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廣木香末
[單方] 五靈脂50克,廣木香25克。
[用法] 共研細末。每次5克,每日3次。
[功效] 治慢性胃炎。
(8)桃仁五靈脂末
[單方] 桃仁、五靈脂各15克。
[用法] 微炒為末,米醋為丸如小豆粒大,每服15~20粒,開水送下,孕婦忌服。
[功效] 治血瘀胃痛。
止血愈瘍劑
(1)大黃粉
[單方] 大黃粉適量。
[用法] 每次3克,每日3~4次,溫開水衝服。
[功效] 治療消化性潰瘍有出血者。
(2)三七白及大黃粉
[單方] 三七粉3克,白及粉4.5克,大黃粉1.5克。
[用法] 混合均勻,每日3克。
[功效] 適用於胃脘痛瘀血證,嘔血黑便者。
(3)地榆湯
[單方] 地榆20克。
[用法] 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
[功效] 治療消化性潰瘍有出血者。
(4)田七粉
[單方] 田七粉。
[用法] 口服,1次1~3克,1日3次。
[功效] 治療消化性潰瘍有出血者。
溫中止痛劑
(1)荔枝核末
[單方] 荔枝核適量,木香適量。
[用法] 將荔枝核燒焦,每3克加木香0.5克。共為細末,熱湯調下。
[功效] 治療胃寒氣滯。
(2)幹薑胡椒末
[單方] 幹薑10克,胡椒10粒。
[用法] 共研為末。每日2次,水衝服。
[功效] 治療寒性胃痛。
(3)高良薑桂皮香附湯
[單方] 高良薑15克,桂皮6克,香附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療萎縮性胃炎。
(4)畢澄茄白豆蔻末
[單方] 畢澄茄、白豆蔻各等份。
[用法] 研末,每服1.5~3克。
[功效] 治療虛寒胃痛。
(5)蔥頭生薑貼
[單方] 蔥頭帶須30克,生薑15克。
[用法] 搗爛炒熱,用布包好,趁熱敷在胃部。
[功效] 治療寒性胃痛。
益氣養陰劑
(1)百合烏藥湯
[單方] 百合30克,烏藥9克,延胡索9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虛熱胃痛。
(2)烏梅白芍砂仁末
[單方] 烏梅2枚,白芍5克,砂仁1.5克。
[用法] 焙幹研末。衝服。
[功效] 適用於慢性萎縮性胃炎。
(3)大棗紅糖白芍湯
[單方] 大棗、紅糖、白芍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 適用於慢性胃炎。
(4)枸杞子
[單方] 枸杞子。
[用法] 每次20克,每日2次,於空腹時嚼服,2個月為1個療程。
[功效] 適用於慢性胃炎。
(5)黃芪白芍湯
[單方] 黃芪30克,白芍15克,桂枝、炙甘草各9克,幹薑、木香各6克,紅棗3枚。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適用於慢性胃炎脾胃虛弱證。
和中製酸劑
(1)訶子藿香白豆蔻末
[單方] 訶子6克,藿香6克,白豆蔻6克。
[用法] 共研末,每服3克,薑湯送下。
[功效] 治慢性胃病惡心吐酸。
(2)番石榴末
[單方] 番石榴30克。
[用法] 焙幹研細末,過篩。每日3次,每服9克,飯前半小時服。
[功效] 治慢性胃病之胃酸過多。
(3)兩賊末
[單方] 烏賊骨9克,木賊草18克,川軍9克。
[用法] 共為細末,每服6克,開水送服,早晚各服1次。
[功效] 治胃病吐酸水。
(4)香附高良薑湯
[單方] 香附6克,高良薑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適用於胃脘痛之泛酸明顯者。
清熱瀉下劑
(1)鉤藤番瀉葉飲
[單方] 番瀉葉10克,鉤藤10克。
[用法] 開水浸泡,代茶飲,以大便通為度。
[功效] 適用於各型便秘。
(2)蘇子全瓜蔞湯
[單方] 蘇子10克,全瓜蔞30克。
