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和貨幣的這種收縮,既有央行主動為之的原因,也有經濟活力不足,信貸需求自動萎縮的原因。
過去兩年,貨幣政策更多是強調結構性刺激,而不是總量刺激。二季度采取的定向寬鬆、定向降準都是這一政策思路的體現。從2013年的信貸投放節奏看,就呈現出總量平穩增長,各季度根據經濟形勢加快和放慢投放的特點。2013年三季度,為了配合“微刺激”,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速達到17.8%,但為了保持全年信貸增速的平穩,2013年四季度新增貸款就迅速大幅萎縮,出現了負增長,隨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
這一規律仍在2014年有效,也說明現在的調控思路並未發生變化。2014年二季度實施定向寬鬆,新增貸款同比增速提高到17.3%,如果要保持類似2013年8.4%左右的全年信貸增速,2014年新增貸款總量不能超過9.7萬億元,這意味著下半年新增貸款增速將不到4%。所以,7月份乃至下半年信貸收縮是目前政策調控思路的必然結果,當然,也會讓剛剛穩住的經濟再度下行。
另外,經濟本身就缺乏活力,如果資金成本沒有明顯下降,經濟主體也會主動地壓縮信貸需求。
出口成唯一亮點
在內需不振的背景下,出口的改善成為經濟唯一的亮點。由於外需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度早已大不如前,所以出口的繼續改善對經濟隻能起到一點心理安慰作用。
出口延續了二季度改善的趨勢,7月同比增長14.5%,是2013年4月以來最好的單月同比增長水平,比二季度5%的增長明顯提高。分國別來看,對歐美出口繼續改善,對日本出口則相對低迷。對美國出口增長從二季度的8.5%上升到12.3%,對歐盟出口從二季度的13.7%上升到17%,體現出二季度後歐美經濟的逐漸好轉。
不過,對日本的出口增速隻有2.9%,延續了二季度的低迷,側麵反映出日本經濟近期的低迷。最新的數據顯示,二季度日本GDP環比折年率下滑6.8%,整個上半年幾乎是零增長。
對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地區出口有些異常高,持續性有些值得懷疑。比如,香港地區出口同比增長13.3%,是2013年5月以來的最好增長;對俄羅斯出口從二季度的4.9%上升至15.1%;對印度出口從二季度的7%上升到11.1%。實際上俄羅斯、印度的經濟並沒有太明顯的改善,所以這方麵的高出口恐怕難以持續。
進口依然低迷,從而產生了創紀錄順差。7月進口同比增長-1.6%,比二季度1.5%的增速還低,折射出內需的不振。7月貿易順差為473億美元,創出曆史新高。
順差高並不一定是好事,要看高順差是由出口改善帶來的,還是由進口萎縮所致。如果是後者,隻是說明經濟情況變得更加糟糕。上一次貿易順差超過400億美元是在2008年11月,並持續多個月高順差,正是內需大幅萎縮、經濟劇烈下滑的時期。這樣的高順差,不是什麼好兆頭。
通脹不是問題
經濟有所下行,通脹自然很難上升。7月CPI同比增長2.3%,與6月持平。非食品價格增長非常穩定,近期食品中漲幅較快的是蛋和鮮果。7月蛋同比增長19.5%,鮮果同比增長20.1%。
7月PPI同比增長-0.9%,二季度以來PPI負增長的幅度略有改善,但仍未改變工業通縮的格局。由於目前內需形勢較弱,下半年通脹應該沒有任何壓力,PPI負增長還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