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輕輕觸摸大地(1 / 2)

輕輕觸摸大地

建築

近幾年,鄉村失學兒童的比例逐年升高且低齡化比例加大,大規模持續不斷的撤並教學點,不僅使大量小學低年級孩子輟學,更為可怕的是,還會使大量兒童不能入學,每年可能產生新文盲上百萬。一直關注著基礎教育的建築師希望通過一己之力,集合更多的資源,來組織捐助活動,幫助由於校舍老舊而無法延續的鄉村小學。發揮自己的能力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保證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於是,安徽黃山休寧雙龍小學有幸成為了北京維思平(WSP)建築設計事務所捐助建造的第一所希望小學。2012年9月,雙龍小學正式竣工。

雙龍小學的前身是休寧縣五城鎮中心小學下轄的一所完小,坐落在雙龍行政村。那裏依山傍水,人傑地靈,自古被稱為“狀元故裏”,但由於地處偏遠,經濟發展受到限製,硬件設施落後,學生在危房中學習。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持,雙龍村的教學點很有可能被撤並,一百八十多名小學生將麵臨失學的危險。“這裏的學生每天徒步2個多小時的山路上學。而學校的老師每天要走16公裏的路程,接送住在不同地方的學生,風雨無阻。”建築師被他們求學的執著所感動。“我們要做的就是真正改善學校的教學條件,給學生的提供一個最適宜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新校舍的建造直接改善了孩子們的學習環境,同時,學校作為

種公共建築或者公共場所為村舍生活帶去了改善和新氣象。與眾不同的是,雙龍小學不僅僅是所希望小學,更是項研究性的項目。設計方維思平致力於開展並廣泛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援建新模式——一個從建築、環保、教育和社會等各方麵多贏的典範項目。他們希望以建築專業貢獻社會,不隻是建造一所小學,而是共享互動的希望小學。充分拓展小學的活動場地、發掘當地使用者,建立循環網絡。激發遊客與當地交流,吸引外界機構的關注與支持。由學校帶動村落,從而完善物資、資金、信息的循環網絡,達到互動多贏。

小學包括基地西南側的新建建築和東北側的改建建築,新老建築對望。新建建築沿場地西南側垂直於河岸方向興建,建築一端出挑於河岸之上,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打開校園的西側,增加了校園的可視性。新建建築主要功能由建築中部的7間教室和建築兩端頭的活動空間組成,改建建築承擔生活輔助和教學輔助的功能。兩棟建築將場地劃分為兩個功能不同,大小尺度相結合的活動場地。設計師希望通過這種場地的設計,為學校帶來新的教育思路:對小學生而言是尺度適宜的活動空間,既可以容納教學組織活動所需要的大尺度場地,又提供孩子自由活動所需要的小尺度場地。對村落而言,在學校的非教學時間,連接村落主巷南側的場地可提供村民舉行公共活動,比如婚禮。場地與建築之間通過有屋頂的走廊和建築兩端頭的活動空間相連,為孩子提供遮風避雨的半開敞活動空間。利用場地的邊緣、階梯、欄杆等可依靠處,形成邊緣效應,提供孩子聚集並觀察周圍活動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