太子參、當歸、枳實,補中升提。胃火過盛,脘部有灼熱者加石斛、竹葉、公英,降火清胃;嘔吐者加竹茹、代赭石,降逆止吐;肝鬱氣滯者加廣佛手、枳殼,開鬱和胃。脘痛較甚者加元胡、鬱金,理血止痛;便秘者加火麻仁、決明子,潤腸通便。
【中藥處方】
(1)養胃湯加味
[主治]胃脘部隱痛或燒灼樣痛,口燥咽幹,嘈雜心煩,納呆食少,大便幹結,舌質紅,苔少或花剝(注:花剝苔又叫地圖舌,指舌苔大片剝落,邊緣突起,界限清楚,剝落部位時時移動者。),脈細數。
[處方]南沙參10克,川石斛12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3克,玉竹10克,淮山藥10克,扁豆10豆,幹蘆根30根,佛手5克,炒穀芽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2)炙甘草湯加減
[主治]氣虛血弱,虛羸少氣,心悸心慌,虛煩失眠,大便幹結,舌質淡紅少苔,脈結代;虛勞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煩,少氣,失眠,自汗盜汗,脈虛數,采取益氣養血,滋陰複脈。
[處方]甘草12克(炙),生薑9克(切),人參6克,生地黃30克,桂枝9克(去皮),阿膠6克,麥門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大棗30枚。
[用法]上藥九味,以清酒1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八味,取300毫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100毫升,1日3次。
(3)養胃增液湯
[主治]不思乳食,口渴多飲,皮膚幹燥,大便幹結,舌紅少津、舌光少苔,脈細數,采取養胃育陰。
[處方]北沙參、石斛、玉竹、山藥、烏梅、白芍、荷葉、蘆根、甘草各適量。
[用法]水煎,日1劑,分3次服。
(4)葉氏養胃方
[主治]口幹唇燥,不思飲食,大便燥結,舌幹少津,甚則幹嘔呃逆,脈細數,采取養陰和胃。
[處方]麥冬、玉竹、沙參養陰生津,甘草、扁豆健脾益胃;並可加石斛以益胃陰。便結加麻仁,燥渴加甘蔗汁,不思飲食者加穀牙、陳皮之類。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劑,1個月為1療程。
(5)滋陰和胃湯
[主治]胃脘灼痛,口幹口苦,舌紅少津。
[處方]百合20克,烏藥10克,沙參20克,麥冬20克,赤芍20克,丹參20克,烏梅10克,檳榔10克,黃連5克,蒲公英20克,半枝蓮20克,甘草10克。組方原則是選擇滋陰兼有抗幽門螺杆菌作用的烏梅、赤芍、麥冬等,再配以其他滋陰和胃的中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6)芍藥甘草湯加味
[主治]胃熱隱痛,口舌幹燥,手足心熱,渴欲含漱,心中煩熱,嘈雜幹嘔,大便幹燥。舌紅無苔,舌裂紋少津,脈象細數。
[處方]沙參12克,麥冬10克,當歸12克,生地15克,枸杞子12克,白芍18克,川楝子12克,烏梅12克,石斛15克,甘草6克。脘腹脹痛,時作幹嘔者,加佛手、竹茹;神疲氣短,倦怠乏力者,加太子參、黃芪;胃痛如刺,舌見瘀斑者,加丹參、元胡、桃仁、丹皮;大便秘結者,加火麻仁、鬱李仁、生首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1個月為1療程。
(7)中成藥
人參健脾丸:每日2次,每次3~6克口服。適用於脾胃氣虛。
