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糖尿病的中醫認識與辨證(1 / 3)

第一章糖尿病的中醫認識與辨證

一、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

中醫認為什麼是糖尿病

中醫學對糖尿病的認識在世界上是最早的,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一書就有論述,並認為糖尿病與生活富裕、飲食豐美密切相關。後世又不斷補充和發展,如隋唐時期的中醫書籍就指出糖尿病應重視飲食療法和體育鍛煉。中國醫生最早指出糖尿病病人尿甜並用於該病的診斷。中醫學對糖尿病的症狀及其並發症等均有詳細的記載,根據其臨床症狀表現,中醫認為糖尿病屬於“消渴”(注:中醫指口特別幹燥,一般稱為口幹舌燥,喝水喝得特別多,小便也特別多的病,包括糖尿病、尿崩症等)病的範圍,是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證。

糖尿病早期病理變化以陰虛燥熱為主,如果病變早期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則陰損及氣(注:根據中醫陰陽互為根本的原理,機體的陰陽任何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另一方的不足。陽損及陰,陰損及陽:陽虛到一定程度時,因陽虛不能化生陰液,而同時出現陰虛的現象,稱“陽損及陰”。同樣,陰虛到一定程度時,因陰虛不能化生陽氣,而同時出現陽虛的現象,稱“陰損及陽”:“陽損及陰”或“陰虛及陽”最終導致“陰陽兩虛”:陰陽兩虛是陰陽的對立處在低於正常水平的平衡狀態,是病理狀態而不是生理狀態。),燥熱傷陰耗氣,同時由於人體髒腑功能失調,產生痰濁瘀血,從而使氣血運行受阻,因此糖尿病中期病理變化為氣陰兩虛,痰瘀阻絡(注:痰濕和瘀血阻滯了經絡。)。如病程遷延日久,陰損及陽,以致形成糖尿病後期陰陽兩虛的病理變化。

糖尿病主要是由陰虛燥熱所致,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往往又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燥熱甚則陰虛,陰愈虛則燥熱愈甚。病變髒腑關係到肺、胃、腎。燥熱在肺,陰津受傷,則口渴多飲。熱鬱於胃,消灼(注:指胃液在胃熱“燒烤”作用下揮發消失了)胃液,則消穀善饑(注:消穀善饑的“消穀”與“善饑”兩辭,既可作互辭,又可作因果關係解,合之則指,食欲很大,食下不久,即感饑餓,也就是吃得多餓得快。)。虛火在腎,腎精虧虛,封藏失職(注:腎藏精。無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後天之精都藏於腎,腎的作用是對精的封藏,稱為封藏之本。封藏失職是指遺尿,滑精早泄、帶下等。一旦失職,像腎氣虧虛,甚至到腎陽不足,導致精微下泄而形成蛋白尿),則多尿稠混。肺、胃、腎三者雖然各有重點,但三髒之中又以腎為主,因為腎為水髒(注:腎對水液代謝平衡起決定作用,故稱腎主水為“水髒”),內藏真陰(注:真陰”就是指的腎水,對於體內津液的輸布和排泄維持體內津液代謝的平衡,起著極為重要的調節作用。),為髒腑陰液的根本,腎陰虧虛,必然影響到肺胃之陰不足,而肺燥胃熱,久必及腎,可見這種髒腑之間的內在聯係和相互影響是複雜的。

消渴病的病機具有以下特點: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氣陰兩傷,陰陽俱虛;陰虛燥熱,變證百出:如肺癆(結核)、白內障、雀目、耳聾、瘡癤、癰疽、中風偏癱、水腫、昏迷等。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病因

中醫學認為,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因肺、胃、腎等髒腑燥熱陰虛,水穀輸布(注:是運輸、布散的意思,主要是指脾的功能。脾主運化,能將消化和吸收的水穀精微和津液,運輸於全身發揮其營養和滋潤作用。津液運達全身,除脾的運化輸布作用外,還依賴於肺、膀胱、三焦等髒腑的作用方能完成,由於脾能“為胃行其津液”,且脾所散的精微需上歸於肺,方能達於全身,所以常說脾有“輸布”和“轉輸”的、作用。)失常所致的口渴多飲、消穀善饑、尿頻量多或尿濁而有甜、形體逐漸消瘦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一種多因素引起的疾病,與人體的先天稟賦、後天飲食、情誌、勞欲、藥物等諸多因素有關。

