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胃腸病的中醫飲食療法(3 / 3)

[功效]健脾消食,補虛健體。適宜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

(2)茱萸粥

[原料]吳茱萸2克,大米50克,生薑3片,蔥白2莖。

[做法]將吳茱萸擇淨,研為細末;薑、蔥洗淨,切細;大米淘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熟時調入吳茱萸粉、蔥、薑等,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健脾暖胃,和中止嘔。適宜於潰瘍病脘腹冷痛、惡心嘔吐、腸鳴瀉泄等患者食用。

(3)荔枝粥

[原料]荔枝肉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荔枝去殼取肉,與大米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功效]健脾益氣,養肝補血,理氣止痛,養心安神。適宜於潰瘍病脾胃虧虛所致的飲食減少、久瀉不止、頭目昏花、血虛崩漏、心悸、失眠健忘等症患者食用。

(4)茯苓栗子粥

[原料]茯苓30克,栗子肉50克,大棗10枚,粳米100克,白糖少許。

[做法]將前8味洗淨,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40分鍾,去渣取汁,加入淘洗淨的粳米,用文火熬煮成稠粥,調味即成。日服1劑,分數次食用。

[功效]開胃健脾,養心益智。適宜於消化不良者食用,也可用於心悸、記憶力減退者。

(5)陳皮粥

[原料]陳皮10克(鮮者加倍),大米100克。

[做法]將陳皮擇淨,切絲,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服食,或將陳皮研末,每次取3~5克,調入已沸的稀粥中,同煮為粥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和胃理氣,化痰止咳。適宜於潰瘍病脾胃虧虛、脘腹脹滿、肋脅疼痛、噯氣頻作、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咳嗽痰多等患者食用。

(6)白梅粥

[原料]白梅花5朵,大米100克。

[做法]先將大米淘淨,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熟時,放入白梅花,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

[功效]舒肝理氣,健脾開胃。適宜於潰瘍病肝胃氣滯、胸悶腹脹、噯氣食少、食欲減退,消化不良等患者食用。

(7)雙芽牛肚粥

[原料]牛肚100克,穀芽30克,麥芽30克,雞內金10克,粳米50克,食鹽、味精各少許。

[做法]將牛肚洗淨,切成小丁;粳米淘洗幹淨;把穀芽、麥芽、雞內金放入紗布袋內,與牛肚、粳米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用文火煮至粥稠,調入食鹽、味精即可。每日l劑。

[功效]健脾開胃,除疳積。適宜於消化不良、疳積者食用。

(8)麻仁蘇子粥

[原料]火麻仁、紫蘇子各40克,大米50克。

[做法]將兩藥淘洗幹淨,烘幹打成細粉,加入熱水適量,用力攪勻,傾取上清藥汁備用;大米淘淨入鍋內,加入藥汁,用文火徐徐煮熬成粥即成。每日1次。

[功效]潤腸通便,養胃陰,益胃氣。適宜於產後便秘、習慣性便秘及老年津虧便秘等症。

(9)甘鬆粥

[原料]甘鬆5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甘鬆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服食,每日l劑,連續5~7天。

[功效]行氣健脾,補脾健胃。適宜於潰瘍病氣悶胸痛、脘腹脹滿、食欲不振、胃寒嘔吐、肢軟乏力等症患者食用。

(10)桃仁粥

[原料]桃仁、生地各10克,桂心粉2克,紅糖50克。

[做法]桃仁浸泡後,去皮棄尖,加入適量冷水,武火煮沸,改文火慢煎。30分鍾後,除去藥渣,將洗淨的粳米洗淨加入藥汁中煮粥。粥熟加入桂心粉、紅糖調勻即可。

[功效]健脾胃,益氣血。適宜於消化性潰瘍大量出血者恢複期。

(11)黃魚蓴菜粥

[原料]黃魚肉150克,蓴菜50克,火腿末10克,糯米100克,蔥末、生薑末、精鹽、味精、胡椒粉、豬油各適量。

[做法]將黃魚肉切成小丁塊;蓴菜用開水燙透,撈出放入碗中;糯米淘洗淨放入鍋中,加入清水,置火上燒沸,改用文火煮至米粒開花時,放入黃魚肉丁、蔥薑末、火腿末、豬油、精鹽煮成粥,調入味精、胡椒粉拌勻,盛入蓴菜碗內即成。

[功效]開胃益氣,明日安神。適宜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也可用於肺結核者。

(12)香菇牛肉粥

[原料]香菇100克,牛肉100克,粳米100克,蔥末10克,生薑末5克,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牛肉煮熟,切成薄片,與洗淨的香菇、粳米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煮粥,煮至半熟時,調入蔥、薑、鹽、味精等調料,繼續煮至粥成即可。

[功效]和胃調中,理氣止痛。適宜於慢性胃炎者食用。

(13)蔥白粥

[原料]連須蔥白7根,生薑5克,糯米100克,醋15毫升。

[做法]將糯米淘洗淨,與生薑一起放入鍋內,用文火煮一二沸,加入蔥白熬粥,待粥將成時,加醋再稍煮即可。

[功效]補中益氣,和胃止吐,發表散寒。適宜於脾胃虛寒型嘔吐者食用,也可用於體虛外感風寒之嘔吐者。

(14)仙人粥

[原料]製首烏30克,粳米50克,紅棗5枚,紅糖適量。

[做法]先將首烏煎取濃汁,過濾去渣後,同粳米、紅棗入鍋內煮粥,待米開粥稠時,加入紅糖調味,溫熱服食。

[功效]健脾養胃,益氣養血。適宜於頭昏耳鳴、發須早白、腰膝軟弱、大便秘結以及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病症患者食用。

