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胃腸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一、胃腸病的中醫中藥治療
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的用藥方法
胃腸道疾病複雜多變,沒有醫學常識的患者自己很難做到合理用藥。如果盲目濫用藥物,很可能適得其反,延誤病情。不在醫生指導下用藥常可能出現以下問題並產生一定害處。
隨意換藥延誤病情
很多患有慢性胃腸病的患者,常因短時間內療效欠佳,就懷疑醫生的水平,於是聽信他人,屢找“江湖醫生”或所謂的秘方、偏方、驗方,這樣患者得不到正規係統的治療,不但會使病情加重,而且很可能因此失去寶貴的治療時機,導致病情惡化。
藥量偏頗適得其反
很多胃腸病患者長期染病,求愈心切,於是自行加大藥量,以期達到徹底治愈的目的,或在用藥時過分關注藥物的不良反應,自認為小劑量比較安全,因而自行減量。然而,盲目加大藥量常會適得其反,使一病未愈,再生他病;而自行減量則非但達不到藥效,反而貽誤病情,甚至產生耐藥性。因此,隨意加減藥量都是不可取的。
療程隨意前功盡棄
胃腸道疾病的用藥均有一定療程,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目的。不要因為症狀有所緩解就停藥,或者因為效果不明顯,隨意改用他方,放棄原有治療方案。另一方麵,有些患者擔心治療不徹底容易複發,以為隻要長期用藥就可以永絕後患,因而長期服藥,從不間斷,以致蓄積中毒,或者形成二重感染、藥物依賴性等。
多藥混用弊多利少
有些患者以為用藥種類越多就越有效,因此采用到處撒網的方式,多管齊下,聯合用藥。多種藥物聯合使用,有時的確可以增強療效,但配合不當也會產生拮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甚至產生毒性反應。比如同時使用H2受體拮抗劑和硫糖鋁,作用不疊加,不良反應卻會增多。
因此,胃腸病患者一定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用藥!
怎樣製訂合理的用藥方案
合理用藥方案的製訂,要充分考慮到各方麵的因素,如疾病的病因性質、病位所在、病情輕重、病勢緩急、病程長短、分期分型等;藥物的作用時間、作用強度、作用部位、毒副作用等;藥品的質量、品牌、包裝、價格等;以及患者的其他方麵的個性化需求。
據胃腸不同病症製訂用藥方案
根據患者症狀來製定用藥方案,叫做對症治療;根據疾病的發生原因來治療,叫做對因治療;根據所患疾病的種類來製定用藥方案,叫做對病治療。此外還要靈活運用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和標本兼治的原則。對症狀突出者,治標以緩解患者的痛苦;對症狀不明顯者,則可以根據病變原因選擇治療方案,以治其根本。
根據胃腸病的不同時期製定用藥方案
急性期:病情較急的時候,要以控製症狀、緩解痛苦為主。對以疼痛為主要表現的胃腸病,在不掩蓋病情的前提下可以止痛、鎮靜。
慢性期:在病情進入緩慢發展期時,就應該製定比較完善的長期治療方案,以達到根治目的。如消化性潰瘍伴幽門螺旋杆菌感染者,就應以消滅幽門螺旋杆菌、促進潰瘍愈合為主。
恢複期:恢複期的患者大病初愈,體質虛弱,治療時要盡量使用一些藥性溫和的藥物,並要注意調養,促進胃腸功能恢複,防止病情複發。
根據不同藥物的作用特點製定用藥方案
(1)根據藥物的作用時間
胃腸道藥物種類比較多,同一類藥根據代謝的時間又可以分為長效藥和短效藥。短效藥作用時間較短、代謝速度快,必須一天內多次給藥,以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長效藥則作用時間長,一天僅需用藥1次就可以達到藥效。可以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用長效藥以減少服用的次數;選用短效藥則相對價格偏宜。
(2)根據藥物的作用強度
胃腸病藥物作用強度各異,不能隨意使用不同強度的藥物,應該結合患者的病情酌情使用。如在使用製酸藥時,病情較輕的患者選擇一般的藥物即可,如西米替丁或雷尼替丁;病情較重者則選擇作用強的藥物,如法莫替丁或洛賽克。
(3)根據藥物的作用部位
如抗生素的使用,喹諾酮類的藥物作用部位主要在腸道,多用於腸道的感染性疾病,而不用於胃十二指腸的幽門螺杆菌感染。
(4)根據藥物的不良反應
胃腸病藥物本身也有可能導致各種不良反應。如伴有習慣性便秘的消化性潰瘍患者應該慎用加重便秘的藥物,如服用氫氧化鋁凝膠液,會使排便更加困難;而伴有老年癡呆的患者則應該避免長期使用硫糖鋁,因為長期服用可加重老年癡呆;有前列腺肥大、青光眼等病症的胃腸病患者,要慎用抗膽堿藥物(如阿托品、654—2、普魯本辛等)。
