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隨想
史話
作者:趙旭忠
呼和浩特的天氣連著幾天陰得別扭,時令已過立秋,天也不高,氣也不爽,悶悶地隻適合睡覺、喝酒和開會。等到會議安排大家參觀昭君墓的八月十二日下午,天卻早早地放了晴。昭君女士假如在天有靈,她實在是待人不錯。
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城南九公裏處。九公裏的路程對於汽車軲轆簡直算不得什麼路程。沿途的房舍和莊稼平庸得讓人不滿,左瞧右望也尋不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原始意味,還沒等同伴們把失望議論出來,汽車拐個彎兒就直接開進了墓園裏頭。
墓園營造得似乎不像墓園,完完全全是一座公園,是一處旅遊景點,且頗具規模。一走下汽車,頓覺四周爽眼得很。本來準備到這裏肅肅然起敬一番,看來大可不必,與三五同伴閑庭信步就可以了。這裏有高樹參天,有秋花掩映,亭榭長廊,古香古色,都是下了工夫下了本錢的。昭君墓的正前方豎著一座挺像樣兒的詩碑,雕欄玉砌,十分體麵。詩碑前方空闊之地,矗立著王昭君和呼韓邪單於騎著高頭大馬的塑像。這塑像顯然出自今人之手,線條流暢,想象美好,王昭君俊眉秀目,顧盼含情,老單於雄姿勃勃,一臉恩愛,且馬頭相親,人麵相向,一副老夫少妻情深似海了的模樣兒,足令老年男士們暗暗稱羨和向往。
昭君墓打造得頗為壯觀,也因此顯得誇張和鋪張。據介紹,此墓占地三萬多平方米,高達三十三米,是一個人工夯築的大土丘。沿墓側台階蜿蜒而上,可登墓頂。墓頂平展開闊,做籃球場地綽綽有餘,放露天電影也完全夠用,隻是墓頂中央部位建了一個亭子,這就不可思議,如果下麵埋著西楚霸王,或者燕人張飛,看哪個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不過話要說回來,亭子自是好亭子,有八麵來風,視野無限,可供遊人駐足,俯瞰土默川平原,也可遠眺陰山、黃河。兩千多年前,王昭君遠嫁匈奴,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千載琵琶作胡語”,先為老單於生了一個兒子,隻過兩年老單於死掉,按胡人風俗再嫁小單於,又給小單於生了兩個女兒。不幸的是,十二年間先後死了父子兩任丈夫。金聖歎為此歎道:“美如明妃,抱恨絕域。”抱恨是多方麵的,天知道她活出一個怎樣的心情?
在墓頂不宜久留,就算王昭君脾氣好,踩在人家頭頂上也深感大為不敬。竊以為,修墳造墓也應該實事求是,崇尚節儉。這麼大一座墳墓,完全可以埋下一個集團軍,還把亭子建在了墓頂上,搞什麼搞?
當然,說這話有點兒小家子氣。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理由多多——或是後人出於對王昭君其人的敬重,或是當地的民俗文化使然,也或是發展旅遊業的需要,當然還有其他方麵的原因,多種需要兼而有之,而政治整景最是輕而易舉的事。總之,按需要重新打造王昭君,讓“佳人佳事,千古流傳”,而佳人佳事象征著“胡漢團結,友誼長存”。
不過往細想想,這實在是人為地拔高了王昭君。王昭君並非中國或西漢時期的首例“涉外婚姻”,需要特別標榜出來。在她之前和之後,有眾多的和親女士,均湮滅在曆史的風塵之中。王昭君之所以突起淩霄,名傳至今,是因為班固在修漢史時為她寫上了一筆,以後詩人墨客借題發揮,以詩聖杜甫的《詠明妃》最為地道。金聖歎評論此詩:“為千古負才不偶者,十分痛惜。”詩曰: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麵,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怨恨什麼?痛惜什麼?是畫圖省識?是環佩空歸?是紫台一去?還是青塚獨留?詩聖春秋筆,不偽飾,不溢美,不似後來眾多拍馬方家,撿著好聽的玩命拍,一本《青塚藏墨選》,把王昭君和親匈奴這一曆史事件拍得紅裏透紫,拍得雲山霧罩,而且一路拍去,一直拍到了西漢王朝。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在滅秦朝、敗項羽後,繼續向北方匈奴領地拓展疆土。劉邦手下大將韓王信、燕王盧綰、陽夏侯陳豨多次奉命出征,不料卻連遭敗績。匈奴是遊牧民族,好勇鬥狠,就像某樣板戲唱詞所言:“你找他蒼茫大地無蹤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難提防。”兵敗之後,這三位大將也先後率部投降匈奴。劉邦大怒,禦駕親征,又被匈奴首領冒頓圍困在大同附近的平城,要不是耍了點兒離間詭計,這位早有無賴之名的偉大統帥,幾幾乎不能逃得性命。
匈奴人好戰善戰,成了劉邦的一塊心病。審時度勢,決定對匈奴采用懷柔政策。怎麼懷柔?和親。和親需要輸出婦女,高層對等婚配。公主是自家骨肉,遠嫁給蠻荒之地的匈奴首領,自然舍不得。不過這不難,反正損著別人的牙眼不心疼,從外戚或宮中選一個俊俏的丫頭,假以公主名義,嫁給匈奴首領就是了。這一招還算管用,翁婿之間麵子總還是有的,雖無百年之功,卻可收一時之效,短時間匈奴兵馬不再犯境燒殺搶掠。不過冒頓全不理會漢朝的禮儀和法度,劉邦死後,冒頓致信呂後,語多戲弄,說嶽母大人深宮寂寞,是不是需要他來陪伴?呂後大丟臉麵,盛怒之下和大臣們商議,怎麼懲治這個不懂綱常倫理的混賬女婿?朝堂之上,袞袞諸公,憚於胡人驍勇,竟無計可施。好在泱泱大國不缺美女,隻好再次和親,厚厚地陪送金帛彩禮,以免邊境生出戰事。要說這種和親是“佳事”,叫人糊塗,不和親讓你不得消停,這種“佳事”,寧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