先天稟賦(注:人的體魄、智力等方麵的素質。)不足,五髒虛弱;後天飲食不節、積熱傷津(傷津即傷陰);情誌失調,鬱火傷陰;勞欲過度,腎精虧損;脾胃虛弱、氣虛下陷;瘀血內阻,瘀久化熱;痰濕互結,化燥傷陰;外感六淫(注:風、寒、暑、濕、燥、火,在正常情況下稱為六氣,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正常的六氣不易於致病,當氣候變化異常,六氣發生太過或不及,或非其時而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或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六氣才能成為致病因素,侵犯人體發生疾病。這種六氣,便稱為“六淫”。淫,有太過和浸淫之意。由於六淫是不正之氣,所發又稱其為“六邪”,是屬於外感病的一類致病因素。)化熱傷陰;過服溫燥藥物、耗傷陰津等等,這些因素可單一存在,又可同時致病。

先天稟賦不足

先天稟賦不足,五髒虛弱,是消渴病發病的內在因素。古今醫學家特別強調腎脾兩髒虧虛在消渴病發病中的重要性。腎與脾又由於醫學家的見解而成為兩種病因說。腎虛說:以腎虛為最,腎為先天之本,五髒六腑之精藏於腎又賴腎精以濡養,腎精虧少,陰液不足則發為消渴,治療上重在補腎。近年國內對糖尿病患者補腎治療觀察表明,采用補腎益氣調補陰陽的中藥治療後,腎虛症狀明顯改善,血糖明顯降低。脾虛說:脾虛是消渴病的病理基礎,脾胃升降失調是消渴病的病機,應當指出的是,中醫學中脾髒的生理功能,基本上包括了現代醫學中胰腺的生理功能,中醫學所認識的與消渴病發病密切相關的脾虛病理,實質上包括了胰腺的病理改變。

飲食不調

《素問·奇病論》中說:“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注:說明飲食過於甘美、豐腴、身體虛胖是糖尿病的原因之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燥刺激食物,損傷脾胃,脾胃運化(注:運,指運輸化送,吸收消化。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並將這些對人體有用的營養物質吸收、輸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失司,或積於胃中釀成內熱,消穀耗液,損耗陰津,津液不足,髒腑經絡皆失濡養,發為消渴。

情誌失調

長期過度的情誌刺激造成精神緊張、煩鬱。怒而傷肝,肝氣鬱結,鬱久化火,肝火旺盛,耗傷腎陰,陰津虧乏,化生不足,不能上輸肺,致肺之敷布無源,通調水道無力,三多(注:多飲、多食、多尿)之症隨之而起,引發消渴。憂思過度,思則氣結,脾胃因此失其健運,五髒失去水穀精微(注:水穀精微是全身之氣的生成和維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而水穀精微又賴血以運之,借以為髒腑的功能活動不斷地供給營養,使氣的生成與運行正常地進行。))之濡養(注:滋養),久之亦可形成陰虛燥熱之消渴。

情誌因素不僅可誘發糖尿病,還可使症狀加重,許多糖尿病患者,發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的症狀,發病後心理負擔加重,精神抑鬱緊張或情緒不穩定,造成病情加重。

勞欲過度

勞倦過度,損傷脾氣,脾為後天之本,主水穀之運化,脾氣虛損,則脾失健運,水穀精微不能正常輸布利用,肌肉失其濡養,則日久必見消瘦;五髒六腑失其濡養,則氣血津液虛損,燥熱內生而成消渴。