根據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製訂用藥方案
經濟條件好的患者可考慮使用一些工藝、療效較好的新特藥、進口藥,因為這些價格較高的藥物通常療效好、不良反應相對較少;而經濟條件欠佳的患者,就可以選用一些較經典的老藥,隻要“好鋼用在刀刃上”,也能花最少的錢,獲得最大的療效。
防範藥物性營養不良
對於胃腸病患者來說,應該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並且在使用的過程中,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物,切忌擅自加大用藥劑量和延長用藥時間。另外,我們應根據藥物對患者營養狀態的影響,適當補充相應的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物質,以防止營養不良的發生。
如何選擇針對性較強的藥物
目前,常用的胃腸病藥物有上百種之多,並不斷有新的藥物被開發運用。要想從種類繁多的中、西藥物中選擇針對性較強的藥物,就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在醫生的指導下,製訂合理的治療方案。概括來說應該根據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及辨證零選擇藥物。
根據病因選藥
同一種胃腸病,可能由多種原因引發,比如胃潰瘍患者,可能存在幽門螺杆菌感染,也可能沒有,這就關係到是否需要使用抗幽門螺杆菌的藥物;腹瀉患者可能為感染性的,也可以是變態反應引起的,用藥時就有必要考慮這些病因,進行相關治療。
根據病性選藥
胃腸病從西醫角度有功能性與器質性之分。功能性疾病一般以改善症狀、緩解痛苦為主,用藥趨於柔和,有的甚至不需用藥,僅使用飲食及精神治療就行了;器質性病變則需根據病因、病灶進行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從中醫角度來看,疾病有實證和虛證之分,治療時要依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法則來選藥。
根據病位選藥
胃腸道較長,有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之分,用藥也應該考慮病變的位置。比如,同是潰瘍,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用藥就有明顯差異。柳氮磺胺吡啶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常用藥物,但對上消化道潰瘍不起任何作用。促胃腸動力藥的使用上,嗎叮啉為胃動力藥,氯波比利和莫沙比利為全胃腸動力藥。抗生素的使用也和病位有關,如胃炎的幽門螺杆菌感染和腸炎的其他細菌感染在用藥上就需區別對待。
根據病勢選藥
病勢有緩急之分。中醫認為在選藥時也應該把病勢的急綬因素考慮進去。其實這也包含了對症治療和對因治療的選擇。急性病症狀明顯,可以先選用一些緩解症狀的藥物,如止嘔、止痛、止瀉,即對症治療;慢性病症狀不時顯,可以直接選用針對病因的藥物治療,如抗炎等,即對因治療。
根據辨證選藥
胃腸病在使用中藥、中成藥時,還應該根據辨證來選擇藥物,通過辨證分型,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以提高療效。具體方法在後文將有詳述,這裏不作贅述。
胃腸病中醫用藥的禁忌
配伍禁忌
中藥複方配伍中,有些藥物應避免合用。《神農本草經》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係為“相惡”和“相反”。以後曆代關於配伍禁忌均有認識和發展,在古籍中說法並不一致。金元時期概括為“十九畏”和“十八反”,目前仍被普遍認同和應用。
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
十八反、十九畏當中所列出的很多藥物也都是治療胃腸病的常用藥物,如甘草、貝母、半夏、白及、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芍藥、丁香、鬱金、三棱、官桂、石脂、人參、五靈脂等。因此在應用上一定要注意,不可違反使用,以免出現不良後果。
妊娠用藥禁忌