(15)白術豬肚粥

[原料]白術30克,豬肚1隻,大米60克,生薑少許。

[做法]將豬肚洗淨切成小片,同白術、生薑加水1000毫升,煎煮取汁約600毫升,再加大米同煮成粥,早晚2次分服。

[功效]健脾胃,消食通便。適宜於慢性淺表性胃炎之脾胃虛弱的食欲不振、脘腹作脹、大便滯下等症患者食用。

(16)榛子粥

[原料]榛子50克,粳米50克,蜂蜜20克。

[做法]將榛子水浸去皮,水磨取其漿汁,與淘洗幹淨的粳米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旺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熬煮成稠粥,調入蜂蜜即可。每日l劑,分數次食用。

[功效]益氣力,寬腸胃。適宜於脾胃氣弱型腹瀉者食用。

(17)無花果蜜粥

[原料]無花果30克,蜂蜜適量,粳米60克。

[做法]將無花果洗淨切碎;粳米淘洗淨入鍋,加水500毫升,用旺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熬煮成粥,調入無花果和蜂蜜,再稍煮片刻即成。每日1劑。

[功效]益氣潤腸。適宜於氣虛便秘者食用。

(18)燕麥粥

[原料]燕麥、大米各5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蒸麥、大米淘淨,同放鍋內,加清水適量煮粥,待煮至粥熟後,白糖調味服食,每日1劑,連續3~5天。

[功效]益肝和胃,消食化積。適宜於肝胃不和所致的食欲不振、納差食少、大便不暢等症患者食用。

(19)枳殼粥

[原料]枳殼1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將枳殼擇淨,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即成,每日1劑。

[功效]健脾和中,疏肝行氣。適宜於潰瘍病脘腹脹滿、連及胸肋、呃逆頻作、納差食少、消瘦等症患者食用。

藥膳湯譜

(1)菠菜銀耳湯

[原料]菠菜根90克,銀耳9克。

[做法]將銀耳用水浸泡2小時後洗淨,放入鍋中,加水1碗半,煮約30分鍾後加入菠菜根,再煮20分鍾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解渴通便。適宜於腸燥便秘者食用,也可用於糖尿病口渴欲飲者。

(2)大棗冬菇湯

[原料]大棗15枚,幹冬菇15個,生薑、料酒、食鹽、味精、熟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將幹冬菇洗淨,大棗洗淨去核,加入調料一起放入蒸碗內,加清水適量,加蓋,上籠蒸60分鍾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益氣,開胃。適宜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也可用於各種虛證。

(3)冬菇瘦肉湯

[原料]蟲草2克,冬菇50克,瘦肉100克,椒麵、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冬菇發開,洗淨,切絲;瘦肉洗淨,切絲,勾芡;鍋中放植物油適量燒熱後,下肉絲爆炒,而後下冬菇、蟲草、椒麵及清水適量燜煮,待熟後,食鹽、味精調味服食。

[功效]溫腎健脾。適宜於潰瘍病脾腎虧虛所致的腰脯酸軟、肢軟乏力、頭暈心悸、納差體瘦等症患者食用。

(4)酸菜豌豆湯

[原料]鮮豌豆400克,酸菜50克,豬瘦肉100克,鮮湯1000毫升,食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將豬瘦肉洗淨切絲,浸泡在清水中;鮮豌豆入沸水鍋中焯至熟軟;酸菜切成細絲。炒鍋置旺火上,放入鮮湯、酸菜、豌豆、食鹽煮沸,倒入湯碗;再將肉絲連同清水倒入鍋內燒沸,撇淨浮沫,加入胡椒粉、味精,盛入原湯碗中即可。

[功效]滋陰養胃,和中開胃。適宜於胃陰虧虛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5)榨菜西紅柿肉湯

[原料]榨菜、西紅柿、豬瘦肉、調味品各適量。

[做法]將榨菜、西紅柿洗淨,切細;豬瘦肉洗淨,切絲,勾芡;鍋中放清水適量燒沸後,下榨菜、瘦肉、西紅柿、蔥、薑等調味品,煮熟即成,每日l~2劑。

[功效]開胃健脾。適宜於潰瘍病脾胃虧虛、食欲不振、納食不香及暑濕困脾、肢軟乏力、肢體沉重等症患者食用。

(6)冰糖銀耳湯

[原料]銀耳6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銀耳用清水浸泡,洗淨後和冰糖一起放入碗內,加水少許,隔水用文火燉1小時即可。

[功效]養陰益胃。適宜於胃陰虧虛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7)鮮蘑絲瓜湯

[原料]絲瓜200克,鮮蘑菇50克,高湯、精鹽、味精、芝麻油各適量。

[做法]絲瓜先切作段,再每段切成4長條;蘑菇切作片。將炒鍋放旺火上,燒熱後下油,燒至七成熱,下絲瓜、鮮蘑菇,略炒後,衝入高湯,燒開後加精鹽炒煮,放味精,淋上芝麻油,倒湯碗中,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開胃,補益中氣,清熱解毒。尤適宜於內有鬱熱,症狀表現為胃脘灼熱脹痛、口苦、食欲不振、尿黃者食用。

