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著的夫妻們
推薦
作者:張弛
關於這篇小說,評論家汪樹東先生已經分析得十分透徹,本不需作者贅言。但主編何凱旋先生囑我寫一創作談,我於是想到,把這篇小說的一些未盡之言,借此機會發表出來,算是對小說文本之不足的一種補充。
我國社會向市場經濟轉型以來,競爭關係已經越來越成為人與人之間最普遍、最深刻的一種關係。一個人從童年時代起,就不得不接受這種關係。以學習成績為核心的競爭,從小就把競爭中的優勝——一種人生的優越感,作為一種普世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灌輸進孩子的頭腦之中。成人了,踏入工作崗位了,就陷入了更為漫長的競爭——圍繞著所謂“事業”的競爭。優勝的標準變得更為寬泛而實惠,錢、權、名、利,都是競爭的標的物。直到老了,退休了,應該歇歇了吧?不能,圍繞孩子的所謂“前程”展開的新一輪競爭,已經悄然上演。
競爭的結果有兩樣:好的方麵,人們創造和追逐物質財富的積極性被空前調動起來,人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地投入到物質財富的創造和物質世界的建設中來,物質文明在這個過程中高度地發達起來了。而壞的方麵呢,人心卻越來越孤獨。因為無處不在的競爭,使得人與人之間都成為潛在的對手和敵人。西方社會比我們更早地進入到市場經濟,因此西方的哲學家、文學家比我們更早地體會到現代人的孤獨感。於是,才有了薩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即是地獄”;於是,才有了卡夫卡在《變形記》中創造出的那個孤獨的甲蟲——格裏高裏。
同學之間的競爭,同事之間的競爭,官場同僚之間的競爭,一旦極端化之後,所造成的一些惡性的後果,時常見諸報道。但人們或許未曾注意到,在這個以“個人主義”、“自我實現”為普世價值觀的世界上,競爭正在漸漸滲入到傳統家庭倫理的肌體內部,對其發生著一種潛滋暗長的腐蝕作用。於是,連至愛親朋之間,都成了競爭對手,家庭內部也成了一個比拚的戰場,孤獨的心靈到哪裏去尋找港灣,到哪裏尋找慰藉?
在這篇小說的一些不易察覺的角落裏,實際上就提示了兩組發生在至愛親朋之間的競爭關係:一組是蘇依群與妹妹蘇依眾之間的競爭關係,蘇依群處於弱勢,這組競爭關係是從蘇依群的視角來表現的。一組是關維孔與妻子蘇依群之間的競爭關係,關維孔處於弱勢,這組競爭關係是從關維孔的視角來表現的。之所以如此選擇視角,是因為競爭總是給弱勢的一方帶來刻骨銘心的體會。那種壓力,那種焦慮,那種失敗後的酸楚,真是一言難盡。出於傳統家庭倫理觀念,我們的文學很少表現,或者說不忍麵對至愛親朋之間的這種冷酷的競爭。大家更願意把競爭放在同事之間、官場、商場之間,而涉及到男女關係中的矛盾衝突,則更多地從情感糾葛的視角看待和切入。殊不知,人與人之間這種普遍而深刻的競爭關係,其實早已經深入到家庭肌理的內部。在很多調解家庭糾紛矛盾的電視欄目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丈夫過於強勢”、“妻子過於強勢”、“某某過於強勢”,由此導致了一係列的矛盾衝突,追根溯源,其實矛盾就起因於人與人之間那種普遍而深刻的競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