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不良反應,所以應該作為妊娠禁忌的藥物。根據藥物對於胎元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兩類。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幹薑、肉桂等。以上所列舉的藥物中,也有很多是胃腸病常用的,如三棱、莪術、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幹薑、肉桂等。對懷孕期間的胃腸病患者,凡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藥物,則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酌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以防發生事故。
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飲食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在古代文獻上有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蔥、蒜、蘿卜;薄荷忌鱉肉;茯苓忌醋;鱉甲忌莧菜;以及蜜反生蔥等記載。這說明服用某些藥時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於胃腸疾病的關係,在服藥期間,凡屬生冷、黏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根據需要予以避免。
正確服用腸病的中藥煎劑
中藥煎劑作為口服藥與西藥和一般的中成藥比較而言,有著很大的特殊性,它牽涉到諸如服藥時間、服藥次數、每次服藥量、服藥溫度等一係列問題。對於胃腸病患者來講,這些問題就顯得更為重要。服用中藥的正確與否,關係到藥物能否充分發揮藥效,能否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所以胃腸病患者在服用中藥煎劑時,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服藥時間
古人對藥物服用的時間非常講究。《湯液本草》說:“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強調食物與藥物不能同時服用,而且還應該區別飯前飯後。因為中藥成分複雜,影響其吸收利用的因素也較多,兩者共進,很可能因為相互幹擾而影響藥效,故不宜與進食同時進行。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或飯後服用,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揮;中藥和西藥也應該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兩者發生反應,影響藥效甚至產生毒性;而有些中藥又因對胃腸刺激性大,所以必須在飯後服用,以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由此可見,服藥時間對藥效的產生具有很大的影響。具體要求如下:
一般的中藥煎劑宜在飯後半小時以後服用,以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作用;
攻下藥宜飯前服用;
消食藥亦宜飯後即服,以利充分發揮藥效;
瀉下藥宜在飯後2小時服用;
緩下劑宜在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急性胃腸道疾病則不拘時服。
服藥溫度
為了順應藥性,提高治療效果,防止嘔吐等不良反應,中藥煎劑的服用溫度也有要求。通常人們會認為中藥煎劑趁熱服用療效才會較好,但是這種觀點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中藥煎劑。
一般情況下,遵照以下幾條原則:
一般煎劑都采用溫服,以避免對胃腸道的產生刺激;
寒證須用熱服,熱證須用冷服;
熱性藥溫服,涼性藥冷服;
真熱假寒的病證用寒性藥但須溫服,而真寒假熱的病證用熱性藥而須冷服;
芳香化濕類的藥物久置易揮發,宜溫服,以保藥效;
溫補藥宜配熱水服用,以促進溫運;
解毒、清熱、止嘔吐的藥宜涼服;
祛風散寒、溫胃和中的藥宜熱服。
服藥次數
一般一劑中藥可被分煎作2~3次服用,但在有些特殊情況下,服藥次數也須作相應的調整。如病情急重者,可1日2劑,煎成藥汁合並一處,分成數份每隔4小時服藥1次,以使藥力持續,快速控製病情發展;而病情緩和者,則可每日早晚各服藥1次。需要說明的是,中藥煎製中,目前多數人是分煎分服的,實際上,這種做法是有缺點的:據測算,頭煎藥汁中藥物有效成分煎出率為30%,二煎為40%~50%,三煎以上仍有20%,頭煎、二煎和三煎的藥汁中藥物有效成分含量差別較大,不利於保持相對恒定的藥物濃度,容易造成療效的波動。因此,應當提倡一劑藥數煎所得的藥汁合並、攪勻後分次服用。
正確掌握胃腸病的用藥時間