(8)猴頭菇冬瓜湯

[原料]猴頭菇100克,冬瓜500克,大響螺1隻,幹貝50克,陳皮1塊,新鮮荷葉1張,鹽少許,生薑1片。

[做法]將猴頭菇、幹貝、陳皮分別用清水浸透洗淨,猴頭菇切片;冬瓜保留皮、瓤、仁,洗淨切厚片;響螺去殼取肉,洗淨切片。瓦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燒沸,放入除荷葉以外的全部用料,用中火煲3小時,放入荷葉再稍煮沸,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開胃,滋陰生津。適宜於慢性胃炎、食欲不振者食用。

(9)山藥扁豆菜花湯

[原料]鮮山藥50克,鮮扁豆50克,菜花250克,精鹽、味精等調味品各適量。

[做法]山藥去皮,洗淨,切塊;扁豆、菜花擇好,洗幹淨。將山藥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隨後加入扁豆及菜花,煮熟,加鹽、味精等調味品,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健脾開胃,消食止吐。適宜於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不消化、腹部脹滿、嘔吐反胃、消瘦乏力等症患者食用。

(10)扁豆肉片湯

[原料]鮮白扁豆100克(幹品50克),豬腿肉50克,精鹽、味精、黃酒、香蔥、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白扁豆洗淨或泡發洗淨;豬腿肉洗淨切薄片,加入精鹽、黃酒、澱粉拌勻。鍋內放入白扁豆及清水,燒沸約15分鍾後,加入精鹽、肉片,再燒沸5分鍾,放入香蔥、味精,調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補肺開胃,健脾化濕。適宜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食用。

(11)參薑湯

[原料]人參末6克,生附子末1.5克,生薑6克,雞蛋清1枚。

[做法]將人參等3味中藥一並放砂鍋內,加水,用文火熬煮30分鍾,去藥渣,取藥液放入鍋內加熱後,倒入雞蛋清,經充分攪拌均勻後出鍋冷卻,裝入茶盅內備用。

[功效]溫胃散寒,祛濕止呃。適宜於腸胃病胃寒呃逆者食用。

(12)洋參瘦肉湯

[原料]瘦豬肉300克,西洋參20克。

[做法]將西洋參洗淨,用溫水泡軟,切薄片;豬肉洗淨,切作片。將豬肉、西洋參一起放入鍋中,加入浸泡西洋參的水,並視水的多少,加清水至足量,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2小時,加味精、鹽等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益氣,養陰和胃。適宜於熱病後期氣陰兩虛、神倦乏力、食少納呆、反胃呃逆、及產後氣虛津虧、煩渴、胃納不佳、小兒厭食、麵黃肌瘦等症患者食用。

(13)栗子竹雞湯

[原料]鮮栗子250克,竹絲雞1隻(約500克),黨參30克,生薑4片,調料適量。

[做法]將竹絲雞宰殺,拔毛去內髒,洗淨切塊;鮮栗子去殼,用開水焯過去衣;黨參、生薑洗淨。把雞塊、黨參、生薑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煮1小時,放入栗子再煮半小時,調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益氣,健脾,開胃。適宜於脾胃氣虛型慢性胃炎、潰瘍病者食用。

(14)仙鶴草燉雞湯

[原料]鮮仙鶴草根50克,白及末25克,海螵蛸末25克,新鮮雞肉250克。

[做法]將仙鶴草根洗淨切碎,加水適量煎煮,去渣取汁,放入雞肉煮熟,加入白及末、海螵蛸末,調勻稍煮即可。每日早晚各服1次,連服10劑。

[功效]活血化瘀,理氣和胃。適宜於瘀血型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

(15)老薑木耳子雞湯

[原料]嫩子雞1隻約600克,老生薑60克,木耳30克,黃酒、精鹽、味精各適量。

[做法]宰雞,去毛,剖開,去內髒,剁去子雞的頭和腳爪,割除尾臊,剔去粗骨,斬成約3厘米長、3厘米寬的塊;老薑洗淨,切成薄片;木耳加溫水浸發,洗淨,從中切開。將炒鍋放旺火上,放熟豬油,燒至六成熱,下老薑片炒幾下,待香味出即下雞塊煸炒,煸幹水分,烹入黃酒,放鹽再炒幾下,即下木耳炒勻。將煸炒過的雞塊等倒砂鍋內,加水足量,置旺火上燒沸,再改用小火燉20分鍾,挑出生薑片,加味精調好味,佐餐食用。

[功效]溫補腸胃。適宜於各種腸胃病及消化道潰瘍,證屬脾胃虛弱,表現為脘腹痞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患者食用。

(16)麥參大棗牛肚湯

[原料]麥冬10克,沙參15克,大棗15枚,陳皮6克,生薑3片,牛肚500克,調料適量。

[做法]將牛肚洗淨,切片;餘藥布包,加水同煮至牛肚爛熟後,去藥包,食鹽、味精、蔥花等調味服食。

[功效]養陰清熱。適宜於胃熱陰虛之胃脘疼痛、口苦咽幹、納差、心煩易怒等症患者食用。

(17)黨參苡仁排骨湯

[原料]黨參30克,懷山藥20克,薏苡仁30克,排骨200克,調味料適量。

[做法]將上述4味分別洗淨,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煮至排骨熟爛,加入調味料,調味即可。

[功效]溫胃健脾,益氣止痛。適宜於脾胃虛寒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18)沙冬豬肚湯