安逸過度,則氣血不暢,氣虛體胖,氣滯不暢,脾胃運化變緩,氣血津液化生自然不足,加之氣滯日久,多成鬱化熱,耗傷津血而成消渴之證。

房事不節,勞逸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生致“腎虛肺燥胃熱俱現,發為消渴”。

脾胃虛弱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注:人出生以後,飲食水穀是機體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也是化生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根本。而飲食物的消化、水穀精微的吸收、布散,主要靠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完成。所以有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見解。),人賴之以生存。若脾之氣陰不足,則脾氣不升反降,氣虛下陷,運化失司,水穀精微無以化生,則上不能奉心肺則燥熱,下不能滋肝腎則陰虛。陰虛燥熱又可傷及脾陰而不能化生津液,成為消渴。

瘀血內阻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與血的關係,可以概括為氣為血之帥:1.氣能生血,血液的物質基礎是精,而促使精化為血液,則有賴於氣的作用。2.氣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動力是氣的推動。3.氣能攝血,主要指脾氣對血液的統攝作用,使其正常循行於脈管中而不溢出於脈外,即是“氣生成於血中,而固護於外”,如脾氣虛,統攝功能失常,則血溢脈外,可導致出血證。如皮下出血(亦稱“肌衄”)。血與氣的關係,可以概括為“血為氣之母”:營氣存在於血脈之中。氣附存於血中,血以載氣並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水穀精微,使其不斷得到營養補充。)。情誌不暢,肝氣鬱結,疏泄不利,造成氣滯,氣滯則血因之阻塞,血瘀則氣亦不得通,影響水液敷布(注:發布、布散的意思。是元氣通過三焦之路,到達周身,以激發、推動各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瘀血內阻,瘀久化熱,燥熱傷陰,不能化生津液,則發為消渴。

現代研究表明,瘀血在糖尿病的發病中,既是發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可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並導致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

痰濕互結

中醫認為,形體豐滿肥胖,過食肥美之品,可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注:運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氣的作用,若脾氣健運,則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質的運輸布散等功能才能旺盛,水液輸布、排泄才能正常,體內的水液才能保持著相對的平衡狀態。反之,若脾失健運,不但會出現腹脹,便溏,倦怠等消化失常症狀,而且還會引起水液代謝失常,進而產生多種水濕停滯的病變,如浮腫,痰飲,泄瀉等證。),水濕內生,積聚成痰。痰濕互結,日久化熱,濕熱熏蒸於三焦(注: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三焦”是指胸腹腔,包括所含髒腑及其聯屬組織和功能。“上焦”指胸腔,包括心和心包(含腦)、肺及其聯屬組織和功能;“中焦”指腹腔上部,包括脾、胃、膽(含胰)及其聯屬組織和功能(肝本位居中焦,但其病理多表現於下焦,自古以來都明定肝屬下焦,所以從古義“下焦”是指腹腔下部,包括腎(含睾丸)、肝、膀胱、大腸、小腸、女子胞(包括婦女整個內生殖器官)及其聯屬組織和功能。)或雍阻於肺,或留滯於胃,或停留於肝膽,阻遏氣機的運行,進而阻礙津液的,出現消渴的症狀。

外感六淫

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注:“邪”是指各種危害因素,“正氣”是指人體的免疫功能。說明了疾病的發生與人體的免疫功能有直接的關係。)“皮毛者,肺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注:邪氣由淺入深,是由經脈而髒腑傳變的一般規律。如風寒之邪客於手太陰肺經等,必內舍於肺而致肺失宣肅,發生咳嗽、喘促等,揭示了消病在經絡髒腑之間的轉變。)