枳術丸:每日2次,每次3~6克口服。適用於脾運失健。
【針灸療法】
[取穴] 中脘,足三裏,是治胃病之要穴;內關乃心包經絡穴,別走三焦經,也是八脈交會穴中陰維脈之會穴,可鎮靜鎮痛,理氣和胃。梁門為胃經穴,能健脾胃,助運化,配中脘、內關、足三裏治胃炎、潰瘍病引起之胃脘痛等症。內庭為胃經穴,能清胃熱,理氣鎮痛。三陰交調和氣血,養陰益胃。
[處方] 內關、中脘、足三裏、三陰交、梁門(中脘傍開二寸處)、內庭(足大趾與次趾間陷中)。
[做法]足三裏、中脘內關為一組。梁門、內庭、三陰交為一組,每日一組,交替應用,8—10天為1療程。三陰交、內庭、足三裏用補法,即出針時緩慢撚轉出針,急按針孔,揉按片刻,其餘穴平補平瀉。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胃陽虛宜食具有滋養胃陰作用的食物,如小麥、牛奶、雞蛋、豬肉、鴨肉等;宜食具有潤養胃津作用的食物,如銀耳、燕窩、枇杷、梨、蘋果、蕃茄、烏梅、豆腐等。
(2)忌食食物
忌食性質溫熱,有助熱傷陰作用的食物,如秈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雞肉、河蝦、海蝦、海參、草魚、鏈魚等。
忌食味辛辣、性溫熱而燥,易助熱耗陰的食物,如韭菜、茴香菜、芥菜、薤白、荔枝、辣椒肉桂、幹薑、花椒、胡椒、小茴香、大蒜、白蔻等。
【食療藥膳】
(1)溜豌豆
[原料]青豌豆50克,鮮牛奶150克,麵粉75克,濕澱粉適量。
[做法]青豌豆放沸水中焯過,鮮牛奶與濕澱粉調成糊。將炒鍋放旺火上,鍋中放少量清水,燒開後,將牛奶調成的糊,邊攪動邊倒入鍋中,繼續攪動鍋內,使煮熟後,倒入底部塗有一層油的平底盤內,攤平,冷後即成塊,用刀切成1厘米見方的方塊。將炒鍋放在旺火上,下油燒至七成熱,將預製好的塊用幹麵粉拌一下,然後放麵粉調成的稀糊內蘸滿糊,投入油鍋中,炸至外皮呈淺黃色,倒入漏勺瀝油。原鍋留油,倒入清湯,同時放鹽、生薑片、糖、味精、濕澱粉,再放入青豌豆,隨後將炸好的塊下鍋,顛翻幾下,淋上芝麻油即成。
[功效]補虛損、益肺胃、生津潤腸。適宜於腸胃病患者,對防治胃癌有較好作用。
(2)醋黃瓜
[原料]嫩黃瓜300克,精鹽2克,白糖、香油、醋各5克
[做法]黃瓜洗淨切片,沸水過一下,撈出拌上鹽浸20分鍾,擠幹水分,裝入碗中,加白糖、醋、香油拌勻裝盤。
[功效]清淡滋陰,健脾開胃。適宜於食欲不振、便秘者食用。
(3)豆腐衣雞蛋殼
[原料]雞蛋殼6個,豆腐衣適量。
[做法]將雞蛋殼研成粉末,用豆腐衣包裹,1次服下,每日2次。
[功效]益氣和中,補虛扶弱,緩痙製酸,行氣除滿,益陰健胃。適宜於胃陰不足、隱隱灼痛、煩渴、嘈雜、食少便幹等症患者食用。
(4)黃瓜腰花
[原料]黃瓜100克,豬腎切花50克,鮮紅辣椒10克,色拉油30克,鹽、薑、蒜、料酒、醬油、味精、濕澱粉各適量。
[做法]豬腎洗淨,對半剖成兩半,去淨腰臊,斜刀剞上3厘米寬的花紋,再垂直花紋3刀1斷切成腰花,放在碗中,加精鹽、醬油、料酒拌勻,醃漬入味;黃瓜、紅椒切成菱形片,精鹽、醬油、味精、料酒、濕澱粉等共納1碗,兌成滋汁。炒鍋上火放入色拉油燒至七八在熟時,下入豬腰滑散,待豬腰卷成花且斷生後,倒入漏勺瀝油,放蔥末、薑末、蒜末熗鍋再投入黃瓜和紅椒煸炒一下,隨即倒入腰花,烹入兌好的滋汁炒均勻後,出鍋裝盤。
[功效]潤燥益氣,健胃養陰。適宜於腸燥便秘、消化不良患者食用。
(5)玉參燜鴨
[原料]淨鴨1隻,王竹2O克,沙參2O克,各種調料適量。