[原料]沙參15克,麥冬10克,陳皮5克,豬肚500克,生薑3片,調料適量。

[做法]將豬肚洗淨,切片,加水煮沸後,納入諸藥(布包),煮至豬肚爛熟後,去藥包,蔥花、食鹽、味精、豬脂等調味服食。

[功效]養陰益胃。適宜於脾胃陰虛、胃脘隱痛、口燥咽幹、大便幹結、舌紅少津等病患者食用。

(19)黨參智仁豬尾湯

[原料]豬尾2條,黨參15克,益智仁10克,陳皮6克,生薑2片,味精、鹽各適量。

[做法]將豬尾去毛洗淨,切段;益智仁放入砂鍋中,用鹽水拌炒;生薑拍爛,黨參、陳皮洗淨。將切好的豬尾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加入黨參、陳皮、益智仁、生薑,改用文火煲1小時,加味精、鹽等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養胃,補益中氣。適宜於脾胃虛弱,表現為胃寒、食欲不振、吐血便血、小便清長、大便溏薄等症患者食用。

(20)玉竹鴿肉湯

[原料]玉竹15克,山藥20克,淨白鴿1隻,調料適量。

[做法]將鴿子洗淨,切塊放入砂鍋中,加入玉竹、山藥、精鹽等調料及500毫升水,用文火煨煮60分鍾,煨至鴿肉熟爛即可。

[功效]健脾益氣,滋陰止渴。適宜於氣陰兩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食用,也可用於消渴病者。

(21)山藥魚片湯

[原料]魚肉250克,山藥20克,海帶絲、豆腐、調料各適量。

[做法]將魚肉切片,山藥研細。鍋內加水,放入海帶絲和山藥粉,煮沸後放入豆腐塊和魚片,加適量鹽,煮熟後加入蔥花、胡椒粉即可。

[功效]健脾益胃,滋補強壯。適用於腸胃病患者食用。

(22)豆腐鯽魚湯

[原料]鯽魚1條約350克,豆腐400克,冬筍300克,木耳30克。

[做法]鯽魚刮去鱗,剖開,去內雜及鰓,洗淨,瀝幹;身兩麵均剞上花刀;冬筍切去老根,剝去皮,對剖開,切作薄片;木耳加水浸發,切作小塊。將炒鍋放火上燒熱,倒入菜油,燒至七成熱,放生薑片、蔥段炸至香味大出,加水1碗,燒沸後放入鯽魚,加適量黃酒,蓋好,用旺火燒10分鍾,再加入豆腐塊、冬筍片、木耳片,並放鹽,燒沸後煮10分鍾,放味精,盛碗中,即可食用。

[功效]補益脾胃,消食止呃。適宜於病後體虛,或病症屬虛,有脘腹脹滿、飲食不下、反胃呃逆、小便不利患者食用。

(23)甲魚益胃湯

[原料]甲魚1隻,知母20克,沙參30克,山藥50克。

[做法]將甲魚宰殺,洗淨切塊;知母、沙參、山藥洗淨,與甲魚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大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燉至甲魚肉熟透即可。

[功效]養陰益胃,滋補肝腎。適宜於陰虛型慢性胃炎者食用。

(24)龜肉豬肚湯

[原料]龜肉200克,豬肚300克,鹽適量。

[做法]將龜肉、豬肚洗淨,切塊,加清水適量燉至肉、肚熟後,食鹽調味服食。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開胃。適宜於脾胃虧虛所致的胃脘隱痛、納差乏力等症患者。

(25)附子生薑羹

[原料]大附子1個,生薑1個。

[做法]生薑剁為細末,大附子用甘草、黑豆加水同煮籩至嚼之無麻感,打破,搗爛,放入砂鍋內,與生薑末同煮爛後,放乳缽內研如麵糊備用。每次服10克,用米湯水調勻後吞服。每日2次。

[功效]健脾,開胃,助消化。適宜於腸胃病患者,症見,消化不良、反胃嘔吐者食用。

(26)靈芝銀耳羹

[原料]靈芝9克,銀耳6克,冰糖15克。

[做法]將銀耳用溫水發泡後,去除雜質洗淨;靈芝用清水洗淨。把銀耳與靈芝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燉2~3小時,燉至汁濃時,撈出靈芝,加入冰糖,再稍燉片刻即可。

[功效]益胃養陰,生津止痛。適宜於胃陰虧虛型慢性胃炎患者食用。

食療茶飲

(1)人參茶

[原料]生曬參3克。

[做法]將生曬參切成薄片,放入保溫杯內,衝入沸水,加蓋悶泡半小時,即可飲服。早晨空腹或晚上臨睡前溫飲之。

[功效]益氣健脾。適宜於胃下垂者飲用。飲此茶2~3天內,忌食蘿卜、濃茶、螃蟹、綠豆等食物。

(2)烏硼茶

[原料]烏梅2克,硼砂1克,紅茶1.5克。

[做法]將上3味一起放入保溫杯中,用沸水衝泡,加蓋,悶泡15分鍾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降逆止嘔。適宜於慢性胃炎或胃神經官能症之嘔吐者飲用。

