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可按陰陽辯證分為陰虛型、陽虛型、陰陽兩虛型;或按髒腑辯證分為肺胃燥熱型、肺腎陰虛型、脾氣虛型、脾陰不足型、腎陰虛型、腎氣虛型、肝陰不足型、肝陽上擾型、胃陰不足型、肝腎陰虛型;或按氣血津液辯證分為氣虛型、氣陰兩虛型、血淤型、氣滯血淤型、氣虛血淤型、濕熱型、痰濕型。
消渴病的中醫辨證,一般按“三消”辯證。即首先要辨明病位之上、中、下,有無實熱虛火,有無變證,變證與本證孰輕孰重。其病變髒腑主次的判斷,是根據三多症狀的輕重主次來判斷的,多飲突出者為上消,多食突出者為中消,多尿突出者為下消。上、中、下既明,則治法誠如《醫學心悟》雲:“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焦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可見治療中既要強調重點,又要兼顧他髒。
辨證論治時,又要辨別實熱虛火(注:實熱因熱邪入侵,裏熱熾盛,或痰瘀,宿食阻滯所致。實熱盛則是屬於內傷造成的,一般有脾胃實熱、肝膽實熱等很多。火就是熱,虛火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髒腑失調、虛弱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的有無。本證初起,多有燥熱邪氣,且可以燥熱為主,中期多燥熱陰虛並重,後期則幾無燥熱,而以陰虛火旺為主。燥熱者,多見口苦、心煩、口臭、便秘,或咳吐黃痰、舌紅(注:舌象特征:較正常舌色紅,甚至呈鮮紅色,稱為紅舌),苔黃(注:有淡黃、嫩黃、深黃、焦黃等不同。一般說,黃苔的顏色越深,則熱邪越重。淡黃為微熱;嫩黃熱較重;深黃熱更重;焦黃則為熱結;黃而幹為熱傷津;黃而膩則為濕熱)燥、脈弦滑數或沉數(脈沉數是“沉脈”與、數脈“相兼,沉脈是指手指要重按才能感覺脈搏跳動,數脈指脈搏跳動迅速。)。而陰虛火旺,則見症不同於上,多為五心煩熱、失眠、耳鳴、目眩、盜汗、遺精、舌紅少苔、脈細數。實熱虛火治法迥異,實熱當以清熱瀉火之法,而虛火則當滋腎陰以退虛火。凡病屬中後期者,當細辨變證之有無,若有變證,則當分清緩急輕重。變證可見瘀血、氣鬱、脾虛、濕熱、水飲、熱毒、血虛等證候,但其基礎仍是陰虛燥熱,故當辨本病與變證的輕重。治療上,要二者兼顧。若變證一除,又當治本病。
消渴本病的辨證
(1)上消(注:病位在心肺,心肺居於上焦所以稱為上消。),肺熱津傷
症狀表現為口幹舌燥,煩渴多飲,尿頻量多,多食易饑。舌邊尖紅,苔黃燥,脈洪數(注:脈洪數就是洪脈與數脈相並存。凡比正常脈本體大的“脈形”,即稱為洪脈。洪脈之象,浮大有力,以大為主要特征。洪脈古稱曰鉤,後世以洪脈相稱,鉤脈逐漸被洪脈所取代。為什麼古代將洪脈稱為鉤?關於鉤的含義是什麼?洪脈盛大,來時如洪波湧起。波濤奔湧之時,浪頭前曲,其狀如鉤,故古人將洪脈以鉤相喻,亦即以洪波喻洪脈。醫家多以來盛去衰描述洪脈。來盛,指血脈搏起之時,其勢如洪波湧起,滿指滔滔,浮大有力。去衰,卻難體會。當脈回落之時,脈勢皆衰,非獨洪脈,所以,去衰並非洪脈獨有之特征。脈來去疾速急迫,就是數脈。)或弦數(注:弦脈是脈搏像弓弦般緊張而有力。出現此脈象多為肝火旺而腎虛,數是指每一呼一吸六至或條六次以上的我們稱之為數脈,數脈多為發燒的代名詞,如果一個人的脈象弦而數的話這個人會出現視力模糊人覺得疲勞而且伴有低熱)。
(2)中消(注:病位在胃部,胃屬中消,中焦”指腹腔上部,包括脾、胃、膽(含胰)及其聯屬組織和功能(肝本位居中焦,以多食善饑為主症。),胃熱熾盛
症狀表現為多食易饑,大便幹燥,形體消瘦,多尿且甜,口渴多飲,或見口臭,口苦,牙齦腫痛。舌紅,苔黃燥,脈滑實有力(注:滑脈往來流利圓滑,如珠走盤。由軟脈、實脈複合而成。軟者,為血管柔軟;實脈為充盈度好,脈流利如珠。)。
(3)下消(注:病位主要在肺、胃(脾)、腎,尤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以多尿如脂的症狀為主。),尿頻量多。
下消之中,有腎陰虧損、腎陰陽兩虛兩種證候。
腎陰虧虛:症狀表現為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口幹舌燥,渴而多飲,形體消瘦,消穀善饑不甚明顯。舌紅瘦薄,少苔,脈細數(注:脈細數指細脈與數脈相兼。數脈,脈來急促,一息(即吸氣呼氣各一次)五至以上而不滿七至,細脈,脈細如線。)。
陰陽兩虛:症狀表現為小便頻數量多,混濁如脂膏,甚至飲一溲一(注:喝多少水立即排泄多少,絲毫沒有消化吸收。),或夜尿頻多;麵色黧黑,耳輪焦幹,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不舉。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注:沉脈是指手指要重按才能感覺脈搏跳動,此脈屬於沉脈中的弱脈。)。
