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
專欄
作者:陳宇峰 黃冠
在90後已經進入晚婚年齡的當今社會,討論這樣一本發行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著作顯得特別不合時宜。在日新月異的學術界,尤其是經曆了本世紀前十年的資訊爆發,這樣一本20多年前的老書是否已經過時得陳詞濫調了?難道該領域的新近學者就沒有可以把它比下去的著作?答案是:沒有!
當人類曆史行進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的時候,歐美發達資本主義世界高速發展的經濟為社會的全麵完善提供了可能,起源於二戰的“福利國家”在各資本主義經濟體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其影響力的擴張,各國間彼此借鑒對方的福利政策和項目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
在學術界,鼓吹各個資本主義經濟體所推行的“福利國家”從內容到規模早晚會實現“一致化”的學派也是高歌猛進,將主張“差異化”的學者們駁斥得節節敗退,丟盔棄甲,雖然現實中的各個“福利國家”依舊千差萬別,但是在當時的學術界卻幾乎隻有“一致化”一個聲音。
這種對立學派的影響力極端不對等情況的出現是從上個世紀20年代一點點積累下來的,但它的轉變卻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1990年的某天,一個叫做哥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staEsping-Andersen)的丹麥學者帶著他的第一本專攻於“福利國家”的著作——《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出現在了嘈雜的學術界,然後“一鷹入林,百鳥無聲”,幾乎是一夜之間,“一致化”學派辛苦經營了半個世紀的王朝,就這樣突然被掀翻了。
《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的出版從一個簡單的學術行為,變成了一個標誌性的學術事件。在它發行之前“一致化”獨步天下,它發行之後“差異化”定鼎中原。
此後的學者無論對該書評價如何,在研究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引用該書部分結論,參考該書的研究方法,借鑒該書的分類手段,改進該書的評價標準。甚至進而形成了“分類學”這一研究“福利國家”的分支流派。
與其他學術著作受到的待遇不同,對於該書的批評也都是對其可以進一步深化理論的建議,直接挑戰其理論可靠度的批評竟從未出現。
三個世界的劃分
《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僅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其強調“差異”的內在屬性。
1990年蘇聯解體前,冷戰仍在繼續,所以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是以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為研究對象的。雖然它也以“三個世界”命名,但是它和政治學中對政體進行劃分的“三個世界”理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安德森的“三個世界”完全是站在西方資本主義視角對當時的資本主義陣營所推行的“福利國家”製度進行的分類。雖然其進行分類也采用了“意識形態”這種貼標方法,但是其使用的“社會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等分類全部都是在西方政治學範疇內討論的,對於當時流行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對立則直接被其無視掉了。
作為政治和經濟結合最為緊密的研究領域之一,在“福利國家”的研究中,無論如何試圖摒棄政治的影響,保持經濟研究方法的純潔性,在具體操作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將政治作為研究的關鍵變量。
安德森雖然在研究“福利國家”的經濟麵時采用了當今流行的“大數據”分析,得出了各個關鍵經濟變量對“福利國家”發展的影響係數。而在研究“福利國家”的政治麵的時候,安德森還是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政治學的分析方法,以議會中處於主導地位的黨派的意識形態屬性為自變量,來對不同種類“福利國家”的產生機製做了解說。
依據其觀點,當左派黨團在議會中處於多數地位時,以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國家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福利國家”得以誕生;當右派黨團在議會中處於多數地位時,以德國、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為代表的“保守主義國家”開始出現;而以英國美國等盎格魯薩克遜國家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福利國家”的出現則是由於議會中左派和右派勢力的均衡發展。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安德森的這部著作是隻專注於傳統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的,其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無論主導的意識形態有何不同,其政權誕生和組織形式都是民主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