臨床上發現,藥物的用藥時間和藥效的發揮有著緊密地聯係。正因為如此,在現代醫學、生物學基礎上誕生的新興學科——時辰藥理學便應運而生。時辰藥理學的目的就是在患者使用藥物時,既可使藥物產生最大效力,減少用藥量,又可避免和減少藥物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
人體幾乎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具有以24小時為周期的節律性變化,這種變化被稱為“生物鍾”。在生物鍾的控製協調下,人們的基礎代謝、血糖水平和激素分泌等功能都具有節律性和波動性。就藥物而言,其藥效與生物鍾也有著微妙的關係。隨著機體各組織器官、激素水平等變化,胃腸道環境也相應的發生變化,而胃腸道的環境對藥物的吸收及療效的發揮均可能產生重大影響。另外,藥物的性質、治療目的及對機體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等因素,都決定了不同藥物在服用時,都有不同的時間要求。
根據藥動學來製定用藥時間
藥物的代謝都有一定的半衰期,隻有掌握了藥物的半衰期,才能及時用藥,維持藥物的血藥濃度,達到治療目的。如半衰期長的藥物,可能1天隻需用1次藥,而半衰期短的藥物則應該1天內多次用藥。
由於不能理解或錯誤理解藥動學原理,在服藥時間上經常出現以下誤區:
(1)三餐服藥
很多胃腸病患者都認為服藥時間應該在餐後,但是有的藥1日服2次,應每隔12小時1次,如果也在三餐後服藥,肯定會導致白天血藥濃度過高,夜間血藥濃度不夠,影響治療。所以服用時間不應該隻考慮在餐後,還應該根據藥物在機體的代謝時間及時用藥,如1天服用2次的藥物,早上8點服用第一次後,第二次就應該在晚上8點,間隔12小時左右,而不是午餐以後。
(2)忘服補服
很多胃腸病患者因為工作學習太忙、進餐時間不規律等出現了忘記服藥的情況。這些患者通常會因為早上的藥沒服用,就把早上的藥和中午的藥一次服下,以為這樣就不會影響藥效。其實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是不斷變化的,每種藥物都有各自的半衰期,如果不按時服藥,或將2次的藥1次服用,將不利於血液中的藥物濃度的維持,沒服藥的時候起不到藥效,加量的時候,又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的增加。
(3)時斷時續
還有一些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漠不關心或者由於太忙而無暇顧及,經常是記得就用藥,不記得就停藥,沒有形成療程,血藥濃度也是很不穩定,時高時低。如果達不到比較恒定的血藥濃度,就可能無法控製疾病的發展,導致治療失敗,甚至因此產生耐藥性。
根據治療目的製定用藥時間
胃腸病用藥針對性很強,一般根據治療的目的選擇用藥時間。如抗幽門螺杆菌的藥物宜飯前服,製酸藥宜飯後服,緩瀉藥宜睡前服等等。
根據藥物的不良反應製定用藥時間
藥物的不良反應有時也是決定用藥時間的重要因素。比如胃腸病患者在使用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時,應該在飯後使用,以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有興奮作用的藥物在使用時應該盡量避免晚上服用;有鎮靜催眠作用的藥物應該避免在白天工作時間服用,以免出現事故。
正確掌握胃腸病的用藥劑量
藥物的作用和劑量關係十分密切,無論是什麼藥,把握好劑量非常關鍵,因為劑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藥效及其不良反應。很多藥都有不同程度的胃腸道反應,所以胃腸道疾病用藥更加需要斟酌劑量。一般來說,藥物的使用劑量要根據以下條件來決定:
年齡大小
由於小兒身體尚未發育成熟,無論在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還是對藥物的敏感性方麵,均不同於成年人。老年人因肝腎功能衰退,使藥物的代謝排泄能力下降,致使藥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延長,易產生不良反應。故老幼用藥劑量應比成年人少,特別是作用峻猛,容易損傷正氣的藥物,用量應低於青壯年的用藥量。60~80歲老年人用藥劑量一般應減為成人劑量的2/3,80歲以上老年人一般為成人劑量的1/2。兒童用藥劑量按體重計算,兒童劑量:成人劑量兒童體重(千克)/50(千克)。
性別決定
對於一般藥物,男女用量區別不大,但婦女在月經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藥用量一般不宜過大。
體質強弱