消渴變證的辨證
消渴病多數可依上述上、中、下三消劃分的方法進行辨證論治。然而,疾病的發展變化,有常有變,處於上述證候之外者,可稱之為變證。這些變證在某些情況下,會成為主要證候,成為論治的主要矛盾。尤其在中後期,變證峰起,五髒皆受累,更應重視變證的辨治。消渴變證常見者如下。
(1)氣陰兩虛
症狀表現為口幹口渴,飲不甚多,尿亦不甚多,多食易饑不明顯,伴有自汗(注:自汗是指不因勞動,天氣過熱,而汗出,動則益甚,稱為自汗,多由陽氣虛衰,表衛不固而致。),氣短乏力,神疲倦怠,腹脹便溏(注:是指消化不好或脾胃虛弱所致的大便稀爛不成型,伴有腹部脹氣。);五心煩熱,潮熱盜汗(潮熱是指有規律地定時發熱或定時熱勢更高。這種發熱,猶如潮水有信,定時而至,故名潮熱。盜汗是中醫的一個病證名,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是陰虛所致。),頭暈,耳鳴,失眠心悸。舌淡或淡胖(注:舌色較正常淺淡,主虛證、寒證,多見於血虛,為陽氣衰弱、氣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為虛寒;胖嫩而邊有齒痕為氣虛、陽虛。),脈弱或細弱(注:脈來細軟而沉,柔弱而滑的脈象。)。
(2)脾胃氣虛
症狀表現為口渴多飲,飲食不香,食納轉少,食少腹脹,大便溏薄(注:大便不成形呈糊狀,醫學上稱之為便溏。),四肢無力,神疲氣短。舌淡胖大,或有齒痕(注:舌體胖大而齒痕,舌中間有縱裂。)、脈細弱。
(3)肝氣鬱滯
症狀表現為口渴多飲,多食善饑,尿多味甘;口苦咽幹,兩脅(注:脅位於側胸部,指腋部以下至十二骨部分的統稱。)脹滿疼痛,腹滿胸悶,噯氣,心煩,情誌抑鬱或急躁易怒。舌暗紅,苔薄黃,脈弦(注:指摸上去像琴弦一樣,繃得很直。)或弦細(注:指脈來去如線。)。
(4)瘀血內停
症狀表現為口燥咽幹,飲水量多,或消穀善饑,小便量多;或伴頭痛、胸痛、脅痛;或麵色紫暗,四肢青紫,四肢疼痛,肢體麻木。舌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注:澀脈指行脈蹇澀不暢,指下感覺如輕刀刮竹。)。
(5)濕熱中阻(注:濕阻是指濕邪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以脘腹滿悶,肢體困重,納食呆滯等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外感病。古代又稱為“濕證”、“濕病”、“傷濕”。)
症狀表現為口渴多飲,但量不甚多,多食不明顯,脘痞腹脹,胸悶惡心,四肢沉重,或見皮膚瘙癢,小便黃,大便秘結或溏薄。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優勢與局限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的、伴隨終身的疾病,但可以控製。其采用的綜合冶療方法是控製飲食、調攝情誌、適當運動、藥物調理等。中醫藥綜合療法對於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治療,以療效穩定,無毒副作用,調節機體內環境,改善體質,減輕胰島素抵抗狀態,調節糖脂代謝,增強糖自穩等優點,在輕型、中型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占有一定優勢,特別是對於糖尿病並發症的治療療效顯著。甚至許多情況下是西醫在一籌莫展的情況下中醫藥都可發揮良好作用,更主要的是廣大人群對長期服用的降糖藥,及胰島素(注: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類激素。體內胰島素是由胰島β細胞分泌的。在人體十二指腸旁邊,有一條長形的器官,叫做胰腺。在胰腺中散布著許許多多的細胞群,叫做胰島。)治療存在懼怕心理,而願接受中醫藥治療。
中醫藥綜合療法不足之處是降糖作用慢。目前國內外還沒有研究出能在兩周內很快降糖的純中藥,市場上凡是能很快單獨降糖的所謂純中藥一般都加有西藥。所以西醫快,中醫穩定。
盡管如此,應當認識到各種治療都有其局限性,都有其一定的適應範圍,不論病情輕重,不求其適應症範圍,單純,甚至盲目地追求一種治療都不會收到良好效果,有時還會耽誤治療,帶來不良效果。
綜合目前各家意見,專家認為中醫藥在以下三種情況適用,供各位參考。
第一、Ⅱ型糖尿病人,在認真進行飲食管理與運動治療的基礎上,無嚴重急、慢性病發症的輕型糖尿病,尤其是尚有一定的胰島素分泌功能者可單純適用中藥治療,但是應當強調中藥治療也是綜合治療的一部分,而絕非中藥治療可以代替一切。
第二、經過綜合治療病人的血糖已得到控製,但是一些症狀,如口幹又不思飲,疲乏無力,體弱多汗等等都是西醫不好解釋又難以為力的。此時中醫可利用補腎、養陰、清熱、利濕等治療可取得良好療效。