(3)木耳芝麻茶

[原料]木耳、黑芝麻各60克。

[做法]將木耳、黑芝麻分為2份,1份炒焦,1份生用。每次取生熟混合料15克,用沸水衝泡,代茶飲。

[功效]涼血止血,潤燥通便。適宜於便秘者飲用,也可用於痔瘡便血、腸風出血患者飲用。

(4)甘露茶

[原料]陳皮120克,烏藥、炒山楂、炮薑、川樸、麩炒枳殼各24克,炒穀芽30克,麩炒六神曲45克,茶葉90克。

[做法]先將陳皮用鹽水浸潤炒幹,同上藥研為粗末,和勻過篩,分裝備用。每次9克,加鮮薑一片,用開水浸泡,代茶飲用。

[功效]順氣化滯,消食健胃。適宜於食積氣滯、脘腹脹悶、不思飲食、以及水土不服等患者飲用。

(5)甘橘茶

[原料]橘皮10克,甘草5克。

[做法]將橘皮、甘草洗淨;橘皮撕碎,與甘草一起放入茶杯中,用沸水衝泡,加蓋,悶泡片刻即可飲服。

[功效]健脾理氣。適宜於消化性潰瘍、泛吐酸水等症患者飲用。

(6)香菇茶

[原料]香菇500克。

[做法]將香菇細切,在前一日晚上置暖水瓶內,用沸水浸泡。每天服8克,代茶頻飲。

[功效]開胃健脾,補中益氣。適宜於慢性結腸炎患者飲用。

(7)參斛茶

[原料]太子參15克,石斛10克,五味子6克。

[做法]先將上藥切碎,共研細末,放入杯中,衝入沸水,加蓋悶15分鍾,即可飲用。代茶飲用。

[功效]適宜於胃陰不足、胃脘作痛、幹嘔食少、熱病傷陰、口幹煩渴以及老年頭暈心悸、氣短乏力等患者飲用。

(8)佛手枯草茶

[原料]鮮佛手12克,鮮夏枯草24克,白糖少量。

[做法]將鮮佛手洗淨切片,夏枯草洗淨切節,兩者一起放入杯中,加入白糖(或冰糖),衝入沸水,加蓋悶15~30分鍾,去渣取汁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疏肝和胃,散鬱結。適宜於肝胃鬱熱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飲用。

(9)鳳尾草冰糖茶

[原料]鳳尾草6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鳳尾草與冰糖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湯。代茶飲用。

[功效]清利濕熱。適宜於大腸濕熱型慢性結腸炎患者飲用。

(10)菖蒲花茶

[原料]石菖蒲6克,茉莉花6克,青茶10克。

[做法]將以上三味共研細末,沸水衝泡,隨時飲用,每日1劑。

[功效]適宜於慢性胃炎之脘腹脹痛、納穀不化患者飲用。

(11)菱莖葉茶

[原料]菱莖葉、菱角殼各30~60克,薏苡仁30克。

[做法]將以上3味一起放入鍋內加水用文水煎湯。

[功效]益氣,健脾,化濕。適宜於胃潰瘍患者飲用。

(12)茯苓茶

[原料]茯苓25克,陳皮10克,生薑5片。

[做法]茯苓、陳皮擇洗幹淨,陳皮切絲,生薑切片。將三者同放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代茶飲服。每日1劑。

[功效]健脾和胃,化痰降脂。適宜於脾胃虧虛、痰濁內盛所致的咳嗽痰多、消化不良患者飲用。

(13)山楂茯苓茶

[原料]山楂30克,茯苓、菊花、茶葉、萊菔子各15克,麥芽、陳皮、澤瀉、赤小豆、夏枯草、草決明各10克。

[做法]將以上原料擇淨,共研粗末備用。每日取10克,置於茶杯中,開水衝泡代茶飲。每日1劑。

[功效]消脂化積,健脾除濕。適宜於消化不良、反胃嘔吐、胃寒怕冷等症患者食用。

(14)枸杞子茶

[原料]枸杞子、五味子各等份。

[做法]幹燥後研為粗末,每次9~15克,沸水浸泡。代茶飲。

[功效]補益陰精,益氣生津,健脾養胃。適宜於飲食減少、心煩自汗、神疲力乏患者飲用。

(15)金橘茶

[原料]金橘3枚。

[做法]將金橘放入茶杯中,沸水泡,代茶飲。

[功效]消食開胃,化痰止嘔。適宜於脘腹脹滿、惡心嘔吐、噯腐吞酸、消化不良、腸炎、胃炎、腸胃功能紊亂、腸胃痙攣等患者飲用。

[功效]祛暑止嘔。適宜於急性腸胃炎屬暑濕型患者飲用。

(16)橘花茶

[原料]橘花、紅茶末各4克。

[做法]上述2味沸水衝泡10分鍾。代茶飲用,每日1劑。

[功效]溫中理氣,和胃止痛。適宜於胃寒疼痛、食積不化,兼有咳嗽等患者飲用。

(17)桃仁山楂茶

[原料]核桃仁150克,白糖200克,山楂50克。

[做法]核桃仁加水浸泡30分鍾,洗淨後,繼加清水,將其磨成蓉,蓉漿裝入容器中,加水(約2000克)稀釋調勻,待用。山楂洗淨,打碎入鍋,加水,置中火煎熬成汁,加入白糖,攪勻,緩倒入核桃漿,邊倒邊攪勻,燒至微沸,出鍋裝碗即成。每日4次,每次10克。

[功效]補腎納氣,潤腸消滯。適宜於腎虛喘咳、腸燥便秘、腹脹食少等症患者飲用。

(18)石榴皮茶

[原料]石榴皮10克(幹品)。

[做法]石榴皮沸水衝泡代茶飲,每日1次。

[功效]健脾和胃,祛濕止瀉。適宜於脾胃虧虛、久泄不愈者飲用。

(19)薑糖茶

[原料]老薑250克,紅糖250克。

[做法]將生薑搗汁去渣,隔水蒸10沸,將紅糖溶入收膏。以4天服完,每日早、晚各1次。代茶飲用。

[功效]溫中散寒。適宜於寒積胃痛,因胃陰不足、冷飲內傷、陰寒鬱結所致胃脘疼痛、遇寒加重、手足逆冷、飲食減少等症患者飲用。

(20)烏梅茶

[原料]烏梅6枚,甘草6克,紅棗5枚。

[做法)將烏梅、甘草、紅棗一起放入砂鍋內,加水500毫升浸透,用文火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代茶飲。

