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

博物館

作者:孫嘉龍 張姿

它本是一個旁觀者。

165米高的原南市發電廠煙囪矗立於黃浦江邊,於世博會期間變身為超尺度溫度計而為大眾熟知。作為一個煙囪,幾十年來在江邊守望的它目睹了太多的世事變遷。兩年前,它本有機會變身成為世博會期間最受矚目的動態觀光塔,卻最終在嚴肅性與安全性的爭論中半途夭折。取而代之的165米高的溫度計,雖有過於具象之嫌,卻為媒體津津樂道。知名度甚至超越了10米開外的主體建築——城市未來館。就像一切約定俗成的事物均難改變。在毗鄰的南市發電廠主廠房幾經風雨轉身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日程上,它根本就沒有被納入設計範疇。它繼續旁觀,靜觀它身邊的主廠房如何從一個工業廠房一步步變身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經曆春天、夏天、秋天。

它本以為難以擺脫旁觀者的宿命,卻不知道設計者始終未曾放棄。2011年深秋的一天,設計師行人穿越主廠房跋涉繞行而至。推開塵封已久的鐵門,眼前的場景撼動人心。借著微弱的手機燈光,個巨大的筒體隱約呈現:底部16.8米的直徑,165米高的空間,粗糙斑駁的混凝土內壁,哥特教堂般高聳的儀式感。踏著沉積多年的厚厚煙灰,設計師腦海中隱約勾畫出奇妙的藝術場景。

它終於被卷入轟轟烈烈的改造計劃中:幾條空中連橋飛架南北,與當代藝術博物館主體建築相連,使之它為展示空間的有機延續,在其內部加設了螺旋展廊,終於成為了當代藝術博物館15個常規展廳之後的最高最奇特的展廳。煙囪原初粗糙斑駁的混凝土內壁予以保留,在燈光的映襯下厚重而神秘。若幹年前,它吞吐著滾滾煙塵,現今,它吞納著藝術的濃濃氤氳。與此同時,主體建築原本封閉的北部空間也特地為此打開,所有的參觀者都可以在館內睹它的神采。

它不願孤單。

針對日後博物館人流量規模對停車的較大需求,對車庫的功能需求變得名正言順。選擇在煙囪下加建車庫是一項具有挑戰的嚐試,設計在局促的場地中展開。建築100×20×9米的體量沿道路伸展,呈“U”字形將底部直徑16.8米的煙囪環抱,與博物館北部中庭對應。在對材料的選擇上,現澆清水砼與煙囪粗獷的混凝土壁展開對話,完全暴露的結構向老廠房致敬。150厚的清水砼牆體連續翻折包裹著建築所需要的功能底層的汽車庫、二層的自行車庫以及兩端的坡道。

2層人視高度處通長的橫向開槽對應著路邊行道樹的樹冠,透過其遠眺便是浦江對岸。1000平方米的屋頂濱江平台令一切活動變得有趣,9米的高度越過樹冠,浦江兩岸一覽無餘。通過白色廊橋與博物館主廠房聯動,為日後提供藝術品展示平台提供可能。煙囪旁的三角形無柱樓梯懸掛於清水砼上,遊走其中,煙囪觸手可及。一條廊橋直插煙囪內部。4個天井為二層提供自然采光的同時,也使來訪者可隨時仰頭感知到煙囪的存在。白色卵石令光線在二層空間彌漫,混凝土花格洞則是對麵老廠房橙紅色消防樓梯的抽象,令這層空間更具藝術氣質。事實上,建築師在設計之初便將二層空間的日後使用功能留有多種可能,或為自行車庫,或為藝術家工作室,或為濱江咖啡廳。

長舒一下僵直的軀幹,深吸口久違的空氣。這一次,它終於可以不再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