體質強壯者用量可重,體質虛弱者用量宜輕,即使是用補益藥,也宜從小劑量開始,以免虛不受補。
病程長短
一般來說,新病患者正氣損傷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體虛,用量宜輕。
病勢輕重
一般來說,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緩病輕者用量宜輕。如病重藥輕,猶如杯水車薪,藥不能控製病勢;若病輕藥重,誅伐太過,藥物也會損傷正氣。
另外,在確定藥物劑量時,除應注意上述因素外,還應考慮到季節、氣候及居處的自然環境等方麵的因素,做到“因時製宜”、“因地製宜”。
正確判斷胃腸病的治療效果
胃腸病治療效果的評價主要是根據患者的主觀改變(症狀是否緩解)、醫生的檢查結果即客觀改變(如體征、實驗室檢查的各項指標等)和患者的生存質量。
根據主觀症狀的改變
主觀症狀的改變是指患者自身所察覺到的變化,比如腹痛的減輕或者加重等等,並不一定被醫生或其周圍人群所察覺。主觀症狀通常是胃腸病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比如腹痛腹脹、惡心嘔吐、便秘、腹瀉等等,對於患者而言,主觀症狀的緩解與否是治療效果的最主要判斷指標,隻有緩解了症狀才能得到患者對治療方案的認可。比如對經常有胃脘部疼痛的患者,在用藥後是否能及時緩解,或者是否能使疼痛發作的次數比以前減少,或每次發作所間隔的時間比以前延長,性質及程度有所減輕等等。通常主觀症狀的緩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反映疾病的發展趨勢和治療方案的正確與否,但是有時症狀的緩解並不是治療有效的表現,比如不明原因腹痛在使用止痛藥以後,症狀肯定能夠緩解,但是很容易掩蓋病情的發展;又比如一些胃潰瘍患者,在用藥後腹痛突然緩解,有時候可能並不是治療有效的原因,而也許是潰瘍並發出血的表現。因為可能是堿性的血中和了胃酸結果反倒出現腹痛的減輕。
根據客觀檢查的改變
客觀檢查包括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兩方麵的內容。體格檢查是醫生在體查病人時得到的資料,比如胃腸形的有無、腸鳴音的改變、局部壓痛的減輕等等,可以根據這些變化來判斷治療的效果;實驗室檢查是指借助各種儀器對患者所做的檢查,比如腹瀉患者電解質的變化,胃潰瘍患者鏡下潰瘍麵的改變以及幽門螺杆菌是否轉陰等等。
根據生存質量的改變
生存質量也是判斷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現代醫學已經逐漸從隻重視儀器檢查指標的誤區中轉變過來,開始重視患者的生存質量。治療目的不是簡單的把陽性轉成陰性,大病灶轉為小病灶,還要關注患者的生存生活質量。治療後患者是否比以前生活的更加舒適、安逸,比如飲食、睡眠、身體狀況是否在治療後得到改善等等。相對於前麵兩條,生存質量的改善更加重要。
治療胃腸病的中藥單方功效類別
單方就是隻有一兩味藥的處方。單方用藥單一、劑量較大、藥力集中。單方使用得當,效力比複方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有“單方一味,氣死名醫”的說法。當然這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單方的使用根據藥性分類
(1)消導劑
有減輕腹脹,促進食物消化作用的消導類中藥如神曲、麥芽、穀芽、山楂、雞內金等可以作為單方使用。
(2)理氣劑
有緩解胃腸病患者上腹飽脹之感,促進胃腸蠕動,加速排空作用的理氣類中藥,如厚樸、木香、大腹皮、沉香、萊菔子等。
(3)行氣溫中止痛劑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治療大法亦為溫中行氣止痛。行氣則通,溫中則榮。有行氣溫中止痛作用的中藥如延胡索、枳殼、砂仁、幹薑、鬱金等。
(4)溫中降逆止吐劑
如生薑、吳茱萸或紫蘇等。
(5)攻下劑
有通便作用的攻下類中藥番瀉葉、大黃、芒硝、麻子仁、柏子仁等。
(6)收澀劑
有澀腸止瀉作用的收澀類中藥如五倍子等。
單方的使用根據疾病分類
(1)慢性淺表性胃炎
選用黃芩、地榆、烏賊骨、延胡索、白芍、甘草、川楝子等。
(2)慢性萎縮性胃炎
選用枸杞子、黃連、山楂、徐長卿、麥冬、玫瑰花等。
(3)胃十二指腸潰瘍
選用延胡索、木蝴蝶、九香蟲、製香附、側柏葉、白及、海螵蛸、象貝母、白芷、地榆等。
(4)結腸炎
選用白頭翁、白花蛇舌草、救必應、黃連、赤芍、白芍、藕粉、大黃、青黛、黃柏、枯礬、生地榆等。
治療胃腸病的常用中成藥
消導去積除脹類
(1)胃腸安丸
[主治]芳香化燭,理氣止痛,健胃導滯。用於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腸炎,菌痢,脘腹脹滿,腹痛,食積乳積。
[處方]木香、沉香、枳殼(麩炒)、檀香、大黃、厚樸(薑製)、朱砂、麝香等。
