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高脂血的中醫認識與辨證(2 / 3)

中醫認為,高脂血症以腎虛、肝鬱、心血瘀阻、脾運失職為基本病理變化,而脾為病之始,腎虛、肝鬱為病之變,心為病之終,這是高脂血症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此過程始於脾失健運,滋生濕濁(注:“濕濁”正是由飲食不節或其他原因所致之脾陽不足而滋生,因此,它屬中醫“內濕”範疇。),導致飲遏胸陽,瘀阻心脈成為最終轉歸。

從其病變和臨床表現看,該病屬於中醫“痰飲(注:痰飲由體液凝聚停積而成。“積水成飲,飲凝成痰”,水、飲、痰三者的區別即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更清者為水。其形成與脾、肺、腎三髒功能失調,使水濕的運化輸布發生障礙有關。)”、“濕熱”、“肥胖”、“氣虛”、“肝鬱”等病證的範疇。病本為虛,邪留為實,故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以脾、腎、肝為主,標實以痰瘀阻絡為患,所以高脂血症為痰瘀同病之證。

根據高脂血症的產生原因、致病特點和所導致的疾病,中醫把高脂血症歸納到“痰濁”“瘀血”中給予辨證施治。以前高脂血症的辨證分型很不規範,究其原因,一是多數高脂血症常繼發於某些原發病,造成辨證分型複雜化;二是沒有相應的客觀指標對其進行定量,使得辨證分型難以統一。

為了給高脂血症辨證分型規範化、標準化提供客觀依據,科研人員在這方麵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專家將其分為氣虛證(注:機體髒腑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常由久病體虛、勞累過度、饑飽不時、年老體弱等因素引起。氣在人體具有推動、溫煦作用,髒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強弱與氣的盛衰有密切關係,氣盛則機能旺盛,氣衰則機能活動減退。氣虛證的共有表現為: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頭暈目眩,自汗,活動時諸證加劇,麵色無華,舌淡苔白,脈虛無力。)、陰虛證(注:陰虛證是人體津液虧損導致的病證,臨床表現為:潮熱、心煩、失眠、手足心熱、身體消瘦、口燥咽幹、幹咳少痰、痰中帶血、耳鳴耳聾、腰酸遺精。)、陽虛證(注:陽虛證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機體反應性降低,代謝活動減弱,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臨床表現為:麵色蒼白或晦暗、畏寒肢冷、身重蜷臥、倦怠無力、口不渴,或喜熱飲、食少消瘦、小便清長、大便溏瀉。)、痰濕證(注: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後所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中醫上把痰分為2種,一種是“有形之痰”主要存在於肺部,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指的那種痰,還有一種是“無形之痰”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這種情況,其實用另一個名詞來解釋“無形之痰”大家就好理解了,那就是脂肪。脂肪具有“痰”的汙穢、粘滯、稠厚的特征,它是聚積在體內的水濕中的汙穢部分凝聚而成。)和血瘀證(注:指全身血液運行不暢局部血液滯留或離經之血蓄留在體內而形成的疾病。)5個證型,並觀察其與自由基代謝及凝血纖溶活性的關係;有的專家將其分為脾腎陽虛、肝腎陰虛、陰虛陽亢、氣滯絡瘀和痰濁阻遏5個證型,並探討其辨證分型與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相關性。

高脂血症的中醫辨證以脾、腎、肝、心為主,有虛有實。虛證或本虛標實為多見,實證者少見,主要見於青年人,病期短,體質壯,久病尤其有合並症者以本虛標實證者為主。高脂血症按下列辨證方法分型共分為8大類型。

脾虛濁痰(脾虛濕盛)型(注:脾虛不能運化(不能很好消化),包括脂肪不能正常消化,而形成痰濁(生命垃圾)。)

一般症狀為麵色淡黃,體型豐滿,肢體倦怠,頭身沉重,眼瞼浮腫,或下肢浮腫,腹脹食少,咳嗽有痰,尿少便溏(注:便溏俗稱水便不成形,與腹瀉不同,一般排便次數可不增多,也可次數稍有增多;大便排泄不暢,或有排不盡的感受為大便粘滯不爽。兩者可單獨存在,有時也可交替發生。)。

濕熱鬱結(濕熱內蘊)型(注:肝屬木,脾屬土,肝的疏泄功失常,不能調暢全身氣機推動津液運行,則脾運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響,則造成水濕內留,停注下焦,蘊而化熱,則為內生濕熱。)