[用法] 水煎,早晚各服1次。
[功效] 用於習慣性便秘或體弱、產後便秘。
(3)望江南湯
[單方] 望江南30克。
[用法] 煎湯口服。
[功效] 用於治療習慣性便秘。
(4)槐角決明子飲
[單方] 槐角10克,決明子10克。
[用法] 泡水代茶,飲不拘時,味淡更換藥物。
[功效] 用於便秘且有高血壓病者。
(5)當歸肉蓯蓉飲
[單方] 當歸20克,肉蓯蓉20克。
[用法] 沏水代茶飲。
[功效] 用於治療陰虛血虧,腸中幹燥而便秘者。
(6)白蜜湯
[單方] 白蜜化湯,加入玄明粉10克。
[用法] 空腹服。
[功效] 適用於習慣性便秘。
(7)菊花大黃飲
[單方] 菊花10克,生大黃10克。
[用法] 開水浸泡,代茶飲,以大便通為度。
[功效] 用於高血壓病人的便秘。
收斂止瀉劑
(1)烏賊骨末
[單方] 烏賊骨500克。
[用法] 焙幹研細末,溫開水衝服。每日3次,每次6克。
[功效] 用於治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吐酸、黑便者。
(2)雙黃湯
[單方] 葛根10克,黃連、黃芩各6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療熱瀉。
(3)五倍子末
[單方] 五倍子不拘量,醋適量.
[用法] 炒研細末。每次服3克,米湯送下,日服2次。
[功效] 治療慢性腸炎久瀉不止。
(4)鹿銜草幹葉湯
[單方] 鹿銜草幹葉200~250克,水1000~2000毫升。
[用法] 文火煮沸30分鍾,濾出藥液,分6次服完,每日3次,10~15天為1個療程,連服1~2個療程。
[功效] 可治感染性腹瀉、慢性菌痢(休息痢)。
(5)無花果葉末
[單方] 無花果葉100克,紅糖50克。
[用法] 將鮮葉切細,加入紅糖同炒研末。頓服。
[功效] 治療久瀉不愈。
治療胃腸病的常用中藥複方
(1)百烏荔楝芍草麥芽湯
[處方]生百合40克,烏藥15克,荔枝核15克,川楝子20克,生白芍20克,生甘草10克,生麥芽30克。
[主治]各種證型胃痛。
[用法]上藥水煎3次,混勻後,分3次服。每日服2次,早飯前30分鍾,晚飯後40分鍾,溫服。
(2)清胃飲
[處方]黃連1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甘草8克,石膏50克,公英30克,延胡索12克,枳殼12克,青皮12克,香附12克。
[主治]急性胃炎(熱邪犯胃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根據辨證兼有胃陰者加沙參、麥冬;嘔吐者加半夏。
(3)益氣活血方
[處方]炒黨參15克,炒山藥15克,茯苓12克,炒白術12克,烏梅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香茶菜15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枳殼l0克,炙甘草10克。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虛實相兼,寒熱錯雜型。臨床症狀均有不同程的胃院脹痛,痞滿不適,暖氣嘈雜,神疲乏力等。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60天為1個療程。
(4)梅香飲
[處方]綠萼梅10克,九香蟲10克,佛手片15克,延胡索10克,降香10克,製香附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主治]慢性胃炎,胃竇炎及淺表性潰瘍,證屬肝鬱氣滯,肝胃不和,症見脅肋、胃脘脹悶隱痛,食後胃脘脹悶加劇,或泛惡,嘔逆,舌苔薄黃或黃白相兼,脈弦。
[用法]水煎服,日1劑。
(5)脘腹蠲痛湯