[用法]口服,1次4丸,1日3次,小兒酌減。
(2)枳實導滯丸
[處方]枳實(炒)、大黃、黃連(薑汁炒)、黃芩、茯苓等。
[主治]消積導滯,清利濕熱。用於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大便秘結,痢疾裏急後重。
[用法]口服,1次6~9克,1日2次。
(3)大山楂丸
[處方]山楂、六神曲(麩炒)、麥芽(炒)。
[主治]開胃消食。用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悶。尤宜於小兒食滯症。冠心病、高脂血症、維生素B缺乏症亦可應用。
[用法]口服,1次1~2丸,1日1~3次,小兒酌減。胃酸多者慎用。
(4)保和丸
[處方]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製)、茯苓等。
[主治]消食導滯,和胃。用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腐吞酸,不欲飲食。
[用法]口服,1次6~9克,1日2次,小兒酌減。
理氣活血止痛類
(1)香砂養胃丸
[處方]木香、砂仁、白術、茯苓、半夏(製)等。
[主治]溫中和胃。用於不思飲食,嘔吐酸水,胃脘滿悶,四肢倦怠。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症、消化性潰瘍見上述症狀表現者均可服用。
[用法]口服,1次9克,1日2次。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2)十香止痛丸
[處方]香附(醋炙)、烏藥、檀香、香櫞、蒲黃、沉香等。
[主治]疏氣解鬱,散寒止痛。用於氣滯胃寒,兩脅脹滿,胃脘刺痛,腹部隱痛。
[用法]口服,1次1丸,1日2次。孕婦慎服。
(3)木香順氣丸
[處方]神曲、麥芽、山楂、枳殼、檳榔、萊菔子、青皮、陳皮、香附、烏藥、茯苓、甘草、木香。
[主治]食積氣滯,胸膈痞滿,脘腹脹悶,嘔吐惡心,暖氣納呆等病症。
[用法]蜜丸,每丸重9克,口服,成人每次1丸,每日2次。水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本品對脾胃虛弱,大便溏薄者,不宜應用。孕婦禁服,年老體弱者慎用。
(4)柴胡舒肝丸
[處方]茯苓、枳殼(炒)、豆蔻、白芍(酒炒)、甘草等。
[主治]舒肝理氣,消脹止痛。用於肝氣不舒,胸脅痞悶,食滯不清,嘔吐酸水。
[用法]口服,1次1丸,1日2次。孕婦慎用。如出現舌紅少苔、口燥咽幹、心煩失眠等陰虛證應停服。
(5)元胡止痛片
[處方]延胡索(醋製)、白芷等。
[主治]理氣,活血,止痛。用於氣滯血瘀的胃痛、脅痛、頭痛及月經痛等。
[用法]口服,1次4~6片,1日3次,或遵醫囑。孕婦慎用。
清熱瀉下類
(1)葛根芩連丸
[處方]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
[主治]解肌,清熱,止瀉,止痢。用於泄瀉痢疾、身熱煩渴、下痢臭穢;菌痢、腸炎。
[用法]口服,1次3克;小兒1次1克,1日3次,或遵醫囑。
(2)香連丸(片)
[處方]黃連(吳茱萸製)、木香。
[主治]清熱燥濕,行氣止痛。用於濕熱痢疾,裏急後重,腹痛泄瀉;菌痢,腸炎。
[用法]口服,1次3~6克,或5片,1日2~3次,小兒酌減。忌食生冷油膩之物。孕婦慎服。
(3)複方黃連素片
[處方]鹽酸小檗堿、木香、吳茱萸、白芍。
[主治]清熱燥濕,行氣止痛,止痢止瀉。用於大腸濕熱,赤白下痢,裏急後重或暴注下瀉,肛門灼熱。
[用法]口服,1次4片,1日3次。
(4)麻仁潤腸丸
[處方]火麻、苦杏仁(去皮炒)、大黃、木香、陳皮等。
[主治]潤腸通便。用於腸胃積熱,胸腹脹滿,大便秘結。
[用法]口服,1次1~2丸,1日2次。孕婦忌服。兒童、老年人、體虛者不宜長期服用。
(5)當歸龍薈丸
[處方]當歸(酒炒)、龍膽(酒炒)、蘆薈、青黛等。
[主治]瀉火通便。用於肝膽火旺,心煩不寧,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脅肋疼痛,脘腹脹痛,大便秘結。
[用法]口服,1次6克,1日2次。孕婦禁用。
(6)三黃片
[處方]大黃、鹽酸、小檗堿、黃芩浸膏。
[主治]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用於三焦熱盛,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出血,心煩口渴,尿赤便秘;急性胃腸炎,痢疾等。
[用法]口服,1次4片,1日2次,小兒酌減。孕婦慎用。
補益固澀類
(1)人參健脾丸
[處方]人參、白術(麩炒)、茯苓、山藥、陳皮、木香等。
