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高脂血的中醫認識與辨證
一、中醫對高脂血的認識
中醫認為什麼是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這一名詞出自於西醫,中醫對這一病症的描述尚無具體名稱,但大致可歸為“汙血”病(注:後人將汙血定義為瘀血、蓄血,指水穀不化之痰濕、過盛入脈之濁氣及瘀滯之血在脈中結聚而成,並不單指瘀血,亦含有脂質代謝紊亂的病理產物。)的範疇。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脂者”、“油脂”、“脂膜”等記載。《靈樞·衛氣失常》中曾把肥人分為脂人(注:脂人指的就是體形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皮膚緊繃有彈性,肌肉、皮下脂肪堅硬的人。)、膏人(注:膏人就是皮膚鬆弛,肌肉鬆軟,甚至按之有凹陷的,長著啤酒肚,臉蛋兒嘟嚕下垂胖子。)、肉人(注:肉人是體形大,但是上下勻稱,皮膚不緊繃也不鬆弛,也就是皮肉不分離。?)。《靈樞》曰:“脂者,其血清,氣滑少”。在中國醫典中,對類似高脂血症及由此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等並發症的臨床表現和治法,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其分別見於痰飲(注:痰指排出體外的痰液,還包括瘰鬁、痰核等痰凝之征象。飲由於髒腑功能失調而停聚於體內某些部位的病理性水液。痰飲是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這種病理產物一經形成,就作為一種致病因素作用於機體,導致髒腑功能失調而引起各種複雜的病理變化。)、心悸(注:如果您突然覺得心髒在跳動,或者跳得怪怪的,這種感覺均可被定義為心悸。)、眩暈(注:眩暈是患者對空間定向感覺的主觀體會錯誤,是一種自身或外界物體的運動性幻覺,患者自覺本身或周圍物體旋轉、向一側移動、直線運動傾斜、搖晃或上升下降,常伴有惡心、嘔吐、麵色蒼白、心動過緩、血壓下降等內髒反應。)、胸痹(注:胸痹是指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症的一種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卒中(注:卒中通常是指中風.而中風多指由腦血管栓塞或發生血栓、腦出血等而引起,初起病時突然頭痛眩暈,短時間內失去知覺。)、真心痛(注:真心痛係中醫學病名,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性心肌梗塞。為心髒病的急症。真心痛是指突然.兩乳之中,鳩尾——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之間疼痛如絞、如灼、如刺,痛引肩胛或臂內,心悸而惕,短氣或氣急,麵色蒼白,口唇青暗,四肢不溫,煩滿腹脹,脈伏或沉細弱。)等病症中,並一致認為痰濁(注:痰濁是髒腑功能失調,氣血失和,水穀津液運化失常所致。)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因素。
現代中醫學認為,血脂(注:血脂為血液中所含脂類物質的總稱。血液中的脂類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膽固醇和遊離脂肪酸。)來源於水穀精微(注:水穀精微,又稱穀氣、食氣,泛指各種飲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質,是飲食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由水穀精微通過脾的生化輸布(注:脾的生理功能包括運化水穀精微和運化水液兩個方麵。運化水穀精微,即是指對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並轉輸其精微物質的作用。中醫認為,飲食物經脾、胃消化吸收後,須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穀轉化為精微物質,並依賴於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才能將水穀精微布散於全身,從而使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等各個組織、器官得到充足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注之於脈而成,是屬營血津液,為五髒六腑(注:中醫的五髒是指心、肝、脾、肺、腎五個髒器,六腑是指胃、大腸、小腸、膀胱、膽、胞宮等六個髒器。)及肢體百骸(注:人體的各個部分。泛指全身。)提供能量物質,起營養濡潤(注:濡潤是滋養。)的作用。當血脂中某些成分超出正常高限,在血脈淤積而造成氣血在脈道中運行不暢,表現出痰濁瘀血的病理改變,這時應當稱之為“濁脂”,實則為痰濁瘀血。“血少黑而濁”(《靈樞·血絡》),恰好概括了高脂血症的病理特征。
???現代中醫高脂血症的研究始於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以來,中醫對本病的研究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在病因病理方麵,突破了古人以“痰”立論的認識,進一步觀察到機體陰陽失衡對本病的影響。