[處方]延胡索9克,白芍9克,川楝子9克,甘草9克,海螵蛸9克,製香附9克,蒲公英15克,沉香曲12克,烏藥6克。
[主治]慢性胃炎肝鬱脾虛型,症見脘腹脹痛,噯氣冷惡,精神抑鬱,性情急躁,納穀不香,矢氣頻多,大便稀薄。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6)安中湯
[處方]柴胡6克,炒黃芩9克,炒白術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炙甘草3克,蘇梗6克,製香附9克,炙延胡索9克,八月劄15克,炒六曲6克,香穀芽12克。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部脘脹滿、疼痛,口苦,食欲減退,或伴氣噯泛酸,脈弦、細弦或濡細,舌苔薄黃膩或薄白膩,舌質偏紅。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7)胃炎靈
[處方]潞黨參15克,炙黃芪15克,炒白芍15克,炒白術10克,炙桂枝5克,廣木香5克,廣陳皮5克,佛手片5克,炙甘草5克,生薑1.5克,大棗4枚。
[主治]適用於中虛氣滯型胃病,如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上消化道潰瘍、胃下垂等病見有脘痛綿綿,喜溫喜按,噯氣不舒,脘痞納少,少食則痛減,多食則脘脹,大便溏薄,舌淡或胖,舌邊多齒印,苔薄白,脈細弦或細弱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6)活血化瘀湯
[處方]丹參15克,生蒲黃15克,延胡索(醋炒)10克,三七粉3克,枳殼10克,敗醬草15克。
[主治]慢性胃炎,證屬瘀血阻絡,症見胃院疼痛,痛處固定,舌暗而脈弦者。
[用法]清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溫服。
(9)蒼芍胃炎湯
[處方]蒼術9克,厚樸9克,白芍9克,陳皮6克,黃連6克,蒲公英12克,木香4克,甘草3克。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300毫升,分次飯前服,30天為1個療程。
(10)英黃砂苓湯
[處方]蒲公英15克,大黃10克 (後下),茯苓12克,砂仁6克。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15日為1療程。
(11)四合湯
[處方]三合湯(百合30克,烏藥9克,丹參30克,檀香6克,後下砂仁3克,高良薑9克,製香附9克,)加失笑散(生蒲黃9克,五靈脂10克)。
[主治]慢性胃炎,證屬虛實寒熱夾雜,瘀血阻滯,症見胃脘刺痛,痛處固定,唇舌色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脈象弦(或隻右脈弦),胃脘喜按喜暖,但又不能重按者。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12)愈瘍止痛湯
[處方]白及20克,白芍20克,烏賊骨30克,鍾乳石30克,當歸10克,白芷10克,延胡索10克,甘鬆10克,香附10克,鍛瓦楞子15克,炙甘草15克。
[主治]消化性潰瘍。
[用法]每日1劑,濃煎取汁250毫升,分3次內服,連續服藥3周。
(13)養胃湯
[處方]北沙參10克,麥門冬15克,石斛10克,川百合15克,杭白芍15克,甘草5克,綠萼梅10克,木蝴蝶6克,炒當歸10克,炒山藥10克。
[主治]適用於慢性胃病胃陰虧虛證。表現為胃脘痞脹不適,有嘈熱感,食少,口幹欲飲,久病形體消瘦,舌質幹紅少苔,脈細等症。
[用法]每日1劑,2~3次煎服。
(14)赤石脂方
[處方]赤石脂250克,白及60克,香附60克,炙甘草60克,降香30克。