第三、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早期如腎病、眼底疾病、神經係統疾病等,同樣是西醫缺乏有效治療的項目,此時可在綜合治療以及降脂、降血壓、擴張血管、營養神經等治療之上配合中醫的辨證施治,亦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糖尿病早發現早預防
糖尿病的易患人群與征兆
什麼樣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呢?一般具備以下條件者屬於易患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若家中祖輩父輩有人患有糖尿病,那麼自己患本病的可能性會增大。
年齡在40歲以上者。
特別肥胖或消瘦者。
腦力勞動者。
長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飲食。
對糖尿病要早發現、早治療,當身體出現下列情況時應警惕糖尿病,有必要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體重減輕而找不到原因,特別是原來肥胖,近來體重減輕。
有多飲、多食、多尿的情況。
易患各種皮膚感染,如癤、癰、潰瘍等,並經久難愈。尤其發生在癤癰發病率較低季節如冬季。
反複尿路、膽道、肺部或其他感染。
婦女外陰瘙癢而非滴蟲感染。
有感覺障礙、疼、麻等周圍神經炎症狀。
較早出現白內障或視力減弱。
有間歇性跛行、下肢疼。
浮腫、蛋白尿,類似腎病綜合征。
尿瀦留、頑固性便秘或腹瀉。
早期出現動脈硬化症狀,如心絞痛、心肌梗塞、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出現酮中毒症狀,厭食、惡心、嘔吐等,甚至一開始即出現昏迷。
反應性低血糖。
妊娠並發症,如多次流產、妊娠中毒症、羊水過多、胎死宮內、死產。
陽痿、性欲低下,尤其是中年體質偏胖的人,要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的早期預防
對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人為幹預和早期防治方法如下:
加強教育
了解有關防治知識,如運動、營養及烹調方法,糖尿病知識,努力減輕胰島素抵抗,保護和改善胰島功能。
避免高脂肪飲食
飲食提供熱量以保證合理體重和工作、生活能量需要。食物組成要合理,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5%~65%,以非精纖維素為好,脂肪與蛋白質分別占20%~30%與10%~12%。
注意飲食宜忌
盡量不吃油炸食品,多吃蔬菜,不要飲酒,堅持低鹽飲食(每天不超過6克)。多進食富含銅、鉻、鋅、硒、鍺等微量元素的食物,這些微量元素缺乏可能與糖代謝有關。
增加體力活動
運動可使血糖降低,運動可增強胰島素的作用,運動還是減肥的有效方法,運動可糾正血脂異常,運動能降低血壓使心肺功能得到鍛煉,運動可放鬆緊張情緒,提高生活質量。
防止和糾正肥胖
研究證實,肥胖者發生Ⅱ型糖尿病的危險性比正常體重的人大得多。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或男性肥胖)特別易產生Ⅱ型糖尿病,肥胖的主要特征是胰島素抵抗。
避免和減少使用對糖、脂代謝不利的藥物
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利尿劑等可影響糖代謝與脂代謝。
糖尿病的三級預防
糖尿病一級預防——避免糖尿病發病
(1)目的
通過宣傳科學知識,讓人民群眾了解糖尿病的危害及發病因素,宣傳全國糖尿病調查情況,保持合理的、科學的生活方式,避免促使糖尿病發病的生活方式,如高熱能飲食、非體力勞動、肥胖、吸煙、大量飲酒等,減少糖尿病的發病。
(2)任務
每年分別對成人進行糖尿病基本知識教育,方法包括給糖尿病患者講課,播放糖尿病保健知識教育錄像帶,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宣傳欄對患者進行教育等;其次是進行糖尿病高危人群的調查,積極開展預防宣傳;第三是進行原有糖尿病患者並發症的經濟費用的調查。
糖尿病二級預防——早診早治糖尿病
(1)目的
通過對高危人群的調查,發現糖耐量異常和糖尿病;阻止和逆轉糖尿病的發生,把糖耐量異常者的糖尿病發病率控製在5%以下。
(2)任務
對新發現的糖耐量異常者,在飲食、運動幹預治療的基礎上用二甲雙胍或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更好地預防糖耐量異常者發展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三級預防——預防或延緩並發症發生