在辨證分型方麵,經過長期的摸索研究及臨床經驗的累積,亦漸趨於一致。在治療方麵,大量的臨床工作表明,單味中藥或複方有顯著的降脂療效。
經過臨床驗證,中醫學已經篩選出具有確鑿降脂作用的中藥50餘種,有效降脂方劑達40個組方。此外,運用中醫非藥物療法,如針刺、推拿、氣功等方法,也能收到很好的降脂防病效果。
在基礎理論研究上,中醫通過實驗初步表明,腎氣盛衰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有關,腎氣盛則血脂不易升高,反之,腎氣衰血脂則易升高,該結論告誡我們,防治高脂血還應該從補腎培本做起。
在藥理研究上,中醫通過對臨床確有實效的藥物進行藥理藥化等實驗,探究其降脂的作用機理、環節及配伍規律,探索出一整套治療高脂血症的中藥治療體係,為中醫治療該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醫認為高脂血症的病因
中醫認為,膏脂(注:脂,和油、膏、肓含義一樣,隻不過長在飛禽的身上的,或者長在有犄角動物身上的古人稱作脂;長在沒犄角動物身上的的叫做膏。人身上的油,液體、半固體的叫做膏或者肓。)雖為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但過多攝入則會形成高脂血症與人為患。研究表明,凡導致人體攝入膏脂過多,以及膏脂轉輸、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使血脂升高,造成這種病症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飲食失當
飲食不節,攝食過度,或過多食用肥膩甘甜厚味,使其隨飲食進入人體,由於身體轉化不及,滯留血中,即可導致血脂升高。如果長期飲食失當,或酗酒過度,不僅會損及脾胃,健運失司(注:指脾的功能紊亂,則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消化不良,以至倦怠,消瘦等氣血生化不足的病變。),不能化精微以營養全身,反而會變生脂濁,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為實證(注:亢進狀態祖國醫學多稱為實證.虛弱狀態祖國醫學多稱為虛證。實證多用瀉法虛證多用補法。實證是指邪氣亢盛。),後者為虛中夾實證(注:虛中夾實是指以正虛為主,實邪為次的證候。多見於實證深重,拖延日久,正氣大傷,餘邪未盡的病人:亦可見於素體大虛,複感邪氣的患者。),這是二者不同之處。
喜靜少動
喜靜少許或生性喜靜,貪睡少動;或因職業工作所限,終日伏案,缺少鍛煉,人體氣機就會失於疏暢,氣鬱則津液輸布(注:運輸、發散的意思。)不利,膏脂轉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積體內,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
情誌刺激
思慮傷脾,脾失健運,或鬱怒傷肝,肝失條達,氣機不暢,(注:肝氣具有條達疏暢的調節作用,具體表現在調暢全身氣機,調暢情誌的變化,以及調節膽汁的排泄等方麵。使全身各種功能活動保持著生理功能相互協調,既不抑鬱、也不亢奮,而是經常維護其暢達活潑的生機。)膏脂運化輸布失常,也會造成血脂升高。
年老體衰
人老則五髒六腑皆衰,以腎為主,腎主五液(注:“五液”,在《內經》中有兩種說法:一是《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髒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即“五液”是指汗、涕、淚、涎、唾而言;二是《靈樞·五癃津液別篇》說:“水穀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並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即“五液”,是指溺、汗、泣、唾、水而言。亦稱之為“津液五別”。由於腎主水,五液與腎髒關係密切,心主血,血汗同源,所以“汗為心之液”。涕出於鼻,鼻為肺竅,故“涕為肺液”。淚出於目,目為肝之竅,故“淚為肝液”。“唾為腎之液”,生理情況下唾液有滑潤口腔,濕潤食物及清潔口腔等功能。但病變時也會發生異常。如肝腎陰虛,唾無所化則感口幹舌幹,涎出於口,口為脾之竅,故曰“涎為脾之液”且常與唾合稱涎唾或唾液。五髒所主五液是津液淖注於外竅而致,而腎主水,故五液皆與腎有關。),腎虛則津液失其主宰;脾主運化,脾虛則飲食不歸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則津液輸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謝失常,引起血脂升高。此外,如若房勞過度,辛勞憂愁,亦可使人末老而先衰。
體質稟賦
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後,陽氣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輸化遲緩,血中膏質過多。或素體陰虛陽亢(注:陰虛陽亢是陰陽論中陰陽彼消,即陰一虛則其對立麵陽就旺,陽旺至極則亢奮。反過來,陰盛則陽衰。也可以說是陽虛陰盛。陰虛陽亢表現在病理上是,陽證形式。即亢奮,精神和機體處於向上,表現有出汗,失眠等。當陽到達一定的程度則走向反麵。陽證轉化為陰證。也就是假寒真熱。陰虛症狀包括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頭暈眼花、腰膝酸軟疼痛、小便次多量少、心跳偏快、脈搏偏細或潮熱出汗、手足心發熱、雙目幹澀、耳鳴等。陰虛症狀盜汗,兩顴泛紅,脈細數,舌色深紅等。),脂化為膏,溶入血中,也會導致血脂升高。