主要表現為麵色無華,煩渴口幹,渴不欲飲,或飲下不適,腹脘痞滿,腹大浮腫,納呆嘔惡,肢體困重,肢體或眼瞼有黃色瘤,尿黃便燥或便溏惡臭。

肝鬱化火(肝火熾盛)型(注:肝有疏泄的功能,喜升發舒暢,如因情誌不舒,惱怒傷肝,或因其他原因影響氣機升發和疏泄,就會引起肝鬱,從而引起肝陰虧損或素有內熱而出現肝火症狀。)

一般症狀為麵紅目赤,煩躁易怒,頭痛頭暈,口幹口苦,胸肋脹滿,小便黃赤(注:小便黃色略有紅色。),大便幹燥。

胃熱腑實型(注:胃熱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熱犯胃,或氣鬱化火所致。火熱內熾,胃腑脈絡氣血壅滯,故脘部灼熱疼痛。熱邪傷津,則口渴喜冷飲,火能消穀,則消穀善饑;若肝火犯胃,則吞酸嘈雜;火邪循經上炎,則口臭,牙齦腫痛等。胃熱屬實證。)

主要表現為形胖體實,消穀善饑(注:消渴病主要症狀之一,“消穀”,指消化食物;“善飢”,即容易飢餓。是形容食欲過於旺盛,食後不久,即感飢餓。),喜食厚味,口渴欲飲,大便秘結。

陰虛陽亢型(注:陰虛指精血或津液的虧虛。一般在正常狀態下,陰和陽是相對平衡的,互相製約而協調。陰氣虧損,陽氣失去製約,就會產生亢盛的病理變化,出現病理性功能亢進,稱為“陽亢”。因此,陰虛會引起陽氣亢盛,陽亢則能使陰液耗損,兩者互為因果。)

一般症狀為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多夢,肢體麻木,口渴。

肝腎兩虛(肝腎陰虛)型

一般症狀為體倦乏力,眩暈耳鳴,消瘦口幹,腰酸腿軟,肢體麻木。

脾腎兩虛型(注:脾腎之間最根本的關係就是後天與先天的關係,它們是相互滋養、相互依賴的。腎的精氣有賴於水穀精微的培育和充養,脾髒運化水穀以供應先天之腎,脾、胃轉化水穀精微則必須借助於腎陽的溫煦,腎在脾髒功能虛弱的時候,也會反過來滋養脾髒。腎中之真陽是脾髒功能正常發揮的根本。)

一般症狀為體倦乏力,腰酸腿軟,腹脹納呆(注:納呆以稱納差,即飲食少。),耳鳴眼花,尿少浮腫,月經失調。

氣滯血瘀型

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或心前區疼痛,痛有定處,動則加劇。

二、高脂血的早發現早預防

什麼是高脂血症

現代醫學認為,高脂血症是指人血漿中膽固醇或甘油三酯含量高於正常,其中可能是一部分升高,也可能是全部成分都升高。正常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110~230毫克,甘油三酯為20~100毫克。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主要成分,這些脂質成分與我們日常食用的油脂一樣,都不溶於水。因此,它們必須同某些蛋白質結合成脂蛋白,方能循環於血液之中,故而高脂血症也稱為脂蛋白血症。

脂蛋白的種類很多,最主要的有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四種。乳糜微粒是一種來自食物的脂肪微粒,主要含一些外源性甘油三酯,出現高脂肪飲食後,食物中的甘油三酯在小腸吸收,正常人餐後12~16小時,血漿中已無乳糜微粒。研究發現,它與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無關。極低密度脂蛋白是肝髒合成的,主要含有內源性甘油三酯;而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含有膽固醇。這兩種脂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密切相關。故被稱為“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不但不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相反還能把動脈壁中的膽固醇運載到肝髒去進行代謝,因而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高脂血症有原發性與繼發性之分。原發性高脂血症的發病原因尚未搞清楚,大多數病人都有家族史和遺傳史,可能由於先天性酶缺陷引起。繼發性高脂血症常常是由於未被控製的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腎病綜合征、肝內外膽管阻塞和痛風等引起。如果發現血液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就需查一查是否是繼發性高脂血症的萌芽。

影響血脂的因素

影響血脂的因素有很多,但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年齡和性別

男性血清膽固醇水平隨年齡增長而呈上升趨勢,到70歲左右達高峰,而女性50歲以前血清膽固醇水平上升緩慢,直到55~60歲左右才逐漸超過男性,其原因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一般說來,女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較男性為高。