[主治]消化性潰瘍(不同證型可辨證加減)。
[用法]上藥共研極細末。每次5克,1日3次,飯後開水調服。
(15)胃安粉
[處方]青黛160克,烏賊骨160克,川貝120克,雞蛋殼120克,明礬160克。
[主治]消化性潰瘍。
[用法]上藥共研細粉,每次8~12克,每日服3次,於飯前半小時溫開水送服,4周為1個療程。
(16)久瀉斷下湯
[處方]炙椿根皮9克,土茯苓9克,川黃連6克,炒幹薑6克,防風4克,石榴皮4~6克,廣木香4克,炙粟殼9克,延胡索4克。
[主治]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久瀉久痢之濕熱鬱腸,虛實交錯證。症見長期溏便夾有膿液,或形似痢疾,先便黏液膿血,繼下糞便,左下腹痛,或兼見裏急後重,時輕時重。
[用法]可常法煎服,也可加大劑量,改做散劑或丸劑,丸劑每服9克,散劑每服6克,日服2次,勿在銅、鐵器中煎搗。
(17)仙桔湯
[處方]仙鶴草30克,桔梗6克,烏梅5克,白槿花10克,炒白術10克,廣木香6克,白芍10克,白頭翁10克,炒檳榔2克,甘草5克。
[主治]脾虛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症見久瀉便溏,夾有黏凍,納呆腸鳴,腹脹乏力,舌苔膩舌尖紅,脈象細孺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18)野菊苦參湯
[處方]野菊花30克,孩兒茶10克,苦參20克,石榴皮15克,椿根皮20克,山楂20克。
[主治]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用法]每次水煎15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20天為1個療程;便血重者加炒地榆15克,白及15克。
二、胃腸病的中醫養生療法
按摩療法
按摩方法
按摩對於調養健身有重要作用。具體方法有穴位按摩、經絡按摩、反射區按摩(包括局部按摩)等等,而這些按摩方法中還有許多小方法,如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裏以增強胃腸功能,防治胃痛、腹痛、腹瀉等各種胃腸病,可以按摩中脘、天樞穴等,以防治胃痛、腹脹等。而在按摩手法上又有按法、摩法、推法、拿法等,分別適宜防治與調養的需要。
在按摩時,要根據具體情況,注意選擇恰當的方法,采用適當的手段,科學對待,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按摩通過刺激力量的強弱、時間的長短、頻率的快慢、方向的順逆,作用於經絡穴位,從而收到補或瀉的作用。
一般說來,手法刺激力量強的為瀉,弱的為補;手法作用時間短的為瀉,長的為補;手法頻率快的為瀉,慢的為補;手法旋轉按逆時針方向的為瀉,按順時針方向的為補。
如胃痛,凡是胃中脹滿攻衝作痛,牽連到兩脅,胸悶致使氣滯胃痛;胃中脹滿,疼痛拒按,噯腐酸臭,不願聞到飲食氣味,惡心嘔吐,吐出後疼痛會減輕的飲食積滯胃痛;胃中燒灼疼痛,痛勢急迫,拒絕按撫,喜冷惡熱,燒心泛酸,口幹口苦,甚則嘔吐苦水的肝火燔灼胃痛;胃中疼痛如針刺激或如刀割,疼痛有定處,拒絕按壓的瘀血留阻胃痛;以及胃中疼痛較甚,遇溫可以減輕,痛作時怕冷的寒邪犯胃胃痛,病證多屬於實。對於實證的治療,方法是瀉其實,按摩時宜采用瀉的手法。
凡是胃中隱隱作痛,綿綿不斷,喜按喜暖,饑餓時痛得厲害,進食後會減輕,遇冷疼痛加劇的脾胃虛寒胃痛,以及胃中隱隱灼痛,嘈雜似饑的胃陰不足胃痛,病證多屬於虛。對於虛證的治療,方法在於補其虛,按摩時宜采用補的手法。
手反射區按摩療法
