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輕輕觸摸大地(2 / 2)

建築的設計與建造以科學化且據推廣性的設計與研究方法為基礎,減少建造活動對場地的破壞,對村落居民的影響,對學校正常教學的影響。建築主體采用預製形式的輕型鋼結構,避免重型施工器材的使用,全部人工組裝,三周內就完成了,很多村民甚至沒有覺察到這裏曾經有工程進行過。另外,標準化的建材和建築方法使施工更可控,更易維護。節省的維護成本可以更好地將資源用到孩子們身上。

外牆維護材料采用岩棉保溫板,保溫效果良好且自重輕,使之能夠懸掛於整體輕鋼結構內側,避免通過結構損失熱量。表皮及防水材料采用聚碳酸酯多層板,材料本身的透光性使建築呈現出輕盈、通透的表情。外牆維護材料與防水材料之間形成從南立麵延伸到屋麵的空氣間層,通過開啟和關閉通風口,夏季起到拔風作用。冬季達到保溫作用。通過有效的設計手段。減少建築能耗,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建築的采光均采用聚碳酸酯多層板,與玻璃相比其優點是:自重輕,能夠為教室提供均勻的漫射光,確保光線在投入教室後不會留下陰影,保證教室的充分光線同時也保護了孩子的視力。

維思平的建築設計一直在尋求建築與自然對話的方式,主張風景中的建築。在大多數邊遠地區,自然風景秀麗。設計師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中建造房子,建築應該“輕輕地觸摸大地”,要尊重和保護自然。雙龍小學輕盈如紙的屋頂折線造型,灰色的主體鋼結構,輕巧地融入了周圍水墨畫一般的村落環境,將皖南建築山清水秀的淡雅氣質體現得淋漓盡致。新穎的建築造型對孩子的興趣創造具有啟發性,而建築與固有環境的和諧關係,也啟發了大家愛護環境、親近自然和保護家園的意識。

建築於每一處細節上用精巧的構思體現出了對孩子的關愛,同時也普及了學生和村民對現代建築的認識。運用孩子們畫的水彩畫裝飾教室的外牆麵,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主人翁精神。不同教室采用不同顏色的桌椅,針對不同身高的小朋友采用高矮區分的桌椅,教室的後排留出存放書的空間,使孩子們每升級一個年級都有耳目一新、不斷成長的感覺,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教室入口處沒有2.1米寬的廊外走廊,為教師、學生在下雨天出入教室留有緩衝空間,可在此空間收開雨具、休憩。考慮到當地雨水充沛,利用校舍外表皮的陽光板建成的東西兩個室外篷下空間,為雨季提供室外活動場所。

自學校落成之後,維思平還直在持續關注雙龍小學,組織各方力量對學生捐助。2012年11月23日,維思平組織專家開展首次研討會,探討結構建造改進的可能性、溫度濕度的前後變化等。

作為一項公益研發建築工程,雙龍小學的建造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感不僅僅是捐贈行為本身,更體現在於建築作品的價值上,它激發了對人文、環境與社會的關懷。對於設計兼捐贈方WSP來講,他們也找到了一個可持續複製的公益援建模式。“我們會定期進行,目前計劃是兩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