絕經後雌激素水平

當婦女絕經後,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下降,而補充雌激素可使高甘油三酯血症婦女的甘油三酯水平明顯升高,常達致死性胰腺炎水平。

遺傳

醫學研究證明,高脂血症患者都存在家族性血脂異常,在各種類型的血脂異常中,遺傳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職業

腦力勞動者血脂水平高於體力勞動者,城市居民血脂異常的發病率高於農民,這主要由於不同職業者的工作性質和生活方式不同所決定的。

飲食

動物性脂肪可使血脂升高,而植物性脂肪(主要是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血脂下降。另外,進食過多的糖量,可刺激胰島素分泌增加,出現高胰島素血症,引起甘油三酯升高。

體力活動

體力活動對血脂代謝有積極的影響,不僅可降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還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升高,這是腦力勞動者血脂含量高於體力勞動者的原因之一。

飲酒

酒精可促進血脂的合成,減慢血脂的分解,中等量以上的飲酒即可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

吸煙

每日吸煙超過20支可使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則降低。被動吸煙者血脂同樣受到影響。

精神緊張及應激

緊張情緒易使脂血含量升高,增加血小板黏性,促進動脈粥樣硬化。

藥物

許多藥物長期大量服用可影響血脂水平,如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可使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又如噻嗪類利尿劑可增加血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濃度,其他一些治療高血壓的藥物對血脂也有一定影響。

季節變化

研究表明血清膽固醇水平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甘油三酯水平是春季最高,秋季最低。

高脂血的症狀

一般來說,高脂血症的各種症狀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關節疼痛

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時,因為體內膽固醇含量過高,會有關節疼痛的表現。

這是因為過多的膽固醇形成一種叫做“黃色瘤”的腫塊,出現在關節裏而引起關節疼痛,但這種情況隻有在血中膽固醇的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有。

高脂血症平時沒有什麼症狀,但是若發展為動脈硬化,進而動脈阻塞、破裂,導致出現心腦血管意外時才有明顯症狀,這時,大部分病人的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所以,一旦診斷為高脂血症就應該充分重視,如果因為沒有症狀而忽視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背部疼痛

高脂血症通常沒有什麼自覺症狀,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三酰甘油值超過226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時,可能會於飯後2小時左右出現背部疼痛,這時病情有轉化為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性。

背部疼痛表明了血中中性脂肪含量在不斷地升高,它跟飲酒和吃富含脂肪的食物有很大的關係。胰腺在胃的後方,飯後2小時食物到達十二指腸時,胰腺的分泌功能最旺盛,這時若發生胰腺炎則表現為背部疼痛。因此,如果飯後2小時左右出現背部疼痛,應該懷疑為胰腺炎,要及時去做血脂方麵的檢查。

出現黃色瘤症狀

黃色瘤中最常見的是眼瞼內側略呈黃色的小顆粒,稱為“眼瞼黃色瘤”。應該指出的是,在老年人群中發現黃色瘤並不一定是高脂血症,但如果40歲以下的年輕人出現黃色瘤,就可能患有高脂血症,應該立刻做詳細檢查。由出現黃色瘤導致高脂血症的具體表現為:

黃色瘤

異常的局限性皮膚隆凸起,其顏色可為黃色、橘黃色或棕紅色,多呈結節、斑塊或丘疹形狀,質地一般柔軟。主要是由於真皮內集聚了吞噬脂質的巨噬細胞(泡沫細胞)又名黃色瘤細胞所致。根據黃色瘤的形態、發生部位,一般可分為下列6種:

(1)肌腱黃色瘤

肌腱黃色瘤發生在肌腱部位,常見於跟腱、手或足背伸側肌腱、膝部股直肌和肩三角肌腱等處。為圓或卵圓形質硬皮下結節,與其上皮膚粘連,邊界清楚。這種黃色瘤常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特征性的表現。

(2)掌皺紋黃色瘤

掌皺紋黃色瘤是一種發生在手掌部的線條狀扁平黃色瘤,呈橘黃色輕度凸起,分布於手掌及手指間皺褶處。此種黃色瘤對診斷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症有一定的價值。