手反射區按摩療法是在人體手掌的某些特定反射區進行揉按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人體手掌與全身各部位存在著一定的聯係,就像是人體的一個縮影。說起手掌療法,它的起源要早於藥物療法,遠古時期,當天氣寒冷時,人就會本能地摩擦雙手以防凍傷;牙痛時,按壓手的虎口部位可以止痛等等。漸漸人們發現手部的某些部位,通過按壓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從而形成了手部的“全息觀”。手掌的全息論與中醫的整體觀念“不謀而合”,它根據生物的全息律,把內部組織器官縮影投射於手上,即全息反應區,這些區域或大或小,有的是所反射髒腑的形狀,雖各不相同,但都是一個小區域而不是一個點,通過反射區刺激,可以對相應的髒腑進行調整,既保健又可治療疾病。現代科學研究進一步證明了刺激反射區,對相應髒腑有調理作用,但要達到預期療效,需要持之以恒。還需指出的是,急性胃病或某些急性症須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手反射區按摩療法:
(1)慢性胃炎
反射區:胃、脾、腸、胰、肝膽。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複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鍾。
(2)十二指腸炎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胰、食管。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複操作3~5次。
(3)胃、十二指腸潰瘍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胰。
做法:用拇指點揉按摩以上各穴,每穴2分鍾。和緩有力,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2~3周為1療程。
(4)胃腸功能紊亂
反射區:胃、脾、腸、肝膽、肝膽調節、下腹調節、胰、腦。
做法:用拇指端按揉相應反射區,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複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鍾。再按揉心、腦垂體反射區。每天按摩2次,7日為1療程。
(5)胃癌
反射區:食管、胃、脾、胰、肝、腰腎、腸、癌帶區、淋巴免疫區。
做法:用拇指端按相應反射區,盡量用力由輕到重,使局部產生明顯的酸痛感。每個反射區按摩3~5分鍾;或用點按法一按一放反複操作3~5次,然後用拇指腹按揉消化區5分鍾。
足反射區按摩療法
足部反射區療法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在我國古籍中曾有“一觀趾法”、“足心道”的記載。常言道:“樹枯根先死,人老腳先衰”,可見,我國古今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重視足部的鍛煉。足部按摩治病保健作用的機理就是以對反射區的良性刺激,而達到調整組織器官生理機能的作用,使體內產生自愈力。所以對多數反射區來說刺激強一點,痛感重一點,效果就較好,不痛則無效果。對骨骼係統的疾病治療,必須用強刺激才能取得明顯效果,而嚴重心髒病患者的心髒反射區、肝髒病患者的肝髒反射區以及淋巴和坐骨神經反射區,力度就應減弱,按摩處隻要有輕微痛感就可以了。
按摩有補、瀉兩種手法,按照“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原則,對實證、體質較好的患者,力度可適當加大,采用強刺激手法;而對心髒病等虛證及老年人、兒童、女性和體弱者則用弱刺激手法,延長療程,使患者的內部機能逐漸恢複。還有,對敏感性強的反射區力量不能過大,而對那些敏感性弱的反射區應適當加大力度。總之,要區別對待。