消渴、水腫、脅痛、黃疸、症積等證不愈
消渴證(注:糖尿病中醫稱為消渴,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為特點。)基本病機屬陰虛燥熱(注: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愈虛而燥熱愈甚,燥熱愈盛而陰愈虛,陰虛與燥熱之間常互為因果。陰虛燥熱常常波及肺、脾、腎三髒。),由於虛火內擾,胃熱殺穀(注:胃內的熱太重,致使營養消耗太大。),患者常多飲多食,但飲食精微不能變脂而貯藏,人體之脂反盡溶為膏,混入血中,導致血脂升高。水腫日久,損及脾腎,腎虛不能主液(注:指腎有主持和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的功能。腎虛不能主液指腎失去了此項功能。),脾虛失於健運,以致膏脂代謝失常。脅痛(注:脅痛是指一側或兩側脅肋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脅位於側胸部,指腋部以下至十二骨部分的統稱。)、黃疸(注:黃疸是血液中的黃色物質——膽紅素濃度太高,滲入到人體的各個部位,尤其能使皮膚、鞏膜(白眼珠)染成黃色的特殊表現。)、症積三者皆屬肝、膽之病,肝病氣機失於疏泄,影響膏脂的敷布(注:是發布、布散的意思。是元氣通過三焦之路,到達周身,以激發、推動各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轉化,膽病不能淨濁化脂,最終引起血脂升高。
中醫認為高脂血症的病機
中醫的“津血同源”(注:血與津液皆由水穀精微化生,來源相同;彼此之間又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即脈外之津液滲入脈中而為血液的組成部分,脈內血液中的水液滲出脈外又為津液。血與津液之間的來源相同而又相互資生的關係,稱為“津血同源”。)理論認為,津液與血液都來自水穀,而且可以相互化生,作為津液成分之一的膏脂也應能與血相互化生。高脂血症的中醫病理、病機如下所述。
飲食不節
高脂飲食與高脂血症的發生有直接的因果關係,這與《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指出的“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民”之病機一致,過食肥甘膏粱厚味(注:肥甘膏粱厚味指一般是指非常油膩、甜膩的精細食物。這類食物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容易造成肥胖。再者,過食油膩食物,還可造成消化不良及胃腸功能紊亂,從而影響人對營養的正常吸收。),膩脾礙胃,致運化不利,水穀難以隨食隨化,則成為痰瘀(注:過食甘美酯酪之人,高梁厚味超過脾胃的消化運輸功能,則聚為痰。),發於本病。正如張景嶽在《景嶽全書·雜證謨·痰飲》中說:“蓋痰涎之化,本由水穀,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流,則隨食隨化,皆成血氣,焉得留而為痰,惟其不能盡化而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矣,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矣”。又說;“凡經絡之痰,蓋津血所化也。(注:指出了痰是由津液與血所變化而來的。)”
痰濁不化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加之脾失健運(注:脾的運化功能強健,習慣上稱作“脾氣健運”。隻有脾氣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髒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會出現腹脹、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病理變化。),水穀難以化生為精微(注:食物難以被人體所消化為所需要的營養成分。),反聚為痰,痰之為病,無處不到,流聚於血脈則為血汙病證,類似於高脂血症;進一步阻於脈道,可致瘀血證,類似於動脈粥樣硬化症。
瘀血阻滯
痰濁之邪停聚於血脈之中,阻礙氣機的運行,氣滯則血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注:五髒六腑維持正常生理活動所需要的水穀精微,都有賴於脾的運化作用。由於飲食水穀是人出生之後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成氣血的物質基礎。飲食水穀的運化則是由脾所主,所以說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多氣虛,氣虛則行血無力,亦可致血瘀。瘀血內阻,氣機不暢,痰濁內生,流於血脈而致本病。如《諸病源候論·諸痰候》中說:“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此外,痰濕久聚,鬱而化熱,日久傷陰,血脈空虛,血流遲澀,瘀血內生,痰瘀互阻於脈,則可加重本病。
脾失健運