(3)結節性黃色瘤

結節性黃色瘤發展緩慢,好發於身體的伸側,如肘、膝、指節伸處以及髖、踝、臀等部位。為圓形狀結節,其大小不一,邊界清楚。早期質地較柔軟,後期由於損害纖維化,質地變硬。主要見於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症或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4)結節疹性黃色瘤

結節疹性黃色瘤好發於肘部四肢伸側和臀部,皮膚在短期內成批出現結節狀、疹狀黃色瘤。瘤的皮膚呈橘黃色,並伴有炎性基底。這種黃色瘤主要見於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症或家族性膽固醇血症。

(5)疹性黃色瘤

疹性黃色瘤表現為針頭或火柴頭大小丘疹,橘黃或棕黃色伴有炎性基底。有時口腔黏膜也可受累。主要見於高甘油三酯血症。

(6)扁平黃色瘤

扁平黃色瘤見於眼瞼周,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黃色瘤。表現為眼瞼周圍處發生橘黃色略高出皮麵的扁平丘疹狀或片狀瘤,邊界清楚,質地柔軟。也可波及麵、頸、軀幹和肢體,為扁平淡黃色或棕黃色丘疹,幾毫米至數厘米大小,邊界清楚,表麵平滑。此種黃色瘤見各種高脂血症,但也可見於血脂正常者。

上述不同形態的黃色瘤可見於不同類型的高脂血症,而在同一類型的高脂血症者又可出現多種形態的黃色瘤。

角膜弓和高脂血症眼底改變

角膜弓又稱老年環,若在40歲以下人出現,多伴有高脂血症,以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為多見。高脂血症眼底改變是由於富含甘油三酯的大顆粒脂蛋白沉積在眼底小動脈上引起光散射所致,常是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並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現。

急性胰腺炎

明顯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高脂血症的發病是一個慢性過程,患病程度較輕時一般沒有症狀,較重時會出現頭暈目眩、頭痛、胸悶、氣短、胸痛、心悸、乏力、不能說話、口角歪斜、肢體麻木等症狀,最終會導致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疾病,有時還會直接威脅到生命,為此,中老年人發現上述症狀一定要及時就治,千萬不要因麻痹而貽誤治療時機,造成終身遺憾。

高脂血症的易患人群

老年人

老年人是患高脂血症的高發人群,而且該病與其他老年性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症狀的發病密切相關。美國的研究成果表明,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國內文獻報道,人到老年期(>60歲)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酰甘油和載脂蛋白B都比中青年時期高,而在80歲以後開始下降,90歲後才下降到中青年水平。而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和載脂蛋白A,從青年到老年僅略有增加甚至會有降低,80歲以後才下降。上述研究證明,人體內的血脂成分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老年人抗動脈粥樣硬化能力明顯沒有青年人強。另外,血脂隨年齡的變化尚存在性別的差異,人體內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水平,男性50歲以前高於女性,50歲以後低於女性,這可能與女性絕經前後體內雌激素水平的變化有關。

血脂水平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的原因主要有:

老年人對膽固醇的合成、降解和轉運能力都下降了。55歲以前,血中膽固醇因年齡的增加而增高,而在60~70歲時則逐漸降低。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糖耐量減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發病增加,體內的糖代謝紊亂使老年人三酰甘油及極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

有高脂血家族史的人

遺傳可通過多種機製引起高脂血症,其一方麵表現在細胞的質量上——細胞表麵脂蛋白受體缺陷以及細胞內某些酶的缺陷(如脂蛋酶的缺陷或缺乏);另一方麵表現在脂蛋白或載脂蛋白的分子上,這是因為基因有缺陷。據報道:國內臨床上最常見的是Ⅱ型高脂血蛋白血症,僅上海地區已發現了幾十位此型病人,他們來自十多個不同的家庭。

肥胖的人

肥胖除生理或病理因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機體內攝取脂肪過多,運動消耗太少,導致的脂肪組織蓄積過多。一般認為超過標準體重的10%為超重,超過20%為肥胖,超過30%為中度肥胖,超過50%為重度肥胖。一般情況下肥胖者的並發症,除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外,還有高脂血症。

肥胖的原因是體內脂肪組織的過度增加所致,脂肪組織雖然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其中含有8%的三酰甘油。肥胖者有時在做血脂分析暫時並無異常改變,但時間久了常常會導致脂質代謝紊亂。

據臨床觀察研究發現,肥胖症最易引發血液中甘油三酯增高及部分患者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增高,其表現為Ⅳ型高脂血蛋白症和Ⅱb型高脂血蛋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