[主治]健脾益氣,和胃止泄。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不化,倒飽嘈雜,惡心嘔吐,腹痛便溏,不思飲食,體弱倦怠。
[用法]口服,大蜜丸1次2丸,水蜜丸1次8克,1日2次。
(2)安胃片
[處方]延胡索(醋製)、白礬(煆)、海螵蛸(去殼)。
[主治]製酸,止痛。用於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
[用法]口服,1次5~7片,1日3~4次。
(3)參苓白術散
[處方]人參、茯苓、白術(炒)、山藥、白扁豆(炒)等。
[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
[用法]口服,1次6~9克,1日2~3次。
(4)補中益氣丸
[處方]炙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炒)、當歸、升麻等。
[主治]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下陷,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脫肛,子宮脫垂。
[用法]口服,1次6克,1日2~3次。忌食生冷。
(5)四神丸
[處方]肉豆蔻(煨)、補骨脂(鹽炒)、五味子(醋製)等。
[主治]溫腎暖脾,澀腸止瀉。用於命門火衰,脾腎虛寒,五更泄瀉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
[用法]口服,1次9克,1日1~2次。
溫裏散寒止痛類
(1)良附丸
[處方]高良薑、香附(醋製)。
[主治]溫胃理氣。用於寒凝氣滯,脘痛吐酸,胸腹脹滿。
[用法]口服,1次3~6克,1日2次。
(2)附子理中丸
[處方]附子(製)、黨參、白術(炒)、幹薑、甘草。
[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
[用法]口服,水蜜丸1次6克,大蜜丸1次1丸,1日2~3次。忌食生冷食物。孕婦忌服。
(3)暖臍膏
[處方]當歸、白芷、烏藥、小茴香、八角茴香、木香等。
[主治]溫裏散寒,行氣止痛。用於寒凝氣滯,少腹冷痛,脘腹痞滿,大便溏瀉。
[用法]外用,加溫軟化,貼於臍上。孕婦禁用。
治療胃腸病的常用中藥單方
消導劑
(1)神曲
[單方]神曲(建曲)6~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消食和胃的功效,用於萎縮性胃炎、消化道潰瘍、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等由於飲食積滯引起的消化不良。
(2)炒麥芽
[單方]炒麥芽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用於澱粉類食物引起的消化不良、小兒乳積。
(3)炒穀芽
[單方]炒穀芽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之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4)焦山楂
[單方]焦山楂10~30克,神曲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用於肉食積滯。
(5)炒雞內金
[單方] 雞內金。
[用法]炒後研麵吞服,每次1~3克,每日3次。
[功效]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用於小兒消化不良、食積,或脾虛胃弱之食欲不振。配神曲、山楂炭、枳實等治食積泄瀉。
理氣活血劑
(1)川楝元胡膠囊
[單方]川楝子粉0.5克,元胡粉0.5克,醋酸洗必泰0.2克。
[用法]三藥混合均勻,裝入膠囊為1次量,每日3次,飯前口服。
[功效]適用於幽門螺杆菌相關性慢性胃炎。
(2)消氣粉末
[單方]雞內金10克,香櫞皮1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1~2克。
[功效]治食積胃脘疼痛。
(3)五靈脂末
[單方] 五靈脂、炒蒲黃各90克。
[用法] 共研末。飯前衝服9克,每日2~3次。
[功效] 消化性潰瘍氣滯血瘀證。
(4)薑黃炒香附
[單方] 薑黃18克,炒香附15克。
[用法] 共研末,每服2~3克。
[功效] 治慢性氣滯胃痛。
(5)兩香湯
[單方] 丁香、厚樸各3~6克,木香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慢性胃炎。
(6)蘇梗炙杷葉湯
[單方] 旋覆花(包)、蘇梗各10克,炙杷葉(去毛)12克。
[用法] 水煎溫服。
[功效] 可治慢性胃炎之噯氣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