(1)目的
對新老糖尿病患者積極控製,使血糖基本正常,並控製血壓及血脂,使糖尿病患者強化治療達標者占60%以上。減少致殘及嚴重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和發展;避免或減少急性並發症的發生。
(2)任務
對患者及其直係親屬進行教育;舉辦糖尿病知識學習班,醫患交流;重視心理教育,具體指導患者,與患者交朋友;鼓勵患者閱讀糖尿病自學手冊;利用報紙、雜誌、電視、錄像等宣傳糖尿病知識;搞好糖尿病協會、康複協會及世界糖尿病的活動,使患者科學、認真地對待糖尿病,自覺進行合理的治療。醫生隻給方案,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
糖尿病的發病形式
糖尿病的發病形式有急、慢兩種。
發病急者
多見於不穩定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症狀為嘔吐、腹痛、腹部隆起、脫水、血壓下降、呼吸深而快、呼氣中有爛蘋果樣酮臭味等,以酮症酸中毒為首發症狀。
無典型糖尿病史,發病快,常因突然昏迷或昏迷前期症狀首次被診為糖尿病。極少數成年型糖尿病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也有因昏迷住院而首次確診為糖尿病的,常多伴有感染等誘發因素。
還可見有嚴重的口渴口幹,多飲多尿,脫水迅速,如治療不及時,則很快出現酸中毒症狀。
發病慢者
多見於成年型。患者在幾個月或幾年內,逐漸出現口幹口渴,多飲多尿,消穀善饑,體重下降等症狀。對病程的長短訴說不清,多依賴患者的記憶及患者對疾病的耐受力。若婦女因外陰瘙癢難以忍受,而去醫院求治者,可及早發現糖尿病;若有糖尿病神經病變而求醫者,其糖尿病的病程可能短一些;若因糖尿病視網膜炎或腎髒病變而初次求醫者,則至少已患有糖尿病2~3年。輕型患者往往患病多年而自己不知道。
由急、慢性並發症,如視力減退、蛋白尿、牙周炎、男性龜頭炎、陽痿、冠心病、腦血栓形成等,而開始未發現糖尿病,經檢查有高血糖及糖尿時才確診。通過患者的病史,醫生常可發現患者已有糖尿病症狀多年,隻是未被重視而已。
有的患者無糖尿病史及並發症,隻是術前或體格檢查時才被無意中發現。
糖尿病的主要症狀
糖尿病發病時的症狀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有明顯的症狀,或無症狀,或因糖尿病的並發症而出現症狀,或因診治其他疾病而發現了糖尿病。
糖尿病典型症狀是“三多一少”綜合征,即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這四種主要症狀在各種不同類型糖尿病中出現的順序、時間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整個發病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多飲表現為口渴、心煩、飲水量以及飲水次數明顯增加;多尿表現為尿頻、尿數,部分老年患者伴有尿急,每次排尿尿量增多,尿的泡沫多,尿漬呈白色,發黏;多食表現為易饑餓、飯量增加、進食後沒有滿足感;有些糖尿病患者的體重下降不明顯,甚至在早期表現為肥胖,不易引起注意。
Ⅰ型糖尿病患者往往發病比較急,症狀比較明顯。Ⅱ型糖尿病患者發病時症狀出現比較緩慢,有些患者甚至無症狀,而是在健康體檢時發現血糖高,故不易引起注意。
一些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疲乏無力、腰腿酸痛、出汗等症狀。一些患者首先以糖尿病並發症出現症狀,經檢查發現是糖尿病,例如因貧血、浮腫、蛋白尿就診於內科,經檢查發現己出現糖尿病腎病;女性患者因外陰瘙癢求治於婦科,發現是由於糖尿病尿糖高於正常範圍,而使局部受刺激所致;有些患者因反複潰瘍或破潰創口長久不愈,就診於皮膚科,發現為糖尿病皮膚病變所致;因雙眼模糊、視物不清就診於眼科,經眼底檢查發現已出現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因肢體皮膚麻木、搔癢、疼痛、感覺異常而就診,經檢查發現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所致;還有些患者會出現性欲減退、陽痿、月經失調、便秘、腹瀉等症狀;一些青少年患者因惡心、嘔吐、腹痛、嗜睡或昏迷到急診室就診,可能為糖尿病急性並發症酮症酸中毒所引起。
有一些患者過去沒有糖尿病,因一些急性病如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而住院,檢查時發現血糖比較高,此時不能肯定患者就一定是糖尿病患者。這是因為在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等應激狀態下,可以出現暫時性的高血糖。故應在疾病急性期過後注意複查血糖,不是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不會持續存在。