[做法]將玉竹、沙參洗淨,切片,混合加水煮,提取兩次得玉竹、沙參濃縮汁約4O毫升。鴨子由背部劈開,洗淨,放盆內,加入鹽、料酒、蔥各少許,入籠蒸至熟爛。鍋內注入原湯、鴨子、玉竹和沙參濃縮汁、精鹽、料酒、白糖、蔥,文火燜至鴨肉熟爛,將鴨子切成適宜的塊,按原體形排於盤中,原湯用雞油、澱粉勾成汁,澆上即成。
[功效]滋陰健胃。適宜於胃陰虛所致的慢性胃炎患者食用。
(6)土豆粥
[原料]土豆(不去皮)300克,蜂蜜適量。
[做法]將土豆洗淨切塊,用水煮至成粥狀,服用時加入蜂蜜調味。
[功效]養陰益胃。適宜於胃陰虧虛型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人食用。
(7)石斛桂圓湯
[原料]桂圓5~1O個,石斛10克,白糖少許。
[做法]桂圓去殼,同石斛一起放鍋中,加水,加白糖,小火燒沸一刻鍾即可,不可久煮。
[功效]滋陰養胃。適宜於脾胃虛弱型慢性胃炎患者食用。
胃陽虛證型的對症生活
胃陽虛證是指胃陽不足,虛寒內生,以致胃氣失和所表現的證候,又稱胃虛寒證。常由過食生冷,損傷胃陽,或過用寒涼攻伐藥物等所引起。
【臨床症狀】
胃脘綿綿冷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注:畏寒指自覺身體怕冷,但添加衣被或靠近火源寒冷感覺即緩解者稱畏寒。)肢冷,舌質淡嫩或淡胖,脈沉遲無力。
【發病原因】
本證多因飲食失調,嗜食生冷,或過用寒涼、攻伐藥物,或脾胃素弱,陽氣自衰,或久病失養等原因所致。胃陽虧虛,虛寒內生,寒凝氣機,胃氣不暢,故胃脘綿綿冷痛,食少脘痞;證情屬虛寒,故喜溫喜按,受納腐熟功能減退,水穀不化,隨胃氣上逆,則嘔吐清水,或夾有不消化食物。陽虛氣弱,機體失於溫養,故畏寒肢冷,體倦乏力。陰津未傷,則口淡不渴。舌質淡嫩或淡胖,脈沉遲無力,為陽虛生寒之象。
【辨證確診】
本證以胃陽不足,失於和謂為主要病機。以胃失和降和虛寒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舌質淡嫩或淡胖、脈沉遲無力等陽虛內寒證的定性症狀。有胃脘綿綿冷痛、時發時止、喜溫喜按、泛吐清水、食少脘痞等胃病的定位症狀。
【中醫治法】
[治法] 溫中健胃,降逆止痛。
[方劑] 吳茱萸湯:茱萸、人參、生薑、大棗。
[用法] 上4味,以水7升,煮取2升,去滓。每日早、中、晚各1劑。
【中藥處方】
(1)歸芪建中湯合良附丸加減
[主治]脈虛弱。
[處方]炙黃芪20克,炒白芍10克,桂枝10克,幹薑10克,高良薑10克,香附10克,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細辛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劑。
(2)健脾養胃湯
[主治]胃脘部隱隱作痛、喜暖喜按、泛吐清水、食少納呆、便溏。舌苔白膩、脈弦而虛。
[處方]幹薑、白術、蓽撥、桂枝、降香、白芍、延胡索(醋炙)、當歸、六神曲、枳實(炒)、甘草等各適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2劑。一個療程21天(三周)。觀察2個療程。
(3)黃芪柴胡湯
[主治]疲倦乏力,小腹脹(呼)氣、屁多、大便次數多且不成型導致肛口發紅不舒服,腹部一不焐蓋好或者吃了大油或者喝酒之後就疼痛更甚。
[處方]黃芪25克,柴胡6克,升麻9克,炙甘草5克,枳殼12克,白芍、玄胡、白術、炒神曲、山楂、雞內金各10克,川楝子6克,桔梗9克,知母6克,黨參20克,附子12克(先煎1小時)克,細辛3克,生薑6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劑,30天為1療程。