中醫認為慢性胃病的病變在胃,與肝脾二髒關係密切,若采用足部反射按摩療法治療慢性胃炎,方法如下:
(1)有效反射區
腎、輸尿管、膀胱、胃、脾、肝、十二指腸、大腦、食管、小腸等反射區。
(2)按摩手法
用拇指揉壓胃、十二指腸、大腦、肝、脾反射區30~50次;用指刮壓輸尿管、直腸、小腸30~50次,力度適中。
(3)按摩時間
每天早晚各1次,20天為1療程。
摩腹療法
摩腹是用手指或手掌麵著力於腹部,腕關節及前臂協同配合,做環形旋轉摩動。可用一指或中間三指的指腹摩動,也可用掌麵摩動。用指腹摩動的叫指摩法,用掌麵摩動的叫掌摩法。
摩腹時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鬆,指掌伸直,指或掌著力於摩動部位,進行摩動。按摩的動作不能過急,也不宜過緩,注意輕重適宜,和緩協調,用力自如。
(1)穴位按摩
摩腹時刺激某個點,即用指腹在某個穴位上摩動,如摩天樞,用指腹在臍旁2寸(這裏說的是針灸術語,不是一般的長度單位,具體見有關專業書籍,下同)處的天樞穴上摩動,以冀收到針刺天樞穴能達到的效果。
(2)全腹按摩
全腹按摩是用指掌摩動整個腹部,通常先在臍部摩動數次,然後邊摩動邊向外擴大;然後做反方向按摩,從外向內,邊摩動邊向內收縮,至臍部為止。
摩腹的同時,通常配合采用按、揉、推、拿、振等手法,以增強和強化摩腹的效果。
摩腹刺激胃腸,能使大便通暢,腸中積滯及時排出。引起疾病,影響健康,促進衰老的毒素得以清除,而於健身延年均有裨益,古人說得好:腸中常清,可得長生。
摩腹還有助於祛積滯,清除體內毒素。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由四腳爬行發展到直立行走,從力學角度講,內髒容易下垂。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腸、小腸漸漸失去彈性,或形成皺襞,或扭曲鬆弛。當大腸變鬆弛後,腸壁上會形成大量的皺褶,皺褶又成為袋狀的窩(憩室),糞便積在這裏,往往形成宿便。因為宿便在憩室內,一般情況下不易排出,累積在腸內,引起腐敗發酵,有害物質經大腸壁吸收進入血液,會引起各種疾病。所以,即使在排便正常的情況下,仍要注意祛除宿便及積滯。
金元時期的名醫朱丹溪,對養生醫學曾做出重要的貢獻。他的一個著名觀點就是“倒倉論”。“倒倉論”的著眼點在於祛除腸中積滯。摩腹通過各種手法刺激腹部,可以推陳致新,不使滯留。祛除了體內積滯留毒,新陳代謝會更旺盛,機體也就更有活力,這對於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來說,都會是大有裨益的。
腹部有脾、胃、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闌尾、子宮、卵巢等髒器。這些髒腑器官在體內建立了密切的聯係,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聯係,病理變化上互為影響,尤其是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關係最為密切。摩腹通過對這些髒腑器官的刺激,能調節髒腑功能,防治疾病。
延年九轉療法
延年九轉法是以摩腹為主的有效健身方法,共有九個步驟。
(1)摩劍突部
采取坐、站或臥的姿勢均可,身體放鬆,和緩呼吸,讓心靜下來。兩手在胸前部,中間三指互相對插並夾緊,指腹平按劍突部,稍加壓力,做順時針方向的按摩活動,連續摩動21次。
注意:兩手三指對插的深度以兩中指指尖平齊對側手第二指關節為宜。摩動時,指腹平貼在劍突部,指尖不要內戳,也不要外翹。摩動範圍是以劍突為中心、3厘米左右為半徑的一個區域。
(2)摩腹中線部