[功效]養陰清熱,和胃止痛。適宜於陰虛胃痛者飲用。

(21)決明蓯蓉茶

[原料]決明子(炒熟研細)、肉蓯蓉各10克,蜂蜜適量。

[做法]前2藥用沸水衝泡濾液,加蜂蜜適量。代茶飲用。

[功效]潤腸通便。適宜於習慣性便秘和老年性便秘。

(22)黨參大棗茶

[原料]黨參15克,大棗10枚,陳皮3克。

[做法]將上三味水煎代茶飲,每日服1劑。

[功效]利胃行氣。適宜於肝胃氣滯型慢性胃炎。

(23)柴胡梔糖茶

[原料]柴胡10克,梔子6克,冰糖10克。

[做法]將柴胡、梔子加水500毫升浸透,用大火煎煮5分鍾,去渣取汁,放入冰糖,攪勻即可。代茶飲。

[功效]舒肝清熱,散鬱和胃。適宜於火鬱型胃痛者飲用。

(24)車前子茶

[原料]炒車前子10克,紅茶3克。

[做法]上述2味以沸水衝泡濃汁,加蓋悶10分鍾即可;或上述2味水煎成濃汁即可。每日1~2劑,分2次溫服。

[功效]健脾利水,化濕止瀉。適宜於脾胃虛弱者,症見消化不良、小便頻繁、泄瀉等。

(25)黃芪蜜茶

[原料]黃芪15克,蜂蜜50克。

[做法]將黃芪放入砂鍋內,加清水500毫升,用文火煎至300毫升,去渣取汁,放入蜂蜜,拌勻即可。代茶飲用。

[功效]益氣潤腸通便。適宜於氣虛便秘患者飲用。

(26)青梅飲

[原料]青梅20克,飴糖少許。

[做法]加水適量,入砂鍋煎湯,湯成入飴糖少許,飲用,每日2次。

[功效]酸斂止瀉,適宜於久泄不愈、無粘凍膿血者。

(27)白術幹薑飲

[原料]白術15克,幹薑5克。

[做法]水煎,去渣留汁。每日1劑,分2次服完,飯前1小時服為宜。

[功效]溫中散寒,益氣健脾。適宜於脾胃虛寒、食欲不振患者飲用。

(28)鮮藕飲

[原料]鮮藕500克。

[做法]將鮮藕洗淨剁碎,用潔淨紗布絞取汁液。一日內分數次服完。

[功效]清胃瀉火,化瘀止血。適宜於胃熱壅盛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飲用。

(29)薑汁地黃飲

[原料]生地黃汁50克,生薑汁100克,蜂蜜20克。

[做法]生地黃和生薑洗淨,稍晾去水分,切為極細碎末,分別噴灑少許冷開水,經拌勻後,用雙層紗布包紮絞汁入鍋內,再倒入一湯匙蜂蜜,並加適量的礦泉水,經充分調拌攪勻後,倒入細碗內,大約有200毫升,1次服下,每日2次。

[功效]強心健胃,利尿。適宜於腸炎、胃炎患者飲用。

(30)陳皮薑糖飲

[原料]陳皮10克,生薑3克,紅糖適量。

[做法]將陳皮、生薑煎湯,去渣過濾,加紅糖稍煎即可。

[功效]潤肺止咳,健胃止吐。適宜於胃酸、嘔吐、咳嗽痰多患者飲用。

(31)粟米薑汁飲

[原料]粟米30克,薑汁10毫升。

[做法]將粟米加水適量,用文火水煎取汁,與薑汁拌勻。溫服,每日1次,連飲2~3天。

[功效]益脾和胃。適宜於胃虛嘔吐患者飲用。

(32)薑汁蜜飲

[原料]鮮甘蔗汁500毫升,鮮生薑汁50毫升,蜂蜜30克。

[做法]取鮮甘蔗洗淨,去皮和蔗梢後,切為小塊或細末,用雙層紗布包紮後,采用壓榨法或絞汁法取足夠數量的鮮汁,放於盆內;再將鮮生薑洗淨,切為薄片或細末,按上法取汁。將此二汁與蜂蜜同放盆內,混合均勻,1次當茶飲服,也可分3次飲用。

[功效]健胃消食,止咳通便。適宜於便秘咳嗽患者飲用。

(33)橘皮紅棗生薑飲

[原料]紅棗肉7枚,橘皮、生薑各10克。

[做法]用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健胃消食,溫中暢氣。適宜於胃痛胃酸、消化不良、嘔吐、患者飲用。

(34)杞子百合飲

[原料]枸杞子30克,百合20克。

[做法]枸杞子、百合分別洗淨,同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文火煮20分鍾,濾渣取汁,分次飲用。