【針灸療法】
[取穴]以中脘、足三裏,胃俞為主穴,以脾俞、公孫為配穴。
[處方]中脘、足三裏,胃俞、脾俞、公孫。
[做法]體針,嘔吐者配以內關。每日1次,2周為1療程。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宜食狗肉、羊肉、雀肉、海馬、幹薑、胡椒、肉桂、荔枝、茴香、肉蓯蓉、冬蟲夏草、人參、蛤蚧、獐肉、鹿肉?、羊骨、牛鞭、狗鞭、海蝦、淡菜、韭菜、鮮生薑、大蔥、丁香、豆蔻、蓽澄茄、鎖陽、桂圓、黃芪、紫河車、白酒等。
(2)忌食食物
寒性胃痛者應忌食獼猴桃、甘蔗、蓴菜、西瓜、茭白、蚌肉、麥門冬、螺螄、蟹、柿子、香蕉、苦瓜、梨、荸薺、甜瓜、綠豆、柿餅、生番茄、竹筍、瓠子、生菜瓜、海帶、生萵苣、生蘿卜、生藕、生黃瓜、生地瓜、金銀花、菊花、薄荷、鴨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馬蘭頭、冷茶以及各種冷飲、冰鎮食品,因為性涼生冷的食品會使胃寒疼痛加劇。
【食療藥膳】
(1)二麻燉豬腸
[原料]豬大腸250克,黑芝麻60克,升麻15克。
[做法]將豬大腸洗淨;升麻用布包好,與芝麻一起納入大腸內,放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煨燉至大腸熟爛,揀去升麻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補中,升陽益氣。適宜於脾胃虛寒者食用。
(2)燒麻雀
[原料]麻雀2隻,冬筍250克,香菇10克,火腿100克,蔥、生薑、鹽、味精、黃酒、雞湯、芝麻油各適量。
[做法]雀放水中悶死,去毛及內雜,洗淨,放沸水鍋中燙一下,取出洗淨,放大碗內,加黃酒、蔥段、生薑片,上籠蒸至七成熟;火腿用溫水洗淨,切成4厘米長、2厘米寬的薄片;香菇原隻用,加水浸發;冬筍去老根及殼,放沸水鍋中汆一下,取出切成薄片。雀肉、火腿片、香菇、冬筍片同放鍋內,倒入雞湯,加鹽、黃酒,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沫,蓋好,用小火燒煮至雀肉酥,加味精調味,淋上芝麻油,上桌食用。
[功效]壯陽,益精,暖胃。適宜於脾胃虛寒,症狀表現為胃中隱痛、遇寒發作、納食不香、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患者食用。
(3)淫羊藿(仙靈脾)茯苓燉鵪鶉
[原料]淫羊藿30克,茯苓30克,鵪鶉1隻。
[做法]宰殺鵪鶉去毛,除去內髒,洗淨後切塊,與藥材共同放入燉盅內,隔水燉3小時,調味,吃肉飲湯。
[功效]淫羊藿補腎陽、強筋骨;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胃脾肺經,有利水去濕寧心安神,補脾胃作用,鵪鶉性味甘平,可補中益氣。
(4)益智仁冬蟲草燉鵝肉
[原料]益智仁10克、冬蟲草5克、鵝肉50克。
[做法]將鵝肉洗淨切塊與藥材共入燉盅內,加適量水,隔水燉3小時,調味後吃肉飲湯。
[功效]益智仁有補腎、溫脾、暖胃作用;冬蟲草性味甘平,入肺、腎經有補肺化痰,益腎助陽,治咳、喘作用;鵝肉性味甘平,入脾、胃經,補虛益氣,暖脾胃、治身體虛弱。
(5)人參北芪燉乳鴿
[主治]紅參10克,北芪30克,乳鴿1隻(50克)。
[做法]將乳鴿宰殺去毛、內髒切塊。北芪加水煮沸後約10分鍾,然後與人參乳鴿共放入燉盅內,隔水燉3小時,調味後吃肉飲湯。