兩手三指相插不分開,邊摩動邊從劍突部向下移動,約摩動21次,兩手移動至恥骨聯合處為止。
注意:用兩手指腹摩動,從劍突部開始至恥骨聯合處為止,按順時針方向摩動,摩動的半徑以2厘米大小為宜,每次下移距離要適度,以21次摩動到達恥骨聯合處為宜。
(3)摩腹部兩側
兩手在恥骨聯合處分開,向兩側摩動,至腹股溝處時,沿平行於腹中線的胸乳線,垂直向上摩動,至平劍突處時轉為向內摩動,兩手在劍突部交接。共約摩動21次。
注意:兩手在恥骨聯合處分開後即分別往兩側按摩,邊摩動邊挪動位置,整個按摩線路是一個長方形。
(4)推按腹中線部
兩手在劍突部交接後,兩手中間三指相插,按貼在劍突部,兩手指腹著力,向下推按,至恥骨聯合處為止,連推21次。
注意:兩手保持三指對插狀態,在用力按壓的同時向下推動,從劍突部開始,推向恥骨聯合處。
(5)右手繞臍腹按摩
左手四指向前,大拇指向後,叉在左側腹股溝部。右手按順時針方向摩腹,以臍部為中心,向外擴大,連續摩動21次,摩遍整個腹部。
注意:用掌麵摩動,從臍部開始,做圓形擴展,並逐漸加大摩動的力量。按順時針方向摩動,每摩動一次擴展一點,摩遍整個腹部。
(6)左手繞臍腹按摩
右手四指向前,大拇指向後,叉在右側腹股溝部。左手按逆時針方向摩腹,以臍部為中心,向外擴大,連續摩動21次,摩遍整個腹部。
注意:用掌麵摩動,從臍部開始,做圓形擴展,並逐漸加大摩動的力量,按逆時針方向摩動,每摩動一次擴展一點,摩遍整個腹部。
(7)推按左側胸腹
左手大拇指向前,四指托後,輕輕按捏在左腰處不動。右手以中間三指指腹著力,自左胸乳向下推動,至腹股溝處為止,反複推按21次。
注意:以中間三指指腹著力,推右側胸腹部,從右乳下開始,做平衡於腹中線的直線下推。
(8)推按右側胸腹
右手大拇指向前,四指托後,輕輕按捏在右腰處不動。左手以中間三指指腹著力,從右胸乳向下推動,至腹股溝處止,反複推按21次。
注意:以中間三指指腹著力,推按的部位是左側胸腹,從左乳下開始,做平衡於腹中線的直線下推。
(9)上體搖轉
盤坐,臀部稍墊高,兩腿交叉盤起,踝部可用軟物墊一下。兩手分別輕置兩膝上,全身放鬆,和緩呼吸。上身慢慢往下俯伏,然後按順時針方向搖轉,由前向右,繼而向後,再向左側,複搖向前,連續搖轉21次。然後,改做逆時針方向搖轉,由前向左,繼而向後,再向右側,複搖向前,連續搖轉21次。
可在前八法連做7遍後,做本法上體搖轉,也可以在第八法後做上體搖轉,從第一法到第九法連做3~5遍。第一法至第八法,可采用任何姿勢,坐、站、臥均可,但本法必須坐著做,盤坐或端坐搖轉。
盤坐搖轉時要注意:兩足不宜夾得很緊,宜各向兩邊拉開些;兩手放膝上,可握虛拳放置,也可張掌按定,搖轉幅度逐步加大,達到最大幅度,向前搖動當將上身搖伏腿上,搖向右側宜胸肩搖出右膝,搖向後宜上體後倒,以手不離膝為度,搖轉向左時,當胸肩搖出左膝。搖轉時以腰為中心,做上體活動,頭部不宜晃動,特別是高血壓患者尤當注意,搖轉動作宜和緩,不可心躁圖速,著意急搖。搖轉的次數,按順時針方向21次,逆時針方向21次,初習練者可減少搖動的次數,也可隻做一個方向的搖轉。
初練者或腿膝有病難以盤坐者,可端坐凳上搖轉。具體操作及注意事項同盤坐搖轉,以臀部的三分之一或一半坐在凳上,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平行踏實,搖動時兩足不移動。
頸椎病、高血壓者上體搖轉時,特別要注意動作的和緩,頭盡量少晃,孕婦不宜采用。
耳穴貼壓療法
耳朵不是一個孤立的器官,它和髒腑有著密切的關係。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規律,與身體各部相應的穴位在耳郭的分布像一個倒置的胎兒。當人體的內髒或軀體發病時,往往在耳郭的相應部位出現壓痛點、變色等反應,醫學上就根據耳穴與髒腑相對應的特性,進行針對治療。