肺氣虛不能衛外,則六淫之邪犯肺,化熱生燥。肺燥傷陰,肺陰不足,陰津不能敷布,則引發肺燥、胃熱、腎虛等一係列病理變化,發為消渴。

過服溫燥藥物

長期服用溫燥壯陽之劑,或快然縱欲,或意欲長壽,或久病誤服溫燥之品,致使燥熱內生,陰津虧損,發為消渴。

縱觀中醫所述糖尿病之致病因素,多因傷陰所致,津、精、血統為中醫陰之範疇,而熱、鬱、勞欲過度、瘀、痰濕、外感六淫皆可化熱、化火、化燥而傷陰。

中醫認為糖尿病的病機

陰虛為本、燥熱為標

陰虛燥熱是傳統觀點中的消渴病的病機核心。其基本病理變化為陰液虧耗,燥熱偏盛,兩者常互為因果。燥熱邪氣必然灼傷津液,久則傷陰;陰虛(注:陰虛證是指體內津液精血等陰液虧少而無以製陽,滋潤、濡養等作用減退所表現的虛熱證候)不能製陽,虛熱內生,則燥熱更甚。兩者相互作用,便形成惡性循環。雖然導致陰虛燥熱的原因可有多種,但消渴一旦形成,則殊途同歸。其中陰虛,包含肺胃陰津與腎之陰精虛損,其燥熱,多屬胃火實熱,亦有陰虛火旺之存在。肺胃津傷,不能潤澤,故有口渴而多飲,飲水自救之理。胃火熾盛,熱結陽明(注:指胃熱鬱結在足部的陽明胃經。),火熱消耗水穀精微,故消穀善饑,熱結胃腸,耗傷津液,故大便燥結,水穀被熱邪消耗,不養肌肉(注:指肌肉吸收不到營養。),故見消瘦。腎陰不足,氣化無源,故失其職,開合失司,不能統攝,而尿頻量多。所以,《臨證指南醫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注:雖然糖尿病分為上、中、下消,即肺燥、胃熱、腎虛,但其原因是相互關聯的,皆因腎陰虛、肺胃燥熱引起。)因燥熱邪氣較易除,津液則易複,而陰則難複,若陰不恢複,則虛火又生,故當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

諸髒同病,以腎為主

消渴病變所在髒腑以肺、胃、腎為主,可累及脾、肝,而以腎為關鍵。一旦發病,則肺、胃、腎三髒同時受累,互相影響。肺居上焦,為水之上源,主通調水道(“通調”是疏通調節之意。“水道”是指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途徑。肺氣能調節和維持水液代謝平衡,這種作用,叫做“通調水道”。由於肺有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肺氣宣發(注:宣發,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別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可將津液輸布全身,主肅降(注:使無用的水液下歸於腎而輸於膀胱,排出體外。)而將水液下輸膀胱。如肺失通調之能,則腎無化源,胃失濡潤。胃居中焦,若胃中有熱,食入即化,不能化生津氣,反助火熱,則上灼肺津,下耗腎陰。而腎為先天之本,主水藏精,為一身陰氣之根本,腎陰若充足,肺胃陰津雖受耗傷,尚可得腎陰之助。而腎陰不足,則必累及他髒,肺胃陰虧而不得補充。且腎陰不足,相火妄動(注:腎中之火,也即腎中真陽,也稱相火,相火妄動是中醫的一個專有名詞,指的是肝腎陰虛,不能涵養寄居肝腎的陽火,導致相火衝逆上炎的病變),陰虛火旺,亦可上炎肺胃。肺、胃、腎三髒相互影響,終至肺燥、胃熱、腎虛同時存在,故腎又居主要地位。所以《石室密錄》說:“消渴之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皆腎水不足也。”強調了腎陰不足的重要性。