[功效]紅參性味甘微溫,入肺、脾經,治陽氣虛弱,脾胃氣虛;北芪性味甘溫,入脾、肺經,補氣升陽,止汗、利尿;乳鴿性味甘鹹、平,補肝、腎、益氣血,治久病體弱、氣血虛虧。
(6)燉牛髓湯
[原料]牛脊髓2~3條(每條約35厘米),杜仲、巴戟各15克,山藥、芡實各30克。
[做法]將上述5味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2000毫升,用文火煨燉至300毫升時,加調料調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補腎助陽,壯腰益精、止瀉。
(7)羊肉當歸湯
[原料]羊肉500克,當歸30克,生薑30克
[做法]熬鹹湯食用,每日1~2次,立見效果。
[功效]溫脾暖胃。
胃熱證型的對症生活
胃熱證是指胃中火熱熾盛,胃的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常由過食辛辣溫燥之品,或氣鬱化火犯胃所引起。
【臨床症狀】
胃脘灼痛、拒按,或消穀善饑;或見口臭,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尿少色黃,舌紅苔黃,脈滑數。
【發病原因】
本證多因過食辛辣溫燥之品,化熱生火,或情誌不遂,氣鬱化火犯胃,或邪熱犯胃,以致胃火過旺而成。火熱之邪,鬱擾於胃,胃氣失和,故胃脘灼痛而拒按。胃火熾盛,功能亢進,故消穀善饑;胃絡於齦,胃火循經上熏,氣血壅滯,故牙齦紅腫疼痛,甚則化膿、潰爛;血絡受損,血熱妄行,可見齒衄;胃中濁氣上逆則口臭,熱邪傷津故渴喜冷飲;腸道失潤則大便秘結;津傷尿源不充,故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數,為火熱內盛之象。
【辨證確診】
本證以火熱熾盛,胃氣失和為主要病機。以胃脘灼痛及實火內熾症狀並見為辨證依據。有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尿少色黃、舌紅苔黃、脈滑數等火熱熾盛的定性症狀。有胃脘灼痛、拒按、消穀善饑、口臭,或牙齦腫痛潰爛,齒衄等火熱灼胃的定位症狀。胃熱(火)證與胃陰虛證的鑒別:兩證均為胃的熱性證候,但有虛實的不同。胃熱(火)證多為過食辛辣或氣鬱化火所致,病發突然,病程短,熱象明顯為實性熱證;胃陰虛證多為熱病後期,發病緩,病程長,具有陰虛特點,為虛性熱證。
【中醫治法】
[治法] 清熱和胃,降逆止嘔。
[方劑] 加味溫膽湯:陳皮、法夏、茯苓、麥冬、枳實、竹茹、黃連、甘草、生薑。
[用法] 水煎,日1劑,分3次服。如兼有食積,加山楂、建曲、麥芽。
【中藥處方】
(1)薤白降逆湯
[主治]熱盛傷津,瘀血內結,口幹口苦,胃部疼痛、有燒灼感,脈滑數。
[處方]薤白、萊菔子各15克,蘇梗、法半夏、桃仁、黃連、枳殼、甘草、蜂蜜(衝服)各10克,三七末(衝服)3克,砂仁6克,藕汁(衝服)30毫升。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30日為1療程。
(2)自擬連及湯
[主治]胃脘痛熱急迫,有灼熱感,納食後疼痛不減,或食入痛甚,大便秘結。
[處方]黃連8克,白及30克,海螵蛸20克,甘草、田七各5克,珍珠層粉(衝)1.5克。
[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2次,飯後1小時服1次,晚上睡前服1次,6~81個療程。
(3)三皮湯
[主治]反酸、胃中嘈雜,有燒心感,甚則胸骨後灼痛,口幹口苦,喜冷飲,舌紅苔黃,脈弦數。