耳穴貼壓療法,簡稱耳壓法,是指在耳穴表麵用膠布固定用某些藥物種子進行貼壓的一種方法。此法簡便易行,花費少,且無毒副作用,故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的藥物種子有:王不留行子、綠豆、萊菔子等。膠布用醫用膠布。
耳壓法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按壓耳穴應有一定的刺激量才能見效,在不損傷皮膚的前提下用力要適量,兩耳交替輪流按壓。穴區皮膚損傷者忌用此法。
每次貼壓耳穴選取穴位3~5個則可,不宜過多。
貼壓期間避免耳郭被水浸濕,以防膠布脫落。對於膠布過敏者,不宜使用本療法。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耳穴療法:
(1)急性胃炎
[主穴]取脾、胃。
[配穴]肝、交感、神門、內分泌等穴位。
[做法]每次選2~3穴,分別貼壓王不留行子各一粒,以重手法每日按壓10次,每次15下,5日為1療程。
(2)胃、十二指腸潰瘍
[主穴]脾、胃。
[配穴]十二指腸、肝、交感、內分泌、神門、皮質下、耳失等穴位。
[做法]每次選4~5穴,分別貼壓王不留行子各一粒,每日按壓10次,每次15下,6日為1療程。
(3)胃下垂
[主穴]脾、胃、下垂點。
[配穴]內分泌、腹、膈、三焦、胰等穴位。
[做法]每次選4~5穴,分別貼壓王不留行子各一粒,每日按壓10次,每次20下,15日為1療程。
(4)上消化道出血
[主穴]肝、胃、賁門、腎上腺。
[配穴]交感、脾、神門、皮質下等穴位。
[做法]患者取坐位,醫者先用探棒在選穴區內尋找壓痛敏感點3~5個,將穴位處用75%酒精消毒,然後把王不留行子或半個綠豆置於5毫米左右的膠布上,對準所選穴位的敏感點,固定好膠布,按壓3分鍾,間歇5分鍾後,再按壓2分鍾。按壓時力量由輕漸重,以局部感到酸麻疼痛為好。5天為1療程。也可用拇指指端直接按揉所選穴位敏感點,使局部感到疼痛酸脹為度。
推拿療法
推拿是中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推拿療法的防病原理是根據經絡、俞穴、營衛氣血和現代醫學神經、循環、消化、代謝、運動的生理功能,運用一定手法進行操作,作用於經絡、穴位、神經等,給予機體良性物理刺激,使機體發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各種反應,從而調整機體髒腑、氣血、循環、代謝、運動等功能,使之平衡。
推拿適用於很多人群,特別是肥胖人群。禁用於有心、腦、腎等疾病人群,皮膚感染、妊娠者也應慎用或禁用,尤其禁止腹部按摩。
脾胃虛弱者手法上應循序漸進。開始時先用溫和的手法,而後再慢慢加強,在體質有所改善後可用較大的強度。在具體施術時,從小手法開始,漸漸至大手法。治療結束前,再由最大強度,慢慢減弱,直到停止。在穴位按摩時,要以“得氣”為度,即按摩穴位時,要有酸脹反應,有時要有放射性的酸麻感。如果感覺疼痛而沒有酸脹的感覺,說明強度太大或穴位不準。按摩時可配合振或揉按手法,以延續或減緩“得氣”的程度。
在使用推拿手法時,為了減少摩擦的阻力,增強療效,保護皮膚,需在手上蘸些潤滑劑。夏季常用水劑、滑石粉或爽身粉、薄荷水、雞蛋白;冬季常用薑汁、蔥汁、酒類;香油和傳導油四季通用。
以下介紹一種常用的全身推拿療法:
被推拿者仰臥,推拿者先以一指禪推法推中脘、氣海、關元,每穴2分鍾,然後用掌平推法平推兩脅肋、上腹及少腹部,約6分鍾,接著在臍部用振法,約1分鍾;用拇指指端按揉曲池穴,每側1分鍾;捏揉掌心第四掌骨與掌中紋相交處(手部胰反射區)5分鍾,然後,再用拇指指端按揉生殖穴、測量穴(位於大腿內側股三角下部,內收肌和縫匠肌之間)1~2分鍾;按揉雙側三陰交各2分鍾,捏揉足底內緣,第一趾骨小頭下方區域(足部胰反射區)5分鍾,最後擦湧泉穴,以透熱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