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藥物使用不當
糖尿病患者如不適當地采用氫化可的鬆等類激素藥物時,可使病情惡化,以至危及生命。因為這一類藥物有對抗胰島素的作用,可促進葡萄糖異生及蛋白質的分解代謝,並可抑製葡萄糖進入細胞內,因此致使血糖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一般不要用氫化可的鬆類激素藥物,但當患者同時合並風濕性或類風濕性等疾病需要采用激素時,在應用的同時要加大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的劑量,以防止糖尿病惡化。
藥物使用不當對糖尿病病情起著惡化作用。例如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用量不足,可使血糖、尿糖得不到滿意控製,反之,如用藥過量,則易產生低血糖。輕易放棄糖尿病的基本治療方法,急於求成,看見什麼廣告、偏方都以身試用,這樣必然會惡化病情,出現反複,有的可因用藥不當而出現毒性反應甚至引起中毒。
注射器具的消毒方法
家庭用的注射器具常用煮沸消毒法,方法是將洗幹淨的注射器、針頭、注射器、針頭、鑷子放入小煮沸器或小鋼精鍋內,加水煮沸。
蒸氣消毒法是把洗過的針頭、鑷子、注射器用幹淨的紗布包裹起來,再把它放進鋼精鍋內,最後把鋼精鍋放在蒸籠裏蒸。燒開後再蒸25~30分鍾即可。如有條件,以高壓蒸氣消毒最為理想。每次注射都要更換針頭和注射器,且每次取出針頭、注射器的動作要迅速,並將鋼精鍋蓋緊,以減少空氣中的細菌汙染。
要注意門診治療
糖尿病患者在病情得到控製後,就可以出院了,但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而放棄基本治療或出去亂投醫,這樣會加速病情的惡性發展。為了隨時了解病情變化,在治療上有個連續性,以便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情及時修改和製定新的治療方案,定期去醫院門診檢查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長期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主要是Ⅰ型糖尿病患者,為了到醫院作空腹血糖、尿糖檢查,往往在去看病的當天清晨,不按時注射胰島素或不按時進餐。這樣,當在門診完成血糖、尿糖等有關檢查後,常常要等到上午10點甚至中午,才能注射上胰島素和就餐。這樣,又促進了病情惡化,嚴重時還可導致酮症酸中毒。因此,這一類患者應當於就診的當天清晨照常注射胰島素治療,按時吃飯。但要準確記住吃早飯的時間,到門診後化驗早餐後2小時血糖、尿糖,同樣可反映病情變化。當然,也可以於午餐前注射胰島素,化驗午餐後2小時血糖、尿糖。對於那些不需胰島素治療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則可作空腹血糖、尿糖檢查。
除了要做這些長規檢查外,還應定期檢尿常規、眼底、心電圖等,以有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合並腎髒、眼底及心血管等病變,達到早期預防和治療。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危象
要注意昏迷現象
當糖尿病患者出現昏迷症狀時,可有兩種情況,一是由於治療用藥不夠,或病人還患有其他疾病,使血糖急劇增高而引起的昏迷,叫高血糖昏迷,如糖尿病酮症中毒時所致的高滲昏迷等;二是由於治療糖尿病過程中使用降血糖藥過量如使用胰島素過量而出現昏迷者,又叫低血糖性昏迷。低血糖性昏迷常見肌力弛緩、體溫下降、呼吸平順、皮膚潮濕,呼吸無特殊氣味;
高血糖性昏迷的病人,則見呼吸深而快、口渴、皮膚及口唇幹燥,呼出的氣體有類似蘋果的甜味。
本病急救措施有以下幾點:
最好先辨別昏迷的性質,區別是高血糖性昏迷還是低血糖性昏迷,兩者不要弄錯弄混。
如果患者意識清醒並能吞咽時,對於低血糖性昏迷最有效的辦法是讓患者多喝糖水或吃糖塊、甜糕點等,而對高血糖性昏迷患者則應喝加鹽的茶水或低鹽番茄汁等。
若患者意識已經喪失,應將病人放平,解開衣領,保證呼吸道暢通。
當一時很難判斷出病因時,則不要輕易采用任何急救措施,因為高血糖和低血糖兩種原因引起的昏迷,其治療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患者如果不能迅速恢複知覺或仍不省人事,則要撥打120電話,呼叫急救醫生到家就診或送往醫院搶救。
當病人脫離危險,恢複神誌後,應積極治療糖尿病,調節飲食,合理使用胰島素,或口服其他藥物,使體內代謝轉為正常,避免糖尿病性昏迷的再次發生。
要注意“黎明現象”
這裏所說的“黎明現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淩晨3點左右血糖開始升高,一直持續到上午8~9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就是常發生在這個時期的。
“黎明現象”的發生與體內多種內分泌激素有關,如生長激素、糖皮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這些激素與胰島素有相互抑製作用,可使血糖穩定在一定水平,從而保證人體的正常需要。但糖尿病病人的胰島β細胞已受損害,當生長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在午夜逐漸升高時,糖尿病患者不能分泌足量胰島素來抵抗,因而就會出現黎明時血糖異常升高。
當確診為“黎明現象”,首先要消除心理上的緊張情緒,改善睡眠條件,調節合理的飲食,進行適當的運動。同時,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降糖藥物的調整。若注射速效胰島素,則應將早餐前胰島素注射提前到清晨6時,或將晚餐主食分1/3的量到睡前吃,在進餐前注射胰島素24個單位。除了降糖藥物調整之外,睡前口服賽庚啶可抑製生長激素和糖皮質激素分泌,或睡前注射生長抑製素。
要注意皮膚異常現象
有些糖尿病患者沒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出現,在皮膚上卻能顯示出糖尿病早期的某些痕跡。
糖尿病患者的皮膚微血管病變引起血管的彈性減弱,會使麵部毛細血管擴張,皮膚充血發紅,此時還可伴有特殊的玫瑰色疹斑。
血糖的增高使皮膚含糖量增多,給細菌在皮膚上繁殖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如易受葡萄球菌感染,在後頸部、枕部出現有膿頭的毛囊炎,可能發展成癤腫和膿頭癰。
因此,糖尿病患者經常出現皮膚幹燥和脫屑,發生局部或全身皮膚瘙癢。特別是女性患者常發生外陰部皮膚和陰道瘙癢,大多是由於尿糖對皮膚黏膜的刺激作用引起的。
皮膚黃色瘤糖尿病患者同時伴有脂質代謝障礙,還有些患者的雙側眼瞼的內側出現桔柑色的瞼黃瘤。有些糖尿病患者手足部分的皮膚上常會出現水皰和大皰,水皰的皰壁鬆弛,容易壓破,皰內的液體透明清亮。其發生的原因與糖尿病患者體內碳水化合物代謝紊亂引起皮膚營養障礙有關。
若身體出現以上症狀時,患者應及時上醫院作血糖、尿糖等檢查,及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