消渴病的髒腑病機除肺、胃、腎為主之外,脾與肝的病變也不容忽視。脾與消渴的關係在《內經》中已論及,後世也有不少醫家認為脾髒病變是消渴的重要病機,如《證治要訣》即認為中消“緣脾經燥熱”,李梃在《醫學入門》中也強調脾氣的重要性,謂“養脾則津液自生”。因脾位中焦,為氣機樞紐,脾主運化(注:脾主運化就是將水穀消化成為精微物質並將其運輸、布散到全身。這些功能需胃和小腸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為主。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穀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麵。),水穀精微須經脾氣散精,才能上輸於肺(注:食物須經脾氣的推動、激發作用,才能被消化。其精微部分,經脾氣的激發作用由小腸吸收,再由脾氣的轉輸作用輸送到其他四髒,分別化為精、氣、血、津液,內養五髒六腑,外養四肢百骸、皮毛筋肉。)。若脾氣不足,水穀精微不能運化吸收,則肺腎陰氣皆失其補充,故可致肺燥腎虧(注:腎虧是個很大的概念,包括多種不盡相同的病理情況。其中、腎精虧虛、腎氣不固、腎不納氣、腎陰虛、腎陽虛等各自都包含著較為錯綜的病症特點。然綜合而言,凡言腎虧,又都有一定的共性特點,這大致可歸納以下幾點:大多屬於比較嚴重的病理情況,且多為虛證,或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表現。各髒腑疾病發展到後期,均可出現腎虛見症,故有“久病及腎”之說。)。又脾主肌肉,脾虛則肌肉失於濡養而見消瘦乏力。脾虛水濕不運,濕邪內生,濕鬱則化熱,濕熱交阻,阻礙中焦氣機升降,又可反過來損傷陰津的化生。臨床所見,氣陰兩虛之證占相當部分,而其氣虛又多屬脾氣虛見證,可見脾氣虛在消渴病機中的確不可忽視。

肝主疏泄,以氣為用。(注:人體的肝髒主要功能是保持全身氣血的疏通暢達,如果肝的功能正常,人體的氣機就會通暢,氣血就會和諧,各個髒腑的功能也能維持正常工作。反之就會致病。)若情誌所傷,多可導致肝失疏泄,氣機不暢,鬱而化火。若火熱炎上,則木火刑金(注:木性條達曲直,有生發之特點,而肝性柔和舒暢且主疏泄,又主升發之氣,故肝屬木;火為陽熱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為陽髒主動,心陽有溫煦作用,故心屬火;金有清肅,收斂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肅降,故肺屬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過旺,可以耗傷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現幹咳,胸脅疼痛,心煩,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消灼肺陰;若橫逆克土(注:中醫采用五行生克關係來闡明其髒腑的生病理機製時,認為木屬肝膽,土屬脾胃,木土之間存在著相克乘侮的製約關係。表現在生理上,肝木通過它的疏調作用對脾土起著調節其運化的功能。這一功能作用於脾胃的受納、消化、吸收、氣血生化、排泄的每一個過程,即是“木克土”的正常生理關係。脾之濕土必須得到條達活潑之性的肝木來加以製約,才不會陰凝板滯,才能正常的運化水穀,攝取精微。在病理上,肝脾兩髒之間的這種相克關係失調。一者肝木亢盛之時,其本身已進入病理狀態,即為“肝實”,“實則乘其所勝”。肝氣橫逆,就會對脾土進行傷害。二者脾土虧虛,“虛則所不勝乘之”,脾土之虛,不能勝任肝木的製約,招致肝木的損害,二者均為肝木乘侮脾土之病變,習慣上也稱“木克土”,但它的含義是指病態而非生理的製約的關係,而抑木扶土和扶土抑木法是治療這種病變的方法。),脾胃升降失常,胃火內升,則氣陰被耗;肝鬱化火日久,必損肝陰;乙癸同源(注:乙代指肝,癸代指腎。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資生,因此,說它們同源,乙癸同源又稱為肝腎同源、精血同源。),肝陰一傷,則腎陰不能自保,必耗及腎陰。肺、胃、腎被涉及,則發消渴。如《醫宗金鑒》曰:“消渴證,厥陰之病。”《血證論》認為:“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大量的臨床觀察證實,消渴病患者,有很多是因肝氣鬱滯,肝火上炎而引發的,臨床以平肝疏肝法治療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效。

氣陰兩虛、陰陽俱衰

津可載氣,陰津虧耗,無以載氣,津耗則氣散,故陰虛日久可致氣傷。又消渴多有燥熱邪氣內生,燥熱亢盛,既可傷陰津,也可耗散氣。所以,消渴病多見氣陰兩虛。上焦氣虛,則津失輸布;中焦氣虛,則津液不化;下焦氣虛,則津液不固,故氣虛反可加重陰津虧耗。氣陰兩虛,以消渴日久為多見,臨床上氣陰兩虛為消渴中期的主要見證。