[功效]清熱養陰。適宜於胃癌,屬瘀毒內阻型及胃脘刺痛拒按、五心煩熱、口幹舌紅患者飲用。

(35)鮮百合飲

[原料]鮮百合100克。

[做法]鮮百合洗淨,置鍋中,加清水1000毫升,急火煮開3分鍾,改文火煮20分鍾,分次食用。

[功效]滋陰清熱。適宜於胃癌,屬胃熱傷陰型及胃脘灼痛、口幹、五心煩熱、大便幹結患者飲用。

(36)羊乳飲

[原料]羊乳500毫升,竹瀝水20毫升,蜂蜜20毫升,韭菜汁10毫升。

[做法]將羊乳放鍋中煮沸後,依次加入竹瀝、蜂蜜、韭菜汁後調勻,分次溫服。

[功效]養陰清熱,補虛健體。適宜於胃癌,屬胃熱傷陰型,胃脘灼痛、口幹煩熱患者飲用。

(37)香櫞飲

[原料]陳香櫞1個。

[做法]將陳香櫞放砂鍋內,加水煎湯代茶飲用。

[功效]舒肝和胃,行氣止痛。適宜於肝氣不舒、脾胃氣滯所致胃脘痞滿、脅肋脹痛、嘔吐噫氣、胃納欠佳等患者飲用。

(38)香蒂飲

[原料]細辛5克,丁香8克,柿蒂2克。

[做法]各藥分別曬幹或烘幹,研為粉末,過篩後裝入瓶內備用。每次服15克,用沸開水衝服,每日2次。

[功效]胃寒嘔噦。適宜於胃寒、胃炎患者飲用。

(39)菜籽蜂蜜飲

[原料]韭菜籽、蜂蜜各適量。

[做法]將韭菜籽炒熟,每次取8.25克,蜂蜜泡水衝飲,每日1~2次。

[功效]補腎健脾,升提中氣。適宜於胃下垂日久、氣短麵白、倦怠乏力、胃口差消瘦等患者飲用。

(40)山藥白糖飲

[原料]山藥120克,白糖適量。

[做法]將山藥洗淨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大火煎沸後,改用文火煮爛,加入白糖攪勻即可。

[功效]潤肺補脾,益腎固腸。適宜於脾腎兩虛之大便溏瀉患者飲用。

(41)烏梅飲

[原料]烏梅10克,木香6克,麥冬10克。

[做法]將烏梅、木香、麥冬洗淨,共入砂鍋,加適量水,用中火煮沸15分鍾,用幹淨紗布過濾,棄渣取汁即成。1日1次熱服,連服6日為1療程。

[功效]養胃生津,行氣止痛。適宜於胃酸缺乏的萎縮性胃炎患者飲用。

(42)甘蔗石斛飲

[原料]鮮石斛15克,玉竹12克,麥冬12克,北沙參15克,淮山藥10克,甘蔗汁250克。

[做法]將以上6味用水煎後代茶飲。

[功效]健脾開胃,清熱止渴。適宜於陰虛內熱、口幹思飲、食欲減退患者飲用。

(43)檸檬飲

[原料]檸檬數個,食鹽適量。

[做法]將檸檬在天晴時煮熟去皮,置於竹籃中曬幹,後放入瓷盅內,加適量食鹽醃製,貯藏越久療效越佳。每次用1個,用沸水衝泡,加蓋悶泡片刻,去渣飲用。

[功效]清熱利濕。適宜於濕熱內蘊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飲用。

(44)胡蘿卜飲

[原料]胡蘿卜250克,食鹽少許。

[做法]將胡蘿卜洗淨切片,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煮爛,去渣取汁,調入食鹽拌勻即可。飲服,每日3次。

[功效]健脾消食。適宜於消化不良、腹部脹滿患者飲用。

(45)梔子飲

[原料]梔子7~9枚,生薑適量。

[做法]生薑用清水洗淨,切為細末,用雙層紗布包裹絞汁,放碗內備用。梔子除淨雜質,去泥沙,放鐵鍋內,用文火加熱、炒焦後,取出,放砂鍋內,加水浸泡10分鍾,用文火熬為濃液,加生薑汁,待涼後1次服下,每日2次。

[功效]清鬱熱,製胃酸。胃寒脾虛,大便溏薄,食少者忌用。

食療藥酒

(1)五倍子酒

[原料]五倍子3克,白酒200毫升。

[做法]五倍子去盡泥沙,研為極細粉末,放鐵勺內,用文火加熱,並用鐵鏟炒至冒黑煙為止。即時將白酒倒入鐵勺內,稍煮片刻,濾去藥渣,取藥液。每次服150毫升,每日2次。

[功效]養血止血,活血化瘀。適宜於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各種貧血者飲用。

(2)蔗汁葡萄酒

[原料]蔗汁、葡萄酒各50毫升。

[做法]將蔗汁與葡萄酒混合,攪勻即可。早晚各1次飲服。

[功效]滋養潤燥。適宜於慢性胃炎和反胃嘔吐患者飲用。

(3)蔥酒

[原料]蔥、酒各適量。

[做法]蔥去外皮,洗淨,將蔥豎切成粗線條狀,放炒鍋裏加熱,待蔥半熟時離火,使熱氣微散,倒入酒,攪勻,再放鍋上炒至酒幹,裝入布袋,敷熨臍部。蔥冷即加熱後再用。每日2~3次,每次半小時。

[功效]溫補脾胃,消食化滯。適宜於腹部受涼或飲食積滯所致的腹脹及消化不良患者飲用。

(4)楊梅酒

[原料]鮮楊梅500克,白糖50克。

[做法]將楊梅洗淨,與白糖置於瓷罐中搗爛,加蓋(需留空隙),1周後即發酵為酒,用潔淨紗布絞汁,即為約12度的楊梅醴,再置鍋中煮沸,冷卻後裝瓶,密閉保存,陳久為佳。佐餐隨量飲用。