高血糖對人體的危害
容易發生酮症酸中毒
人的生命活動需要有足夠的熱能做基礎,這個熱能的最基本來源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3.9~5.6毫摩爾/升(60~100毫克/分升)的血糖濃度即可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濃度高於正常,反而感覺疲乏無力,原因是當胰島素缺乏時,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正常地進入細胞中,細胞不僅不能將葡萄糖轉化為其他物質儲存起來,而且由於缺少葡萄糖而無法產生足夠的熱能,因而患者自覺疲勞無力。這種細胞外葡萄糖過多而細胞內葡萄糖不足的現象稱為“豐足中的饑餓”。在這種情況下,機體細胞為了得到熱能,不得不向脂肪、蛋白質索取。在機體消耗脂肪以供給細胞熱能時,會釋放出酮體進入血液。酮體是一種對機體有毒害作用的酸性物質,在體內積累過多時,就會影響血液酸堿度,發生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嚴重並發症之一,如不及時治療就會危及生命。
可導致高滲性昏迷
高滲性昏迷是糖尿病的另一種急性嚴重的並發症,它是由於血糖過高引起的。由於病情惡化,血糖的濃度有時高達33.3毫摩爾/升(600毫克/分升)以上,這時血液的滲透壓大大超過其他組織細胞,腦細胞和其他組織細胞脫水,病人血壓下降,並且神誌昏迷,此時必須積極搶救。這種並發症導致的死亡率高達50%~70%。
可誘發其他疾病
長期高血糖是發生各種並發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的發生率大大超過非糖尿病人群,心肌梗死的發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3~4倍。長期高血糖使毛細血管發生病變,腎髒的功能受到損害,患者可以出現蛋白尿、高血壓、腎功能衰竭等嚴重的情況。長期高血糖使周圍血管、神經發生病變,下肢缺血,感覺減退甚至消失,發生糖尿病足,嚴重者不得不截肢。由於自主神經受損,可引起心肌病、胃輕癱、神經源性膀胱。長期的高血糖還威脅著患者的眼睛,患者可出現視網膜病變和白內障,重者導致失明等。
可使胰島細胞功能衰竭
長期高血糖對分泌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有毒性作用,會將這些細胞破壞,使胰島素的分泌能力下降,從而進一步加重病情。
三大物質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
(1)糖代謝紊亂
患者血糖升高,可達11毫摩爾/升以上,尿糖陽性。血糖在正常範圍時,體內糖通過三羧酸循環,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放出熱能,這是正常的化學變化途徑。當血糖高於10毫摩爾/升時,一部分血糖進行正常的化學變化,多餘的糖的化學變化走異常途徑——山梨醇代謝。它的代謝產物山梨醇可使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之間的基底膜水腫變性,使所有的微小血管及每一個細胞出現病理改變,引起全身的慢性並發症。
(2)脂肪代謝紊亂
患者血脂,尤其是血三酰甘油(中性脂肪)水平升高。Ⅱ型糖尿病主要表現為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是重要的導致動脈硬化的脂蛋白,同時伴有高密度脂蛋白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具有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的功能。許多學者將高密度脂蛋白作為預測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敏感指標。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十分廣泛,高脂血症可加速動脈硬化。由動脈硬化引起的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等發生率明顯增加,是非糖尿病人群的4~5倍,而且發病年齡輕、病情重。急性脂肪代謝紊亂還可造成脂肪大量分解,產生過多的酮體,最終導致酮症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