腎陰虛久,陽失化源,必損及腎陽,而致陰陽俱虛或腎陽衰微。亦可由氣虛日久,耗及陽氣,導致陽虛。陽虛則不能蒸騰津液,津液不複上升,直入下竅,故病益甚。陰陽俱虛者,多見於後期,以致病情日見複雜,變證叢生。

從上轉下、病情加甚

根據許多臨床積累觀察,認為本病初期病機主要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病位在肺胃,虛實夾雜,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要表現;中期則以氣陰兩虛、瘀血阻絡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以虛為主,臨床表現為典型的三多症狀不顯著,以口幹、乏力、氣短、神疲、消瘦為主,可有變證出現;後期則以腎陰腎陽俱虛,五髒皆損,痰濕瘀血阻滯經絡,出現水腫、胸痹(注:主要症狀是胸部悶痛。)、壞疽(注:壞疽就是死亡的肌肉,壞疽具有的特征性黑色,就是皮膚與皮下肌肉及骨骼已經壞死的一個跡象。)、中風等嚴重合並症,此期三多症狀已少見。

消渴病總的趨勢是病變髒腑由上焦部位向下焦腎髒轉變,病情日漸加重。凡以腎為主者,病多複雜難治。

變證病機,瘀血為主

消渴中後期,陰虛燥熱每致氣陰兩傷或陰陽俱虛、陽氣不足,不能推動血液運行,則易致瘀血內停,阻滯髒腑經絡。瘀阻心脈則發胸痹,瘀阻眼絡則發視物不清,目盲失明;瘀阻絡脈則四肢麻木或壞疽。若瘀血與痰濕阻於經脈,則發中風偏癱。可見瘀血是消渴中後期變證發生的主要環節,這點已被許多現代研究證實。其病人表現於舌質紫暗,舌下絡脈怒張,或舌有瘀斑,口唇爪甲紫暗等征象。

變證之發生,本於陰虛燥熱、氣陰兩虛、陰陽俱虛之正氣不足,而致邪氣停留或內生。變證病機,除瘀血外,尚有濕痰阻絡、濕熱內生、熱毒鬱結、水邪內停等。濕痰阻絡,(注:一般把脾腎陽虛化生的痰濁稱為“濕痰”。即:痰濁阻於絡脈,多化生內風。)多發肢體麻木,或合並瘀血而致中風;濕熱內生,內蘊脾胃則嘔惡,下注則外陰瘙癢,或發淋證(注:淋證是指小便頻急短澀,滴瀝刺痛,欲出未盡,小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症。);熱毒鬱結於皮膚,則為癰疽(注:癰是皮下、肌肉組織間氣血、膿液彙聚,形成的腫脹隆起。“疽”是癰的演變、惡化、深入,由氣血雍盛到氣血瘀閉;由飽滿膿漿到幹枯或流清水;由體表皮膚、肌肉發展到筋膜、骨髓;由六腑漸至五髒。),停留於肺,則為咳喘;水邪內停則為水腫。凡此種種,恕不一一概述。

總之,消渴病的發生,陰虛燥熱為主要病機,貫穿始終。肺、胃、腎三髒同時發病,而以腎為本。從疾病進程看,正氣損傷,先傷津耗陰,繼則損氣,終則傷陽。初期以肺胃為主,中期以脾胃為主,後期以腎為主,並可涉及肝髒。從虛實角度來看,則初期為虛實夾雜,中期為正氣虛損,後期則虛中夾實,五髒皆病。

糖尿病的中醫辨證分型

消渴病中醫辨證分型方法很多,可按“三消”辯證分為上消、中消、下消三型。上消以煩渴引飲,中消以消穀易饑,下消以小便如膏為主症。全身表現消瘦,即所謂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身體消瘦)。其他可伴有皮膚瘙癢,女性陰部瘙癢,視物不清,四肢酸痛或麻木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