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老年心理學是研究老年期個體心理特征及其變化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新興的老年學的組成部分。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以神經係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為基礎,並受社會的製約,所以老年心理學涉及生物的和社會的兩方麵的內容。研究範圍包括人的感覺、知覺、學習、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以及智力、性格、社會適應等方麵。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老年心理學已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在中國,有關老年心理學和養生學的思想曆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在調攝情誌以益壽延年方麵就有不少論述。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見解。在《道德經》和《莊子》中,明確提出了無欲、無知、無為的“返樸歸真”思想,對中國曆代養生學以及老年心理學具有重要影響。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國家,根據相關資料表明,目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近2億之多。老齡問題已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的主要問題,而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狀況又是核心問題。由於生理功能的衰退,老年人的大腦功能自然有一定程度的退化。漫長而豐富的生活經曆使老年人形成了一些對事物的固定看法,晚年由於家庭及社會環境變遷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人的心理狀況也會發生改變。

調查結果表明,由於個性、環境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有些老年人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如,有的老年人由於職務地位變化引起失落感和疑慮感,有的因為健康問題等引起焦慮、抑鬱和孤獨感,還有的容易產生不滿情緒。在這些消極心理的推動下,很多老年人成為了精神上的孤獨者,他們似乎對晚年生活失去了信心,常常想法怪異、行為失常,他們同生活“叫板”、和老伴兒“較勁”、同子女“衝突”。這些消極的情緒不僅會蠶噬心靈,對身體也會構成極大的傷害。

醫學表明,當人處在情緒狀態時,會引起身體的外部和內部的一係列的生理反應。例如當人在發怒時,心跳加快,常達80次至200次/分;血壓上升,收縮壓從正常的130毫米汞柱至230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鍾可達40次至50次。人在焦慮、憂鬱時,會抑製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對老年人來說,抑鬱、煩惱、發怒等消極情緒往往是引起或激發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由此,會使很多老年人追求晚年健康、幸福的夢想破滅。

那麼,老年人為什麼會產生這些消極心理呢?這是因為進入老年以後,當遇到一些外界和生理方麵的變化時,很多老年人沒有能夠調整心態來適應這種變換。可見,老年人的消極心理多是由不能適應人生的轉變引起的。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的特點,這是客觀規律,我們不能改變它,就要學會適應它。所以我們老年人隻有積極地去適應這種轉變,才能獲得晚年的健康和幸福。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保持大腦中樞神經的健全,往往會促進健康和延緩衰老。因此,老有所學,老有所為,是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多與年輕人交朋友也大有裨益,老年人可以從年輕人身上感受青春的朝氣和活力,從中得到奮發向上的精神,也可讓自己的事業或追求在他們身上延續,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為了幫助老年人消除負麵心理,更好地享受快樂的生活,我們特意組織相關人員編撰了《老年心理學》一書。書中對老年人在情緒保健、心理問題、日常生活、家庭關係、婚姻愛情等方麵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心理指導,以幫助老年人從心理上盡快走出這些問題的困擾。

夕陽無限好,晚霞別樣紅!而今國家的發展進步已為老年人奉獻餘熱,以及享受美好的時光提供了許多廣闊的活動舞台。願廣大的老年朋友都能享受一個充實、快樂、幸福、美滿的晚年。