[處方]青皮、陳皮、梔子、澤瀉、吳茱萸各9克,芍藥、牡丹皮各15克,黃連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30天為1療程。
(4)寧絡清胃湯
[主治]胃脘嘈雜、灼痛或隱痛,嘔血或黑便,噯氣泛酸等。
[處方]當歸6克,生地、白及各20克,石膏(先煎)45克,仙鶴草15克,牡丹皮、甘草各10克,升麻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混合,分2~4次服,15日為1療程。
(5)青靈百合湯
[主治]胃脘痛。
[處方]烏藥、炒青皮、炒五靈脂各10克,百合、蒲公英各2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
(6)胃康飲
[主治]胃脘疼痛、腹脹噯氣,泛酸惡心,納差(注:納差指吃不下飯,食欲不好。)等。
[處方]延胡索、木香、砂仁、葛根、赤芍、白芍各10克,黃芩、海螵蛸、白及各15克,黃連、大黃(另包後下)各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共取藥液500毫升,分別於早、午、晚飯煎溫服。15日為1療程。
【針灸療法】
[取穴] 以中脘、胃俞、足三裏、內庭為主穴,以膈俞、血海為配穴。
[處方] 中脘、胃俞、足三裏、內庭、膈俞、血海。
[做法] 毫針刺,施以瀉法,以瀉熱降逆,涼血止血。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宜食性質寒涼,具有清胃火、瀉腸熱作用的食物,如小米、小麥、豆腐、綠豆、綠豆芽、苦瓜、冬瓜、黃瓜、莧菜、白菜、芹菜、茭白、西瓜、香蕉、枇杷、梨、桃子、兔肉等。
(2)忌食食物:
忌食性質溫熱,具有補陽助熱作用的食物,如秈米、核桃仁、狗肉、羊肉、雞肉、河蝦、海蝦、龍眼肉、荔枝、鏈魚、草魚、薤白、芥菜、刀豆、紅糖、紅棗等。
忌食味辛辣性溫熱的食物,如辣椒、韭菜、茴香菜、肉桂、幹薑、生薑、花椒、胡椒、小茴香、茴香菜、大蒜、白蔻等。
【食療藥膳】
(1)西瓜飲
[原料]西瓜、梨、白菜各適量。
[做法]以榨汁機榨取西瓜汁150毫升、梨汁80毫升、白菜汁50毫升,混合後涼飲。
[功效]清熱解毒。
(2)小米綠豆粥
[原料]綠豆20克,小米50克。
[做法]綠豆20克,清水煮50分鍾後,加入小米50克,待小米煮爛後即好,涼飲。
[功效]清熱解毒。
(3)涼拌芹菜
[原料]芹菜300克,鹽、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芹菜切段,過沸水後,涼涼,加鹽、味精、香油,拌勻。
[功效]清熱解毒。
(4)醋溜馬齒莧
[原料]鮮嫩馬齒莧250克,醋、鹽、菜油各適量。
[做法]將馬齒莧洗淨瀝幹;油鍋燒熱,放入馬齒莧煸炒,加鹽,炒至馬齒莧洗淨將熟時,倒入食醋炒勻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清補脾胃,涼血止血。適宜於血熱妄行之上消化道出血者食用。
(5)香菇蓴菜
[原料]蓴菜250克,水發香菇50克,精鹽、味精、薑末、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水發香菇切絲蒸熟;蓴菜洗淨,入開水鍋中焯一下,共裝入盤中,加入精鹽、味精、薑末、香油拌勻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適宜於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腫瘤病人食用。