脾主運化,飲食入胃後,其消化吸收過程雖然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必須依賴於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穀化為精微,再經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把水穀精微“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另一方麵,脾還可運化水液,對水穀精微中的多餘水分能及時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的宣發(注:宣發,是宣布、發散的意思。肺主宣發是指由於肺氣的推動,使氣血津液得以散布全身,內而髒腑經絡,外而肌肉皮毛,無處不到,以滋養全身的髒腑組織。肺氣宣發通暢,則能主一身之氣而呼吸調勻,助血液循環而貫通百脈;通過汗液、呼吸調節水液代謝,宣發衛氣,輸精於皮毛,發揮屏障作用。)和腎的氣化功能(注:指腎中真氣的氣化功能。津液的代謝,是通過胃的攝入、脾的運化和轉輸、肺的宣散和肅降、腎的蒸騰氣化,經三焦為通道,輸送到全身。經過代謝後的津液,則化為汗液、尿液和廢氣排出體外。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實際上主宰著整個津液的代謝,肺、脾等內髒對津液的氣化,均依賴於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特別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與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直接相關,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維持體內津液代謝平衡中以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否則可引起關門不利、小便代謝障礙而發生尿少、水腫等病理現象。),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由此可知,水穀精微的輸布無不依賴於脾主運化的功能。若脾失健運,水穀精微輸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流滯於血脈,則為血汙證,正如《證治彙補》中所言:“脾虛不運清濁,停滯津液而痰生。”
腎氣衰虧
本病中老年後發病率明顯增加,女性多在更年期後,男性患者多中年後發病,此與中醫腎虛理論不謀而合,“年過四十,陰氣自半也”(注:這說明人到中年,身體的各個方麵都已經從旺盛狀態開始滑坡,腎中陰精已經衰減一半了,人也就開始衰老。),女子“七七任脈(注:任脈.一、經脈循行.起子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陰毛部,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麵部,進入目眶下。任脈主持婦女月經和受孕。)虛(注:女子“陰竭”是七七四十九歲開始。)……天癸竭(注:天癸是促進性發育和維持性功能(包括生殖機能)的一種精微物質,其職能是:促進男女性征及生殖器官的發育和成熟;維持性功能;激發性欲和性衝動;參與生殖之精的化生以繁衍後代等。天癸即是腎氣在主導性與生殖方麵的精微體係,它隸屬於腎氣範疇,又不等同於全部腎氣,而是腎氣在主導人類生殖方麵的重要分支。)”;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注:頭發開始脫,牙齒開始鬆動。)”。一方麵,年老腎精始虧,精血不足,血脈不利,血行稽遲而為瘀。另一方麵,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對各髒腑組織器官功能起著推動溫煦作用。同時,腎陽(注:腎陽是指一種腎中精氣,又稱元陽、真陽、真火、命門之火、先天之火等,是腎生理功能的動力,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對機體各個髒腑組織器官起著推動、溫煦作用。)又主司一身之水液蒸化,如若腎陽虛衰,進而可導致五髒功能的減退,致使水液的輸布失常,水液化為痰飲水濕,發為本病。
肝腎陰虛(注:肝血須依賴於腎精滋養,肝才能有藏血、和疏泄功能活動;反之,也隻有肝血充盛,使血化為精,腎精才能充滿,腎才能有藏精,主生殖發育等功能活動。所以病理上,當一髒虧損時,另一髒也必然導致不足。如腎精虧損,可導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腎精虧損。)
肝腎陰虧,肝陰不足,陰不製陽,易致肝陽上亢;而腎水不足,水不涵木,則會使肝陽上亢。陽熱之邪亢擾日久,必煉津為痰,致發本病或加重本病。
肝失疏泄
肝主疏泄,一主疏泄人體氣機,以利氣血津液的運行,二主疏土暢脾(注:脾為陰土,脾全賴肝木的條達疏泄及升發作用方能健運化生。肝木疏泄不及,則脾土運化無力。),以利脾精的運化,三主疏利膽汁(注:肝有助於膽汁的正常排泄。),以利痰濁的排出。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逆犯脾,健運失職,津液代謝失常,可內生痰濁。同時氣機不暢,常致血瘀。肝膽相表裏,肝失疏泄,膽汁積聚凝煉成石,阻塞膽道,則降低淨濁化脂功能,終成本病。
高脂血症的中醫辨證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