[功效]疏肝理氣,和胃止痛。適宜於肝胃不和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飲用。

(5)當歸酒

[原料]當歸末、黃酒各適量。

[做法]當歸除淨雜質,曬幹後研為極細粉末,過篩,裝玻璃瓶內備用。每次服4克,將黃酒溫一下,送服。每日2次。

[功效]益氣養血。適宜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患者,表現為心悸氣短、頭目暈眩、神疲力乏、麵色無華等患者飲用。濕阻中滿及大便溏泄者慎服。

(6)黃芪黨參酒

[原料]黃芪30克,黨參20克,玉竹30克,白酒1000毫升。

[做法]將上述前3味切碎,裝入絹袋內紮緊口,置入酒中,封固,每日搖晃1次,浸泡10天以上,即可開啟飲用。每日早晚各飲1次,每次10~30毫升,溫服。

[功效]補中益氣。適宜於胃下垂患者飲用。

(7)雙冬酒

[原料]天門冬、麥門冬、熟地、生地、山藥、蓮肉、紅棗各30克,白酒2500毫升。

[做法]將以上各藥切成碎塊,與白酒共置容器中,密封浸泡,每日振搖1次,15日後即可服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補腎養心,益脾和胃。適宜於中老年人肝腎陰虧、心血不足、脾胃虛弱所表現的精神萎靡、頭昏目眩或脹痛、視物不清、心悸健忘、失眠多夢、食欲不振、口淡無味、須發早白等患者飲食。陽虛內寒、症見怕冷、肢冷泄瀉、水腫、舌淡、苔白、脈沉微者忌用。

(8)山藥酒

[原料]山藥、山萸肉、靈芝各15克,白酒1000毫升。

[做法]將以上4味共浸泡30天後服用。每次服10毫升,日服2次。

[功效]健脾養胃,滋勝津,補腎固精。適宜於脾胃虛弱、虛勞痰嗽、口幹津少、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腰膝酸軟患者飲用。

(9)佛手酒

[原料]佛手30克,白酒1000克。

[做法]將佛手洗淨,用清水潤透後切片,再切成正方形小塊,待風吹略收水氣後,放入壇(瓶)內,然後再注入白酒,封口浸泡。每隔5天,將壇攪拌或搖動一次。10天後即可開壇,濾去藥渣即成。飲用時,根據自己的酒量,每次可服用3~5克。

[功效]疏肝理氣,和脾溫胃。適宜於脾胃虛寒兼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冷痛、納呆、噯氣、嘔惡,及肝鬱氣滯所致的脅痛、胸悶等症。也可用於慢性胃炎和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及神經官能症等患者飲用。

(10)木香酒

[原料]木香30克,白酒500毫升。

[做法]浸泡15天後服用,每次服10毫升,日服3次。

[功效]健胃消食。適宜於脘腹脹痛、消化不良、食欲減退患者飲用。

(11)人參酒

[原料]人參20克,幹薑30克,甘草30克,大黃30克,製附子20克,黃酒0.5升。

[做法]將上述各味藥共研細,浸入酒中密封,5日後開啟,過濾去渣,裝瓶備用。每次飲10~20毫升,日服2次,早晚溫服。

[功效]溫中通便。適宜於冷積便秘患者飲用。

(12)黨參酒

[原料]黨參30克,甘草30克,白茯苓40克,白術40克,生薑20克,大紅棗30克,黃酒1000毫升。

[做法]先將上藥搗碎,放入黃酒瓶中,浸泡3天開取,去渣備用。每次1~2盅,日服2次。

[功效]健脾胃,益氣補虛。適宜於脾胃氣虛、氣短乏力、麵黃形瘦、食少便溏患者飲用。

(13)青梅酒

[原料]青梅30克,黃酒100毫升。

[做法]將青梅用黃酒浸入瓷杯中,隔水加熱蒸20分鍾,每次服20毫升,溫服。

[功效]健胃消食,殺菌止痛。適宜於食欲不振、慢性消化不良、蛔蟲性腹痛患者飲用。

(14)健補酒

[原料]黨參、熟地黃、枸杞子各20克,沙苑子、淫羊藿、公丁香各15克,遠誌肉、荔枝肉各10個,沉香6克,白酒1000毫升。

[做法]將上述藥加工碎,用細紗布袋盛之,紮緊口,置淨瓦壇中,將白酒全部倒入壇中,密封,置陰涼幹燥處;經3天後,稍打開口蓋,再置文火上煮數百沸,取下稍冷後加蓋,再放入冷水中拔出火毒,密封後置幹燥處;經21天後開封,去掉藥袋,即可飲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溫飲10~20毫升。

[功效]補腎壯陽,益肝養精,健脾和胃,延年益壽。適宜於食欲不振、中虛呃逆、泄瀉患者飲用。

(15)麻子仁酒

[原料]麻子仁250克,酒500毫升。

[做法]將麻子仁放入酒壇內,倒入酒密封,浸泡1日,濾去渣即可飲用。每次溫服10毫升,每日2次。

[功效]潤腸化燥,通淋活血。適宜於腸燥便秘者飲用,也可用於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盡患者飲用。

(16)青皮核桃酒

[原料]青皮核桃300克,白酒500克。

[做法]將青皮核桃洗淨,打碎,裝入瓶內,加入白酒,密封曝曬20天,待酒與核桃均呈黑色,過濾,加入單糖漿135毫升。每次服10毫升,1日2次。

[功效]健胃補腦,止痛,美容。適宜於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及胃炎的疼痛患者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