(6)赤小豆燉牛肉
[原料]牛肉250克,赤小豆200克,花生仁150克,大蒜100克。
[做法]將上4味一起放入鍋內,加水共煮至熟爛。
[功效]清熱祛濕,健脾止瀉,補虛溫中。適宜於慢性胃炎者食用。
(7)苦瓜盅肉
[原料]苦瓜200克,豬瘦肉150克,雞蛋2個,調味品適量,枸杞苗10克。
[做法]將苦瓜洗淨,切段去籽;豬肉洗淨,剁碎加雞蛋、醬油、食鹽、味精、蔥花、生薑等拌勻,塞入苦瓜中,置油鍋中煎或炸熟食用。將杞苗燉湯,調味送服。
[功效]清熱利濕,通利二便。適宜於消化性潰瘍胃脘灼熱疼痛、口苦便秘患者食用。
(8)柚子燉絲雞
[原料]柚子1個,竹絲雞半隻(250克),調料適量。
[做法]將柚子剝皮,柚子皮用開水略焯,擠幹水分切碎,柚子肉去核及筋膜;竹絲雞活殺去毛,去腸雜及肥油,斬塊並用開水焯過,瀝幹水。把柚子肉、皮及竹絲雞一起放入大燉盅內,加開水適量,燉盅加蓋,用文火隔水燉兩小時,調味即可。分1~2次服食。
[功效]清熱祛濕,適宜於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
(9)石竹牛肚湯
[原料]石斛、玉竹各10克,牛肚500克,大棗5枚,調料適量。
[做法]將大棗去核,將石斛、玉竹用布包好;牛肚洗淨、切片。先將牛肚加水適量煮沸後,加入大棗及藥包,煮至牛肚爛熟後,去藥包;用食鹽、味精調味服食。
[功效]養陰清熱,益胃止痛。適宜於胃熱陰虛、胃脘疼痛、胃內灼熱、口苦、咽幹等症患者食用。
寒犯腸胃證型的對症生活
寒犯腸胃證是指寒邪傷犯胃腸,或胃腸陽氣不足,使胃腸功能失常所表現的證候。常由過食生冷,或脘腹受寒所引起。
【臨床症狀】
脘腹冷痛,痛勢劇烈,拒按,得溫稍減,遇冷痛劇,或惡心嘔吐,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腹瀉清稀,或腹脹便秘,麵白或青,舌淡苔白潤,脈弦或沉緊(注: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
【發病原因】
本證多因過食生冷,或脘腹受冷,以致寒凝胃腸所致。寒則氣收,其性收引。寒邪犯胃,凝阻氣機,胃氣失和,故胃脘冷痛;證情屬實,則痛勢暴急;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寒得溫則散,故得溫痛減;遇寒則氣收更甚,故痛勢加劇;吐後氣滯暫得舒緩則痛減。若寒傷胃陽,水飲不化而隨胃氣上逆,則口泛清水。若寒邪侵犯腸道,傳導失司,則見腹瀉清水;寒凝氣阻,可見腹脹便秘;寒邪傷陽,阻遏陽氣,不能外達,故見肢冷,麵白或青。舌苔白潤,脈弦或沉緊,為陰寒內盛,凝阻氣機之象。
【辨證確診】
本證以寒邪犯胃,或胃陽不足為主要病機,故有實寒與虛寒之分。以胃脘冷痛,遇冷痛劇為辨證依據。有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潤、脈弦或沉緊等寒證的定性症狀。有胃脘冷痛、痛勢劇烈、拒按、得溫稍減、遇冷痛劇,或惡心嘔吐等寒凝氣機,胃氣失和的定位症狀。此外要注意,胃寒的虛證、實證鑒別:胃虛寒證的病程長,以胃陽不足,虛寒內生為主要病機,其脘痛多為隱痛、喜溫喜按。胃實寒證的病程短,多突然發病,以外感寒邪,寒凝氣阻為主要病機,其脘痛多為劇痛、拒按。
【中醫治法】
[治法] 溫中散寒,和胃止痛。
[方劑] 溫胃湯:?炙黃芪、桂枝、良薑(或幹薑)、炒白芍、黨參、炒白術、
砂仁、木香、吳芋、陳皮、炙甘草、飴糖、生薑、大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